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五節 書院貢院,樂育隴上群英

  如前所述,蘭州的文化教育與士人文化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係,沒有士人的大力推動,就不可能產生昌盛的蘭州文化教育。據《蘭州市誌·教育誌》載:清代,封建教育步入鼎盛時期。儒學沿襲明製,且有擴修;自雍正年間起,書院官辦,成為準備科舉的場所。僅城區就開辦蘭山、五泉、皋蘭、求古四大書院,其中蘭山書院為甘肅最大的省立書院,以藏書豐富聞名全國,山長多飽學鴻儒擔任。清中葉以後,生員多達三四百人。19世紀末,科舉製度衰落,“西學”逐漸傳入,改良書院,開辦新學,蘭州士人順應曆史潮流,積極開辦新學。如清代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的蘭州人劉爾炘辭官歸裏後,致力於地方文化教育和社會公益事業,設塾教徒3年,主講五泉書院7年,任甘肅高等學堂總教習5年。親自創辦蘭州第一所小學校——高等小學堂。茲後又集資建中學一所,小學3所,接辦興文社,創立樂善書局,修建五泉書院,創辦修學社,為民國時期的文化教育奠定了良好的開端。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蘭州建立甘肅文高等學堂(今蘭州一中的前身),光緒三十年(1904)年附設師範館,為甘肅辦師範教育之始。同年,陝甘總督崧蕃命候補知府楊增新於甘肅製呢局廠西開辦武備學堂,為蘭州辦軍事教育之始。

  民族教育在這一時期也開始蓬勃發展,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回族教育。由於曆史的種種原因,回族輕文尚武,文人少而武士多,中國傳統教育發展緩慢,一直影響著民族的發展與繁榮進步。清代甘肅穆斯林民族反對民族壓迫的鬥爭此起彼伏,清廷在武力鎮壓的同時,采取懷柔政策,通過文治實行教化,倡導設立專門招收穆斯林子弟的書院、義學。但由於明代曾以強製同化而引起過“胡人”反感,清廷曾以鎮壓而激怒過穆斯林,因此穆斯林群眾認為學了漢字,讀了漢書,就會被同化,所以穆斯林多雇人代學,拒絕學習漢文化。但蘭州地區的回族穆斯林中,讀書應試的有識之士還是有的,特別是清代在科舉考試時,有意識地注意錄取回族士子,從而使一些回族士子獲取了功名。如皋蘭縣的馬世燾(公元1809-1875年)為清鹹豐乙卯(公元1855年)科舉人,金縣(今榆中)馬仲律為同治甲戌(公元1874年)進士,曾任五泉書院山長,著有《雪案拾遺》。蘭州回族士子的進入仕途,有力地影響和促進了蘭州地區少數民族的士人文化。這一切,無一不浸透著蘭州州縣官員和地方士紳的心血。

  士人在對蘭州文化教育的大力推動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段堅首辦書院、四大書院的設立、左宗棠倡導籌辦興辦新書院、重建舊書院、重視啟蒙教育、奏準實施的陝甘分闈等,這幾件事都是士人所為,都對蘭州文化教育的發展有著劃時代的作用。

  蘭山書院是雍正十三年甘肅巡撫許容奉旨創建的,故址在今秦安路蘭州三中,乾隆三十年(1765年)總督楊應琚、五十年總督福康安、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總督長齡、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總督恩特亨額、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總督左宗棠屢次修葺,至光緒元年形成了一組宏大的建築群,中為文仁堂,後為敬遜堂,又後為射園(已廢);敬遜堂兩廂為齋房,東南隅小院一,為書庫;西北小院二,其一為掌院住宅,一為客廳;文仁堂左右為耳房,為東、西官廳,東齋四院,西齋三院;前為儀門,門外為監院官舍,東為書鬥房,又前為大門,門外東、西坊表二:曰興賢、曰育才。蘭山書院是甘肅最大的省立書院,以其藏書豐富而聞名。乾隆時期有藏書204種,有欽定四書、十三經書版2067塊。鹹豐四年(公元1854年),書庫著火,藏書盡數被焚。光緒元年以後,在陝甘總督左宗棠、楊昌浚的大力扶持下,書院逐漸得以恢複。蘭山書院曆任著名山長有:盛元珍(江蘇常熟人)、牛運震(進士,山東滋陽人)、張位(翰林,甘肅秦安人)、秦維嶽(翰林,皋蘭人)、吳可讀(進士,皋蘭人)、張澍(進士,武威人)、張美如(翰林,武威人)、張國常(進士,皋蘭人)等。

  五泉書院為蘭州府立書院,地址在蘭州府北後街(今賢後街),為清嘉慶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布政使屠之申、翰林秦維嶽等捐銀創建。鹹豐八年(公元1858年)蘭州知府栗垣、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蘭州知府鐵珊先後進行重修。庭院式平麵布局,中為講堂,堂西北小院為掌院住宅,宅堂後院為聖廳及左右齋房,堂東院為退省齋,西院為惜陰軒,前為儀門,門外左右為書鬥房,東小院為監院住宅,南為大門。據記載,五泉書院在道光年間有藏書52種、156套,另有《學庸浙通》書版46塊。曾任五泉書院著名山長的有:盧政(舉人,皋蘭人)、劉爾炘(翰林,皋蘭人)等,他們均為隴上著名學者,培育人才甚眾。五泉書院在城市改造中被拆除,移建於雁灘公園內。

  求古書院地址在蘭州貢元巷(今蘭州市少年宮和城關區教育局所在地)。光緒八年(1882年)五月,陸廷黻接任學政後,發現平(涼)、慶(陽)、涇(州)、固(原)、寧夏五屬考生的試卷“文俱淺薄”,遂與總督譚鍾麟商酌,於光緒九年將省城舊有考棚改建為求古書院。中為講堂,堂後為客廳,宅門內為上房,為東、西廂房,西小院為掌院住宅。講堂後東小院為監院住宅,西小院及講堂前東西廂俱為齋房。時敏齋三院在西齋後,儀門南向,大門及柵門俱東向,照牆前旗杆二,南、北坊各一。

  皋蘭書院是由清道光二十二年右營參將廢署改建,二十九年重建。中為講堂,堂北上廳掌院居之,堂南下廳監院居之,堂左右兩廂及上廳後兩小院、下廳西小樓俱為齋房,儀門外有樓,樓下左右耳房書鬥居之,前為大門,門外甬道南為坊表。光緒三十一年改為皋蘭縣高等小學堂,後又改為皋蘭區小學,民國三十七年為皋蘭縣政府駐地,新中國成立後改為曹家廳小學,“文化大革命”後成為城關區檢察院。今廢。

  清光緒以前,陝甘合闈,蘭州地區的士子需到一千多裏外的西安參加鄉試,考取舉人資格,路途遙遠,費用昂貴,很多經濟條件較差的士子皓首窮經,也無法參加鄉試,嚴重阻礙了蘭州士子的仕進之路,也製約了蘭州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速度。同治十二年(1873年)陝甘總督左宗棠奏請陝甘分闈,甘肅士子在省城蘭州鄉試。經朝廷批準,於光緒元年在城西北郊外海家灘(今蘭大二院處)建成甘肅貢院。貢院基縱百四十丈,橫九十丈,外築城垣,內建棘闈。中為至公堂,堂前為明遠樓,樓左右為南北號房,西為龍門,為連三門,為大門,均有穿廊,大門左右有雨廊,有點名廳,有搜檢廳,左廊盡處有土地祠,前為闈牆,有南文場門、北文場門,門內俱有點名廳,門外迤南為外官廳,為外供給所;至公堂後有牌坊、柵欄,欄內南為執事委員廳,北為授卷所,後為觀成堂,堂前有水池,池有橋,左右有公字過廳,南為監臨部堂署,為提調道署;監臨署後為內供給所,署東為對讀所,北為監視道所署,署東為各房科,為謄錄所,為收掌所;堂左右為走廊,中為穿廊接內廉門,門左右為官廳,門內左為監試署,右為內收掌署,中為衡鑒堂,堂左為南衡文署,右為北衡文署,後為雍門,門內左為南五房,右為北五房,東為錄榜所。至公堂是糾察官防總攝闈場事務的大員(稱臨監)和在考場提調監試的官員(稱外簾官)辦公的地方,門楣上懸左宗棠親筆所書“至公堂”匾。門兩側懸掛左宗棠撰寫的楹聯:“共賞萬餘卷奇文,遠擷紫芝,近搴朱草;重尋五十年舊事,一攀丹桂,三趁黃槐。”後來,原標誌性建築三層樓閣“明遠樓”遷五泉山,作為五泉山中軸線上一座重要建築。甘肅貢院的建成,對全省文教事業的發展有著巨大的意義。吳可讀曾為貢院撰192字楹聯,熱情讚揚了左宗棠力主陝甘分闈成功,是甘肅建省二百多年來,破天荒的一件重大舉措,甘肅當局和學子都要飲水思源,不要辜負“名相”左宗棠愛惜人才,建設貢院的德政;並以甘肅悠久的文明曆史和雄奇壯美的錦繡河山,鼓勵甘肅學子們寒窗苦讀,書寫出像甘肅山河一樣氣勢壯闊的好文章來,以報答“名相”的恩澤。其聯為:

  二百年草昧破天荒,繼滇黔而踵湘鄂,迢迢絕域,問誰把秋色平分,看雄門四扇,雉堞千尋,燕廈兩行,龍門數仞,外勿棄九邊楨幹,內勿遺八郡楠,畫棟與雕梁,齊耀於鐵馬金戈以後,撫今追昔,飲水思源,莫辜負我名相憐才,如許經營,幾番結撰;

  一萬裏文明培地脈,曆井鬼而指鬥牛,翼翼神州,知自古夏聲必大,想積石南橫,崆峒東矗,流沙北走,浩瀚西來,淘不盡耳畔黃河,削不成眼前蘭嶺,群山兼眾壑,都奔走於風簷寸晷之中,疊嶂層巒,驚濤駭浪,無非為爾諸生下筆,展開氣象,推波助瀾。

  清末,蘭州開始興辦新式學堂。如甘肅文高等學堂與武備學堂。這兩座學堂均位於今暢家巷東段一帶。甘肅文高等學堂附設的師範館先後畢業學生2班,共135人。武備學堂民國二年停辦。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