s 閱讀頁

2 思維定勢

  2。1 概述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時每刻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信息,頭腦中在處理這些信息的時候,並不需要對每一條信息都坐下來想一想“我該怎麽辦”,而是能夠“自動應答”。所謂“自動應答”,就是頭腦在篩選信息、分析問題、做出決定的時候,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沿著以前所熟悉的方向和路徑進行思考,而不必另辟新路,這種熟悉的方向和路徑就是所說的思維定勢。所謂思維定勢就是人們反複思考同類問題,在頭腦中形成的一種固定的思維程序和思維模式,若再遇到類似的問題,思維活動便會自然地沿著形成的思維程序和思維模式進行思考。心理學研究認為,思維定勢是心理活動的一種準備狀態,是過去的感知影響當前的感知。例如:

  讓一個人連續多次看兩個大小不等的球後,再讓他看兩個大小相等的球,他會感知為大小不相等。

  一個“1”組成的最大數是1;兩個“1”組成的最大數是11;三個“1”組成的最大數是111;由於有了前麵的思維模式,四個“1”組成的最大數很多人會感知為1111,而不是1111。

  要求以盡可能少的計算次數求得表中每行數據的答案,很多人會認為表中的計算沒有問題,其實不然,前四行的算法和計算結果都是對的,盡管第五行的計算結果也是對的,但不滿足題目的盡可能少的計算次數的要求,應該是錯誤的,正確答案是A-C。

  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前,埃及軍隊連續進行了一次又一次(共進行了22次)的大規模軍事調動和演習,以色列依靠美國的“大鳥”衛星,對埃及軍隊的一舉一動了解得清清楚楚,10月6日,埃及軍隊進行第23次大規模軍事調動向蘇伊士運河集結時,以色列軍方領導人由於已有前22次埃及的軍事調動和演習所形成的思維定勢,對埃及這次軍隊調動,以為不過是又一次軍事演習罷了,沒有做一點的戰鬥準備,甚至還放假讓官兵去過猶太人的“贖罪日”節,結果埃及軍隊突然向以色列發起進攻,一舉攻破以方耗資2億多美元修築起來的“巴列夫防線”,獲得了震驚世界的輝煌戰果。

  上述4個例子說明,人們反複思考和處理同類問題,在頭腦中會形成一定的思維模式,再遇到同類問題時就會按照以前處理這類問題的方式進行思考。

  人們處理問題的成功與否對思維定勢起重要的強化和弱化作用,當我們采用某種思考方法而獲得成功之後,這種思考方法並通過反饋得到加強,再一次碰到同類問題時就會不假思索地采用同樣的方法來處理問題。例如:

  美國早期設計的登月飛船上,都裝有一個減速裝置,用來減慢太陽能反射板的開啟速度,那些飛船都是帶有這種減速裝置成功地飛上月球的。後來,在研製飛向火星的“水手4號”宇宙飛船時,科學家們嫌那種減速裝置過於笨重,而且容易粘上油汙,於是又重新設計了一種減速裝置,但是新設計的減速裝置經過試驗並不可靠,經過多次試驗改進仍然不能令人滿意。正當研製小組幾乎絕望的時候,有位科學家大膽提出,是否可以不用減速裝置。模擬試驗證明這位科學家的建議是正確的,那個勞民傷財的減速裝置,從一開始就是多餘的,隻不過以前多次成功的飛行強化了人們的思維定勢,一直維持著減速裝置存在的合理性。

  思維定勢對人們思考問題顯然是有好處的,它能使思考者省去許多摸索、試探問題的思考步驟,不走或少走彎路,大大縮短思考的時間,提高思考的效率,有助於我們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有人曾估計過,思維定勢可以幫助人們解決每天所碰到的90%以上的問題。但基於思考以往同類問題所形成的思維定勢必然會對創新思考產生一種妨礙作用、束縛作用,使人難以跳出思維定勢的無形框框,難以進行新的試探、新的嚐試。所以,創新思考,無論是思考如何解決新碰到的問題,還是思考如何對老一套的問題按某種新的方式解決,都需要有新的思考程序和新的思考步驟,要突破思維定勢,即在思考有待創新的問題時,要有意識地拋開頭腦中以往思考類似問題所形成的思維程序和模式;要警惕和排除它對新的設想可能產生的束縛作用。

  自然界中有一種慣性,靜止的東西你要推動它,必須克服大的摩擦力,費大力氣;運動著的東西,就算費了大力氣,也不能令其馬上停止,需要一個減速運動的過程。這種強大的慣性同樣也存在於新思維定勢的建立和舊思維定勢消亡的過程中。例如:

  我們經常使用的電腦和英文打字機鍵盤上,為什麽將26個字母作無規則的排列呢?原來在19世紀70年代由於機械製造工藝還不完善,英文打字機鍵盤上的字母鍵在擊打之後,彈回速度較慢,經常出現因為擊鍵速度太快而使兩個鍵絞在一起的現象,嚴重影響打字的速度。世界各國的工程技術人員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絞盡腦汁,但由於大腦思維定勢的束縛,隻能從“提高字母鍵的彈回速度”這一途徑出發,一直未能找到解決辦法。後來,有一名工程師在總結經驗教訓後,大膽突破思維定勢,提出了通過降低打字員擊鍵速度來解決這一問題的新思路。思路找對了,科技人員很快就製定了打亂26個字母的排列順序,將使用頻率高的字母鍵分散在較笨拙的手指下的方案,於是,我們現在的鍵盤就應運而生了。

  今天,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字母鍵的彈回速度早已不成為問題了,於是轉變成了“鍵盤的排列順序影響打字速度”的問題,為此,不少設計人員設計出了許多種更合理的鍵盤,但由於人們已經習慣了原有的鍵盤,因此,一直未能推廣。

  從小小鍵盤的演變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思維定勢的建立需要經過一個長期的過程,而一旦建立後,就具有了極強的頑固性,它的改變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往往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

  2。2 權威定勢

  有人群的地方就會有權威,權威是任何時代、任何社會都實際存在的現象。人們對權威普遍懷有崇敬之情,這本來是可以理解的,然而這種崇敬常常演變為神話和迷信。在思維領域,不少人習慣於引證權威的觀點,不加思考地以權威的是非為是非;一旦發現與權威相違背的觀點或理論,就想當然地認為其必錯無疑,這就是權威定勢。例如,中世紀,《聖經》在西方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按照《聖經》上的說法,太陽是聖潔無瑕的,絕不會有“黑子”。有一次,一位傳教士借助於望遠鏡看到了太陽黑子,他自言自語道:“幸虧《聖經》上已有定論,不然的話,我幾乎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了!”

  科學無禁區,這是科學發現的邏輯。但是,由於曆史的局限性和人們思維的封閉性,在科技領域卻又形成一些禁區。然而,對創新者來說,如果一味迷信權威們劃定的禁區而不敢越雷池半步,或將權威們的理論視為不可逾越的頂峰而止步不前,是不可能做出開創性的貢獻的。例如:

  大發明家愛迪生發明電燈時,輸電網的建設因直流電的局限而進展緩慢。與此同時,喬治·威斯汀豪組織了一個科研班子,專門研製新的變壓器和交流輸電係統。

  愛迪生反對交流電的應用,認為這是非常危險的事情。為了阻止威斯汀豪的創新,愛迪生花費數千美元組織了新聞、雜誌和廣告畫,向外界宣傳交流電如何可怕,使用它將會給人們帶來多麽大的危險。在威斯特萊金研究所,愛迪生召見新聞記者,當眾用1000伏交流電作電死貓的表演。他還為此發表了一篇題為《電擊危險》的權威性文章,表達了自己反對研究和應用交流電的觀點。麵對愛迪生這位權威,威斯汀豪沒有迷信,對圍攻交流電的宣傳也不甘示弱,他竭盡全力為交流電的推廣奔走努力,並且針鋒相對地在雜誌上發表《回駁愛迪生》的文章,對愛迪生的觀點進行質疑。

  可是,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給威斯汀豪的事業帶來了沉重的打擊,這就是紐約州法庭下了一道把死刑絞架改為交流電椅的規定。對愛迪生來說真是天賜良機,他借著電椅大做文章,再次把恐怖氣氛煽動起來,而受到這意外打擊的威斯汀豪,在交流電的發展事業上一蹶不振。在這場角逐中,雖然威斯汀豪在大名鼎鼎的愛迪生麵前處於劣勢,但他並不氣餒,始終堅信交流電的應用將給世界帶來新的光明。

  不久,美國在芝加哥準備舉辦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400周年的國際博覽會。作為會上的精彩展品之一就是點燃25萬隻電燈。為此,很多企業競相投標,以獲取這名利雙收的“光彩工程”。愛迪生的通用電氣公司以每盞出價13。98美元投標,並滿懷希望能拿下這筆生意。

  威斯汀豪聞訊趕來,出人意料地以每盞燈5。25美元的極低價格與通用電氣公司競爭。主辦博覽會的負責人吃驚地問:“你投下如此低價,能獲利嗎?”威斯汀豪坦然地回答:“獲利對我並不重要,重要的要人們看到交流電的實力。”對威斯汀豪的抱負,人們將信將疑。

  國際博覽會隆重開幕了,人們發現數萬盞電燈在夜幕下光彩奪目,蔚為壯觀。人們爭先傳頌,是威斯汀豪用交流電照亮了世界。望著無比燦爛的燈光,愛迪生這才低頭沉思,並對自己的失誤深感遺憾,同時也對後來居上的創新者表示十分的敬佩。

  假如威斯汀豪迷信權威,交流電絕不會迅速在社會上崛起,也不可能有威斯汀豪電氣公司的輝煌。

  1。教育權威

  權威定勢不是天生固有的,而是經曆一個長期的過程才逐步建立起來的。人從出生到長大,一直接受著這樣的教育:在家聽父母的話,在學校聽老師的話,在單位聽領導的話,這種教育實際就是灌輸權威意識。對於弱小而且無知的兒童,家庭、學校和社會都是不可抗拒的外在力量,這些力量構成了一個個的權威,這些權威們用一係列的“必須做……”、“應該做……”、“不能做……”來教育兒童。如果服從這些權威,兒童能夠從中得到好處,而抗拒這些權威則注定要吃苦頭。在有些場合,當後天教育與兒童的自然天性發生衝突的時候,兒童也會以各種方式加以反抗,但反抗的結果往往是以兒童的失敗而告終,這從反麵又教育了兒童:權威的力量是不可逾越的,隻能無條件地遵從。於是,從不敢反抗到不願反抗,進一步到根本想不起來去反抗……,如此久而久之,在兒童的思維模式中,由教育所造成的權威定勢就最終確定下來了。

  2。專業權威

  由於時間、精力和客觀條件的限製,在人的一生中,通常隻能在一個或少數幾個專業領域內擁有精深的知識,而對於其他大多數領域則知之甚少,甚至全然無知。為了彌補自己的無知,以應不時之需,人們不得不求助於各個領域內的專家意見,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們按照專家的意見辦事,總能得到預想中的成功,如果違背了專家的意見,總要招致或大或小的失敗。如此久而久之,人們習慣了以專家的是非為是非,總是想當然地認為專家不可能出錯。在現實生活中,當兩人發生爭論的時候,也總是拿專家的意見為佐證。於是,在大家的思維模式中,專家就形成了權威,形成了一道難以逾越的思維屏障。例如:

  有一次,大哲學家羅素來中國講學,聽講的多數是研究部門的學者。羅素登上講台,首先在黑板上寫了一個問題:2+2=?,接著,羅素開始征求聽眾的答案。會場上鴉雀無聲,他們心裏暗暗琢磨:黑板上寫的絕不會是簡單的算術題,大哲學家可能發現了鮮為人知的哲學新觀點。盡管羅素一再希望有人將答案告訴他,但是,聽眾中無人敢貿然作答。當羅素請台前一位先生談談自己的答案時,這位先生竟麵紅耳赤,支支吾吾地說尚未考慮成熟。羅素見狀笑著說:“二加二就等於四嘛!”

  羅素的這一軼聞饒有趣味,這位崇尚創新的大哲學家並非故弄玄虛,而是幽默地告誡人們:過於崇拜權威會使人走上迷信,會束縛人的思想,扼殺人的智慧。在權威麵前連簡單的事實都不敢承認的人,難道還敢質疑權威,開拓創新嗎?例如:

  日本的世界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在成名初期,有一次去歐洲參加指揮家大賽,在進行前三名決賽時,他被安排在最後一個參賽,評判委員會交給他一個樂譜。比賽時,小澤征爾以名家風度全神貫注地指揮著,正當他激情所至、情緒高昂的時候,突然發現樂曲中出現不和諧的地方,開始他以為自己聽錯了或是演奏家們演奏錯了,就指揮樂隊停下來重新演奏一次,但仍覺得不自然。於是,他向評委會示意是否存在其他問題,可是在場的權威人士都說樂譜沒問題。麵對幾百名國際音樂大師,他不免產生動搖:“難道自己錯了?”但是,他考慮再三,堅信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於是,他大吼一聲:“不!一定是樂譜錯了!”語音剛落,評判台上響起一片熱烈的掌聲,祝賀他大賽奪魁。原來這是評委們精心設計的圈套,以考驗指揮家們是否敢於質疑權威,是否能夠堅持自己的正確判斷。事實上隻有具備這種素質的人,才能有新的突破,才能真正成為世界一流的指揮家。

  3。權威定勢的強化和泛化

  權威定勢一旦在我們的思維模式中確立之後,就會由於各種因素而不斷得到強化和泛化。例如,有一位科技專家在某項尖端技術的研究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於是電台、電視台、報社給予大篇幅的報道,進一步強化了人們心中的權威性;馬上有人請他參政議政、請他擔任行政領導、請他出席非他研究領域的討論會和談論會,把權威不恰當地擴大到社會生活的其他領域,而成了一切領域的權威。不管是權威的強化或泛化,都會助長思維領域內的權威定勢。

  4。權威定勢的利弊

  權威定勢從積極的意義來看,它為我們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我們不必事事都從頭學起(或研究),而隻要直接引用權威們所做出的結論即可。

  另一方麵,權威定勢束縛了人們的思維思路,由於在權威的鼻息下生活慣了,總是被權威牽著鼻子走,有意無意地沿著權威的思路向前走,失去了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一旦失去了權威,他們常常會感到手足無措。

  2。3 書本定勢

  書本是一種係統化、理論化的知識,是千百年來人類經驗和體悟的結晶。應該說書本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有了書本,人們能夠很方便地把自己的觀念、知識和價值體係傳遞給下一代人,使得下一代人能夠從一開始就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而不必要每件事情都從頭開始。書本知識是經過頭腦的思維加工之後所形成的一般性的東西,往往是特定時期、特定條件下的歸納總結,是表示一種理想的狀態,而不是實際存在的狀況,因為現實世界的環境在不斷變化。所以,我們必須意識到書本所描述的知識、理論或某一件事,隻不過是作者所提供的一種啟發,我們可以從這個啟發中聯想到自己的經曆、實踐和經驗,從而得到舉一反三的效果。所謂書本定勢就是在思考問題時,不視實際情況,不加思考地盲目運用書本知識,一切從書本出發,以書本為綱的思維模式。

  書本對人類所起的積極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在一般情況下,如果“讀書破萬卷”,往往就能做到“下筆如有神”。不過,由於書本知識反映的是一般性的東西,表示的是理想化的狀態,與客觀現實之間往往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在處理問題時,如果忽視這種差距,不視實際情況,不加思考地盲目運用書本知識,那麽書本知識為我們帶來無窮多好處的同時,也會帶來不小的麻煩。例如:

  20世紀50年代初,美籍華裔生物學家徐道覺的一位助手,在配製衝洗培養組織的平衡鹽溶液時,由於不小心,錯配成了低滲溶液。低滲溶液最容易使細胞脹破,當他將低滲溶液倒進胚胎組織,在顯微鏡下觀察時,無意中發現染色體溢出後的鋪展情況良好,染色體的數目清晰可見。這本來可以找到觀察人類染色體數目的正確途徑,是意外地獲得人類染色體確切數目的大好時機。可是,徐道覺盲目地相信美國著名遺傳學家潘特20世紀20年代初在其著作中提到的:既然大猩猩、黑猩猩的染色體都是48個,可以推斷人類的染色體也是48個。因此,他放棄了自己的獨立研究,錯失了一次榮譽本該屬於他的重大發現。後來又過了幾年,另一位美籍華裔生物學家蔣有興,也采用低滲溶液處理技術,終於發現了人類的染色體不是48個,而是46個。

  《三國演義》中,“熟讀兵書,諳熟兵法”的馬謖在守衛街亭的戰鬥中,不聽王平的勸阻,在山上屯兵,認為這樣可以“憑高視下,勢如破竹”;如敵兵截斷水道,我軍也可“背水一戰,以一當十”。馬謖的這些觀點都能在兵書上找到依據,可白紙黑字的兵書與刀光劍影的戰場畢竟是兩回事。蜀軍在被圍後,不僅不能“以一當十”,反而“軍心自亂,不戰而潰”。最後,熟讀兵書的馬謖未能在戰爭史上留下一場經典之戰,卻因諸葛亮的“揮淚斬馬謖”而“流芳百世”。

  到目前的信息時代,讀書仍然是獲得知識的最佳方法,但是,我們不應該成為書的奴隸,不能淹沒在書本知識的海洋裏而浮不上來,讀死書、死讀書,除了書上講的,一無所知,不會處事,想不出點子,解決不了問題。讀書主要的不是儲存知識,而是運用知識,在經濟知識時代下取得成功的人士,並不是他們的知識比別人多,而是他們能夠把學到的知識正確地運用到現實生活中來。例如:

  美國汽車大王福特,隻受過很少的正規教育,也沒有讀過多少書,但思維敏捷,創意不斷。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芝加哥的一家報紙在一篇社論中說福特是“無知的和平主義者”,福特得知後很生氣,向法庭控告該報社惡意誹謗。在開庭審理的時候,報社的律師向福特提出了許多“常識性”的問題,以此來證明福特確實是一個“無知的人”。律師的問題大多是書本上的,對於受過正規教育的人來說,也確實是“常識性的問題”,比如:“美國憲法的第五條內容是什麽?”“英國在1776年派了多少軍隊來美國鎮壓反叛?”等等。福特對這些問題有些不耐煩,氣憤地對報社的律師說:“請讓我來提醒你,在我的辦公桌上有一排電鈕,隻要我按下某一個電鈕,就能把我所需要的助手找來,他能夠回答我的企業中的任何問題。至於我企業外的問題,隻要我想知道,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獲得。既然我周圍的人能夠提供我所需的任何知識,難道僅僅為了在法庭上能回答出你的提問,我就應該滿腦子都塞滿那些東西嗎?”

  一般情況下,所受的正規教育越多,一個人的專業知識也就越豐富。在人類知識的發展史上,專業的劃分越來越細,這種劃分使得知識能夠深入,由於長期從事某個專業,積存了大量的書本知識和實際經驗,使得人的思維局限於某個專業之內,眼界過於狹隘,束縛了創意思維的發揮。例如,有一位年輕人,在一個偶然的場合遇到一位心跳驟停的病人,為了恢複病人的心跳,那位年輕人用水果刀切開病人的腹部,拗斷兩根肋骨,直接用手握住心髒擠按,終於把病人救活了。醫學權威們在評論這件事的時候一致認為,幸好那位青年人不是醫生,否則他不可能把病人救活。因為任何一位受過正規訓練的醫生,都絕不會想到用水果刀給病人開刀,醫生首先想到的是,水果刀消毒沒有?感染了怎麽辦?醫生也不會用手直接拗斷病人的肋骨。

  2。4 從眾定勢

  你騎著自行車來到一個十字路口,正好趕上紅燈,盡管你清楚地知道闖紅燈違反交通規則,但是,你發現周圍的騎車人都不停車而是直往前闖,你也跟著大家一起闖紅燈。這樣一種跟從大眾隨大流,別人怎麽做,我也怎麽做,別人怎麽想,我也怎麽想的思維模式就是從眾思維定勢。

  人是一種群居動物,為了維持群體的穩定性,就必須要求群體內的個體保持某種程度的一致性,這種“一致性”首先表現在實踐行為方麵,其次表現在感情和態度方麵,最終表現在思想和價值觀方麵。然而,個人與個人之間不可能完全保持一致,也不可能長久保持一致,一旦出現不一致,要麽整個群體服從某一個權威,與權威保持一致,要麽群體中的少數人服從多數人,與多數人保持一致。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行為準則逐漸超出個人行動的領域而成為普遍的社會實踐原則和個人思維原則,於是,逐漸形成了思維領域的從眾思維定勢。

  不但人類有從眾的傾向,其他群居類動物也有從眾的習慣。例如:

  法國自然科學家法伯把一群毛毛蟲放在一個盤子的邊緣,讓它們一個緊跟著一個,頭尾相連,沿著盤子排成一圈。於是,毛毛蟲開始沿著盤子爬行,每一隻都緊跟著自己前邊的那一隻,既害怕掉隊,也不敢獨自走新路。他們連續爬了7天7夜,終於因饑餓而死去。而在那個盤子的中央就擺著毛毛蟲喜歡吃的食物。

  1。屈服於群體的壓力

  每個人都不免有這樣一種本性,當你麵臨來自大多數人的壓力時,就會不自覺地違背自己原來的意願。例如:

  社會心理學家所羅門·阿希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找來7位大學生坐在一起,請他們判斷7張卡片上的線段長度。第一張卡片上畫著一個“標準線段”,其餘的每張卡片上畫著三個線段,其中隻有一個線段A與“標準線段”長度相等,阿希要求大家找出其餘卡片上的線段 A,並且按照座位順序說出自己的答案。

  其實,7位大學生中,隻有倒數第二位學生是蒙在鼓裏的受試者,其餘六位事先已經串通好的,他們的答案保持一致,但三分之二都是錯誤的,以此來測試那位受試者在多大程度上不受周圍人的影響,堅持自己的正確答案。實驗結果有33%的受試者屈服於群體的壓力而說出了錯誤的答案。

  2。隨波逐流沒錯

  許多人認為,一種看法為大多數人所接受,或者大多數人形成某種共同的看法,都是有根據的,也肯定經過了大多數人的思考和審查的,雖不見得一定正確,至少正確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既然這樣,在自己還沒有充分的根據提出不同的看法能夠否定大多數人的看法時,采取從眾的態度、接受眾人的看法和做法是恰當的和明智的,也可以不犯或少犯錯誤。

  從眾心理的形成,還常常與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因素相聯係:從眾可以不冒風險,對了皆大歡喜,錯了大家共同丟麵子;從眾可以維持和諧的局麵,避免發生分歧、爭吵和鬥爭;法不責眾,即使是犯了較嚴重的錯誤,由於人人有份,可以不受到追究。

  2。5 經驗定勢

  我們生活在一個需要經驗的世界中,因為擁有了某些方麵的經驗,我們可以將各種各樣的問題處理得井井有條。例如,品煙大師拿著香煙一看一吸,就知道它的產地和等級;老農抓起一把土一瞥一捏,就知道它適宜種什麽莊稼;老工人一聽運轉的機器聲音,就知道機器在什麽地方出了毛病,這些都與他們所擁有的豐富經驗分不開。通過長時間的實踐活動所取得和積累的經驗,是值得重視和借鑒的,它有助於人們在後來的實踐活動中更好地認識事物、處理問題。但是,個人的經驗在內容上僅僅抓住了常見的東西,而忽略了少見的、偶然的東西。可是,在每一個具體的現實環境中,總會有大量的平常很少見到的、偶然性的東西出現,如果我們仍然用以往的經驗來處理,則不可避免地要產生偏差和失誤。

  例如,有位警察到森林中打獵,他靠近野獸經常出沒的地方隱蔽了起來,忽然,一隻鹿跑了出來,這位警察立即跳出灌木叢,朝天開了一槍,叫道:“站住,我是警察。”警察在追捕罪犯時,首先鳴槍示警,這顯然已在他的頭腦中形成了極其牢固的經驗定勢,以至於對象發生明顯變化時,大腦仍受這種經驗定勢的束縛,結果鬧出了笑話。

  有一道簡單的動腦筋題目:某位舉重運動員有個弟弟,但是,這位弟弟卻根本沒有哥哥。請問這是怎麽回事?

  心理學家曾經拿這個同樣的問題分別測試了100名高中學生和100名幼兒園的小朋友,結果出乎意料,高中學生答題的思維時間和答錯率都超過了幼兒園的小朋友。對此的解釋隻能是,舉重運動員“最常見的”是男性,高中生有這種“經驗”,而幼兒園的小朋友沒有這種“經驗”,因而不受它的束縛。

  我們不能不注意和認識到,經驗隻是人在實踐活動中取得的感性認識的初步概括和總結,並未充分反映出事物發展的本質和規律。不少的經驗隻是某些表麵現象的初步歸納,具有較大的偶然性。有的貌似根據和理由充分,實際上卻片麵、偏頗;有的隻是適用於某一範圍、某一時期,在另一範圍、另一時期則並不適宜。由於受到許多條件的限製,無論是個人的經驗,還是集體的經驗,一般都不可避免地隻適合於某些場合和時間。

  如果把跳蚤放在透明的廣口瓶中,跳蚤會跳起來,並撞到蓋子上,而且是一次又一次地撞到蓋子上,經過多次的撞擊後,跳蚤會調節它的跳起高度,不再跳到足以撞到蓋子的高度。這時,當你打開瓶蓋,雖然跳蚤仍在繼續跳,但它不會跳出廣口瓶外。這是為什麽呢?因為跳蚤有了前麵多次撞到蓋子的經驗,形成了經驗定勢,並且適應這種情況,不再改變自己。

  經驗能使我們少走許多彎路,但如果過分依賴經驗,將會使大腦失去想象力,做出錯誤的判斷。例如:

  三國後期,諸葛亮屯兵陽平,由於錯用馬謖,丟失了街亭要地,自歎大勢已去,遂緊急部署退兵,身邊隻留下一些文官和二千餘名老弱殘兵。忽然,探子來報:司馬懿率兵十五萬,兵臨城下。眾人聞訊,無不失色。諸葛亮卻鎮定自如,他下令大開城門,自己在城樓上焚香操琴,迎接司馬懿的大軍。司馬懿率兵衝到城下,見到此景,料定其中有詐,遂命令退兵。他的兒子司馬昭叫道:“父親,諸葛亮因為身邊沒有軍隊,才故意裝出這副樣子來迷惑我們,我們應該馬上殺進城去,將其生擒。”司馬懿搖搖頭道:“諸葛亮平素用兵謹慎,不曾冒險,現大開城門,城中必有埋伏,我若進兵,必將中他的計。”於是,魏軍全部退去。

  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司馬懿身經百戰,若論帶兵打仗的經驗,比當時的司馬昭豐富得多,但正是這些與諸葛亮多次交戰的過程形成的經驗,禁錮了司馬懿的大腦,使他做出了錯誤的判斷,而經驗閱曆與他相比差遠了的司馬昭卻做出了正確的判斷。

  可見經驗豐富並不一定是好事。自1901年12月10日諾貝爾獎首次在瑞典頒發以來,兩度獲獎的隻有瑪麗·居裏、鮑林、巴丁和桑格四位科學家。國外一些學者對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獲得者們的研究也得到了與此相似的結論,他們發現,獲獎之後,諾貝爾獎獲得者們的創造性作品比獲獎前減少了近三分之一。人們對此“怪”現象進行分析後,認為其中一個最為重要的原因就是獲獎者的大腦為經驗定勢束縛而墨守成規,失去了創新能力。因此,經驗定勢會削弱大腦的想象力,造成創造能力的下降,這正是創造發明的大敵。

  2。6 突破思維定勢

  2。6。1 突破思維定勢的含義

  前麵已經提到,在我們處理日常事務和一般性問題時,思維定勢對我們有很多好處。然而,在需要創新時,思維定勢不僅無能為力,相反還會起反作用。這就好比花盆為花的生長提供了許多優越的條件,能種出許多美麗的花朵來,但是,花盆難栽萬年鬆,鬆柏必須突破花盆的限製才能茁壯成長。因此,突破思維定勢就是指在思考有待創新的問題時,要善於主動擺脫原有的思維模式,將思路指向新的領域和新的客體。

  突破思維定勢作為一種創新思考方法,在人們的創新活動中有著極大的價值。它有助於打破舊框框的束縛,有利於發揮人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從而打開新的思路,產生許多出人意料的新思想、新方法。例如:

  有一天,曾國藩正在下圍棋,一名士兵向他密報:侯春山即將造反。曾國藩聽了大怒道:“你敢誣蔑長官謀反,罪不容誅。”立即命人將這名士兵推出斬首,自己仍舊下棋。

  侯春山聽到這消息,馬上來帳前道謝:“如果非公之明察,我被人誣陷了!”誰知,曾國藩又麵露怒容,命令左右拿下侯春山,立即斬首示眾。

  幕僚不解地問:“要是侯統領叛變是真的,就不該殺告密的人,現在又明知是誣告,為什麽又殺了侯統領。”曾國藩笑道:“侯春山是從撚軍投降來的,告密的人說的是實話。我早就想除掉侯春山,但興師動眾,勝負難料。如果直接召他來的話,又怕他起疑心,馬上起兵反叛,隻好先殺告密的人,誘他前來。”

  曾國藩突破常規思維,兵不血刃就殺了侯春山,同樣,新的發明,新的創造,也常常是在突破思維定勢的時候做出的。例如,根據常規思維,氣割槍是不能切割混凝土的,可鞍鋼氣焊工人李本茂卻發明了用氣割槍切割混凝土的技術,他的這項創新,在許多重點工程中派上了用場。試想假如李本茂不突破思維定勢,連想都不敢想,能有這麽大的創新成果嗎?同樣,在工業生產中,按常規思路,鑄鐵是不能冷焊的,而我國的陳鍾盛卻突破了這種常規思路,創造了鑄鐵冷焊技術,為國家焊補了許多重大設備,一年就能為國家挽回2400萬元的損失。

  另外,在當今市場經濟中,隨著競爭的越來越激烈,突破思維定勢作為一種創新的方法,同樣也有著越來越重要的應用價值。例如:

  日本有一家生產味精的工廠,銷售量一直徘徊不前,廠裏的職工為打開銷路費盡心機地想了不少的辦法,但效果不明顯。後來,一位家庭主婦向他們提出了一條建議,廠家采納後,不費吹灰之力便使產品的銷售量提高了近四分之一。原來這家廠生產的味精是裝在一小瓶子中出售的,瓶子的內蓋上有四個小孔,顧客使用時,隻需甩幾下,瓶裏的味精便通過四個孔掉進食物中。那位主婦的建議就是:在味精瓶的內蓋上多鑽一個孔!經這樣的處理後,由於一般顧客在放味精時並沒有精確的度量,隻是大概地甩二三下,四個孔是這樣,五個孔時也是這樣,結果就在不知不覺中多出了近25%。

  在內蓋上多鑽一個孔,不需要淵博的知識,也不需要增加許多投資,不需要引進新的設備,可為什麽其他人想不到,沒有人提出來呢?這顯然是因為自古以來,味精內蓋上的孔都是四個的,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種慣例,一種傳統,在人們的頭腦中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勢。時間越長,這種思維定勢的束縛力就越強,擺脫它束縛的難度也越大。這位家庭主婦的可貴之處就在於她突破了這種思維定勢的束縛。例如:

  一天晚上,爸爸正在燈下讀一本有趣的書,突然,兒子把電燈關了,但爸爸仍在繼續讀書,請問這是為什麽?這個問題根據突破思維定勢的內涵不同可以有多種答案,例如:

  (1)借助燭光、月光———突破電的光源、室內光源的定勢;

  (2)書上的字會發光、看計算機屏幕上的文字———突破書是被照明物體的定勢;

  (3)看盲文———突破看書者一定是明眼人的定勢;

  (4)看有聲書———突破獲取信息的感官的定勢;

  ……

  2。6。2 突破思維定勢的方法

  要突破思維定勢隻有充分認識思維定勢的客觀存在,弄清它們的類型、特點、根源及在創新過程中所起的副作用,我們才有可能主動去克服這些思維障礙,警惕和排除思維定勢對尋求新設想所可能產生的束縛作用,從而自覺地發揮自身的創新能力,邁出創新過程的第一步。

  思維定勢使人們習慣於從固定的角度來觀察事物,以固定的方式來接受事物。因此,善於轉換視角,運用發散思維、逆向思維、橫向思維等方法建立思維的多重視角,從盡可能多的角度來觀察事物,正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突破思維定勢的方法。這部分內容將在第7章中詳細介紹。

  一個人出生以來受到的家庭教育、各種層次的正規教育(小學、中學、大學)、社會生活中的“社會大學”教育,在思維的培養上更多地局限在層層推理的邏輯思維教育上,而形象思維的教育較少。所以,利用形象思維,大膽聯想,大膽想象,也是對常規思維的一種突破。這部分內容將在第3章、第4章中詳細介紹。

  人類的思維可以分為顯思維和潛思維,我們平時所說的思維泛指顯思維,思維定勢也是針對顯思維而言的。由於潛思維不像顯思維那樣容易受思維定勢的束縛,因此靈感思維和直覺思維等潛思維的激發本身就是對思維定勢的一種突破。我們將在第5、第6章中詳細介紹。

  當然,除了上述創新思維方法能增強人們突破思維定勢的能力外,還有以下一些做法也能突破思維定勢。

  1。怪誕

  怪誕是新穎與新奇的代名詞,發明者的思路總是別具一格,主要表現在如下幾點。

  (1)跨越時間長河,令今古“聚餐”。例如,發明一種照相機,能拍20年後的“尊容”。

  (2)超距離移植嫁接。例如,一個人因喝鹵水而生命垂危,怎麽辦?給病人喝豆漿。

  (3)化腐朽為神奇,點石成金。例如,螞蟥吸人血令人討厭,你能想到什麽?在整形手術中,用螞蟥吸淤血,可增加組織移植的成活率;斷肢再植,用螞蟥吸淤血可減少組織的壞死率。螞蟥能分泌“抗凝結素”,可以延緩血液的凝固時間,由此想到生產抗凝結素。

  在擁擠的街道上,在人滿為患的大商場內,能想到什麽?1981年,美國科學家羅伊·倫德崗研製出了別出心裁的“地毯發電裝置”。當人在地毯上行走時,地毯下麵的杠杆就會被觸動而帶動發電機發出電來。更有甚者,沿著這一思路,德國的科學家竟然想到了把老鼠跑來跑去發出的能量也利用起來,他們利用老鼠吃飽以後需要不停地運動以消化食物的特性,讓它們去轉動一個直徑為32厘米的金屬轉盤而產生0。03瓦的電能。

  2。幼稚

  幼稚是對既定規則、對已知世界的質疑和嘲弄。既有大膽的猜想和無拘無束的幻想,又有各種貌似愚蠢可笑、實則頗有創見的發明雛形。在現實生活中,特別是在思考有待創新的問題時,需要使自己的頭腦“幼稚”起來,要像兒童那樣,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不管別人怎樣議論、譏笑,總是勇於提出自己的疑問、發表自己的看法。例如:

  美國一家化學公司的技術人員在一起討論如何才能比較容易地清除舊家具或牆壁上殘破的油漆問題,大家查文獻、找資料,先後提出了許多辦法,都沒有解決問題。其中有位工程師回憶起了兒時的情景:放鞭炮時,導火線一點燃,劈哩啪啦地響了一陣,裹在鞭炮上的紙被炸得“四處飛舞”、“片甲不留”。這時,他頭腦裏突然冒出一個想法,是不是可以在油漆裏放點炸藥,當需要油漆脫落的時候把油漆炸掉呢?大家聽了他的想法後都笑了,這不明明是小孩子天真幼稚的想法嗎?而這位工程師並沒有因為受到了大家的譏笑而放棄了自己的想法,他後來沿著這一條思路不斷地探索,不斷地試驗,終於發明了一種可以加進油漆中的添加劑。把這種添加劑加到油漆裏以後,它不會引起油漆發生什麽質的變化,可是,當它接觸到另一種添加劑時,便會馬上起作用,而使油漆從家具或牆壁上掉得幹幹淨淨。

  兒童們會提出許許多多成年人所提不出來和根本想不到的問題:“天為什麽那麽高?”“海為什麽那麽藍?”一個不滿三歲的小孩問他的父親:“人的腦袋為什麽是圓的,不是方的?”問得當時在場的“大知識分子”們一個個誰也答不上來。一個低年級小學生對“愚公移山”產生了疑問:“老愚公為什麽一定要從前麵開一道門,要費那麽大的功夫去挖那兩座大山呢?開一道後門多省事呀?”這樣的問題成年人能提得出來嗎?例如:

  愛因斯坦住宅的附近住著一個11歲的小女孩,這個小女孩同愛因斯坦逐漸熟悉後,常常跑去請教愛因斯坦數學問題,小女孩的母親知道這件事後感到很過意不去,她連忙去向愛因斯坦表示歉意,愛因斯坦卻回答說:“你不需要向我道歉,我從她那裏學到的東西比她從我這裏學到的東西更多。”這可能嗎?這隻是愛因斯坦的一種自謙之辭嗎?看來不是。這當然不是說愛因斯坦可以從小女孩那裏學到什麽理論,而是指小女孩能提出一些對愛因斯坦大有啟發的問題。孩子們提問題既沒有各種成見的束縛,也不怕問題提得太簡單太幼稚而被人恥笑。

  兒童強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豐富的想象力,無拘無束的探索精神,無所畏懼的闖勁等,對科技工作者和企業家們的創新思維來說,都是必須具有的極其寶貴的基本素質。

  3。懶惰

  這裏所說的“懶”是指行動上也許有點懶,而思想上並不懶的行為。懶惰是發明的溫床,“懶”意味著愛簡化,喜歡方便,意味著偏愛代用品,熱衷於自動化;人“懶”意味著物勤,機器勤;全局“懶”意味著局部勤;形式上“懶”意味著實質上勤。例如,係領帶費事,就想到發明“一拉得”,更進一步想到在每一件衣服上都帶領帶;懶得動手開門和鎖門,想到發明“聲控鎖”;懶得用梳子梳頭,想到發明“靜電梳頭法”。

  偷懶為什麽能導致創新呢?

  首先,偷懶心理可以形成一種創新的動機。心裏琢磨著和勤快一樣收獲,但又不想多出力氣、多勞心神,於是就會尋找改變當前生產工作方式的“偷懶”辦法,而那些隻會按傳統方式工作的所謂勤快人,盡管不想偷懶,卻也缺乏創新的衝動和企盼。因此,琢磨偷懶是以偷懶作為啟動創新的驅動器。例如:

  愛迪生的某些創意就源於偷懶,當年,他在電氣公司做工時,為了偷懶睡覺,減輕值班時的勞神之苦,研製出定時報音器,它能間隔一定的時間,自動發出線路一切正常的運行信號。這樣,愛迪生值班時,既能睡覺又能和其他人一樣賺錢,可謂一舉兩得。

  其次,以懶代勤的辦法並不會從天上掉下來。想偷懶,就得勤於觀察、勤於思考、勤於實踐,以便找到某種“懶辦法”。因此,琢磨偷懶並非叫人學懶,恰恰相反,它是一種為懶而勤的激勵創新舉措。例如: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某牧場的牧羊童約瑟夫,小學畢業後,由於家境困難,無法繼續升學,隻好替人放羊。眼看著同學們都升學了,小約瑟夫也暗下決心:我也得想個辦法來讀書。於是,約瑟夫一邊放羊一邊讀書,由於當時牧場的放牧柵是用若幹根支柱和橫拉著的鐵絲圍成的,當約瑟夫讀書時,牲口常常撞倒放牧柵去損害農作物。每次發生這種事時,老板就衝著約瑟夫咆哮:“混蛋!不準偷懶,好好給我看著羊,不準看書,放羊要什麽學問?”

  約瑟夫既要放羊又想看書,便不得不琢磨“偷懶”的對策。為了尋找“懶辦法”,約瑟夫開始觀察,看羊群是怎樣衝破圍柵跑出來的。結果發現利用薔薇做圍牆的地方,盡管脆弱,但是從來沒有被破壞過,而被衝破的是那拉著鐵絲的地方。為什麽會是這樣呢?他疑惑地觀察薔薇,發現薔薇上都長著刺,這一發現,給約瑟夫很大的啟發:要是在圍柵旁都種上帶刺的薔薇,羊群就老實了。於是,他砍來一些薔薇枝條插了起來,但是,當他望了望幾十米的圍柵時,不禁心灰意冷。照這樣幹下去太累,而且等到全部薔薇長成時,至少需要四五年時間,誰願意當這麽長時間的牧羊童呢?

  還必須想其他“能偷懶就偷懶的辦法”,當他下意識地敲了敲放牧柵上的鐵絲時,忽然一個“懶”主意浮上心頭:“能不能用細鐵絲做成帶刺的網呢?”於是,他找來鐵絲,按照“鐵薔薇”的創意動起手來,他把細鐵絲剪成5公分長的小段,然後纏在鐵絲柵上,並將細鐵絲的兩端剪成尖刺,待一切工作完成後,為了檢驗新辦法的效果,約瑟夫故意躲起來觀察,發現像往常一樣,羊把身體貼靠到放牧柵上想把它推到,但很快就避而遠之了。

  小約瑟夫不僅可以偷懶看書了,而且因為發明“不用看守的鐵絲網”而受到牧場主的讚揚,並申請了發明專利。

  4。外行

  懂行人不一定能提出最佳構想似乎有點不可思議,然而,細一分析,此言頗有道理。因為內行人有許許多多本行的框框,而外行人對他人的本行懂得少,故框框也少。大數學家希爾伯特曾有一段妙論:“為什麽在我們這一代,愛因斯坦說出了關於空間和時間的最卓識、最深刻的東西?因為一切有關空間和時間的哲學和數學他都沒有學習過。”從外行人框框最少的意義上去理解這段話,我們可以說,愛因斯坦的出類拔萃之處,恰恰在於他沒有一般內行人所具有的關於時間和空間的固定觀念。

  內行人有許許多多本行的框框,所以思維會出現“飽和”現象。要想突破舊框框、創立新理論,需要借助外行人或外行觀念的一臂之力,以便打破“飽和”狀態。例如:

  曾獲諾貝爾獎的固體物理學家巴丁,在解決低溫超導問題中遇到困難時,他請來了兩位外行人———一位不懂低溫技術的庫珀,另一位是尚未涉足科學研究的年輕研究生施裏弗。這兩位外行人都發揮了各自的優勢:前者用其所精通的量子場論解決了超導機製,後者則用其所精通的電子對概念使B·C·S理論最終得以建立。

  “傻瓜相機”的自動聚焦為人們照相帶來了很多好處,而這“自動聚焦”功能卻曾是一件令廣大科技人員頭疼的事。因為一提到自動聚焦,科技人員便想到了用電動機來驅動鏡頭,而要在照相機中安裝電動機,照相機的體積不可能很小。後來,一位非電氣專業的科技人員提出了用彈簧代替電動機驅動鏡頭的新設想,這一突破思維定勢的新思路的提出,激發了科技人員的創新能力,不久就製造出了各種各樣小型、甚至超小型的“傻瓜相機”。

  可見,在發明創造的方案構想階段,外行人是大有潛力的。同時也給內行人一個重要啟示,在方案構想階段暫時跳出“內行圈”扮演一次外行人。

  現實生活中,外行人的發明也不少,例如,圓珠筆是匈牙利印刷校對員拜羅發明的;假肢是法國理發師帕雷發明的;顯微鏡是荷蘭商人列文虎克發明的;氣球是造紙工人蒙戈菲爾兄弟發明的;航海天文鍾是英國木匠哈裏森發明的;引起地質學革命的大陸漂移說是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提出並論證的。

  §§第2篇 創新思維原理

  
更多

編輯推薦

1一分鍾心理控製術
2贏利型股民、基民必備全書
3人人都愛心理學:最妙...
4看圖炒股
5一看就懂的股市賺錢圖形
6基金投資最常遇到的1...
7買基金、炒股票就這幾招
8明明白白買基金、炒股票
9新手上路 實戰股市
10少年不知愁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少年不知苦

    作者:王慧豔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內容:初三開學的第一天,同學們就想不管不顧地大哭上一場,其中不乏幾個脆弱的女生已經泣涕漣漣,打濕了一張又一張麵巾紙。“陳大班,你說話呀!沒人讓你做啞巴。”牛天梓瞪著牛眼,生氣地衝班長陳遠嚷著...

  • 新手上路炒股票

    作者:薛義明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書中自有黃金屋,教你如何成為股票市場叱吒風雲的成功者,如何成為一個輸少贏多的投資人,如何成為能立足股市的成功者。

  • 新手上路炒基金

    作者:林和文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重點介紹基金的基礎知識及品種,常用的技術分析方法及投資技巧,分析了基金投資案例等。

  • 凱達之魂:記一個民營企業家的人生和事業

    作者:馮萌獻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記述了張文遠從一個隻有中學文化程度的中學生,從一個生產隊的記工員開始,成長為民營企業家的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