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129章 觀音(2)

  我國民間還有將地藏王的生日定在七月晦日(即月末最後一天,三十日)的這一天,要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所以又稱做“地藏節”、“地藏會”。此為蘇州一帶之俗,“晦日為地藏王生日,駢集於開元寺之殿,酬願燒香。婦女有脫裙之俗,裙以紅紙為之,謂曾生產一次者,脫裙一次,則他生可免產厄。點肉身燈,為報娘恩。以紙錠筦納寺庫,為他生資,謂之寄庫。昏時,比戶點燭庭階,謂之地藏燈”(見清顧祿《清嘉錄》卷七《地藏王生日》)。文中提到的“點肉身燈”,又叫“祭肉香”、“燒肉香”,是向地藏許願,舍身贖罪者(俗稱為“舍身人”)上身裸露,兩臂撐開,陷鉤於肩,下懸香爐或點燃的油燈,稱“肉身燈”或“祭肉香”,以鐵針貫於手臂,下係香燈者,則稱“燒肉身”。這是民間迷信者以此為虔誠,向神還願,祈求贖罪。認為這樣可以消除前緣,來媚神邀福。

  北方的地藏節與此不同,如北京“都門寺廟,禮懺誦經,亦紮糊紙船,中設地藏王佛像及十殿閻君繪像,更盡時施放焰口焚化。街巷遍燃香火蓮燈於路旁,光明如畫”(見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七月·地藏會》)。

  但全國最大的地藏節,還是九華山。九華山的地藏節,俗稱“朝九華”,即朝拜九華山。如今,“朝九華”之俗仍然流行,但“點肉身燈”、“燒肉香”卻沒有了。

  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俗稱為“四大金剛”,他們是佛國中名氣最大的神將,也是欲界的最高神。

  佛教吸取了印度古代神話傳說和古印度教中關於“天”的種種說法,提出了“三界”之說。所謂“三界”,指“欲界”、“色界”、“無色界”。凡世間一切“有情眾生”都在三界中“輪回”不已。隻有達到涅槃境界成佛以後,才能超脫三界之外,升入不生不滅的西方淨土“極樂世界”。三界中,欲界是最低的一界,人類社會就居住在這一界;地獄、餓鬼、畜生也在此界,諸天神也在此界。不過,天神是在欲界的天上,這一界的天有六重,即“六欲天”,第一重天叫“四天王天”,他們離人最近,也就是“四大天王”居住的地方。

  據佛經說“四天王山”就是著名的須彌山,四天王就住在須彌山的山腰上,那裏還聳立著一座犍陀羅山,此山有四峰,稱做須彌四寶山,高三百三十六萬裏。“四寶所成,東麵黃金,西麵白銀,南麵琉璃,北麵瑪瑙,天王各居一山”。四天王的任務是各守護一方世界,即佛教所說的須彌山四方的東勝神洲,南贍部洲(中國在此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故而,四大天王又被稱做“護世四天王”。天王各有九十一子,輔佐天王守護空間十方,即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四大天王手下還各有八位大將,幫助天王管理所屬各處的山河、森林以及地方上的小神。在眾大將中,居於首位的是韋馱,他是專門保護出家人的,因此,備受僧尼們的尊崇。

  四大天王的名稱及形象是:

  東方持國天王,名叫金羅吒,身著白色甲胄,手持琵琶。金羅吒是梵文的音譯,意譯為“持國”。“持國”的意思是以慈悲為懷,保護眾生。他居住在須彌山的黃金埵,主樂神,故而手持琵琶。表明他要用音樂來使眾生皈依佛門。

  南方增長天王,名叫毗琉璃,身著青色甲胄,手握寶劍。“毗琉璃”是梵文的音譯,意譯為“增長”。“增長”的意思是能傳令眾生,增長善根,護持佛法。他住在須彌山的琉璃埵,手杖寶劍為的是保護佛法不受侵犯。

  西方廣目天王,名毗留博叉,身著紅色甲胄,手中繞一蛇(或說繞一龍)。“毗留博叉”是梵文的音譯,意譯為廣目。“廣目”的意思是能以淨天眼隨時觀察世界,保護人民。他住在須彌山的白雲埵,為群龍領袖,故而手繞一龍,(有的亦作赤索),看到人有不信佛教者,即用索促來,使其皈依佛門。

  北方多聞天王,名“毗沙門”,身著綠色甲胄,右手持寶傘(又稱寶幡),左手握神鼠——銀鼠。“毗沙門”是梵文的音譯,意譯即“多聞”。“多聞”比喻福、德之名聞於四方。他住在須彌山的水晶埵,手持寶傘,用以製伏魔眾,保護人民財富。

  北方多聞天王毗沙門原是古印度教中的一位天神,又名施財天神,在印度古神話中,他既是北方的守護神,又是財富之神,是一位“大財神爺”,故而,在四大天王中,他的信徒最多。敦煌壁畫中,畫有毗沙門天王在渡海布道之際將金錢財寶從空撒下的畫麵。

  毗沙門天王的極顯時期是我國唐代。傳說,天寶元年(742),安西城(今新疆庫車縣)被番兵圍困,有表請兵援助,但因安西路途遙遠,短時間內,救兵很難趕到。唐明皇即讓不空和尚請北方毗沙門天王的神兵救援。於是,天王金身在城北門樓出現,大放光明。同時有“金鼠”咬斷了敵軍弓弦,三五百神兵盡著金甲,擊鼓聲震三百裏,地動山崩。番兵大懼,望風而逃。唐玄宗聞奏後大悅,敕令諸道節度,於所在州府之城西北隅置天王形象,部從供養。佛寺亦敕別院安置。

  毗沙門天王在唐代轟動一時是不空和尚大力宣揚的結果。不空所譯《毗沙門儀軌》的尾題上載有上麵的傳說,此事不可能為真,但唐玄宗寧肯信其有也不去否認,並以此來標榜自己得到了天王的相助。遂即下令“諸道州府城西及營寨並設其像”供養,佛寺亦敕在別院安置。在這以後,毗沙門天王又被軍旅視為保護神,在城樓、軍營都建有天王廟、天王堂,甚至在軍旗上也畫上天王像。以致當時世俗間的文身也常被刺刻上天王像,認為這樣會得到“神力”。這一俗信是有其來曆的,唐憲宗元和年間,成都有一個出了名的地痞,叫趙高,他最愛打架鬥毆,為非作歹。犯事後被捕捉歸案,獄卒們欲杖其背,但是他滿背刺有天王像,獄吏一見,便不敢動手了,遂將他放出獄籠。趙高憑著一身天王像,放出歸家後,更是橫行鄉裏,成為當時的一大禍害。可也有人偏不信這個邪,節度使李夷簡聽說此事後大怒,派人把趙高抓來廳前,命差人手持三寸粗的大棒,一頓臭打之後,趙高被打了個一佛出世,二佛涅槃,死了。

  毗沙門天王在宋代達到極顯程度,天王廟在諸軍寨中皆有。毗沙門天王信仰到了元明時期漸衰,取而代之的是中國化的托塔李天王了。在神魔小說《封神演義》裏,四大天王被徹底漢化了。書中說:四大天王原本是商朝佳夢關的魔家四將,他們奉命抵抗周武王大軍,因助紂為虐,最終送了性命,後來被薑子牙奉命封神時,封他們為四大天王,守護佛地。

  那位拿琵琶的叫魔禮海,隻要撥動琴弦,就能使周軍橫屍遍野。拿寶劍的叫魔禮青,“人逢此刃,四肢成為齏粉”。拿錦囊的叫魔禮壽,囊中藏有花狐貂,花狐貂兩肋生翅,一旦放出,能“食盡世人”。拿寶幡的叫魔禮紅,手中之幡名“混元傘”,此傘撐開,“天昏地暗,日月無光”。但在《西遊記》中,四大天王是被玉皇大帝派去鎮守南天門的。如來佛居住的靈山聖境,雷音寺寶刹前,另有四大金剛把守。

  四大天王在中國寺廟裏不僅形象被徹底漢化了,就連打扮也成了中國古代武士的樣子,而且將四位天王賦予了中國式的寓意,《封神演義》中說,薑子牙奉了元始天尊之命,敕封魔家四兄弟道:“今特敕封爾為四大天王之職,輔弼西方教典,立地水火風之相,護國安民,掌風調雨順之職,永修厥職,毋忝新綸。

  增長天王,魔禮青掌青光寶劍一口,職風。

  廣目天王,魔禮紅掌碧玉琵琶一麵,職調。

  多聞天王,魔禮海掌管混元珍珠傘,職雨。

  持國天王,魔禮壽掌紫金龍花狐貂,職順。”

  其中廣目天王與持國天王兩位的法寶與通行說法正好相反。

  清翟灝在《通俗篇》中說:寺內四大金剛各執一物,俗謂“風調雨順”四字。執劍者,風也;執琵琶者,調也;執傘者,雨也;執龍者,順也。風調雨順又暗示著“五穀豐登”、“天下太平”。橫眉怒目,凶猛威武的佛教護法天神被中國老百姓們賦予了十分美好的理想寄托,表現了我國民族傳統心理。

  隻要有寺廟就有四大天王像。他們都被安置在天王殿中,中央是彌勒佛,四大天王分列兩邊。

  哼哈二將

  哼哈二將是佛教的護法神,也是寺院的“門神爺”。他們二位是怎麽成為佛教門神的?有如下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他們手中的金剛杵是古印度最堅固的兵器,他們二位是警衛佛的夜叉神,所以,又將他們稱做“執金剛”。傳說,佛(釋迦牟尼)常有手執金剛的五百個隨從侍衛跟在身邊,其中最重要的侍衛叫“密跡金剛”,是五百名侍衛的隊長。

  密跡金剛原是法意太子,他曾發誓說,皈依佛教後,要經常親近佛,願做一名金剛力士,普聞一切諸佛秘要密跡之事。這也就是他的名諱“密跡”的來曆。於是,這位隊長就擔當起把守寺院第一道大門的重任。最初的金剛力士也就隻他一位。這樣,很不合乎中國傳統的“對稱”和“成雙”的習俗。於是,人們又增加了一位,使他們一左一右,對稱地站立於山門殿的兩側。

  另一種說法是,據《正法念經》中講,昔有國王夫人生了一千兒子,都成了佛,如釋迦、青葉髻、樓至德等。國王的第二夫人又生了兩個兒子,長子願為王,請千兄“轉法輪”,次子願為密跡金剛神,護衛一千個哥哥傳教布法。因此寺門塑其像。又宋代陸遊《入蜀記》說:二金剛就是千佛中最末尾的小哥兒倆,青葉髻如來和樓至德如來。

  哼哈二將的這些名諱與來曆,我國民間對此知者甚少,在習慣上常稱他倆是“哼哈二將”。這一叫法是源自《封神演義》。書中說,哼哈二將一個名叫鄭倫,一個名叫陳奇。“哼將”鄭倫本是商紂王的督糧上將,拜西昆侖度厄真人為師。度厄真人傳他竅中二氣,碰到敵人時,隻要將鼻子一哼,其響如洪鍾,同時噴出兩道白光,吸人魂魄。周朝伐紂時,鄭倫每與人戰,常以哼鼻這一招取勝。後來鄭倫被周將鄧九公擒獲,投降了周武王,又當上了周朝的督糧官,仍以哼鼻取勝。後與商朝大將金大升戰,金大升本是一個牛怪,肚中煉成一塊碗大牛黃,噴出如雷,一下將鄭倫打下,揮刀斬為兩段。

  “哈將”陳奇也是商紂王的督糧宮,受異人秘術,腹中養成一道黃氣,張嘴一哈,黃氣噴出,見者魂魄自散。後來哈將陳奇與降周的哼將鄭倫接戰,一位鼻中噴出兩道白光,一位口中迸出一道黃氣,一哼一哈,彼此相拒,不分勝負,真個是:二將相逢各有術,哼哈二將顯神通。後來,陳奇被哪吒傷了臂膀,又被黃飛虎一槍刺死。周滅商後,薑子牙歸國封神,敕封鄭倫、陳奇“鎮守西釋山門,宣布教儀,保護法寶,為哼哈二將之神”。一些寺廟據此塑哼哈二將神像於山門。其實,佛教經典中是根本沒有“哼哈二將”這一神名的,隻有“密跡金剛力士”之稱。密跡金剛力士簡稱為金剛,本是金剛之體,是金剛的修行果位。金剛本指金中最剛之意,用以譬喻牢固、銳利,能摧毀一切的力量。據《金光明經文句》雲:金剛力士本一人,今設二像,是為應付不測。古時雲崗、龍門、麥積山石窟的金剛力士雕像都是一尊,隻有河北安陽寶山在隋代所開的大住聖窟入口處兩壁刻有二金剛像,這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門像。從明代開始,佛寺在山之內設有金剛殿,專塑二密跡金剛力士像,稱為二王。後來即塑於廟門內,不再另設殿宇。

  哼哈二力士的形象,軀體雄偉,麵作憤怒相,頭戴寶冠,上半身裸露,手執金剛杵,一鼓鼻,一張口,露牙睜目,凶猛可畏。

  有些地方還將哼哈二將作為門神,過年時,一左一右貼在大門上,至今還有這種門畫上市,而且很受民間歡迎。

  哼哈二將的職責是把守山門,阻止那些違規的和尚進山。比如,過去在佛寺的山門前大多立一塊石碑,上刻“不許葷酒入山門”七個大字,有些愛酒的和尚故意將句子念作“不許葷,酒入山門”,哼哈二將也治不了這些開酒戒的和尚。於是,後來的碑又改刻為“葷酒不許入山門”了。這種戒碑也早已不見立了。

  幽冥世界

  黃河流域被視為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但一追溯起這一發祥之源時,又都與我國西部的青藏高原有關。一般認為,在遠古的中華大地上生息、養育著華夏、東夷、苗蠻三大部落集團。經過曆代戰爭以後,華夏部落最後占據了統治地位,東夷部落被華夏部落融合,苗蠻部落被迫向西南方向遷去,到了今天的雲貴一帶後才定居下來。

  在整個華夏集團中,又分為黃帝和炎帝兩個支族,黃帝居北,炎帝居南。

  根據徐旭先生的研究表明,華夏、東夷、苗蠻三大部落都是從青藏高原的昆侖山遷徙到內地來的。黃帝氏族的東遷路線大約偏北一些,順洛(應為渭)水南下,來到大荔、朝邑一帶後,東渡黃河,再沿著中條山及太行山的邊緣逐漸向東北方向走去。炎帝氏族的東遷路線要偏南一些,大約順渭水東下,再順黃河南岸向東走去。

  地處西北的昆侖山,是一個孕育了華夏民族的地方。可是在最初卻被視為幽冥世界。王逸在注釋《楚辭·天問》中的“日安不到,燭龍何照”時雲:“天之西北,有幽冥無日之國,有龍銜燭而照之也。”這裏的“西北無日之國”,就是冥界幽都——西昆侖。

  將西北之昆侖山認做幽冥世界的理由有如下四點。

  一、在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昆侖山一直被視為“天堂與地獄之山”。《博物誌》雲:“昆侖山北,地轉,下三千六百裏,有八玄幽都,方二十萬裏。地有四柱,四柱廣十萬裏。地有三千六百軸,大牙相奉。”

  二、“昆侖”有黑的語義包含在其中。如,將南海的黑種人叫做“昆侖”。

  三、《山海經》中所記載的“鬼”和跟鬼有關的神靈怪物,大都集中在昆侖山及其附近的地區。例如:《山海經·西次三經》中雲:“又西三百二十裏曰槐江之山……南望昆侖,其光熊熊,其氣魂魄……北望諸區比,槐鬼離侖居之,鷹鸇之所宅也。東望恒山,四成有窮鬼居之,各在一搏。”

  四、最早以文字記載昆侖的有《大荒西經》,其經曰:“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侖之丘。有神,人麵虎身,有文有尾,皆白處也。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有人戴勝,虎齒,有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此山萬物盡有。”又有《海內西經》曰:“海內昆侖之墟,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侖之墟,方八百裏,高萬仞。上有木禾,長五尋,大五圍。麵有九井,以玉為檻;麵有九門,門有開明獸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際,非仁羿莫能上崗之岩……昆侖南淵深三百仞,開明獸身大類虎而九首,皆人麵,東向立昆侖上……”又有《西次三經》曰:“西南四百裏,曰昆侖之丘,實為帝之下都,神陸吾司之。”

  在《淮南子·地形訓》中說“禹掘昆侖墟以下地,中有增城九重……旁有九井……是其流圃,疏圃之地,浸浸黃水。黃水三回複其源泉。”這裏的“黃水”就是後人所說的“黃泉”。“黃水三回複其源泉”即源之盡頭乃源之淵泉,就是黃泉了。另在《大荒西經》中所載的“弱水”和《海內西經》中所載之“九井”,也應是指“黃泉”之意。

  根據以上史料所載,昆侖山真是一個神秘的地方,它既是華夏民族的孕育之地,也是“百神之所在”。《海內西經》中又說昆侖是人們死後的魂歸之地。《禮記·檀弓下》中雲:“(人死後)葬於北首,北首,三代之達禮也,之幽之故也。”《禮記·禮運》中亦雲:“故死者北首,生者南鄉。”所謂“北首”,即頭朝北麵的昆侖之山。

  陝北民俗信仰中的地獄觀應當說是受到這一文化理念的極大影響後形成的,盡管人們很少知道這些典籍所記載的文化淵源,但老百姓們總將人死後稱做“一命歸西”。這裏的“一命歸西”不同於佛教所說的“命歸西天”、“歸西”,即回到華夏民族的發祥地——昆侖山,“命歸西天”中的“西天”是說人在世時做了善事,死後可以去西天成佛,這是兩個不同的地方,一個是民族的本源地,一個是虛構的佛國世界。它們收留的人魂也是不一樣的,凡是華夏民族的後裔,死了以後,魂魄都要回到他的祖籍昆侖山去,而西天則不同,它隻接納生前做了善事而成佛的人。它的方位也不同,“一命歸西”沒有說就是去西天,而是說去了“西方”,昆侖在西方,指的就是此地,它是在地上的“西”,“西天”則指西方的天,是天上世界。

  在《大荒西經》中將王母說成是在昆侖山專司冥界的一位怪神,說她居住在“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的地方,她是這裏的主人。所謂“弱水”,郭璞注曰:“其水不勝鴻毛”。在《史記·大宛列傳》索隱引《輿地圖》中雲:“昆侖弱水,非乘龍不至。”這樣一條連鴻毛都浮不起來的河水,人又不可能去乘龍飛越,怎麽“奈何”得了,這大概就是後人所謂的“奈河”了,也就是地獄中的“奈何橋”的來曆。王母是這裏的首領,不能不說她就是那一時期的地獄之主。

  從以上資料來看,最早的幽冥世界是在昆侖山,是在地上的冥界。

  冥界從山上轉入地下是始於戰國時期,據《左傳·隱公八年》中所載:鄭莊公置薑氏於地宮,發誓說:“不及黃泉,不相見也。”後來,鄭莊公為了母子相見,聽了潁考叔的話,“闕地及泉,遂而相見。”這一故事就是以“黃泉”為死地的。因莊公發誓說,不到黃泉路上,他們母子是再也不相見了。所以,潁考叔以掘地及泉,以為黃泉之法才使他們母子相見。這裏的“黃泉”也就是以昆侖之“弱水”,“黃泉”為藍本翻版過來的,在鄭國的國土上虛擬了一個人工“黃泉”。由這一“黃泉”來稱地獄,地獄的代名詞“黃泉”便很快流傳開來,並在漢代時期被完全定型,成為後人所認可的地獄名稱。這時的“黃泉”——即地獄已經離開了昆侖山,但還沒有一個固定的地方。佛教傳入我國以後,佛、道兩教的地獄觀進行了大融合,但又有各自的地獄說法。道教以泰山取代了西昆侖,成為新的冥界。泰山君取代了西王母,成為新的地獄之主。從此,冥界下山入地。不過,這時的地下冥界指的是泰山周圍的,被人們約定的山的“地下”,而不是指泛泛的“地下”。西王母也因她地獄之主的喪失,被人們推崇為主管女仙的“班主”,其形象也由“虎齒”、“豹尾”的怪物變成了雍容華貴的“貴婦”了。

  關於西王母是最早的冥界之主的說法,周明先生對其做了考證。他引用《山海經·西次三經》中記載所雲:王母有冥王之司職,“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善嘯,蓬頭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郭璞注曰:“主知災厲五刑殘殺之氣也。”周明先生的第二點考證結論是,西王母除了掌刑殺職能外,還有使人返魂或長生的法力或法器,所以在許多神話故事中都有西王母所居住的昆侖山上有一棵“不死樹”,人食其果實可以長生不老的說法。

  在遠古時期,各部落所信仰的神靈有所不同,因此,也就形成了各自的冥界觀。在眾多的冥界文化觀念中,對後世有著深遠影響的冥界有三個,一個是山上冥界,一個是海中冥界,另一個則是地下冥界。

  山上冥界就是華夏部落的冥界觀,它在西昆侖,前麵已述過。但在三大部落東遷後形成的新的冥界觀念中,主宰此山的已不是西王母,而是玉皇大帝的前身——璜玉之神黃帝,西王母在黃帝主宰此山時僅僅是一位掌握人類死生大權的冥王,而不是此山之主。

  海中冥界。是從昆侖山上下來後,東遷到大海沿岸的東夷部落的冥界觀。由於他們離開了高山,麵臨大海,長期在這裏生活著,他們便塑造了海中冥界這一幽冥世界。據《山海經》中說:在大海之中,有一座叫做“幽都”的山,由北方水神玄冥執掌此山。後來又塑造出另外一座山,叫做“度朔山”,這座山上有一棵大桃樹,樹幹綿延三千裏,在桃樹的東北方向有一座鬼門,是萬鬼出入的地方。鬼門前有兩個神人,一位叫“神荼”,一位叫“鬱壘”,他們二位管理著所有的鬼,並負責對鬼進行審查,一旦發現有害人的惡鬼,就用葦索捆了去喂老虎。因此也就有了後來的信仰,認為鬼怕桃木,因為鬼在桃樹下是服服帖帖的。鬼還害怕葦索和虎,因為葦索可以捆鬼,虎可以吃鬼。至於神荼和鬱壘二位神將——即後來的門神,鬼就更害怕了。

  由於東夷部落後來被華夏部落所融合,東夷部落的冥界觀自然也被融合到了華夏部落的冥界觀中,形成了新的部落文化。因此,北方人在信仰山上冥界的同時,也信仰著海中冥界。

  屈原在他的《招魂》詩中又塑造了一個地下冥界,這一思想來源於苗蠻集團的冥界觀。苗蠻集團從西昆侖東遷之後來到中原,在華夏三大集團的戰爭中屬於戰敗集團,被迫向南遷徙到了雲貴一帶。他們離開了自己的發祥地,獨立地創造著自己的生活空間和文化時空,摒棄了山上冥界觀的過去,塑造了地下冥界。屈原受到這一文化思想的影響,塑造了地下冥界神係。他在詩中說:地下冥界的統治者是土伯,長著嚇人的角,三隻眼,虎頭,身體像牛一樣粗壯,但又像蛇一樣彎彎曲曲,他在地下到處追著吃死人的靈魂。在後來冥界神靈的演進過程中,人們又將這位吃人靈魂的土伯衍化成了社神後土,因而,他也就成了土地神的前身。為了不失其原始神靈的作用,在後來的玉皇大帝神係中,仍然讓土地神管理鬼魂,但此時,他的權力已經很小了,隻是對他所管理的當地的鬼魂實施管理,而對所有鬼魂實施管理的則另有神靈。

  華夏民族在最後的形成和統一過程中,各原始宗教也在不斷地進行著融合和統一,最終形成了一種新的宗教,成為華夏民族共同的宗教信仰。因此,在各民族、各區域的宗教信仰中很難區分出哪一類是原始宗教,哪一類是統一以後的宗教,哪一類是哪一民族、哪一地區的民族宗教和區域宗教。它充分體現了兼容並蓄,各有取舍的形成特點。

  在茫茫冥界中,除了王母、神荼、鬱壘幾位原始冥神外,還有幾位原始冥神是值得民俗文化所關注的。

  一、宗布神。據《淮南子·汜論訓》雲:“羿除滅天下之害,死而為宗布。”傳說,後羿射九日後,又殺死了猰□,九嬰,修蛇等眾多凶怪,天下才得以太平。後羿又收了逢蒙做徒弟,不料逢蒙心術不正,認為天下隻有後羿的武藝超過了自己,便暗殺了後羿。人們為了感念後羿為民除害的功德,便將後羿奉為統轄天下厲鬼和誅除邪鬼的尊神,即宗布神。但幽冥之界除了厲鬼外,還有善鬼,宗布神所統隻是厲鬼,而不管善鬼。這大概是他最終退出幽冥神靈的一個原因。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