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127章 鐵拐李(4)

  佛教中所言之“世”有許多說法,有的“世”短的還沒有一眨眼的工夫,長的卻叫人聽了以後覺得不可思議。比如,短的有“刹那三世”。何謂“刹那”?刹那是梵文的音譯,意思是最短的時間,短得都無法用動作來表示了。如我國古人形容時間短的有“須臾”、“彈指間”、“一眨眼”等,可刹那比這些時間還要短得多,僅僅一“彈指間有六十刹那”,就是說,眨眼的工夫,六十刹那就過去了,你還能做什麽動作來表示“刹那”?“刹那三世”就是在一刹那間就是過去世、現在世和未來世三世。還有所謂人生三世,也就是說,以人的一生為一世,即現在世,它的前後為過去世和未來世。還有一種叫做“劫世”,“劫”是梵文的音譯,是“劫波”的略稱。意思是極為久遠的時間。古印度的婆羅門教認為世界要經曆許多劫,一劫是四十三億二千萬年,劫後有“劫火”出現,燒毀一切,然後重新創造世界。這一說法倒與現代科學研究所證明的天體物質存在有一些巧合。科學研究表明,宇宙是由大爆炸形成的,這種爆炸與佛教所說“劫火”和燃燒一切是很近似的。大爆炸後產生的天體中,太陽有五十億年的壽命,而我們人類居住的地球僅有四十六億年的壽命,這與一劫四十三億二千萬年相差無幾。我國道教所說的一劫四十一億年的數字與此也十分接近。這樣說來,我們現在所處的宇宙時空是在上一次劫世末了,發生劫火將一切燒毀之後,又重新出現的一個新劫世,而且,這一劫世也形將完結,新的劫火將要來臨了。這雖然是佛道兩教用於說明佛法和道行的無量,但“劫火”與宇宙大爆炸理論卻是非常相近的,它們之間有著什麽神秘的內在聯係,這是不得而知的,但所表示出來的數字是十分驚人的,說明宇宙是有其周期性的,宇宙萬物就是在這一周期中進行著生滅過程。

  寺廟的大雄寶殿中供奉著三尊佛像,即三世佛。中間為釋迦牟尼,也就是現在佛;左邊是燃燈佛,也就是過去佛;右邊是彌勒佛,即未來佛。這三尊佛像是按照時間先後排列的,是前後上下關係,故而,又稱做“豎三世佛”。還有按地域空間劃分勢力範圍的三世佛,叫做“橫三世”。

  還有三世三千佛的說法,即過去世莊嚴劫一千佛,稱燃燈諸佛;現在世賢劫一千佛,稱釋迦諸佛;未來世星宿劫一千佛,稱彌勒諸佛。佛壇上的三位佛就是三世三千佛的代表。

  燃燈佛是梵文的意譯,又譯作“定光佛”,為何稱燃燈?《智度論》卷九說他“生時,一切身邊如燈,故名然(通‘燃’)燈太子。做佛亦名燃燈。”當初,釋迦還是孺童時,看見王家姑娘拿著一些青蓮花,他就花了五百錢買了五枝,奉獻給燃燈佛。有一次,他跟著燃燈出門,看見地上很沉濘,就脫下衣服蓋在地上,請師父踩著衣服從上麵走過去。燃燈佛看這個孩子很懂事,就授記(預言)言:“是後九十一劫,名賢劫,汝當做佛,號釋迦文如來。”這一傳說載於《瑞應經》卷上。

  按輩分,燃燈是釋迦的啟蒙老師,燃燈理所當然是過去佛。但是按照劫世理論,燃燈是過去世,莊嚴劫的過去佛,他預言九十一劫後,由釋迦成佛為賢劫世現在佛。釋迦牟尼“成佛”(圓寂)的時間是公元前五世紀,距今有兩千多年。燃燈是在九十一劫前做的授記,以前麵所言一劫為四十三億兩千萬年來推算,他們師徒二人的那次談話距今至少有三千九百億年以上,那時,還沒有我們這個太陽係,更沒有我們人類。(現代天文學研究證明:太陽的壽命至今有五十億年,地球的形成大約有四十六億年,而人類的出現隻有三百萬年左右的時間。)

  釋迦牟尼確有其人,而燃燈佛和彌勒佛或許是古人設想出來的,世俗對燃燈是不予理會的,但在我國古代神魔小說中卻經常出現。在《三寶太監西洋記》裏讓燃燈做了“三千古佛的班頭”,“萬萬菩薩的領袖”,並化為金碧峰長老(他的父母是玉帝駕前的金童、玉女的化身),幫助三寶太監鄭和擒妖伏怪,使西洋諸國歸順了明朝,立了大功。在《封神榜》裏,燃燈佛卻成了道門人物,叫做“燃燈道人”。托塔李天王的玲瓏寶塔就是他贈的。

  由於燃燈佛在佛國中輩分最高,法力也最大,故而受到白蓮教以及後來的會道門的推崇。白蓮教的大量經書、寶卷中,“古佛”、“燃燈”、“真空老祖”等名號屢屢出現,如:

  天上龍華日月星,地下龍華水火風,

  人身龍華精氣神,三才配合天地人。

  初會龍華是燃燈,二會龍華釋迦佛,

  三會龍華彌勒祖,龍華相會願相逢。

  燃燈佛後有釋迦佛接續傳燈,

  釋迦佛後有彌勒佛接續傳燈,

  彌勒佛後有天真老祖接續傳燈,

  天真問誰人接續?

  有三宗五派九杆一十八枝領袖頭行,

  開言弟子,都會接續傳燈。

  還有一種通行的說法,認為過去佛是迦葉佛。但這個迦葉佛與釋迦牟尼的大弟子迦葉(全稱“摩阿迦葉”)不是一人。迦葉佛是過去七佛(據《長阿含經》卷一載:釋迦牟尼前有六佛:毗婆屍佛、屍棄佛、毗舍婆佛、拘樓孫佛、拘那含佛、迦葉佛,加上釋迦牟尼,通稱“過去七佛”)中的第六佛,他也是釋迦的前世之師,也曾預言釋迦將來成佛。他的塑像常騎一獅子。

  依地域劃分的橫三世佛指的是東方淨琉璃世界的藥師佛,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

  釋迦牟尼是娑婆世界的教主。娑婆是梵文的音譯,意譯是“堪忍”的意思。堪者,可也,能也,所以,“堪忍”就是“能忍”。娑婆世界也叫“堪忍世界”。這是釋迦牟尼進行教化的世界,其實指的就是現實世界。它有兩重含義,一是說,在現實世界裏充滿了不堪忍受的苦難,眾生罪孽深重;二是說,佛和菩薩在這個世界裏“堪忍”勞累,任勞任怨地進行教化,表現了他們的“無畏”與“慈悲”。

  藥師佛是東方淨琉璃世界的教主。《藥師經》中說:“東方去此過十殑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淨琉璃。佛號藥師琉璃光如來。”藥師琉璃光如來是梵文的意譯,又叫藥師琉璃光佛,藥師佛,大醫王佛,醫主善逝。《藥師經》中說,他曾經發下十二誓願,主要的有“除一切眾生眾病,令身心安樂”之願,“轉女成男”之願,“使眾生解脫惡王劫賊等橫難”之願,“使饑渴眾生得上食”之願,“使貧乏無衣服者得妙衣”之願。總之,他能夠滿足眾生的一切欲望,解除眾生的一切痛苦。使眾生吃好,穿好,沒病沒災,高高興興。不過,他雖名叫藥師佛,但在十二誓願中沒有給人看病抓藥的內容,隻有“除眾病”的願望,而且是他全部理想中的一小部分。他之所以被人們尊為藥師、醫王,也就因為有這一內容。

  藥師佛除了在大雄寶殿內與釋迦、彌陀合祀外,還有專門的“藥師殿”、“藥王殿”。殿內正中為“藥師三尊”,即藥師及其兩脅侍,日光菩薩和月光菩薩。兩旁還列“藥師十二神將”。

  民間有把藥師當做消災祛病的藥王來信奉的。在佛寺中,有專門施藥治病的藥王、藥王二位菩薩,他們與藥師佛不是一回事。

  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我國民間有著廣泛的影響。他的左脅侍是觀世音菩薩,右脅侍是大勢至菩薩,合稱為“西方三聖”。

  漢化了的藥師佛、釋迦佛和彌陀佛的神像差不多,要區分他們哪位是誰,要根據他們的位置來確認。他們在大雄寶殿中的位置是固定的,即中間是釋迦牟尼佛,他的左右脅侍分別是文殊和普賢;左側是藥師佛,他的左右脅侍是日光、月光兩位菩薩;右側是阿彌陀佛,他的左右脅侍是觀世音、大勢至兩位菩薩。按照大雄寶殿的方位而言,釋迦佛的左側是東方,是東方淨琉璃藥師佛的領地;右側是西方,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領地。另外,三佛的手勢也不相同。藥師佛常作一手持缽,一手持藥丸狀。阿彌陀佛常作兩手相托或兩手交叉,兩大指對頂的“手印”,有的掌中還有蓮台,為接引眾生的姿勢。

  東方三聖

  古人把美好希望寄予東方或西方,而不寄予南方或北方。這與古人對太陽的崇拜有關。太陽每天東出而西入,它光芒萬丈,耀眼炫目,給人以溫暖,使萬物茁壯生長。太陽象征著生命,象征著光明,象征著幸福。它從東方升起,落入了西方,這就使古人產生了一種遐想,想象中,認為東方和西方這兩個太陽生活的國度裏一定是一個美麗的天堂,所以,在我國古代神話中,東有蓬萊,西有王母的瑤池仙境,那裏都是神仙們生活的地方。

  古人對蓬萊和洲這樣的仙境進行描述說:“渤海之東,不知幾億萬裏”,周圍是大海,“其山高下周旋三萬裏,其頂平處九千裏”,山上的“台觀皆金玉”,“禽獸皆純縞”。殷商時期和古代那些崇拜太陽的東夷民族都把白色看成是尊貴的顏色,所以,他們也崇尚白色的禽獸,才為那些禽獸披上了“純縞”之色。他們又想象出在那神仙居住的地方有“珠玕之樹皆叢生,華實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聖之種,一日一夕飛相往來者不可數焉”(見《列子·湯問》)。

  西方有個極樂世界,由阿彌陀佛主之。東方有個淨琉璃國,藥師主之。藥師佛為活人消災延壽,讓人健康長壽,活得快樂。他手下有十二員神將,還有兩個大幫手,即左脅侍日光遍照菩薩,右脅侍月光遍照菩薩,藥師佛與日光、月光二位菩薩合稱為“東方三聖”。日光菩薩在密宗中稱“威德金剛”,他的塑像為菩薩形,肉色,左手持寶幢,右手持日輪。月光也是菩薩像,黃色,左手持青蓮華(花),上麵有半個月形。二位菩薩自有其喻義,即日月升於東方,以其光明遍照眾生,使眾生安康幸福。

  四大菩薩

  菩薩在佛教中僅次於佛,菩薩在梵文中是“覺有情”、“道眾生”、“道心眾生”的意思,所以,菩薩也就是“上求菩提(覺悟),下化有情(眾生)之人”。菩薩的職責就是幫助佛,用佛教的宗旨和教義解救在“苦海”中苦苦掙紮的芸芸眾生,將他們“度”到極樂世界中去,了卻一切煩惱,永遠歡樂。

  在大乘佛教中,菩薩是僅次於佛的第二等果位,遠遠高於羅漢。釋迦牟尼成佛之前即以菩薩為稱號。佛、菩薩、羅漢除了他們因地位不同而在佛殿中的位置有著明顯的區別外,在形象上主要是看他們的頭部裝束。一般來說,諸佛都不戴帽子,頭頂上布滿了小而卷的螺髻;菩薩卻戴著雕鏤精美的蓮花寶冠;眾羅漢則與剃發的和尚差不多。

  菩薩在我國逐漸被漢化以後,中國佛教徒們從眾多的菩薩果位中選出了三位最著名者組成“三大菩薩”,又稱做“三大力士”。他們是文殊、普賢和觀音。這樣一來,隻有三位之數,單數又不符合我國傳統習俗,中國人總是喜歡成對成雙,要從中取消一位則於心不忍,我國人民對“四”很是偏愛,比如,儒家經典著作有“四書”,古代貴族教育常用“四術”(即詩、書、禮、樂)作為教材;圖書分類用經、史、子、集“四部”、“四庫”的方法進行編纂,封建禮教為婦女規定了“四德”,戰國時期有“四公子”,連女色也要選一個“四大美女”出來。佛道兩教中也有四,如“四禦”、“四象”“四大金剛”、“四大天王”等等,菩薩果位已經入選了三位,還差一位就可以成為“四大菩薩”,佛教徒們又進行了精心挑選,最終將地藏菩薩列入在“四大菩薩”的行列之中。

  四大菩薩各有分工,文殊表“大智”,普賢表“大行”,觀音表“大悲”,地藏表“大願”。因四大菩薩都是以救眾生登彼岸為宗旨的,所以,他們是可以走下蓮花寶座,來到人間化度群氓的。但他們生活的天國距離我們太遙遠了,遠在天邊,不如近在眼前,佛教徒們便根據佛經和中國史籍的有關記載為依據,把四大菩薩請來中國大陸定居,並為他們建立了各自的道場,四大菩薩的四大道場,也叫四大佛山,即山西省五台縣的五台山為文殊的道場,四川省峨眉山為普賢的道場,浙江省普陀縣的普陀山為觀音的道場,安徽省青陽縣的九華山為地藏的道場。《法華經》中又稱彌勒、文殊、普賢、觀音為四大菩薩,但這一說法遠沒有前者流行,影響並不大。

  有人將四大佛山附會給佛教的“四大”結聚。所謂“四大”,又稱做“四界”,指的是地、水、火、風四種構成色法(物質現象)的基本元素。佛教認為,世界萬物都是由“四大”組成的。佛教所宣揚的“四大皆空”,就是指宇宙中的一切,包括人身在內,都是虛幻不實的。中國佛教徒們也將四大道場說成是“四大”的體現。

  《普陀山誌》稱:佛經稱地藏、普賢、文殊、觀音諸佛道場,曰地、火、水、風為四大結聚。九華,地也;峨眉,火也;五台,風也;普陀,水也。

  四大佛山之中,五台山是四佛山之首,五台山的主人文殊菩薩是佛祖釋迦牟尼的左脅侍,地位最高。五台山還是我國唯一的一處兼有漢地佛教和喇嘛教(藏傳佛教)的佛教道場。達賴喇嘛、班禪喇嘛、章嘉呼圖克圖(大活佛)等人,都曾在五台山居住修行,有的去世後還安葬在這裏,所以,五台山道場也受到西藏、內蒙古、青海、甘肅、黑龍江等地少數民族的尊崇。再加上曆代帝王曾多次朝拜過五台山,他們又極力推崇五台山,使五台山在四大佛山中獨占鼇頭,擁有著特殊的地位。

  許多印度、日本、蒙古、朝鮮、尼泊爾、斯裏蘭卡等國的佛教徒也來五台山朝聖,有些竟留在五台山修行終身。

  文殊

  “文殊”一詞是外來語,他的全稱是“文殊師利”,是梵文的音譯,又譯作“曼殊室利”。因“文殊”是“妙”的意思,“師利”是“首”、“德”、“吉”等意思,故而,也被譯為“妙德”、“妙首”、“妙吉祥”。

  文殊是釋迦佛的左脅侍,專司“智慧”,表“大智”,與司“理”的右脅侍普賢(表“大行”)並立在佛的兩側。文殊的塑像多為“非男非女”之相,早期的文殊畫像,有的唇上畫有蝌蚪形的小胡子,頗似一位美男子。宋代以後,小胡子被取消了,成為麵容秀麗,腰肢窈窕,乳房豐滿的一位美婦形象。

  文殊的坐騎是一頭青獅,用以表示智慧威猛,手中持有寶劍,用來表示智慧銳利。獅子原本產於非洲和亞洲西部,被譽為“獸中之王”。獅子被佛教吸收和利用以後,常以獅子來比喻佛法的威猛,能摧伏一切邪魔。《智度論》中將釋迦牟尼說成是“人中獅子”,還稱佛家說法的聲音能震動世界,叫這種聲音為“獅子吼”。《傳燈錄》中載:“釋迦佛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獅子吼雲:‘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所以,文殊所騎獅子並非僅是一動物耳,乃是有其佛法含義的。

  密宗的文殊形象是:頂結五髻,以表大日如來(釋迦佛的法身)之五智,又表童子天真之意。所以,有些經書中也將他稱為“文殊師利童子”。也有人將五髻附會為五台山五座主峰峰頂。

  文殊的身世五花八門,有的也不能自圓其說,大致有以下幾種:

  一、本為佛,因助釋迦牟尼教化眾生,暫時現菩薩身。《菩薩處胎經·文殊身變化品》雲:“本為能仁(即釋迦)師,今乃為弟子……我欲現佛身,二尊不並立。”為了佛門大業,文殊隻好屈尊在釋迦牟尼之下。

  二、文殊的三世果位都是佛。《首楞嚴三昧經》卷下,《寶積經》卷六十等謂:文殊過去是龍種上佛,又叫大身佛、神仙佛,現在是歡喜藏摩尼寶積佛,未來是普見佛。如此說來,文殊與釋迦一樣,也有所謂的三世之說。

  三、眾佛之父母。《放缽經》雲:“過去無央數諸佛,皆是文殊師利弟子,當來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間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

  四、釋迦牟尼的師祖。《法華經》中說:“時有一菩薩名妙光……八子皆以妙光為師,妙光教化之,使次第成佛。其最後之佛,名燃燈。其妙光,即文殊也。”燃燈佛是過去佛,他是釋迦的師父,文殊應當是釋迦的師祖了。

  五、阿彌陀佛的三兒子。《法華經》中說,有轉輪聖王,名無諍念(即阿彌陀佛),他有一千個兒子,老大是觀世音,老二是大勢至,老三是王象,即文殊菩薩。第八子是普賢。

  六、妙莊王的大閨女。《小乘經》中說:妙莊王有三女一子,大閨女文殊,次普賢,再次觀音,兒子是地藏王。

  七、釋迦牟尼的大弟子。《文殊師利涅槃經》中稱:文殊有大慈心,生於舍衛國一個婆羅門家庭,後投奔釋迦牟尼處學道,成了釋迦的弟子。小乘佛教以舍利佛為智慧第一,大乘則以文殊為智慧第一,並推為眾菩薩之首。

  第七種是最為流行,也是通常說法。但文殊“菩薩之首”的地位沒有永遠保持住。自從觀世音信仰流傳開後,觀世音取代了文殊第一的地位,成為世俗心目中的第一菩薩。

  五台山被說成是文殊的顯靈道場,是依據《佛說文殊師利寶藏陀羅尼經》而來的,經曰:“佛告金剛密跡主言:‘我滅度後,於南瞻部洲東北方,有國名大震那,其中有山名五頂。文殊童子遊行居住,為諸眾生,於中說法。’”《大方廣佛華嚴經·菩薩住處品》中也說:“東方有處,名清涼山。從昔以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師利,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一萬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

  “大震那”指中國。“五頂”、“清涼山”指五台山。

  五台山被公認為文殊菩薩的聖地,是從唐代開始的。李淵起兵太原而得天下,建立了唐朝政權後,便把太原府內的五台山視為“龍興之地”。唐太宗李世民也說:“五台山者,文殊宅,萬聖幽棲,境係太原,實我祖宗植德之所。”在唐朝時期,五台山最盛時有佛寺三百餘座,僧尼上萬。

  五台山顯通寺內有一座銅殿,是明朝萬曆年間妙峰大師集金國十三省布施,以十萬斤銅鑄成。銅殿前下方兩側各有一座高二丈餘的十三層銅塔,西邊一座銅塔底層的西南角處還有一座小小銅廟,隻有拇指大小,廟內竟然還有一個更小的銅鑄土地爺。傳說,康熙皇帝來五台山遊覽時,看到這座土地廟太小,便開玩笑說:“好大的土地!”不料,這位小“土地爺”一下跳到地上,並跪倒在地上叩頭說:“謝主隆恩。”於是,他被封為山西的大土地爺了。這一傳說未必是真,但“好大土地”的名氣卻是真的,凡到五台山遊覽的人,都要去拜訪一下這位“好大土地”之神。

  普賢

  普賢是梵文的意譯,又被譯作“徧(遍)吉”。普賢的意思據《大日疏經》說:“普賢菩薩者,普,是遍一切處;賢,是最妙善義。謂菩提心所起願行,遍一切處,純一妙善,備具眾德,故以為名。”《第二菩薩經跡》說:“普賢菩薩,證窮法界,久成正覺為輔助釋迦,脫度眾生,隱本垂跡,現菩薩相。其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今且曰‘普賢’二字,以示其概。”這樣說來,普賢要將佛門所推崇的“善”普及到一切地方去。

  關於普賢的身世有幾種說法:

  一、普賢是諸佛之子。《華嚴經》中說:“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如此說,普賢的輩分比文殊低得多。

  二、阿彌陀佛的第八子。《第二菩薩經跡》和《悲華經》中都說:有轉輪聖王,名無諍念(即阿彌陀佛,本名無諍念)。王有千子,第一太子名不日旬,即觀世音菩薩;第二王子名尼摩,即大勢至菩薩;第三王子名王象,即文殊菩薩;第八王子名泯圖,即普賢菩薩。

  三、是妙莊王的二女兒。《小乘經》說:“妙莊王三女,長文殊,次普賢,次觀音,一子即地藏。”這是中國化後的說法。

  《華嚴經·清涼疏》中說:“普賢身不可思議。”依佛教的說法,佛或者菩薩是沒有性別之分的。唐和唐以前,普賢多為男身女相,宋以後,多為女身女相。

  普賢的坐騎是六牙白象,自然界是沒有這種象的。佛教稱六牙白象原為菩薩所化,用以表示威靈。《普曜經》說:“菩薩便從兜率天上垂降威靈,化作白象,口有六牙。”《普賢觀經》曰:“六牙表六度(六種到達彼岸的方法,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四足表四意[四種禪定,即初禪尋(覺)、伺(觀)、二禪內等淨,三禪行捨、正念、正慧、四禪行捨清淨、念清淨]。《止觀》卷二謂,言六牙白象者,是菩薩無漏無染,稱之謂白。”也是表其大慈。所以,他所騎白象就與自然界的白象完全不同,它是一種象征。

  峨眉山最初被道士看中,成為道教三十六洞天的第七洞天。傳說,道教人物廣成子、呂洞賓、左慈、張三豐等曾在此修行。後來又被和尚們看中,並且後來者居上,逐漸將峨眉山變成了四大佛教聖地之一,最終,把道士趕下山去,成了佛門的一統天下。

  峨眉山為何被確定為普賢的道場?《佛嚴經·菩薩住處品》說:西南方有處名光明山,從昔以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在菩薩,名曰賢勝(普賢),與其眷(指門人)三千人,常在其中而演說法。

  光明山即指峨眉山,因其山晝有“佛光”,夜有“聖燈”,一片光明,故名光明山。

  《法華經》亦稱:“故我世尊等正覺而有方所,說經而有道場。普賢於道場等門化人等眾,現相海於峨眉山中,密引世人,而通普提覺性。”還有一種說法是,東漢永平六年(63),峨眉山隱士蒲公登山采藥,遇一野鹿,足跡如蓮花,蒲公“追之絕頂無蹤”,忽見奇麗佛光。蒲公特意請教西來的印僧寶掌。寶掌答曰:“此是普賢祥瑞,於末法中,守護如來,相見現相於此,化利一切眾生。”另外兩個西域高僧也說:此乃“普賢依本願而現相於峨眉山也”。後蒲公歸山而建普光殿。此說見於明代胡世安《譯峨籟·宗鏡紀》和《峨眉山誌》。

  據清代《峨眉山誌》載:從晉代開始到清末的一千六百餘年間,全山建有庵寺堂閣樓亭共一百七十多座。佛教鼎盛的明代中期,峨眉山共有僧眾三千餘人。

  峨眉山頂峰有一座建於明代萬曆年間的銅殿,俗稱為“金殿”,因金殿金碧輝煌,故將峰頂稱為“金頂”。金頂最有名的奇觀就是“佛光”。在太陽斜射的午後,人們在金頂上可以看見雲海之上呈現出的一個虛若明鏡的彩色光環,好似佛頂上的寶光,自己的身影又正好映在寶光中間,這就是“佛光”。佛教宣稱:這是普賢菩薩在向世俗顯露自己的“真相”,所以也稱做“佛觀”。據說第一個看到佛光的人就是漢代的蒲公。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