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六節 纂誌吟詩,文化成就輝煌

  清代,以詩文集和地方誌為標誌的蘭州士人文化形態完全形成。據《蘭州市誌·文化事業誌》載:“自魏晉至明清,蘭州地區共有164人著有詩文集263種(筆者注:絕大部分為明清時代特別是清代的作品),蘊含相當豐富的蘭州曆史文化信息,值得研究和開掘。還有自明初以來的多種方誌,其中最早的方誌是《金城誌》,明肅王在永樂年間令儒臣修纂,可惜早已湮滅。”

  據有關史誌記載,清代,由於蘭州地區士人群體進一步擴大,士人著作也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據不完全統計,見於史誌的就有96人,共撰著作169種,其中經學方麵的有皋蘭楊維仁的《周易匯參》、皋蘭佘德楷的《易翼貫解》等15種;曆史方麵的有皋蘭王鑒潭的《曆代帝王總紀》、皋蘭張國常的《土司蕃族考》等4種;軍事方麵的有皋蘭楊維仁的《訓兵紀要》、皋蘭朱克敬的《曆代邊防匯鈔》等5種;醫學方麵的有皋蘭張振濯的《痘症管見》、皋蘭秦霖熙的《驚風治驗錄》、金縣劉一明的《眼科啟蒙》等10種,農田水利、個人詩文著作及其他方麵的有135種。這些著作從不同的方麵、不同的層次、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蘭州、甘肅乃至全國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以及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方麵的曆史狀況,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曆史文化遺產。

  清代是蘭州地方史誌學的重要發展階段,主要表現在官修史誌的空前發達。這一時期由地方官府組織或個人編纂所修的誌書和由私人撰寫的史書眾多,民國以前的30部地方誌中,有26種修於明清兩代,其中清代的有朱士華纂的《蘭州誌》、陳如稷纂的《重訂蘭州誌》、吳鼎新修,黃建中纂的《皋蘭縣誌》、黃璟修,秦維嶽纂的《皋蘭縣續誌》、盧政纂的《皋蘭縣續誌稿》、張國常纂的《重修皋蘭縣誌》、耿喻修,郭殿邦纂的《金縣誌》、恩福修,冒蕖纂的《金縣誌》、無名氏纂的《平番縣誌》、李紹晟纂的《青城記略》等。

  在現存蘭州諸地方誌中,體例嚴密,影響較大的是清光緒年間張國常編纂、1917年劉爾炘刊印的《重修皋蘭縣誌》。

  張國常(1836—1907年),字敦五,別署冬塢,蘭州人。清光緒三年(1877年)進士,授刑部主事。由於他生性恬淡,不迷戀官場,因而數月後辭職歸裏,侍奉老父。後受陝甘總督之聘,任蘭山書院山長20餘年,教授選自全省各府州廳縣的學生,這一時期考中舉人進士的,大多是他的學生。張國常為人端莊,教學嚴肅,學生心懷戒懼,發奮苦讀。張維《隴學略述》說他:“常用經史教授,先後從學者甚眾。訓詁嚴謹,為一代宗師。”蘭州著名學者劉爾炘、王烜均為其所培養。光緒十六年(1890年),甘肅學政胡景桂疏薦,加員外郎銜,以表彰其興學造士之貢獻。

  張國常雖然是封建時代的士人,但他對近代科學技術的傳播卻采取歡迎和支持的態度。光緒十六年(1890年),陝甘總督楊昌浚在督署東側(今甘肅省人民政府東側)創設了甘肅電報局,栽了電杆,架設通訊線路。恰巧遇到那一年旱情十分嚴重,一些迷信的紳民便認為是由於栽了電杆,破壞了風水所致,便想拔除電杆緩解旱情。張國常卻不相信這些迷信傳言,親自出麵解釋勸說:以前沒有電杆,旱災照樣經常發生,可見天旱與栽電杆並沒有必然的聯係。經他勸說人心才慢慢安定下來,通訊杆線才順利地架設起來。

  張國常雖是飽讀詩書的封建文人,但卻思想進步,能順應時代潮流。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甘肅奉詔將書院改為學堂。三十一年,清廷下詔停止科舉,興辦學堂,科舉製度宣告結束,多數紳士學子對這一巨變深惑不解,抱著抵觸情緒,牢騷怨言隨時隨地都能聽到。而張國常卻認為這是大勢所趨,是明智的做法。張國常撰文解釋,稱讚崧蕃雷厲風行地廢科舉、創學堂的政績,並呼籲學子“相與戒帖括(八股文)之陋風,鄙記誦詞章之凡想”,鼓勵他們讀有用的書,學習機器製造,數學、地理知識和外語,為家鄉服務,為國家做貢獻,使中國盡快富強起來。

  在教學之餘,他博覽群書,潛心治學,著述《聽月山房詩詞文集》、《土司蕃族考》、《甘肅忠義錄》、《重修皋蘭縣誌》等書。《重修皋蘭縣誌》為甘肅有名的地方誌。張維在其《隴右方誌錄》中給予高度評價:“(誌書)分圖、表、誌、傳四綱,依類相從,有條不紊,舊誌訛誤,訂改無遺;又始立方言、金石兩目,義例謹嚴,文詞淵雅,吾省名誌也”。張國常的《重修皋蘭縣誌》為蘭州留下了珍貴的曆史文化資料。

  科舉時代,一個名進士,不謀仕途顯達,不求生活安逸,將自己的一生獻給教育事業,在一個書院任山長20多年,辛勤課士,致使蘭州地區人材輩出,這在封建社會裏實在是難能可貴的,因此他被譽為“隴上文壇泰鬥”。

  這一時期,蘭州士人繼續深入地研究甘肅、全國的曆史,並撰寫出一些著作。同時繼續整理經學,著書立說,為蘭州地區的經學發展做貢獻,如楊維仁所著《周易匯參》、王懷玉所著《羲經精義》等。

  清代也是蘭州書法與繪畫的昌盛時代。這一時期的書法多學二王和唐宋名家法帖,楷書端莊,篆書圓勁,草書飛動,行書縱逸,繪畫方麵,唐璉的畫骨格清奇、筆意生動,馬虎臣的花鳥蟲草氣韻生動。

  唐璉,字汝器,號介亭,是清代蘭州著名的藝術家,書畫俱佳。他的畫先學倪雲林,後學荊浩、關仝、李龍眠,經過融會貫通,遂自成家數。《國朝畫後續集》和《墨香居畫識》對他的評價是:“點染雲山,蒼茫古秀,陝人目之為小子畏。”子畏是明朝唐寅的字,可見對唐璉的畫評價之高。唐璉的書法也很有名,他的學生任國鈞說他“行年七十有餘矣,而畫法入唐,且能日作蠅頭千餘字,勤勤忘倦。”唐璉的書法古樸雅健,真、草、隸、篆均有自己的特點,特別講求骨力,正如唐璉自己所說:“學書不貴形貌,筋骨精神尚焉。”

  據陳永革《清代隴上著名書畫家唐璉》一文介紹:他精通詩、文、書、畫、印、琴、醫、道學等,集多種技藝於一身,尤擅書畫和醫學。清乾隆年間至甘肅名勝榆中棲雲山(現蘭州市東郊榆中縣境內的興隆山西山)修道,住持四十餘年,道藝甚高。他經過長期的藝術實踐,積累了豐富的創作經驗,在書畫理論上有許多獨到的見解和精辟的論述。在書法方麵,他十分重視書道,認為學書者要懂得文字的源流,考究真、草、隸、篆、行諸書體的演變,不作媚世之書。他在當時的金城藝苑中與朱克敏齊名,同被譽為“蘭山二秀”,著有《鬆石齋印譜》等,作品流傳甚多。唐璉書法諸體皆精,尤以行草書顯山,其流傳於世的書法作品也以行草書居多。他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有所創新,有所突破,並達到了返璞歸真,自然大成的最高藝術境界。作品《唐璉行書七言對聯》用筆老到,自然流暢,上下聯錯落有致,方圓兼施,一氣嗬成;用墨粗細變化有致,枯潤結合天成,善用膠,淡墨法;筆法或連或斷,或慢或疾,或輕或重;結體上緊下鬆,以長勢為主,兼用方、扁體;造型優美別致,變化多姿,章法布局協調,厚而不實,虛而不空,恰到好處;落款鈐印與正文渾然一體,灑脫秀麗,飄飄然如有仙氣。

  唐璉的學生溫虛舟也是清代蘭州有名的畫家。溫虛舟名又新,號野園居士。幼年即喜歡繪畫,長大後拜唐璉為師學習書畫。成名以後,為表示永遠不忘老師的教誨之恩,捐資刊刻了唐璉的書畫理論專著《鬆石齋集》。溫虛舟擅長畫山水、人物,其畫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馬虎臣,名文炳,字虎臣,號正山道人、五泉髯叟,清同治、光緒間蘭州人,回族,是清代蘭州有名的回族畫家,他的花鳥畫取法八大山人、石濤、李複堂等,筆墨簡練豪放。馬虎臣精山水花卉,特別善畫寫意墨牡丹,被人們稱之為“馬牡丹”。他所畫的牡丹,一花數葉,疏斜曆亂,別具情趣。他的畫作曾經受到清太後慈禧的賞識。清同治六年,陝甘總督穆圖善慕名觀賞他的畫卷,感慨萬端,歎賞不絕。他所畫的“雪景圖”、“墨牡丹”等現藏於甘、寧、青穆斯林家庭。

  馬虎臣不僅善畫,而且也善詩,他所寫的七絕“不官不隱亦優哉,多少名花掌底開。為我子孫留富貴,玉樹之下起樓台”。抒發了致力花鳥畫創作的願望。他常與回族進士馬中律、舉人馬世燾以及名畫家朱克敏、溫虛舟友好往來。

  清代,蘭州書法名家甚多,從現存的一些碑刻、名勝楹聯看,曆代肅王、曆屆地方官員大多能文善書,如林則徐、左宗棠等,都是書法大家,隻不過這些人由於政績過於顯著,其書法往往被人們忽略。

  楹聯與書法的完美結合,是明清特別是清代蘭州士人文化的一個顯著特點。蘭州雖地處西北邊陲,但自有明以來,人文頗盛,除詩詞而外,楹聯佳作亦複不少,遺憾的是,由於時過境遷,清以前的楹聯幾乎無存,現存楹聯均為有清以來的作品。各種類型、各種內容的楹聯都有,但影響較大的則是名勝建築楹聯。清代以來,在蘭州題過聯的有名的或較有名的楹聯作者主要有梁章钜、譚雲觀、查九峰、吳柳堂、左宗棠、裴伯謙、龔允凱、謝威鳳、吳可讀、劉一明、譚鍾麟、劉爾炘、吳鎮、慕壽祺等數十人。

  蘭州地區的楹聯書法最早起於何時,至今尚無定論,但至明清時期,已經十分興盛。自清代以來,蘭州的官府、書院、寺廟、名勝古跡以及一些較有規模的民居等處,均廣泛采用書法楹聯以增添其文化內涵,加之文人墨客又往往以書法楹聯相互酬贈、收藏,流風所及,影響到一般民眾,從而使書法楹聯的實用領域和藝術領域不斷擴大。

  從蘭州楹聯所表達的思想內容看,有描寫蘭州勝景的、有借景抒情的、有以事言理的、有闡揚宗教義理的、有歌頌聖人的、有頌揚對國家和對地方做出重大貢獻的曆史人物的、有表達作者憤世嫉俗,憂國憂民的,內容複雜,不一而足,總是以個人的身份地位、所處的時代環境、個人的思想理念、當時的心情等的不同而不同。

  明代和清代鴉片戰爭以前,由於社會比較穩定,經濟發展也較快,士人心態比較平衡,所撰對聯多為描繪河山之美,名勝之優,表達個人的胸懷抱負,借景抒情,借景傳意之作。

  吳可讀是清代蘭州本土楹聯成就最大的士人之一,在全國也是很有一些影響的。他的《攜雪堂詩文集》中,《攜雪堂對聯》部分收聯87副,其中有死諫前自挽聯:“九重懿德雙慈聖;千古忠魂一惠陵。”自題京邸聯:“萬事未甘隨俗轉;一官辛苦讀書來。”題蘭州精忠祠聯:“碧血奠英靈,萬古忠臣惟孝子;翠微傳妙句,千秋名將幾詩人。”題蘭州甘肅貢院聯:“廣廈萬千間,地轉長安,文運從來關國運;聖朝三百載,天生名相,將壇拜後又詞壇。”題甘肅甘穀石作子墓聯:“共仰孔門高,問顏曾七十之徒,何處最多佳士;休言秦俗悍,自鄒魯三千而外,此間大有傳人”、“梓裏訪遺蹤,看空庭草碧,荒塚花殷,何處是唐封宋讚;杏壇親教澤,聽渭水鶯啼,隴山鳥語,此中有化雨春風。”題蘭州甘肅貢院聯長達192字(見前),是全國書院楹聯中最長的。聯語典雅豐瞻,氣勢恢宏,狀寫出舉院的宏大規模,甘肅的壯麗河山以及貢院對甘肅人文進步的巨大意義。

  清代左宗棠所撰甘肅貢院至公堂門聯雲:

  共賞萬餘卷奇文,遠擷紫芝,近搴朱草;

  重尋五十年舊事,一攀丹桂,三趁黃槐。

  此聯表達了左宗棠要求認真批閱試卷,為國家挑選有用之才,不使之埋沒的思想,又回顧了他坎坷不平的科舉之路,勉勵蘭州學子要奮力進取。這一對聯恰如其分地表達了左宗棠致力於為國求才的政治抱負和當時的思想感情。

  印來明月一潭,青靄冥冥,此地上通星宿海;

  傍著大河九曲,黃流滾滾,出門如見浙江潮。

  這是清代楊昌浚為蓮蕩池(小西湖)所撰門聯。楊昌浚字石泉,湖南湘陰人,與左宗棠為布衣交,曾隨左宗棠鎮壓浙江太平軍,升任為浙江巡撫,坐事去官。後起任,繼左宗棠任陝甘總督。著有《平浙紀略》、《平定關隴紀略》。此聯為其用江南造園手法,仿杭州西湖造景重修蓮蕩池並命名“小西湖”時所撰,聯寫蓮蕩池的美景,令人神往,同時表達了他思念故地的心情。有詩人的想象力,才能化優美為神奇,這幅楹聯似乎已經把蓮蕩池之美說到家了。

  清代道光年間甘肅布政使梁章钜為五泉山寺僧撰贈的楹聯雲:

  佛地本無邊,看排闥層層,紫煙千峰平檻立;

  清泉不能濁,笑出山滾滾,黃河九曲抱城來。

  以楹聯這一文學形式,言簡意賅地描寫了五泉山水繞禪林的優美景色,以及登上五泉山極目遠眺,整個蘭州城紫塞千峰,黃流滾滾,城池南峙,大河北環的雄偉氣勢。這一聯把蘭州依山傍河的地理特點,蘭州城四周層巒疊嶂,滾滾黃河遠出雲天,近壓碧野,傍城而過的雄偉氣勢寫得淋漓盡致。

  千古文章功參麟筆;

  兩朝開濟慶洽犧爻。

  這是左宗棠六十四歲壽時,吳可讀的贈聯。上聯盛讚左氏的道德文章,可列名於曆史典籍;下聯借用杜甫《蜀相》中“兩朝開濟老臣心”句意,讚頌左宗棠曆經鹹豐、同治兩朝,為國家立下了汗馬功勞,並在聯中暗喻其功可與諸葛亮相提並論,這正好與左氏平時愛自比諸葛亮相合。據說,左宗棠見此聯後,非常高興,並傳各司道官員共同欣賞,聲言“不可負此佳聯”。

  吳可讀為伏羌石作蜀墓所撰寫的聯雲:

  共仰孔門高,問顏曾七十之徒,何處最多佳士;

  休言秦俗悍,自鄒魯三千而外,此間大有傳人。

  這幅聯結合甘肅士子當時的心理狀態,以對聯的形式指出,不要以為甘肅地區隻是黃沙漠漠的古戰場,隻能出一些手持鐵板銅琶,唱大江東去的赳赳武夫,因而產生自卑心態,不求上進;事實上,古代的甘肅地區是一個人文極盛的地區,華夏文化的根就在甘肅,孔門弟子三千,賢者七十有二,其中七十二賢人中來自甘肅的就有石作蜀等三人。作者以此鼓勵諸生不要妄自菲薄,而要勤奮好學,積極上進,後來居上。

  劉一明是個道士,他的對聯道學氣就十分濃烈。他所撰的興隆山自在窩聯:

  老則無能,及早藏頭退步;

  虛而有益,須當洗垢滌塵。

  這一聯既是講修仙學道,又是講人生哲理。

  1840年的鴉片戰爭,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封閉的大門,西方文化也隨著轟轟的炮聲,如洪水猛獸般地滾滾而來,中國麵臨著亡國滅種的危險。此時,蘭州士人也和全國各地士人一樣,產生了一種憂患和激憤心理,表現在對聯上,就是除繼續吟頌山川名勝外,憂國憂民、抒發救國情懷、勸喻國民奮起、學習西方長處以富國強兵等方麵的對聯多了。

  吳可讀的蘭州鎮遠橋聯雲:

  天險化康衢,直為海市樓中現不住法;

  河壖開畫本,安得雲梯關外作如是觀。

  清林則徐的金天觀繕性園聯雲:

  跳蕩中原,萬派激湍流劍外;

  蕭疏斜日,四山蒼翠落尊前。

  清黃毓麟的五泉山賽樓聯雲:

  碧天曾補,黃土偶摶,問從來何事非戲?一曲傳奇,作俑且休嘲優孟;

  綠水常流,青山自在,到此處幾人留名?千秋懷古,開場端合唱嫖姚。

  清升允的明肅王府凝熙園拂雲樓聯雲:

  砥柱溯中流,正持節河源,乘槎天上;

  陽關歌一曲,看驅車絕塞,飲馬長城。

  清李秀芳的甘肅貢院聯雲:

  是輔世雄才,忠昭護國,義著分闈,化洽儒林,恩垂庶政,湘雨挾衡雲,直潤遍隴坡東西,天水南北;

  誓安民壯誌,意切解懸,情殷濟困,籌抒閫閾,澤普閭閻,幹城綰玉塞,重新見臥龍策略,司馬文章。

  清曹春生的五泉山武侯祠聯雲:

  山水有清音,知其樂者誰乎?看欄外天晴,到眼前無非是雲樹茫茫,人煙錯落;

  春秋多佳日,登斯樓者幾次?當村中酒熱,留心處莫放過林泉嘯傲,花鳥精神。

  清林之望的蘭州若己有園棲鶴亭聯雲:

  此地複停驂,喜秦隴言旋,依然繞屋雲山,滿亭風月;

  他年來瑞鶴,趁園林無恙,莫負向陽花木,近水樓台。

  清代,蘭州詩詞歌賦創作進入繁盛時期,在蘭州活動過的外地士人和本地文人學子寫出了許多吟詠蘭州的詩詞。清代蘭州人秦維嶽的《聽雨山房詩鈔》,共收詩293首。清人洪亮吉在他的《北江詩話》中稱讚秦維嶽的詩是:“蹊徑迥殊,語語超脫,五言如《泊舟江岸》雲:‘江渚魚爭釣,衡陽雁正回’;七言如《黃岡即事》:‘新茶雀舌關心久,舊牘蠅頭信手鈔。’他若《勘災展賑》諸作,則又仁人之言,語語自肺腑流出者矣。”評價是相當高的。秦維嶽的詩大多是吟詠蘭州山水人物、古跡勝景、風物人情、民俗民風的,形象地展示了蘭州地區在清代中葉時的自然與社會狀況。如描寫夜雨岩的有“脈脈出石洞,滴滴垂下土。混漾水晶簾,常此遮岩戶”;描寫天都山的有“河湟山色多幹燥,如此秀骨眼前無”;描寫玫瑰花的有“霞光錦緞覆蒼苔,點綴芳園朵朵開”等等。他在《金山寺》詩中,記述了道光十三年蘭州大旱的慘景,描寫民間疾苦:“目睹凍餒形,令我潸揮淚。連年遇旱荒,死亡複累累”。詩歌對平民百姓表示了極大的同情。清代蘭州人江得符的《我憶蘭州好》詩十二首,清新自然,從不同的側麵描寫了蘭州的自然風光,如:

  我憶蘭州好,熏風入夏時。

  踏花尋竹塢,醉日泛蓮池。

  泉石多清趣,園林盡古姿。

  晚來水車下,涼意沁詩脾。

  詩歌以清新的筆調,淋漓盡致地描寫了蘭州的夏季景色,突出描繪了蓮蕩池的山石林池之美和暮色中的河濱水車,詩情畫意躍然紙上,讀來讓人心曠神怡。

  有的詩則在一定程度上寫出了蘭州的悠久曆史和重要的軍事地位,如譚嗣同《和景秋坪侍郎甘肅總督拂雲樓詩》共二篇,其中一首為:

  金城置郡幾星霜,漢代窮兵拓戰場。

  豈料一時雄武略,遂令千載重邊防。

  西人轉餉疲東國,南仲何年罷朔方。

  未必儒生解憂樂,登臨偏易起旁皇。

  有的則吟頌名人的曆史功績,如楊昌浚的《左公柳》:

  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

  新栽楊柳三千裏,引得春風度玉關。

  詩歌熱情地頌揚了左宗棠在任陝甘總督時沿陝甘新大驛道植樹造林的政績。

  有的表達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林則徐因查禁鴉片而被投降派誣害,被革職,並充軍新疆伊犁。在去新疆途經蘭州時,寫了不少詩。《程玉樵方伯德潤餞餘予蘭州藩廨之若己有園,次韻奏謝》二首,其一為:

  短轅西去笑羈臣,將出陽關有故人。

  我坐名園觴詠樂,傾來佳醞色香陳。

  開軒觀稼知豐歲,激水澆花絢古春。

  不問官私皆獲惜,平泉一記義標新。

  其二為:

  我無長策靖蠻氛,愧說樓船練水軍。

  聞道狼貪今漸戢,須防蠶食念猶紛。

  白頭合對天山老,赤手誰摩嶺海雲。

  多謝新詩贈珠玉,難禁傷別杜司勳。

  描寫了若己有園的美麗景色和宴飲場麵,表達了他對國家形勢的擔憂,指出外國列強對中國的侵略企圖決不會真正有所收斂,作為封疆大吏,應當“須防蠶食念猶紛”,充分顯示了詩人的憂國憂民之心並不因身為羈臣而有所減弱。

  譚嗣同在來蘭州後,寫有很多詩作,《和景秋坪侍郎·甘肅總督署拂雲樓二篇》其一雲:

  作賦豪情脫幘投,不關王粲感登樓。

  煙消大漠群山出,河入長天落日浮。

  白塔無儔飛鳥回,蒼梧有淚斷碑愁。

  驚心梁苑風流盡,欲把興亡數到頭。

  首聯寫登樓的豪情逸飛,暗寓對時局的沉痛之感和個人不得誌的感慨。胸聯寫登樓遠眺之所見,腹聯寫近觀之所見,由白塔寫到斷碑,從而聯想到舜的遭遇,抒發詩人緬懷故國,追思先基的感慨。尾聯由景入情,抒發慨歎。全詩表達了詩人憂國憂時之感和不滿現實,要求變革的思想情緒。

  有的吟頌蘭州地區的名勝古跡,如陳跟垣的《五泉瀑布》:

  誰導銀河瀉碧天,青崖怒劈走飛泉。

  雷鳴峭壁四時雨,雪點危岩一炷煙。

  仿佛斷虹山外掛,分明素練閣中懸。

  登臨無限徘徊意,活潑靈源悟道傳。

  張澍《金城關》詩雲:

  倚岩百尺峙雄關,西域咽喉在此間。

  白馬濤聲喧日夜,青鴛幢影出岡巒。

  輪蹄不斷氛煙盡,風雨常愆草木瘝。

  回憶五泉泉味好,為尋舊日漱雲灣。

  有的描寫人民的生活和鬥爭,如王三祝的《青玉案·癸卯鄉居春感》:

  鄉居我亦離塵穢,

  恰喜得,

  繁花退。

  月姊風妹愁錯配。

  桃花豔水,

  巧合窮儒對。

  深知富貴多嬌態,

  柳眼迎人向誰睞?

  隻有春輝曾級愛。

  黃河不冷,

  青山不熱,

  日久交情耐。

  清代,蘭州士人們創作詩詞內容相當廣泛。這一時期,長期寓居蘭州的外地士人和蘭州本地士子也編印了很多詩文集。如謝天錦的《燕遊近草》、王授的《停雲亭詩文集》、江得符的《三餘齋詩文集》、江為式的《幼則詩詞草》、黃建中的《西圃詩文集》、許學詩詞的《東園吟草》、王光晟的《晚翠軒詩詞稿》、牟實有與牟實大兄弟的《牟氏詩文稿》、秦維嶽的《聽雨山房詩抄》、秦維岩的《妙蓮館詩集》、田毓采的《家園雜吟詩草》、陳增與陳坦二人合著的《世德堂詩文集略》、巫揆的《小竹巢詩詞稿》、秦恩嘉的《藏詩詞塢集》、楊紹玠的《吟竹軒詩章》。朱克敏的《賦律入門法》、朱克敬的《暝庵詩錄》、李紹晟的《雜詩》、馬世燾的《枳香山房詩詞草》、吳可讀的《攜雪堂集》、王三祝的《文香樓詩文集》、陳泰的《聽春雨樓詩文集》、秦詠的《醉石山房詩詞稿》、王澍霖的《宜春草堂詩詞集》、張國常的《聽月山房詩文集》、劉爾熾的《南村詩詞草》、段成忠的《蔗園詩文稿》、段維翰的《石芝山房詩詞草》、段士俊的《筱園詩稿》、白鑒真的《北遊詩詞草》、黃國珍的《南墅閑吟》、張浚濂的《棲雲詩詞集》、李聯桂的《龍山詩草》、金汝礪的《硯農詩詞稿》等,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明清時期,蘭州士人從醫者為數也不少,其中在蘭州地區比較有名的有劉一民、秦霖熙、甘子民、關文清等。

  劉一明是興隆山道士,一生精研醫術,專長眼科,尤擅針灸。行醫處方所用草藥,均為他自己親自在本山采集,並親自炮製而成,從不收取患者分文。著有《眼科啟蒙》、《痧脹全書》、《經驗奇方》等醫學專著。劉一明一生樂善好施,普救眾生,在隴右頗孚眾望。

  秦霖熙,字春帆,蘭州人。清光緒三年(1877年)進士,授戶部主事。十年,任廣西恭城縣知縣,先後在京20餘年,從事醫業,他自己在所著《驚風緒論》中說:“餘每年夏月診病,閱人不下五六百人。”因醫術精湛,尤擅長治小兒驚風,躋身京師名醫之列。光緒年間,北京宣武城南一帶民間流傳有“若要小兒驚風安,城南快請秦春帆”的民謠,可見其名聲之大。即使在恭城任內,往往利用公餘時間,治病救人。平樂府知府錫晉存《治驗錄》載:秦霖熙在任內“邑中之貴賤老幼,求治者恒無虛日,鹹獲十全。於是聲名遠播,數百裏外,扶筇負繈而就診,莫不霍然愈,欣然去”。著有《外感辨記錄》、《驚風治驗》、《簡易錄》等。

  關文清,甘肅永登人,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廩生,淡薄名利,一生從醫,堅持醫道,注重醫德,以“治愈病人為行醫天職,若懷私念,不是為醫的行動準則”為座右銘。一生重醫德而輕於財,不交官,不諂富,不驕貧,不定方脈費,說:“定方脈費,豈不拒貧人於門外!”其濟世之心可見一斑。曾因治好甘肅督軍陸洪濤母親之病,陸委以縣令,被關婉言謝絕。後任蘭州興文社同仁局主治醫師,為貧苦群眾施醫施藥,深得社會信賴。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