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四節 引進先進技術,開創近代文明

  清代士人和明代士人一樣,積極參與蘭州地區的各項經濟活動,投身地區經濟開發,由左宗棠創辦的蘭州織呢局、蘭州製造局,由升允、彭英甲等修建的蘭州黃河鐵橋(今中山橋)等,極大地促進了蘭州區域經濟發展。

  蘭州製造局和蘭州織呢局是左宗棠任陝甘總督時興辦的,兩局的創設,促進了蘭州經濟,開闊了蘭州士人的眼界。

  左宗棠,字季高,清代湖南湘陰人,舉人出身,清末湘軍軍閥,洋務派首領之一,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不可多得的傑出人物。他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是抗英派,洋務運動中是愛國派,“塞防”與“海防”之爭中是“塞防派”,他在上給皇帝的奏章中說:“西則塞防,東則海防,兩者並重。”(《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46)在晚清曆次反侵略鬥爭中,他都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作為洋務派中的愛國派,左宗棠的思想中始終貫穿著向西方學習,求富、求強,反對盲目排外的思想,主張引進西方技藝,在西北發展近代工業,可稱為開創西北近代工業的鼻祖。

  蘭州製造局(蘭州通用機器廠的前身)原位於暢家巷,光緒三十二年遷至武都路貢元巷南口西側,1916年遷至甘肅貢院,1942年遷於土門墩。左宗棠於同治十一年(1872年)到蘭州後,策劃收複被浩罕國軍官阿古柏占領的新疆,為籌集槍炮彈藥,將隨軍修理軍械的西安機器局移建於暢家巷,改名蘭州製造局;命上海候補道胡雪岩向英國匯豐銀行借款400萬兩白銀,購置了機器設備;從福建調來精通工業技術的部屬賴長為總管,著手籌建了蘭州製造局。同年建成,是為甘肅近代工業的開始。該局主要生產武器彈藥,其軍火製造技術已達到當時世界水準,生產的火器在光緒三年(1877年)左宗棠率軍進軍新疆,掃平阿古柏政權,捍衛祖國領土完整的正義戰爭中發揮了極大威力,開創了自鴉片戰爭以來的37年中,第一次使用本國近代工業生產的武器,戰勝外國侵略者的先例。

  蘭州織呢局(蘭州第二毛紡廠的前身)位於原暢家巷前路後營基址上,即今蘭州體育館西南側,金昌南路與暢家巷相交處一帶,是左宗棠在新疆大規模軍事行動結束後,為發展地方經濟而創建的,主要是利用西北得天獨厚的羊毛資源,生產毛紡織品,為西北最早的機器工業之一。在他看來,利用西北的特產羊毛,開發毛紡織工業,是一件利國利民的事業,“今日之學徒,皆異時匠師之選……以中華所產羊毛,就中華織成呢片普銷內地,甘人自享其利,而衣褐遠被各省”。(《左文襄公批劄》卷7)蘭州製造局、織呢局的創辦,使近代工業在一向閉塞落後的蘭州地區閃現出一縷光華,打破了蘭州封建經濟的沉寂局麵,使古老的蘭州開始邁入了近代工業的殿堂,對蘭州乃至整個西北社會經濟結構的變革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文明進步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二局”的創辦是外地來蘭士人對蘭州經濟開發做出的巨大貢獻,蘭州人會永遠懷念他們。

  清末修建的蘭州黃河鐵橋(中山橋)是外地士人和本地士人群體共同努力的成果,它與蘭州鎮遠浮橋、段續引進改製的水車一樣,都是蘭州士人文化的豐碑。它的建成,對蘭州、甘肅乃至整個西北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都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中山橋是萬裏黃河上建成的第二座永久性近代橋梁,位於白塔山下。清光緒三十四年至宣統元年(1908—1909年),投資30.6萬餘兩白銀,由清廷批準,陝甘總督升允組織,蘭州道彭英甲具體負責,美國橋梁公司設計,德國泰來洋行駐天津經理喀佑斯承包修建。

  上部結構為穿式鋼桁架,計5跨,每跨跨徑45.9米,全長233.50米,總寬8.36米,其中車行道寬6米,兩側人行道各寬1米,桁架高5.1米,橋架橫梁為鋼梁,欄杆由角鐵及鋼管焊接而成;下部構造:南北兩岸橋台為水泥砂漿砌條石,中間四個橋墩為高強快凝水泥砌料石重力式橋墩,沉井基礎開挖至岩層。設計荷載為通行馬車。

  鐵橋所用桁架構件鋼材、水泥及其他各種器材、機具設備等,均由德國泰來洋行從德國購置(合同如此規定,實際購自何國,尚不清楚,也有說購自美國的,不管何說,材料購自歐美是無疑的),於光緒三十三年五月(1907年6月11日~7月9日)全部海運至天津,自天津經京奉鐵路運至豐台火車站,再由京漢鐵路運至河南新鄉火車站。新鄉取道西安至蘭州,均用馬車運輸。由甘肅洋務局派員辦理材料轉運事務,天津、新鄉、西安派駐材料接運委員,蘭州設置收料委員會,主持收料事宜。新鄉至西安由直、魯、豫、陝4省大車夥運,西安至蘭州由蘭州車戶王新年獨運。整個材料機具設備分36批,自光緒三十三年八月(1907年9月8日~10月6日)起運,次年五月(1908年5月30日~6月28日)止,曆時10個月,途經數省,將總計2000噸鋼材零部件、設備、機具等運至蘭州,創造了近代運輸史上的奇跡。

  鐵橋於光緒三十四年二月(1908年3月3日~3月31日)開工,美國工程師滿寶本為施工技術負責人,德國工程師德羅負責收管材料、統計施工進度等,天津人劉永起為工地現場技術負責人,從天津、上海等地招來技術工人10餘人,雇用蘭州鐵、木、泥工匠60餘人及小工百餘人,最多時達500餘人參加施工。宣統元年六月(1909年7月17日~8月15日)竣工,驗收通車。

  鐵橋竣工後,升允於宣統元年六月撰文立碑,以記其始末。此碑現立於中山橋北水榭式廣場西端。初名蘭州黃河鐵橋,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改名中山橋,以紀念孫中山先生。一說改名於民國十七年(1928年)。

  中山橋(蘭州黃河鐵橋)是當時黃河上遊唯一一座永久性跨黃河橋梁,是繼1905年鄭州黃河鐵橋建成後,在萬裏黃河上架設的第二座大橋,號稱黃河第一橋。在貧窮落後的舊中國,它與濟南黃河鐵橋(1912年建)、鄭州黃河鐵橋共同稱為黃河三大橋梁。中山橋建成後,對溝通內地與西陲交通,便利商賈行人,增進民族交往,鞏固國防做出了巨大貢獻,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中山橋建成後曾進行過幾次較大的維修,1954年,在原平行弦杆上加拱式鋼梁,提高荷載至汽——10級;1990年,加寬原1.2米寬人行道至2.1米;2004年,全麵加固維修,封閉機動車交通,改為步行觀光橋。

  中山橋是甘肅乃至整個西北地區第一座引進國外技術建造的跨黃河橋梁,是目前黃河上唯一保存完好的近代橋梁,已有97年的曆史,成為蘭州標誌性建築,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