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101章 獻(3)

  “七七齋”的喪俗之全部過程稱做“七七百日”,又稱做“十王齋”或“十齋”。據《佛說閻羅王受記勸修生七齋功德經》中說:“若是新死,依從一七計,乃至七七,百日,一年,三年,並須請此十王名字,每七有一王下檢察,必須作齋。”《閻羅王令四眾預修生七齋功德往生淨土經》中也說:“修此十王齋俱足,免十惡五逆之罪,並得天王當令四大野(夜)叉王守護此經,不令陷沒。”此經強調了修七七齋可“往生淨土”,如果修不滿十齋,則不得往生淨土,“若缺一齋,乘在一王,並新死亡人流連受苦,不得出生,遲滯一劫,是故勸汝作此齋事”。《閻羅王經》所雲,七七齋是喪俗中很被看重的禮俗。

  在“七七齋”中還有“生七齋”和“亡七齋”之分。“生七齋”是活著的人給自己修七七齋,據說,活人給自己修了七七齋,在其死後就不會下地獄,而直接升往極樂世界去。“亡七齋”是活著的人給死去的人修七七齋。敦煌本的《閻羅王經》中說:

  若善男子善女人能修此十王(齋),逆修生七及亡人齋,得善神下來敬禮凡夫。凡夫雲:“保得賢聖善神,禮我凡夫。”一切善神並閻羅天子及諸菩薩欽敬,皆生歡喜。

  佛教鼓勵人們修“生七齋”,認為修“生七齋”比修“亡人齋”好。預修“生七齋”,“七分功德盡皆得之”,而修“亡人齋”,“七分功德亡人唯獲一分”。(敦煌本《閻羅王經》)

  “七七齋”、“百日齋”、“周年齋”、“三周年齋”、“燒紙錢”、“擺食盤”等喪葬習俗在民間流行很廣,影響也很大。它是我國傳統觀念中“孝”的延續。在我國江南民間至今仍流行著一種說唱形式叫做“說因果”。“說因果”這一說唱形式已有四百多年的曆史了,產生於明代中期,是一門坐唱藝術,內容帶有濃厚的因果報應迷信色彩,以勸人為善,勸子為孝為宗旨來教化世人。說因果中起源最早影響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念十王”,它的主要內容是《十王卷》,就是十殿閻王寶卷。《十王卷》受《因果經》的影響,但它更具體,更有想象,因此也更能吸引人。“念十王”又叫“露天宣卷”,和念佛的宣卷意思是一樣的,但形式、方法、人數不同。念佛宣卷多在室內,人數較多,佛堂較固定,而“念十王”是在室外,隻需一人,內容集中。所謂“宣卷”在我國北方多稱“念卷”,是一種集信仰、教化和娛樂為一體的民間講唱文藝形式。其演唱底本稱做“寶卷”。宣卷在元代就已經形成。

  “念十王”必須準備一幅三尺左右的立幅畫,畫的上端繪有十座閻王殿,每座殿內端坐一位閻王,共十殿閻羅。立軸的下端畫有恐怖的摘舌、掏心、挖眼、砍手、斷頭、破肚、磨盤、鋸解等十座地獄。立軸的中間部分則畫著眾多鬼卒,牛頭、馬麵,狗頭豬臉,黑白無常等正在處罰著各種惡鬼,有的被拋入油鍋,有的被丟入火海,有的被趕上刀山,有的被推進惡狗村、毒蛇窩等。

  準備“念十王”前,先要將《十王圖》掛於門上或壁上,再敲木魚吸引觀眾,接著開始宣《十王卷》。開宣時,手執一根小竹竿,指著圖上的十殿閻王,一個一個地說唱,唱十個閻王的職權,唱所有鬼吏的職責,唱什麽罪應當受什麽刑罰,以及應進入哪座地獄。

  “念十王”與社會現實結合得很緊密。主要揭露民間所說的“十惡不赦”之人。這十種惡人是:說謊媒人,惡訟師,拍馬精,刁小姑,凶阿婆,臭後娘,謀殺親夫的奸婦,圖財害命者,不孝逆子,貪官汙吏。念十王的唱詞也通俗易懂,生動形象,容易被群眾接受。比如“說謊媒人”的唱詞是:

  說謊媒,黑良心,

  謊話連天蛆口噴。

  搖籃裏小倌說十八,

  十七歲姑娘嫁小人。

  害得二門家不和。

  害得姑娘號啕痛哭跳深井。

  說謊媒,罪勿輕,

  打進磨盤地獄磨成粉。

  ……

  唱念“貪官汙吏”的唱詞是:

  貪官貪,見縫鑽,

  勿管黑和白。

  勿管長和短。

  隻要有金錢。

  要哪亨(怎樣)斷就哪亨斷。

  害仔百姓日勿寧勒夜勿安。

  貪官貪,惡滿貫。

  打進鋸解地獄鋸成寸寸斷。

  ……

  路引

  所謂“路引”就是人死成鬼以後到鬼國報到的依據。它是一幅長三尺,寬二尺的黃絹,後來改用黃紙。上麵印有“為酆都天子閻羅大帝發給路引”和“普天下人,必備此引,方能到達酆都地府轉世升天”等文字。除此之外,還蓋有“陰司”、“城隍”、“酆都縣衙”三顆方形大印。路引的頂端是陰間天子(閻羅王),他正襟危坐,目光炯炯,盯視著前方,為剛剛進入陰間的新鬼指引去往“鬼國”的道路。作為通向鬼國的“護照”——“路引”這一名稱就是由此而來的。

  “路引”起源於唐太宗貞觀年間,丞相魏徵夢斬涇河老龍後,唐太宗李世民因此受到牽連,被閻羅王傳訊到陰間三曹對案。李世民為陽間之王,具有雄才大略,而且文武兼備,到了陰間後,其詞其辯使閻羅折服,舉止行為令地府驚歎,閻羅決定放李世民返回陽世。臨行前,閻王委托李世民把鬼國護照“路引”帶回陽間,發給那些善民善臣,讓他們在死後憑此“路引”進入鬼國首都——酆都,可以免受眾鬼的欺淩,還可憑此路引在閻王麵前求得一官半職,享受榮華富貴,成為陰間的鬼上鬼,或是可憑此路引以求早日轉世到好地方、好人家。李世民應允,並將路引帶來陽世,在民間流行開來。此俗自唐時興起,曆經宋、元、明、清,直至民國初年都是興盛不衰,雖改朝換代,王侯更迭,滄桑變遷,人世沉浮,但“路引”卻始終沒有變化,堪稱“千年一貫製”。在“路引”盛行時期,人們為了得到它常常是“煞費苦心,傾囊購買,有的甚至是傾家蕩產”。

  “路引”是在人將要死去,或是死後入殮,或是入葬時將其燒掉。燒掉後的路引就被鬼帶走了,用於到了陰間的邊卡——鬼門關的通行證。經鬼吏查驗無訛後,鬼就不受任何阻隔和刁難通過關卡,進入到閻羅殿。民間傳說,來自四川酆都的路引最好,其他地方的路引被認做是假的,到了鬼門關前就不靈驗了。

  四川有一座山,名叫“名山”,也叫“平都山”,東西有青牛,雙桂二山遙相對峙,北接蜿蜒的五魚山群,恰似蛟龍奔突朝聖之狀,滔滔長江擦山而過,氣勢磅礴,十分壯觀,《山海經》中稱“宇內洞天福地四十有二,酆之平都居其一焉”。這就是被稱之為鬼城的酆都所在地(今屬重慶市轄區)。它是如何被奉為“鬼城”的?據東漢人所著之《列仙傳》和晉代葛洪所著的《神仙傳》裏的記載:在這個“福地”有兩個人成仙飛升而去,使這裏的名聲大振,被廣為廣播。這兩人中,一個是東漢的王遠,字方平,東海人,中散大夫。後來棄官隱居於平都山,魏時的青龍初年,王方平蒸黃土數十瓶,以丹藥灑之,變成黃金。此時,地麵突然裂開,飛出五色彩雲,王方平亦瞬間成仙,隨著五色彩雲飛升上天去了。另一個叫陰長生,河南新野人,是東漢和帝肇妃的曾叔祖父,他自幼不求仕進,專修道術。後來隨馬明生學道,得到了仙術。他常與妻子同行天下,一門皆長生不老,到了東漢延光四年,在平都山白日成仙而去。到了梁代,陶弘景又在《真誥》中記述說:“平都山在北方癸地,山上有六宮,洞中有六天,鬼神之宮之……此北豐,鬼王決斷罪人處,其神即應是呼為閻羅王也。”隋末唐初時期,根據王方平、陰長生在平都山修行成仙的傳說,人們在“名山”絕頂處建起了第一座寺觀——仙都觀。隨著佛教的興盛,王、陰二人在平都山修煉成仙的道家神話的傳說,將其逐漸演變成了佛家傳說,王、陰二人被合而為一,並將王、陰先後成仙的次序顛倒為陰、王,附會給陰曹地府的最高統治者——“陰王”,即“陰間天子”或曰“閻羅王”。平都山也就成了陰王冥間政府的所在地,即鬼國的首都。

  人們為什麽要信仰“路引”呢?這又與民間傳說有關。相傳,古時候有一個惡霸,平日裏欺男霸女,草菅人命,無惡不作,罪惡累累,人們痛恨地罵他是“不得好死”、“半路死”,也就是說,咒他在拿到路引之前就死去,隻有這樣,這個惡霸到了陰間以後才會得到惡報。但這一惡霸在他臨死前卻買到了路引,就在他老年得病臥床不起,身體已經冰冷僵硬的時候,還在民間騙來一個貧家女子當妾,貧女之父前來交涉其納妾之事時,又被他的一群爪牙活活打死。貧女悲痛之極,日夜哭泣,思量著如何報仇雪恨。惡霸這時毫不知情,還沾沾自喜地不時拿出路引來看看,思量著他後世的寄托。貧女也知其是寶,就在惡霸入睡以後,將路引偷出燒了。惡霸發覺後大為惱怒,將貧女打死了。他自己也因此失去了路引,所以,經常能聽到鬼叫聲,並在夢裏與鬼打架。他終於支撐不下去了,在他還沒有買到新的路引之前,在鬼的恐嚇中驚怕而死。死後,在去往閻羅殿的途中,處處受到刁難毒打,因沒有路引又被打入十八層地獄,受盡百般折磨,把他放入磨中推,用鋸解,抱火柱,下油鍋,最後,又被送回陽間變成了看家狗,閻羅王下令,使他永為狗種,不得轉生他物。在這一傳說下,信仰靈魂不死,人可轉世的民俗信仰裏,人們便對路引產生了無限的向往之情,路引也就成為人們日夜祈盼,很想得到的轉世憑證。

  另有說法認為,鬼魂去陰間報到,路途很是遙遠,每七天要過一個關口。這樣遠的路程需要相當的費用供鬼魂在路上開銷,其中有用於行賄給各關卡鬼差的,以打通關節順利通過。也有自己在路上食用的川資。所以,從喪生之日起,陽世的親人們每七天都要給死者燒一次紙,擺一次錢宴,以供給亡親在途中的資費。據說,亡人最難熬的日子是“五七”,即亡去三十五日這天,鬼卒們對他的毒打很是殘暴,甚至被毒打致死,永遠死去,永無輪回轉生的機會而被投入到“枉死城”中。因此“五七”之日,是萬萬馬虎不得的,陽世的親人們都要到墳上去大量燒紙來賄賂鬼卒,並沉痛哀求鬼卒們格外開恩,不要施以暴刑。“五七”一過,亡人的魂魄就走完了去往鬼都的全部路程,來到閻王殿裏報到,閻羅王會準予入境,並為其做入籍入戶的公文處理,安頓居所,鬼魂就成為陰間的自由居民了,以等待日後的輪回轉生。如果鬼魂進不了閻王殿,成為孤魂野鬼,是永遠不能轉世的。就是在這些鬼魂轉世理念下,人們總企盼著親人的魂靈早日進入閻王殿,早日轉世,免受苦難,路引以及其他民俗禮儀在喪葬禮俗中經久不衰,就是這些信仰在人們觀念中的作用。

  陝北民間不使用路引,而使用“殃單”。不使用路引並不是人們不信仰路引,而是路引的難求所致。在民俗信仰中,以酆都路引為真,他處路引為假,假者,鬼吏、閻王均不認可,於是“殃單”在陝北流行。從路引的基本內容來看,它是集“陰曹地府”的閻羅王與酆都地方神靈長官城隍和酆都縣衙為一體的證明信箋,陝北“殃單”亦是如此,隻不過是沒有酆都署衙名稱,將省、縣、村之行政區與土地、窨神集於一體,其作用是相同的。“殃單”在使用上與路引略有不同,有的放於死者胸上,有的貼於棺木的小頭之上,貼於棺木上者,於下葬後燒焚,有的不燒。以路引為用,還是燒了好,燒化後死者可持此向閻王報到。

  與路引有相似功能的還有“路單”,是陰陽開給靈柩路過各州縣城隍、土地以及路上所有神祇的“介紹信”,通知它們,為亡魂放行。其內容與“殃單”有所不同,主要是說明亡魂是在哪裏亡故,到哪裏去安厝等。

  路單在喪葬禮俗中很重要,但不為人所重視,因其完全是陰陽先生的作為,一般人不去觀察。

  目連戲

  目連戲屬於宗教劇目,在民俗中常被用在喪葬禮儀,齋醮等方麵的演出。

  目連戲是源於目連救母的故事,故事來自佛教的《佛說盂蘭盆經》,《佛說目連救母》、《盂蘭盆經》等這些佛教經文。故事情節簡單也不長,在敦煌變文中的《目連緣起》、《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和《目連變文》等經文中才將其豐富並複雜起來。成為戲劇後,無論在內容上還是篇幅上都更加豐富和複雜了。這一佛教故事傳入我國以後被不斷地改變麵貌,並摻入了不少非佛教的內容,而且日趨中國化,因此,它不僅是中國佛教的宗教劇目,也是中國民俗劇目,被廣泛運用。目連戲的全本戲名叫《目連救母》,劇情主要有四個部分:一、富翁傅相的修行與積善。二、傅相之妻劉氏青提遣子傅羅卜(後被佛祖賜給法名“大目犍連”,簡稱“目連”)經商,劉氏青提卻開葷破戒,侮謾僧道。三、劉氏青提入地獄受苦,目連前往西方求佛祖救母。四、目連下地獄尋母,尋遍十殿,後在佛祖的幫助下,母子相見,同上天堂。《目連救母》是連台本戲,可演七天七夜之久。由於演出時間長,在演出期間可以插入其他宗教戲、忠義戲、小戲等來調換觀眾的藝術興趣,如《封神演義》、《東周列國》、《精忠傳》、《雪山成聖》、《釋迦牟尼成佛》、《觀音得道》、《王婆罵雞》、《尼姑思凡》、《大鋦缸》。

  目連救母戲中有很多恐怖場麵,比如《趕吊》,又名《金氏上吊》。這折戲主要是說金氏年已三十六歲,還沒有為丈夫生得一男半女,金氏因此向佛求子,並將自己的釵簪施於佛門,金氏之夫因此而懷疑妻子與和尚有染,便百般拷打,逼妻招認。金氏受屈不過,就上吊自縊了。此時,有幾個吊死鬼爭搶金氏做替身。這時,舞台上就出現了吊死鬼,他們都是黑眼黑嘴,額頭上有兩道白、兩道紅,從額頭上一直拖到胸前,好似長舌。頭上又披著黑色散發,發的兩邊有黃、白紙錢拖下,頸上掛著草繩,著紅衣、袒胸、腰係短裙,兩手各拿一把明香,在幽暗的舞台上顯得非常可怕。因為金氏是屈死的,不該進入地府,正值吊死鬼爭搶金氏之時,普化(雷神)和猖神從台內出場,舉著鋼鞭趕打吊死鬼。在台上追幾圈後,吊死鬼們相繼跳下台來意欲逃走。此時,台下的觀眾們舉著木棍、笤帚、叉矛,齊聲呐喊著打鬼,一直將鬼追到村外很遠的地方,以示將鬼趕跑。這折戲一般在農曆七月十五日的佛教盂蘭盆會上或道教超度亡魂的“皇醮”上演出,民俗又以為七月十五日是“鬼節”,如有村莊家宅不寧,認為是鬼在作祟,人們便作盂蘭盆會或打醮,再以此戲相配合,以祈盼著將鬼邪驅除,求得平安。

  目連戲中還有一些單本戲,如《男吊》、《女吊》、《調無常》等,都是可以單獨演出的折子戲劇目。在喪事活動中演目連戲一般取劉氏青提在地獄受苦,目連去西天求佛祖救母和目連下地獄於十殿閻君那裏尋母,在佛祖的幫助下,母子相見,同登天堂這類內容,旨在表達兒女們對亡靈的孝順和祈盼亡靈魂歸天堂。

  目連戲之所以在民俗中有一定的影響,是因目連與地藏王這位幽暗世界的主宰有一定的關係。有說法是,地藏王的前身就是目犍連。《三教搜神大全》卷七中說:相傳王舍城傅羅卜,法名目犍連,嚐師事如來,救母於餓鬼群叢,作盂蘭盆會,歿而為地藏王。以七月三十日為所生之辰,士人禮拜。或曰:今青陽之九華山地藏是也。

  目犍連簡稱為目連,是釋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被稱為“神通第一”。目連救母的故事遠比佛教中另外兩位,即婆羅門女和光目女救母名聲大得多,此三人都有遊曆地府,又都將在地獄中受苦的母親解救出來的經曆,所以被人們推而廣之,最終,目連救母的故事被人們發揚光大,編成戲劇適用在民俗中,為民俗文化增添了光輝。人們將目連附會於拯救地獄諸苦的幽冥之王地藏王,是人們祈盼脫離地獄苦難心態的表達,是可以說過去的。但在佛教中的說法是,因為目連後來是遭遇橫禍而死的,最終沒有修成羅漢金身,所以沒有成為菩薩。將目連說成是地藏王,就有些牽強。

  喪葬歌

  一、起殃歌詞

  天公地母,壬丙癸戊。陰陽相隔,冥路有期。洪荒九州,無處容身。後土載物,地窆能安。黃道吉日,正好遷徙。發送神靈,回歸本源。入墓旅途,駕鶴神遊,急急如律令。

  二、招魂歌詞

  日日燒香禮神靈,三代父母早升天。又燒香來又上表,明燈引路過金橋。金橋過了七百裏,西方路上好修行。成佛足登蓮花台,得道為仙上天宮,千千諸仙神歡喜,萬萬菩薩受香煙。一無水,二無渴,奈河橋上順利過,三修大路通天行,去時得現龍華會,龍華會上相逢遇,天上神仙人羨慕。

  三、安土

  安土是安葬以後對墓地土神的安撫。讓土神照應死者。

  一不找天上神仙,二不找地下鬼神。亡靈入墓,土神安宅,吉利千年,照應萬載。

  卸土(獻土)

  卸土,也稱“獻土”,是陝北喪葬習俗。

  卸土是下葬以後的習俗,送葬者從墳地回到事主家後,大門外放有一盆涼水,水中還有一些米麵,盆上放一把刀,刀刃向外。凡進大門者都要用手蘸水,翻動刀刃。翻刀時將刀翻去半周,然後再翻回來,刀刃仍然朝外橫擱在盆上。

  此俗的用意是,從靈山回來的人身上必然要帶一些靈地塵埃回來,這是不吉利的,在水盆蘸水是說將塵埃洗去,翻刀是說將鬼緣割斷,是求吉之俗。

  謝分金口訣(謝土、完填)

  備好祭拜後土和仙命之物品。(果品、三牲、酒禮、發課、大金財寶)

  奇日用左手,偶日用右手,先釘者(後分之金)先拔之,後釘者(前分之金)後拔之,拔後用腳將洞踩平。

  口念:“天無忌,地無忌,陰陽無忌,百無禁忌,吾奉太上老君之命,急急如律令。”此語為“化分金”時念之。

  兩分金杖抽起後,用二千壽金化之,擲於附近即可。

  完填宜備事項

  舉行完填之儀時,應備三牲酒禮、飯茶十二碗、蛋、水果、紅燭、壽金、福金、金銀紙、古紙。

  呼龍應備釘、硬幣。呼龍應簡單。

  呼龍曰:龍眼開,龍眼開,拜請九天玄女神,五府投煞來。

  依撒土口訣念一遍,並繞墓一周,將財(硬幣)分給主家樂人。

  舉行守填之儀還要看山頭神煞有無侵擾以及刑、衝之勢,所以要選擇吉日。掃墓則不忌山頭之事宜。

  陰宅定分金,破土口訣

  伏羲皇天後土,五巍山家,土地龍神,口傳心授,祖本先師,楊、曾、賴、廖公先師,後分金(李定度),先分金(張堅固),各請同到座位。

  主家×××住址:×××,為先×安葬破土定分金在:×××,坐×山×向兼用××分金×卦×爻度,擇於公元××××年×月×日×時破土築墓。信民謹備芸香,寶燭、大金財寶,果品酒禮奉拜,待完工之時再備大金,果品,酒禮答謝列位尊神。

  祭拜地基主(又稱地靈公)須知

  一、備菜飯或酒禮、水果、鄧金五支、銀祇五支、更衣十元。

  二、過年、清明、端午節、中元、中秋節、冬至或入宅安神時祭拜之。

  三、由廚房內往屋前方祭拜,桌子不宜太高。

  四、口念祭文。

  本地:××縣××鄉××村,地基主:我事主:×××,今日因××節,在此誠心備以菜飯、酒禮、大金財寶來嘉拜於您,祈望您保佑吾全家在此好站好起,平安順利,財與利旺,請您來用此便菜飯。

  創穴起土口訣

  天圓地方,律令九章,今吉日良時,破土大吉昌。

  金鋤一舉,瑞清山閡,鬼魅凶惡,遠去他方;金鋤再舉,起墳安詳,千秋萬歲,富煌永昌。

  一創天門開闊(向西北,乾卦方)。

  二創地戶緊閉(向東方,巽卦方)。

  三創鬼路塞嚴(向東北,艮卦方)。

  四創人道通利(向西南,坤卦方)。

  開棺口訣

  吉日良時天地開,開棺大吉大發財,天清地靈日月明,護佑子孫進財源。

  封棺(封釘)口訣

  手執金斧要對釘,東南西北四方明,朱雀玄武來共照,青龍白虎兩邊排,一釘添丁家進財,二釘福祿天降來,三釘三元及第早,四釘子孫滿應階,代代兒孫大發財。

  豎碑口訣

  豎起玉笏天門開,左龍右虎兩邊排,房房兒孫大富貴,科甲進登及第來。山山降下是真龍,乾坤正氣此中旺,詩書傳家長榮耀,科科豎起狀元旗。

  賜杖口訣

  賜杖是禎祥,福祿壽雙全,房房受富貴,代代添丁財。

  承服口訣

  家門千載盛,富貴萬年興,房房皆富貴,代代出賢人。

  點主口訣

  我今把筆對天庭,二十四山作聖靈。主上添來一點工,代代兒孫狀元郎。

  開鑼口訣

  手拿金鑼打三聲,道士作七升天祭,你父(母)今日喪事過,喪事過後萬年富。鑼聲打來響咚咚,孝門人家大吉昌,佛祖麵前祈功德,兒孫代代有賢人。

  驅龍口訣(凶葬用)

  手捧羅經八卦神,盤古初分天地人。九天玄女陰陽法,曾度凡間濟救貧。南山石上鳳凰飛,正是楊公安葬時。年通月利無禁忌,今日打通青龍口。輕輕引進大府君(女命仙稱“太孺人”),前麵有山山拱秀,背後有屏鎮龍基。手捧羅經搖一搖,二十四山都來朝。手捧羅經照一照,二十四山都榮耀。前有朱雀人丁旺,後有玄武福壽長,左有青龍送財寶,右有白虎進田莊。祿到山前人富貴,馬到山後旺兒孫,此是吾葬聽吾斷,一要人丁千萬口,二要壽命好延長,三要代代兒孫發大財,四要代代兒孫多福祿,五要代代兒孫五代祖。

  驅虎口訣(吉葬用)

  吉日良時,進金大吉昌,遊行好,兒孫代代中國老,進得完,兒孫代代中狀元,榮華富貴,百子千孫。

  (口大而吟,進呼!再將金鬥放穴中後用羅盤定坐好。)

  撒土口訣

  伏羲一把五穀撒出去(撒到墓外),千災萬厄盡清除,一撒天、天清,二撒地、地靈,三撒水、水朝堂,四撒人、人長生。

  一撒東方甲乙木,代代兒孫多福祿;二撒西方庚辛金,代代兒孫發萬金;三撒南方丙丁火,代代兒孫滿家貴;四撒北方壬癸水,代代兒孫切實美;五撒中央戊己土,代代兒孫壽元長過老彭祖。一把五穀撒入來,代代兒孫發大財,一把五穀撒後土,代代兒孫五代祖,一把五穀撒得完,代代兒孫中狀元。大進大發,榮華富貴,百子千孫,進呼!

  除靈、做對年、做三年、並爐

  除靈是亡者未滿周年的祭日,一般於百日後除之。除靈必須選擇吉日,但不一定就依照死者逝世的全日(成服、除服日亦可用之)。除靈應當避開主事人的生辰日和衝、刑、殺、克之日。所擇之日交給主事人,儀式由道士來寫。

  做對年,即周年,家屬要祭拜。對年也叫“小祥”,現在有將對年與並爐儀式同時舉行的,但依照古禮風俗,並爐在三周年時舉行。做對年要有出火日、安香日,且忌方位和主事人有衝、刑、殺、克。

  做三年,亦名三周年,古時稱二周年為“大祥”,現在亦稱三周年為“大祥”。一般從對年以後開始過三節,三節即端午節、中元節、冬至節。此三節過完後,方可以算做已滿三年。不過此三節則不算。

  並爐,是將新爐並入舊爐之中。並爐是先在新爐中燃香,然後取三支香腳到舊爐之中,再並入到新爐之中,最後,從新爐中分十二次取出香灰少許並入舊爐之中。所謂新爐,即生人所用之爐,舊爐即亡人用過的爐。

  並爐要選擇吉日,一般以周堂吉日圖來選。

  並爐之儀時還要燒化靈厝,燒時要以大流年的大利之方為吉,放置在吉方焚化。

  進金注意事項

  進金時不能亂說話,尤其是不祥之話。

  坑內要燒壽金或天金熱炕。

  進金歸土後,金鬥就不可亂動了。

  棺內之骸骨要坐字端正後才能行進金之儀。

  調整金鬥方向時,要慢慢移動方能安之,不可操之過急。

  定分金須知

  定分金必須帶白米一盤,為放羅盤之用。依古法,米上還要放小花紅,以表示破除煞氣,以納吉利之謂。

  定分金以後要拜祭墓主,以清香三炷向山上拜,並化二千壽金(分金定後不可亂動)。

  定分金不用擇日,但破土、動土要擇日。

  分金可取兩種,即內分金之做法,包括棺木、金鬥和外分金之做法,如墓碑。頭尾不可顛倒,分金柱要使用沒有用過的才為吉慶,長度五尺半左右。

  拉線時,凶葬時,用白色線拉,吉葬時,用紅色線拉。

  先釘後分金,再釘前分金。分金釘好後,再手執清香拜山神、土地、前後各插三炷香。再念:定分金,動、破土口訣:“伏羲皇天後土……”拜好後燒金謝之。

  拜山神、土地時念:“家人××今日來此借地安息,望土地公保佑平安順利。”

  吉葬須知

  吉葬時,叫主家人手捧金鬥跪拜,陰陽先生口念:“一拜天地日月星(向前方拜),二拜後土與神靈(拜後土神位),三拜家添子孫代代與(拜墓碑)。”

  接著完成進金儀式(其方式不詳),儀式完成後,主家人行拜禮。

  幹支之生、旺、墓、絕

  十幹長生訣

  甲長生在亥,旺在卯,墓在未,絕在申。

  乙長生在午,旺在寅,墓在戌,絕在酉。

  丙長生在寅,旺在寅,墓在戌,絕在亥。

  丁長生在酉,旺在巳,墓在醜,絕在子。

  戊長生在寅,旺在午,墓在戌,絕在亥。

  己長生在酉,旺在巳,墓在醜,絕在子。

  庚長生在巳,旺在酉,墓在醜,絕在寅。

  辛長生在子,旺在申,墓在辰,絕在卯。

  壬長生在申,旺在子,墓在辰,絕在巳。

  癸長生在卯,旺在亥,墓在未,絕在午。

  三合長生訣

  甲子辰水局:長生在申、旺在子、墓在辰、絕在巳。

  寅午戌火局:長生在寅、旺在午、墓在戌、絕在亥。

  巳酉醜金局:長生在巳、旺在酉、墓在醜、絕在寅。

  亥卯未木局:長生在亥、旺在卯、墓在未、絕在申。

  例:寅午戌長生在寅,從寅起長生順推十二宮,如寅長生在寅,沐浴在卯,冠帶在辰,臨官在巳,旁旺在午,衰在未,病在申、死在酉,墓在戌,絕在亥,胎在子,養在醜。

  幹支之祿、馬、貴

  祿元:甲祿在寅。乙祿在卯。丙祿在巳。丁祿在午。戊祿在巳,己祿在午。庚祿在申。辛祿在酉,壬祿在亥,癸祿在子。

  貴人:甲戊貴人在醜未。乙己貴人在子申。丙丁貴人在亥酉。壬癸貴人在卯巳。辛庚貴人寅午。

  馬元:寅午戌馬在申,申子辰馬在寅。巳酉醜馬在亥。亥卯未馬在巳。

  《禮記》之喪服小記

  《禮記》中喪服小記雲:“斬衰,括發以麻。為母,括發以麻,免而以布。齊衰,惡笄以終喪。男子冠而婦人笄,男子免而婦人髽,其義,為男子則免,為婦人則髽。”此意是為父服斬衰服,用麻布束發髽。母喪也用麻布束發髽,小殮後改著布□。服齊衰喪,女子用榛木為簪,一直到除喪服為止;男子戴喪冠而女子著喪簪。居喪之時,男子去冠而用□,女子去簪而束發髽。這是喪期之中男子與女子的區別。

  所用喪棒亦有一定區別,《小記》雲:“苴杖、竹也、削杖、桐也。”在父親的喪事中用苴杖,即苴竹做成的喪棒,在母親的喪事中用削杖,即削桐木為杖。

  服孝的規製是:“祖父卒,而後為祖母後者三年。”就是說,嫡孫承重。在祖父死去後,嫡孫們應當服喪三年。祖母如果在祖父死後才死去,也要服喪三年,如果先於祖父而死去,嫡孫們則服喪僅一年。

  行吊禮時,“為父母、長子稽顙。大夫吊之,雖緦必稽顙。婦人為夫與長子稽顙,其餘則否。”此意是說:為父母之喪,長子拜賓客時要先行稽顙之禮,叩頭至地,然後行拜禮。有大夫前來憑吊,即使服緦麻之孝者,也要行稽顙之禮,而後再行拜禮。如果婦人為丈夫或長子服喪,對前來憑吊的賓客要先行稽顙之禮,而後再行拜禮,為其他人服喪則對賓客先行拜禮而後行稽顙禮。

  對於接待賓客的人“男主必使同姓,婦主必使異姓”。就是說,主持接待賓客的人,必須以子接待男賓,以女接待女賓。如果喪家沒有子女,男主持人必須是喪家的同姓,女主持人必須是喪家異姓。

  “為父後者,為出母無服”。這裏所說“出母”是指犯了“七出”之條後被父親休遣了的母親,這種母親在其死後,子女不為其服喪。

  “庶子不為長子斬,不繼祖與禰故也”。就是說,如果父親是庶子,他的嫡長子死了就不用為他服斬衰服三年,這是因為他不繼承祖、父正體的緣故。因為,作為嫡長子的父親,把祭祀宗廟的大權交給自己的嫡長子,以體現尊祖敬宗之義。由於不幸而嫡長子早逝,則父親為之服斬衰喪三年。而本身作為庶子的父親,他並不繼承父祖正體,所以,自己的嫡長子早逝後就無須為之服斬衰三年。

  “從服者,所從亡則已。屬從者,所以雖沒也服。妾從女君而出,則不為女君之子服”。這是又一種服喪的禮製規定。所謂從服,是《禮記·大傅》中規定的六種服喪原則。其中雲:“服術有六,一曰親親,二曰尊尊,三曰名名,四曰出入,五曰長幼,六曰從服。”而從服又有六大原則,在此處指的是其中的“徒從”,即本人與死者沒有親戚關係。不必服喪,但徒從於某人而服,所從之人死了以後,也就不必再服了。屬從是服的六種原則之一。《禮記·大傅》中雲:“從服有六,有屬從,有徒從,有從有服而無服,有從無服而有服,有從重而輕,有從輕而重。”屬從是指通過某人而與死者產生間接關係,雖然某人死了,但這種關係仍然存在,所以要為死者服喪。女君是指正妻,妾是隨正妻嫁過來為妾的姪姊。如果正妻犯有七出之條,而被休棄,妾也應當隨正妻同時被休掉。本來妾要為正妻的亡子服齊衰一年,但因被休棄後,正妻仍要為其子服喪,而妾則不必服了。

  “庶子不祭禰者,明其宗也”。就是說,庶子的父親是嫡長子,死後可遷入禰廟,但庶子仍然沒有祭祀的權利。

  “親親、尊尊、長長、男女之有別,人道之大者也”。親親,指的是父母;尊尊,指的是祖、曾祖和高祖;長長,指的是兄弟和旁親;男女之有別指的是在為父母、祖、曾祖及高祖、兄弟及其他旁係服喪,對其中的男女之別都要體現出來,這是為人之道所要遵循的大原則。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