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128章 觀音(1)

  觀音

  觀音菩薩的身世在佛教中有兩種說法。傳說,轉輪王有兩個兒子,長子不翬,次子尼摩。不翬在佛前發下宏願雲:“世尊,我之所有一切善根,盡回向無上菩提,願我行菩提道時,若有眾生受諸苦惱恐怖等事,退失正法,墮大暗處,憂愁孤窮,無有救護,若能念我,稱我名字,我天耳所聞,天眼所見,是眾生等,若不得免斯苦惱者,我終不成正覺。”“正覺”即佛。世尊釋迦牟尼聽後說:“善男子,汝觀天人及三惡道一切眾生,生大悲心,欲斷眾生諸苦及煩惱故,欲令眾生往安樂故,今當字汝為‘觀世音’。”並雲成佛後號“一切光明功德三王如來”。尼摩亦在佛前發下宏願,效兄修行,佛乃字之為“得大勢”,並雲成佛後號“善住珍寶山王如來”。

  第二種說法是,傳說昔金光獅子遊戲如來國,如來國裏沒有女子。國王名威德,於園中三昧,左右二蓮花生二子,左名寶意,即觀世音,右名寶尚,即得大勢。觀世音為普住功德山王如來,得大勢為普住功德寶王如來。

  觀世音發下宏願,要救盡苦難眾生以後才去成佛。也就是說,他要把苦難眾生救盡以後,他的覺行才算圓滿,才能成為佛,否則,覺行就永遠不得圓滿,也就永遠成不了佛。世上芸芸眾生苦難之人何其多,哪有度盡之日?觀世音隻好永無閑逸之日,永遠超度下去。他的覺行也永無圓滿之日,他也就永遠成不了佛,當一名大慈大悲的菩薩。但在世俗觀念中,觀世音已經普度了無數眾生,他已經修到了佛的境界,他的作用和影響已經超過了佛,所以,世人也就不拘佛係品位,將他稱為佛了。

  “觀世音”是佛給他取的名號,到了唐代為避李世民的名諱,便稱為“觀音”。現在民間一般稱觀音,但在佛經或佛事活動中仍稱觀世音,以示正規。

  “觀世音”又被稱做“觀自在”或“觀自在菩薩”。《法華經》卷七《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二十五雲:“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苦,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以是因緣,名觀世音。”是謂人若有苦難煩惱時,隻要呼觀世音法名,觀世音便會觀其聲音往救,無物能阻,即時可達而奏其功,自在無閡,故譯為“觀自在”。這也是“觀音”或“觀世音”的意思。

  佛經中的觀音是男子修成的,但他的現身之像卻是或男或女。

  觀音現女像者,古書中有很多。《北齊書·徐之才傳》雲:“武成初,見空中有五色物。稍近,變成一美婦人,身長數丈,亭亭而立。食頃,變為觀世英(音)。”《法苑珠林》雲:“齊建元元年,彭子喬係獄,誦《觀世音經》,有鶴下至子喬邊,時複覺為美麗人。子喬雙械自脫。”陳後主沈皇後為尼於毗陵靜寺,名觀音。唐太宗長孫皇後,小字觀音婢。這些都是以觀音為女身者號之。

  宋人洪邁在《夷堅誌》中載觀音現身故事中,有觀音現男身的。如《三誌》辛卷七《觀音救目疾》雲:一婢患目疾,不見物,夜夢一僧給藥醫治。次日,目疾頓愈。原來,這位僧人正是觀音所化。但觀音現女身者較多。如《支誌》景卷五《董姓之母》雲:董母素持《觀音普門品經》,忽病死,其魂呼救觀世音,恍若有婦人瓔珞被體,相好端嚴,以右手把其臂,挈之偕行,遂瘳。

  又徐熙載母程氏,虔奉觀音。熙載舟行將覆,呼觀音菩薩名,得免。既歸,母笑謂熙載雲:“夜夢一婦人救汝歸,果不妄。”夢中之婦人,就是觀音。

  觀音能現男身女身的說法出自《妙法蓮花經·觀世音普門品》,其中雲:佛曰“觀世音見(現)比丘尼身,優婆夷身,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觀世音能化男化女是佛的旨意。但觀世音在中國化以後的我國民間以女子之身為多。

  觀世音既能化男(他原本就是男性),又能化女,當他來到我國以後,便被我國民間將他演化為女子,這是為什麽?或許是與男子相比較,女子更富有同情心。因為觀世音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神明,所以,他就應該更富有同情心,這樣一來,也就最能體現女子富有同情心的這一美德,因此,人們認為,觀音隻有在女身時,才能將其內在與外在更為和諧地統一起來。此外,我國女子信仰佛教者不少,自古就有“男女授受不親”的封建禮教,這又是“禮教之大防”。如果讓觀音成為一位女性,這些問題就解決了,這些是觀音中國化後成為女性的重要原因。觀音被我國尊為女身後,佛經中的觀音出身之說就沒有太大地影響了。

  女身觀音的說法產生後,世俗中有不少傳說,一些女子死後成為觀音身。比如,唐宋時傳說,有妙善救父而成觀音大士的故事。宋人朱牟在《曲洧舊聞》卷六中雲:“蔣穎叔守汝(州)日,則香山僧懷晝之請,取唐律師弟子義常所書天神言大悲之事,潤色為傳。載過去國莊王,不知是何國。王有三女,最幼者名妙善,施手眼救父疾。其論甚偉,然與《楞嚴》及《大悲》、《觀音》等經頗相失。《華嚴》雲:善度城居士鞞瑟眼羅頌大悲為勇猛丈夫,而天神言妙善化身千手眼,以示父母,旋即如故。而今香山,乃是大悲成道之地。則是生王宮,以女子身顯化。考古籍翻經所傳者絕不相合。浮屠氏喜誇大自神,蓋不足怪。而穎叔為粉飾之,欲以傳信後世,豈未之思耶?”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四秉承了唐人所傳“莊王三女”的傳說故事,又將其進行了演義,並直接說妙善就是觀音。又有了“六丁”、“八洞神仙”、“十殿閻王”、“土神”等中國傳統神靈和被中國化了的佛教神靈出現在故事中,使傳說更為神奇。說妙善一心向佛,釋迦便對他說:“越國南海中間普陀岩,是汝去處。吾代呼地龍化一座蓮台,渡洋而過。”於是,白虎為之咬木,伽藍推開福地,八部龍王日夜湧潮,四部天王為之柱石。妙善坐普陀岩,九載功成,割手目以救父病,持壺甘露以生萬民。左善才為之普照,右龍女為之廣德。感一家骨肉而為之而修行,普升天界。玉帝見其福力遍大千,神應通三界,遂從老君妙樂之奏,封為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南無靈感觀世音菩薩,賜寶蓮花座,為南海普陀岩之主。賜父妙莊王為善勝仙官,母伯牙氏為勸善菩薩,大姐妙清為大善文殊菩薩,青獅騎座,次姐妙音為大善普賢菩薩,白象騎座。

  其實,觀音來普陀岩的故事早在《搜神大全》之前就有了,早已成為著名的“佛國”之地。宋人洪邁在《夷堅三誌》己卷《餘觀音》中說:有餘姓者,常持誦救苦觀音菩薩,飲食坐臥,聲不絕口,人稱為餘觀音。一次,餘觀音與同人一行七人渡海,離岸三日,餘觀音大病。海船中最忌有病死者,同人就將他拋棄在一荒島上,給他了些食物和藥,與他訣別雲:“若得平安,船回經此,再上船而歸。”餘觀音悲泣不已,遙望普陀山,連念菩薩名諱。頓時,眾人亦盡聞菩薩於空中說法,並越來越近。又見一僧左手持錫杖,右手執淨瓶,走上荒島,以淨瓶中水付餘觀音飲。餘觀音頓時疾病痊愈,又回到船中。這位僧人正是觀音菩薩所化。

  佛經中所說觀音的宮殿在補落伽山,人們便以浙江的普陀山為之,並把普陀山附近的一些地名也照佛經中的地名進行了改換,就這樣,觀音被拉到中國,駐足普陀山了。

  《汝州誌》中所載觀音出身的故事與《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所載有所不同,並且與普陀山也沒有關係,而將觀音的出身說成是香山。其中說:“大悲菩薩,相傳為楚莊王第三女也,諱曰妙善。天性貞潔,孝事父母。常指香山曰:‘彼可居也’。後莊王病篤,百治不效。公主侍藥甚勤。有神醫曰:‘必得親人手眼,方可以療。’公主遂割手眼,送父為食,病即獲痊。公主亦就此坐化。醫曰:‘此大悲菩薩也。’言訖不見。蓋仙人來驗公主之孝耳。莊王即封其女為大悲菩薩,且命建寺香山,塑千手千眼。”從這一記載來看,觀音明顯被中國化了。

  在佛經中有千手千眼觀音的說法,《大悲心陀羅尼經》中雲:“菩薩言,昔千光王靜往如來,為我說咒,我於是時,始往初地,超第八地,乃至身生千手千眼。”人們遂以為,觀音有千手千眼,因而法力無邊,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靈驗疾速。

  觀音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菩薩,她的神職很多,法力也很廣大。她有兩個職能最受民間歡迎。

  一是送子,明人謝在杭在《五雜俎》卷十五中雲:“大士變相不一,而世所崇奉者,白衣為多。亦有《白衣觀音經》,雲專主祈嗣生育之事。此經大藏所不載,不知其起何時?”

  二是司水旱,觀音之司水旱,元代無名氏在《湖海新聞夷堅續誌》後集卷一中言說:“水旱災傷,祈禱靈驗。”錢泳在《履園叢話》卷三中雲:“杭人請雨祈晴,則全仗觀音力,尤為可笑。”

  佛教中的觀世音的宏願是救苦救難,度盡眾生。民間把觀世音的這一宏願當成使自己能夠擺脫苦難的希望所在,因此,將觀音奉為能夠達到自己實用目的的神靈。

  地藏

  地藏是最後加入四大菩薩行列的,他與觀世音有所不同,地藏菩薩主要是救度地獄中所有的“罪鬼”,而觀音菩薩則以救度世間眾生為主,他們是各有分工的。

  地藏是梵文的意譯,音譯是“乞叉底蘖娑”。“地”指大地,“藏”儲藏、存有。乃是眾生賴以救苦的菩薩,有無量不可思議的殊勝功德,其大願最勝廣大,如同大地一樣,含藏著無數善根種子。《地藏十輪絰》稱其:“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地藏。”前一句取“地”,後一句取“藏”,故名“地藏”。地藏有一美稱,“大願地藏”,與文殊的“大智”,普賢的“大行”,觀音的“大悲”比較起來,也是毫無遜色的。

  按照佛教的說法,地藏菩薩是受釋迦牟尼的托付,在釋迦寂滅後,未來佛彌勒佛下世前的這段“無佛世界”裏,擔當起教化六道眾生的重任。因為國是不可一日無主的,佛國也是如此。地藏在這一時期就相當於“代理佛”,他的地位和權勢也極高,如同佛陀。《地藏本願經》中說:釋迦佛召地藏大士,令其永為幽明教主,使世人有親者,皆得報本薦親,共登極樂世界。地藏受此重托,遂在佛前立下大願,“為是罪苦六道眾生廣設方便,盡令解脫,而我自方能成佛。”說是一定要度盡六道(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間、天上)眾生,拯救眾苦,直到地獄完全撤空,關門大吉,再沒有任何一個“罪鬼”受苦,自己才同意成佛。地藏的大願不可謂不崇高,但以佛教的說法,六道輪回永無休止,地獄哪有“關門”的一天,所以,地藏菩薩堪稱為“大願”了。

  因地藏被佛陀委以“幽明教主”,所以,他舍棄了光明燦爛的天界,手持寶珠,錫杖自願進入昏慘慘、悲戚戚的苦惱地獄,超度“罪眾”靈魂,做著沒完沒了,永無盡期的教化工作。

  地藏的打扮與其他菩薩有些不同,除了通常的菩薩形象外,還常有剃和尚頭的地藏菩薩,因其被附會為新羅王子金喬覺和目犍連,故而,地藏也多為男身男相。據《地藏菩薩儀軌·說畫像法》雲:“地藏作聲聞形,著袈裟,覆左肩,左手持盈滿蓮花,右手施無畏印(手印),坐蓮花上。”《秘藏記》雲:“畫地藏,肉作白色,左手持蓮花,上有幢幡,右手持寶珠。”後世所畫所塑的地藏像,常左手持錫杖(有時由其弟子道明代持),右手持如意寶珠。持錫杖表愛護眾生,也表我行精嚴;持如意寶珠,表滿足眾生之願。

  地藏的坐騎是一頭有點像獅子的怪獸。這頭在自然界根本不存在的動物有一個雅稱叫“諦聽”,又叫“善聽”。諦聽神通廣大,在《西遊記》第五十八回中說:

  “原來那諦聽是地藏菩薩經案下伏的一個獸名,它若伏在地下,霎時,將四大部洲山川社稷,洞天福地之間,蠃蟲、鱗蟲、毛蟲、羽蟲、昆蟲、天仙、地仙、神仙、人仙、鬼仙,可以照鑒善惡察聽賢愚。”

  連玉帝、觀音都無法分辨的假猴王,諦聽趴在地上一聽,就察聽出來了,因陰曹地府無力擒拿,不敢說破,最後還是打發二猴去如來佛那裏,才了結了這段官司。

  地藏因其不是曆史人物被奉為菩薩的,所以有幾種不同的說法。

  一、大願地藏,是受命於佛陀入滅之際,出任“代理佛”,兼任幽明教主。

  二、本為婆羅門女。婆羅門是印度古代社會中最高貴的種姓,婆羅門女自然也是高貴女子。《地藏菩薩本願經》中說,有一婆羅門女,“其母信邪,常輕三寶(佛、法、僧)”不久命終,“魂神墮在無間地獄”。婆羅門女知母在地獄受苦,遂變賣家宅,獻錢財於佛寺供養。受覺華定自在王如來指引,遊地獄,見鬼王無毒,求得母親得脫地獄。婆羅門女醒來方知夢遊,便在自在王如來像前立宏誓願,“願我盡未來劫,為有罪苦眾生,廣設方便,使令解脫”。釋迦佛告訴文殊:“婆羅門女者,即地藏菩薩是也。”(見《地藏本願經·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

  三、本為大長者之子。地藏在過去久遠,不可說劫之前,是一位大長者之子,因見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佛相好,千福廣嚴”,而發願證得此身相:“我今盡未來際不可計劫,為是罪苦六道通眾生,廣設方便,盡令解脫,而我自身方成佛道。”(見《地藏本願經》)

  四、未出家時為一國王。因國內人民多造眾惡,於是發願:“若不先度罪苦,令是安樂,得至菩提,我終未願成佛。”(見《地藏本願經·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

  五、是一個名叫光目的女人。為了救度其墮入地獄的母親,亦發願救度一切罪苦眾生,待一切眾生度盡,自己方成正覺(即成佛)。

  這五種都是佛教說法。

  六、地藏前身是目犍連。《三教搜神大全》卷七雲說:相傳舍城傅羅卜,法名目犍連,嚐師事如來,救母於餓鬼群叢,作盂蘭盆會,歿而為地藏王,以七月三日為所生之辰,士人禮拜,或曰,今青陽之九華山地藏是也。

  目犍連簡稱目連,為釋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被稱為“神通第一”。目連救母的故事十分著名,遠比婆羅門女和光目女救母名聲大,大概因為她們二人都曾遊曆地獄,又都將地獄中受苦的母親解救了出來,所以被推而廣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被附會為拯救地獄諸苦的幽冥之主了。依佛教說法,目連最終隻修得羅漢身,後又遭橫死,根本沒有菩薩果位。

  七、地藏為金蟬子。《曆代神仙通鑒》卷十五中雲:太上老君對神仙們說:“(西域)王君湣及幽冥,欲救眾生於三惡道中,發大慈悲,身投十地,托生新羅國,為葉氏子,自幼出家,聖名守一,借老佛之法門,作陰司之寶筏。”舉手問地藏曰:“欲知王君,隻此便是。”地藏合掌躬身。老君複謂曰:“君當為幽冥教主,做東土佛家首領,毋庸謙讓也。”地藏稱謝,眾仙方悟為金蟬子也。

  這是道家為抬高自己,貶低佛家之說,老子連佛祖都可以教化,地藏就更應聽他的了。以上諸說盡管有一定的影響,但都不如“地藏為金喬覺”說法的影響大。

  金喬覺生於唐代武則天萬歲登封元年(696),新羅孝昭王金理洪四年,死於唐德宗十年(794),新羅元聖王金敬信四年,享年九十九歲。據說他是朝鮮半島新羅國第七代國王金理洪的兒子。宋代計有功在《唐詩紀事》卷七十三中雲:“金地藏,新羅國王子也。”也有說他是王族子弟的,清光緒二十六年修《九華山誌》卷五中說:“金地藏者,唐明皇時新羅國王金憲英之近族也。自幼出家,法名喬覺,於肅宗至德二載航海東來,卓錫九華。”金理洪國王死的時候,金喬覺才六七歲,由其叔父金興光承襲王位。金喬覺自幼好道而出家,他在其《酬惠米》詩中說:“棄卻金鑾納布衣,修身浮海到華西。”他拋棄了舒適的宮廷生活,遠渡大海,來到中國,選中了安徽九華山。他在九華山的東崖石上趺坐,苦行修煉。這時候,他已經六十歲了,但身體異常健壯,“項聳奇骨,軀長七尺,而力信百夫”(見唐費冠卿《九華山化城寺記》)。金喬覺終日坐禪誦經,超度眾生,後被山民諸葛節發現,大為感動,於是到處募捐,“近山之人,聞者四集”,郡守張岩也施舍大量錢財,建成寺廟。張郡守還表奏朝廷為新寺贈楹曰“化城寺”。

  金喬覺成了化城寺祖師以後,仍苦行篤修,深為信徒們敬仰。金喬覺學識淵博,寫得一手好詩。《全唐詩》中收有他的詩作。據說李白漫遊九華山時,曾與金喬覺有過一段交往。李白寫的“賴假普茲力,能救無邊苦”(見《地藏菩薩傳》),據傳就是贈給金喬覺的。

  金喬覺去世後葬於神光嶺的月身寶殿,俗稱“肉身塔”。因其生前篤信地藏菩薩,而且傳說其容貌也酷似地藏瑞相,人們便說他是地藏菩薩轉世。又因其姓金,故而又將他稱做“金地藏”。又因其原本為王子,故而稱其為“地藏王”。“金地藏”名稱的來源還有另外一說。據《宋高僧傳》、《重增搜神記》等典籍稱:金喬覺“趺坐函中,遂沒(歿)為地藏王”。過了三載,“開函視之,顏色如生,舁之,骨節俱動,若撼金鎖焉,隨(遂)名金地藏”(見《集說詮真》引《重增搜神記》、《宋高僧傳》第二十,《唐池州九華山化城寺地藏傳》)。

  金喬覺被附會為地藏菩薩轉世,正如布袋和尚契此被說成是彌勒佛轉世一樣,是宗教的需要。佛經中的地藏菩薩被描繪得無比崇高偉大,但畢竟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有些虛無縹緲。把九華山當成地藏顯化說法的道場,與其他三大菩薩道場一樣,是將佛教天國世俗化了,縮短了人、神之間的距離,使無數信徒們感到更真實、更親切,就會更虔誠地與菩薩“對話”,深受廣大信徒的歡迎。

  肉身寶殿俗稱“肉身殿”,又稱“肉身塔”,坐落在神光嶺(老爺頂)上,是佛教徒們朝謁九華山聖地的主要場所。這裏因為主要供祭地藏菩薩,所以,與一般佛寺有所不同。第一重為靈官殿,相當於山門,共有三位靈官,即王靈官、馬靈官、趙靈官。靈官本為道教的護法神,他們被佛門請到這裏守護地宮冥府。靈官殿之後為十王殿,供十殿閻羅。地藏是幽冥教主,級別又高於菩薩,他的地位自然也在閻王之上。

  這裏的地藏像與眾不同,身軀高大,卻骨瘦如柴,是他苦修生涯的真實寫照,這在地藏神像中可謂獨一無二。地藏居正中,兩廂十殿閻王皆王袍冠冕,順序而坐。案前有各式小塑像,表現“生死輪回”和種種地獄。

  再往上,就到了肉身寶殿,據說,金喬覺在圓寂三年以後,教徒們開缸準備安葬,但其遺體綿軟,顏貌如生,撼其骨節有金鎖般響聲。這些特征,就是所謂菩薩應世。於是建立三級小浮屠供奉。又傳說,塔基在夜晚時放出異光,稱為“圓光”,因而將此地稱做“神光嶺”。明朝萬曆年間,朝廷賜金擴建,並賜名“護國肉身寶塔”。三級石塔,外築高殿,木塔籠護。

  肉身殿的殿頂十分奇特,全部由缺瓦覆蓋。殿台平台下,有陡峻的石階八十四級,取“九九八十一”,再加三級之數。宋代詩人陳清隱寫詩曰:“八十四級山頭石,五百餘年地藏墳。”塔北門廊下有一聯,寫地藏菩薩的大願:

  眾生度盡,方證菩提,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農曆七月十五日,傳為地藏的生日,七月三十日是其成道日。每逢這兩天,成群的朝拜信徒會擁簇在塔下,膜拜上供,有些虔誠的善男信女們還會通宵達旦地“守塔”,繞塔誦經。

  九華山的地藏殿中,地藏王的兩旁還塑有兩位脅侍,他們是父子倆,父親是本地山主,叫閔公。據說閔公樂善好施,請地藏赴齋。地藏向閔公求一袈裟大的地盤,作為棲息之所。閔公當然答應了。不料地藏將袈裟一抖,竟將全山罩住了,所以,九華山成為地藏道場。後閔公父子皆出家,成為地藏的左右脅侍。閔公之子的法號為“道明”。

  唐代,九華山成為地藏道場以後,至明清兩代達到鼎盛,現在已成為著名的宗教旅遊聖地。

  地藏因立下度盡六道中輪回的眾生的大願,所以常常現身於人、天、地獄等六道之中,在六道顯現的地藏菩薩,又有六地藏之稱。

  一、檀陀地藏,“檀陀”是一種人頭幢。其左手持人頭幢,右手結甘露印,專門救助地獄道。

  二、寶珠地藏,左手持寶珠,右手結如意寶印。專門濟度餓鬼道。

  三、寶印地藏,左手持錫杖,右手結如意寶印,專門濟度畜生道。

  四、持地地藏,左手持金剛幢,右手結施無畏印,專門救度阿修羅道。

  五、除蓋障地藏,左手持錫杖,右手結與願印,為了除掉八苦之蓋障,專門救助人道。

  六、日光地藏,左手持如意珠,右手結說法印,照天人之五衰(天人將死時現五種衰相)而除其煩惱,專門濟度天道。

  正如《地藏菩薩本願經》所說:文殊、普賢、觀音、彌勒幾位菩薩,“度於六道,其願尚有畢竟”。而地藏菩薩“教化六道一切眾生,所發誓願劫數,如千百億恒河沙”(見《地藏菩薩本願經·地神護法品第十一》)是永無盡期的,其願也太大了。

  《地藏菩薩本願經》謂世俗供奉地藏菩薩的方法與好處是,未來及現在眾生,於所住處,於南方清潔之地,以土石竹木,作其龕室,是中能塑畫,乃至金銀銅鐵作地藏形象,燒香供養,瞻禮讚歎,是人居處,即得十種利益。其十種好處是:

  一是土地豐壤,二是家宅永安,三是先亡(去世的先人)升天,四是現在益壽,五是所求遂願,六是無水火災,七是虛耗(妖孽)辟除,八是杜絕噩夢,九是出入神護,十是多遇聖因(供佛的善事)(見《地藏菩薩本願經·地神護法品第十一》)。經中還說,到未來世界的人們可以如“見地藏菩薩,乃聞此經,乃至讀誦……布施供養,讚歎瞻禮”,可得二十八種利益:天龍護念,衣食豐足,疾疫不臨,離水火災,無盜賊危,女轉男生,端正相好,眷屬歡樂,聰明利根,畢竟成佛等(見《地藏菩薩本願經·囑累人天品第十三》)。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