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78章 同牢與合巹(1)

  同牢與合巹

  上頭以後行“同牢”與“合巹”之儀。同牢與合巹在古代婚禮中是極為重要的禮俗。古人認為,隻有在同牢與合巹之後,才是真正的夫妻和牢靠的夫妻。

  同牢是指新婚夫婦共同吃一份牲牢的意思。牲牢原本是用於祭祀的整牛、整豬、整羊等牲品。用於婚禮中的牲牢並不是指的這些,而是僅指牛肉。為什麽要用牛肉作為牲牢而不用其他肉類呢?因為“牢”字是寶蓋下有一牛字,牛在家就牢,以此來表示“一生牢靠”。夫妻一同吃牛肉,就是“同牢”,同牢也有同心牢靠的寓意在裏麵,說明我國人民對愛情所追求的標準就是既要同心更要牢靠,一生到頭。

  行同牢之禮時,新郎麵朝東,新娘麵朝西,共同將一份牛肉食品吃完。

  合巹亦稱“交杯”、“合瓢”。《禮記·昏義》中雲:“婦至,婿揖婦以入,共牢而食,合巹而酒醑,所以合體,同尊卑,以親之也。”其意思是:新郎迎新娘進洞房後,兩人各執一瓢,漱口後共飯,這樣,兩人婚後才會相親相愛。北宋、明、清沿襲此製。如《明史》卷五十五中雲:“皇太子揖妃入,行合巹禮,如中宮儀。”《清史稿》卷八十九中雲:“皇太後率輔臣命婦入宮,賜後母及親屬宴……時加酒,宮中設宴,行合巹禮。”

  “巹”指的是一個葫蘆將其分割成兩半後,就成為瓢,合二為一,就是“合巹”,婚俗中借此以表示新郎新娘原本是兩家人,入洞房後,合二而一,成為一家人,從此就會一心一意,就像瓢一樣,嚴絲合縫,不分彼此。

  合巹在我國南北朝時期的齊就有了此俗,不過,那時的合巹所用是“方”,方是食器,兩巹用鎖鎖著,稱為“合巹”。唐代用酒杯稱做“雙杯”。宋代將兩杯用彩線相連,夫妻對飲,稱做“交杯”。飲後擲杯於地,若一仰一合,則象征著陰陽和諧,大吉大利。

  同牢與合巹之儀在後世有了很大發展,並將其衍化成諸如吃團圓飯、喝交杯酒等形式。交杯酒又被稱做“交心酒”、“合歡酒”、“合婚酒”、“卯顏酒”等等。後人又根據交杯酒之名衍化了“交臂酒”,即新郎新娘各執一杯,臂膀交錯後飲酒,其用意就是二人手臂相挽,有攜提之義。無論以什麽形式來飲,都與古禮中的合巹一樣,是為了表達男女完婚和相親相愛的心理。

  喝交杯的方式很多,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娶婦》中雲:“用兩盞以彩線連之,互飲一盞,謂之交杯。酒飲訖,擲盞並花冠子於下,盞一仰一合,俗雲大吉,則眾賀喜。”這種方法中的酒杯,一般為木製。現在經常見到的方法是用一根紅繩係住兩隻酒杯的杯柄,夫妻一起舉杯飲酒,同時喝掉自己的一半,然後交換杯子,喝盡杯中之酒。與古禮合巹如出一轍的是飲和合茶,新郎新娘同坐在一條凳子上,新郎把左腳放在新娘的右腿上,新娘也把自己的左腳放在新郎右腿上,新郎左手與新娘右手互相放在肩上,雙方的另一手的拇指和食指合成一個方形,放一隻茶杯,夫妻共飲杯中之茶。此俗之義在於茶比酒和而且還香,合飲香茶就是以求和合。吃團圓飯時,讓新郎新娘坐於席首,娶親太太和送親太太陪著吃,一般吃的是饅頭,取“滿口福”之意;丸子,取“團圓”、“圓圓滿滿”之意,吃四喜丸子則是表示“喜喜歡歡”之意。

  陝北民間的合巹之儀大都是飲交杯酒,如果新娘不會飲酒時,僅舉杯聞一下即可,再由新郎代飲,飲酒後同吃丸子和饃。此儀中,新娘還將精心繡製的“荷包”交給新郎,取“和睦”之義。

  鬧房

  鬧房亦稱“鬧洞房”、“吵新房”、“鬧新房”。通常是在婚宴後的晚上進行,至時,親友們聚於新房中與新郎新娘嬉戲,且無禁忌。故而有了“新婚三日無大小”、“越鬧越喜”、“越吵越發”的說法。葛洪的《抱樸子·疾謬》中雲:“俗間有戲婦之法,於稠眾之中,親屬之間,問以醜言,責以慢對,為避鄙黷,不可忍論。”段成式的《酉陽雜俎·禮異》中雲“近世娶婦之家,弄新婦”。

  鬧房在有些地區則是不分輩分長幼的,這就是“新婚三日無大小”的來曆。但陝北的鬧房習俗是姐夫等爺爺輩、朋友以及其他人都可以觀看。鬧房正為葛洪所雲“問以醜言,責以慢對”,這是鬧的根本。

  聽房

  聽房是於新婚之夜,新郎新娘就寢以後,人們擠於新房門外,窗外“偷聽”房內響動,引以為樂。此俗早在漢代就已有之。《後漢書·列女傳·袁隗妻》中雲:“帳外聽者為慚,蓋俗之聽房者。”傳說,新婚之夜,新房外有人偷聽。戲言,有利於新婦懷孕得子。

  新房內一定不能將燈熄滅,陝北俗信認為,如果將燈吹滅,就會生瞎子或黑娃娃,新郎新娘要說話,如果不說話,就會生啞巴。因此,新房內既要點著燈,也要夫妻間說話或與聽房者戲言之。

  陝北舊俗中在聽房時還有用火藥、辣麵等物點著後投入房中,熏新郎新娘,不令其入睡,但不可過分。

  婚後禮

  婚後禮俗在傳統婚禮中有成婦禮、成婿禮、廟見、認大小、試廚、回門等。

  周代的婚禮是在成婚以後的第二天舉行。所謂“婚禮”就是先婚而後禮,無婚則無禮。所以,古代的婚姻就是在昏時成婚,因昏而婚,因之而姻,因姻而禮。我國的“禮”是出自周朝,周以前都是“俗”,所以常以“周禮”為禮,並以周俗而為俗,禮俗的成規是開始於周的,後來人們在周禮的基礎上,又形成了“儀禮”、“禮記”等禮儀規則,加上周禮,這三禮就成為我國傳統的禮儀規範原則,被人們所遵循並沿襲下來,至今仍是我國各民族的準則。

  成婦禮(謁舅姑)

  依周禮所規定的成婦禮,是在成婚後的第二天早上,新婦起床後用香湯沐浴,妝扮停當,以竹器裝盛著棗、栗、薑、桂、幹肉等食品,作為見麵禮來謁見舅姑(公婆)。《儀禮·士昏禮》中雲:“夙興,婦沐浴,糸麗笄算宵,以俟見,質明讚見於舅姑。”謁見時所使用的棗、栗、薑、桂、肉之類的用意,在《周禮·曲禮》中說:“棗、早也,栗、肅也。以棗栗為贄取其早起戰栗,自正也。”象征著新娘在夫家地位低下。但後來人們將這些食品附會了新的意義,即早(棗)離(栗)娘家,將(薑)來富貴(桂),或者是早(棗)離(栗)將(薑)貴(桂)。是取其諧音,肉是富貴的象征。隻有富貴人家才可以常吃肉,所以,陝北舊俗婚禮中男家每次到女家總要帶肉,一則顯得自己富貴,另則是祝願兩家將來都富貴。舊婚禮中有一種先拜後迎娶的婚姻,是一種特殊的婚姻,因此也將這種新娘稱做“拜時婦”,這大概是舊習俗中的“衝喜”或其他原因所決定的婚姻方式。從宋代起,民間就於結婚的當天,在行合巹等禮後,新娘即走出新房,拜見夫家親戚。其次序是:先公婆,次太公太婆(丈夫之祖父母),然後再是其他親戚。長輩們在這時要給新娘見麵錢,新娘也要給小輩見麵錢。有些地方在成婚以後的第三天,新娘才拜見公婆和夫家其他長輩。舊時廣東的某些地區,新娘拜見公婆時,必須膝行。拜見之儀是堂中放一方桌,新娘膝行至桌前,叩首數次,再膝行至方桌後,叩首又數次,如此周而複始,膝行多時,新娘常有不堪其苦而當堂痛哭者。這一做法是不可取的。我國的一般禮儀是當新娘向公婆敬獻上棗、栗、薑、桂、肉以後,公婆用一杯陳酒餉慰新婦,新婦答杯後,公婆從西階下堂,新婦從東階下。這一禮俗表示,從此以後,就由新娘代替了主位,公婆成了“客”,新婦應以禮相待公婆這樣的“客人”。這一禮俗在我國古代婚禮中又稱做“箸代”之禮,即“成婦”之禮。如果公婆已經去世,就不行此禮了。但在成婚的三個月後到宗廟行“奠菜”的廟見之禮,也有不論公婆是否在世,都行廟見之禮的。

  廟見是在宗廟內,宗廟就是家廟,是供奉祖先靈位的廟堂。廟見是拜謁祖先,表示對祖先的懷念,也是讓祖先認識一下自己家庭新成員的禮俗。廟見是一種禮製,也是中華民族尋根探源,一脈相承的傳統宗族觀念。

  古人特別重視婚禮中的“成婦”禮俗,把它看得比“成妻”還重要。成妻是成為人妻,成婦既有成人之妻的禮儀,又有向祖先匯報家族新成員的禮儀,所以是很重要的禮俗。正因為成婦是很重要的禮俗,晉宋以來有新婦三日拜公婆,賓客列觀之俗。唐代在婚後的次日行拜公婆禮,並有拜新郎的尊長及故舊之俗,稱之為“拜客”。後世雖有新婚當日拜公婆的,但次日仍然要行獻茶之禮。可見,此俗雖有變化,但規程是不可改移的。舊時的北京稱這一禮俗為“拜三代”,老百姓則俗稱為“認大小”,就是新娘要辨認和識記丈夫家的長幼三代。這一儀規是首先要拜祖先,俗話說:不拜祖宗,新娘不是一家人。之後,給父母(公婆)等長輩行三叩首禮,平輩隻是一揖而已。但平輩之中唯有向大姑子行叩首禮,這一禮俗被稱為“高見禮”,因為大姑子在家時為父母操了不少心,為父母分擔了許多操勞,理應受到尊重。受禮的長輩們要給新婚夫婦一些珠寶、首飾、衣料、妝品等物作為回禮。

  陝北於新婚的第二天行拜公婆及認大小之禮。並於認大小之後行“交鑰匙”之禮。此俗是從成婦之禮衍化而來的,新娘在禮儀結束後,就要“回門”了,這時,新娘將娘家陪來的箱櫥上的鑰匙交給婆婆,婆婆接受鑰匙後給媳婦斟酒作為回禮,並給一些錢。此俗的用意就是婆媳之間以此取得互相信任,來達到和睦相處的目的。

  見公婆的儀規是:在婆婆的內堂設酒筵新媳婦行叩首大禮,斟酒向公婆祝福。公公的禮數簡單,隻給媳婦一點見麵禮就行了。媳婦也給公公一點見麵禮,如鞋襪等。婆婆的禮數則較為複雜,婆婆在受禮後,將一個饃掰開,自己吃一半,給兒媳吃一半,此俗之意是雙關用意,即,蒸饃饃得品氣色,進門以後凡做事說話也得品氣色,看眼色行事。蒸饃是一件難事,你能蒸得了嗎?嚐一嚐,就是這個味。後來有人把此衍化為試廚,讓媳婦擀麵,稱做“試刀麵”,看媳婦的手藝如何。有的將這一儀規衍化為“打天橋”,即婆婆將門關著,媳婦要叫一聲媽,婆婆才開門將其放進來。這是試一下媳婦有無孝心,有沒有禮儀規矩。正因為婆婆的禮數多,有時會把那些乖拙的媳婦搞得很尷尬。為了彌補這些不愉快的事情,又產生了許多融洽婆媳關係的民俗禮數,如吃“和睦麵”。

  上新墳

  上新墳與廟見同屬一禮。因為家廟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是木主,是祖先的神靈所在,而“墳”是祖先安息的地方,也叫做“寢宮”。這二者之間是不相同的,所以,新婚之婦要上墳。所謂上新墳是指新娘而言的。新娘上新墳又被稱做“上喜墳”,是因為新婚為禧,新郎新娘於新婚之際在墳前與祖先見麵,就是“喜墳”了。上新墳是在婚後的第三天,新郎陪著新娘來到祖墳前焚燒紙錢奠祭祖先。

  陝北有家廟者甚少,廟見之俗不很廣泛,但上新墳卻是普遍流行的婚俗,上新墳與婚前的告祖上墳,前後呼應,形成了陝北民間宗族相承觀念,此俗至今仍在流行。

  成婿禮

  成婿禮與成婦禮相呼應。成婿禮屬回門禮儀中的禮俗。回門是在婚典以後的第二天或第三天。為什麽這樣說?這是取決於“成婦”和“廟見”禮俗舉行的日期。回門是新娘引領著新郎回到女家,女家要設宴款待新郎等賓客。宋代有“複麵拜門”的禮俗,這一禮俗是在婚後的第二天新郎到嶽家拜見嶽父母,向他們報以平安和喜訊。如果由於各種禮俗纏身,不能在第二天“複麵拜門”時,就與回門禮一起進行。女家的禮數就是以回門這天為正日禮數,客人在這一天也最多。但“複麵拜門”的禮數後來被人們淡化,乃至廢棄而不用。回門這天,女家的親友們要戲耍新郎,新郎在新娘的陪同下要認新娘家的大小,與在新郎家的認大小相似。新娘在夫家所行禮數後有了“成婦”之說,新郎在妻家行一定禮數後也就有了“成婿”之說,所以名成婿。

  廟見

  廟見是新婚婦女到宗廟祭拜祖先的儀式。

  《禮記·曾子問》中雲:“三月而廟見,稱來婦也。”其意為“婦人在成婚三月後,到祖廟去祭拜祖先後,才能被正式承認為男方家的成員。後來,去祖廟的時間有了變化,但儀式卻一直沿襲下來”。

  試廚

  試廚在古禮中是一項重要禮俗。就是在新婚那天,新娘要下廚做飯,伺候公婆。雖名試廚,但多是象征性的。後世竟連象征性的儀俗也很少見到。

  陝北民間的試廚一般是在對七對八以後,讓新娘擀一塊雜麵。陝北雜麵講究的是擀得薄如紙,切得細如線,這是一個基本功。陝北女人能擀好雜麵,就有一定的炊廚水平。

  我國其他地方在試廚時主要是擀餃子皮,一個人擀皮能供上四五個人包,試廚就可以通過。

  下麵禮

  下麵禮是指娘家人前往男方探望新娘的禮儀。在新婚後的第三天,新娘的母親及親屬長輩、同輩女眷等,攜帶著衣服鞋襪及油包子等禮品,第一次到新郎家探望新娘。這一禮俗中,新娘的母親必須帶著長麵或掛麵數把(應是雙數),在男家煮熟後共食。下麵前,下麵者應向新郎的父母及叔伯妯娌和操辦婚禮管事的東家獻上紅棗,然後再入席吃特意從婚宴上留下來的一桌酒食,最後再吃麵。此禮象征著新郎新娘情義恩愛,天長地久。

  抓錢

  抓錢之儀是在婚禮大典的拜人之儀後舉行。部分禮金放入盤中,由主持人端著來到洞房門口,側身一腳在外,一腳在內。新郎在房外,新娘在房內,二人從盤中搶抓錢幣,或主持人將盤一傾,倒在地上,任新郎新娘搶抓。有的則是將全部禮金放在盤中,由主持人端著,任新娘抓,但隻能抓一把。有的新娘賢良一些,僅從盤中“抓取”很少錢幣,以行“抓錢”禮儀。有些愚頑者則狠抓一把。因為抓錢禮儀中所抓之錢就是自己的,那些貪財惡婦狠抓一把,將禮金多數抓去,會給事主日後的生活造成窘迫的處境。此俗的前一種儀俗是一種喜慶吉祥之儀,是將錢換成銅子或散碎銀兩,新郎新娘抓錢的寓意是“抓子”,因銅子與“童子”音近,搶抓銅子就是“抓子”,以寓意日後有子。因此,在這一禮儀中,新郎都讓著新娘,使其多抓,以兆日後可多生子。

  回門

  回門在古時候被稱做“反馬”之禮,舊時多在新婚的三月以後舉行完廟見之禮後才行回門之儀。後來大都在新婚三朝之日後行之。回門是新郎與新娘一同前往嶽家。因為是女子出嫁後的第一次回娘家,所以也叫“歸寧日”,所行之禮儀也因之而叫“歸寧之禮”。歸寧禮儀很重要,女家待新郎新娘如宴大賓,要操辦酒席,叫做“辦回門飯”。飯後,小兩口即返程回家。回門臨行之前,新娘要將一直放在新房炕上的麩鬥和新房鑰匙交給婆婆,婆婆為回門打點禮品。此俗的寓意是讓婆婆看好富貴鑰匙。

  對七對八

  新郎新娘在行“回門禮”以後,在婆家住七天,又到娘家住八天,叫做“對七對八”。對七對八禮後,婚俗講究便不嚴格了,相對來說,可以自由一些了。河南將這一習俗稱做“接九送九”。也就是在婚後的第九天,娘家派人到夫家將新娘接回家去,稱做“接九”,九天以後又將新娘送回婆家稱做“送九”。陝北民間一般都是“對七對八”,不願用九。因九是極數,極則損。七有七子團圓之說,八有八仙之說,都是吉祥的,所以行“對七對八”之禮俗。

  拜門

  拜門是新郎新娘對自己族人看望的禮儀。女家的拜人是在“回門”時進行,新郎在新娘的陪同下,對女家的族人逐門看望,新娘將親屬關係介紹給新郎。其實是族人將新郎新娘請到家中來完成這一禮儀的。新郎家的拜門是在回門回來以後進行。無論是在新娘家的拜門還是新郎家的拜門,新郎新娘都應攜帶禮品,受拜人則給以錢幣作為答禮。

  婚後的第一個正月裏,新郎新娘還要對外家行拜年禮。

  回娘家

  在舊婚俗中,回娘家是很講究的習俗。因為這是新娘在出閣之後第一次回到娘家,此時,已是為人之妻了,相對娘家來說就是“客人”了,所以民間將此次的回娘家也稱做“做客”。

  回娘家的日期在我國最早的習俗中是於婚後的第三天,最遲的是在四個月或六個月內,但大都是在一個月左右的時間裏行回娘家之禮。回娘家一般是由娘家弟弟或妹妹來接姐姐和姐夫一起回娘家省親。因為是新婚夫婦一塊回娘家,因此也將這次回家省親叫做“雙人返”或“雙人還”。新郎必須帶一些禮物,準備饋贈嶽家親友。禮品一般是果類或餅。餅上應粘有砂糖或芝麻,以兆甜甜蜜蜜,多子。水果則表示將來一定能結出果來。回娘家禮結束以後,女家送給新郎和家人的禮品是讓新娘帶著“米糕”回去。糕要加糖,上插桃,以兆新郎步步高,新郎的父母長壽。

  新娘回娘家“做客”,如果路程不遠,早上動身,到娘家吃過午飯以後,要在天黑時趕回來。民間有一種俗信說法是:“暗暗摸生查哺。”其意思是天黑了以後回來,就有希望生男孩。也有新娘在娘家住幾天新郎先回來的,但回來的時候應由新郎的弟弟或妹妹將新娘接回來。新娘從娘家回婆家時,還要帶上“領路雞”,領路雞必須是一公一母的小雞。這兩隻雞帶回婆家以後是不可以宰殺的,要好好飼養,使其長大後下蛋,再孵出小雞來。此俗的寓意就是說,新娘到了婆家以後,就像這兩隻小雞一樣,會為婆家繁衍出後代來。另外,娘家還要送一些根葉齊全的土特產,以此來祝願小兩口的日子將來一定會甜甜蜜蜜。還要送一些種子,用在來年播種,以象征繁衍子孫,茂盛成長。

  陝北回娘家的習俗是在“對七對八”以後,在婆家住一個月由新娘的妹妹或兄弟將姐姐和姐夫接回去,新郎於第二天返回,新娘在娘家住一個月,稱做“對月”。一個月後,由新郎的妹妹將嫂子接回來。新娘從娘家回來時帶一公一母小雞,以兆將來能生子繁衍。陝北有俗語說“輩輩雞,輩輩鳴,輩輩公雞會叫鳴,輩輩母雞會下蛋”就是這個寓意的表示,以此來祈盼吉兆,免得被婆家人將自己說成是不下蛋的母雞。另帶一些種子回來,第二年播撒在夫家的土地裏,是祈盼生育的願望。

  婚禮中的吉祥用品

  花燭

  花燭是新郎新娘在行合巹大禮時所用的吉祥物品。花燭設在舉行合巹儀式的室內,室內布置華麗,因此也叫做“華堂”。又因兩支大紅喜燭高高點燃在華堂正中,各色蠟燭依次排在喜燭兩邊,將整個華堂襯托出一派喜慶祥和的氣氛,讓人覺得處在一種燈紅酒綠、花天酒地、心花怒放的境界,故而名曰“花燭”。我們通常所說的“洞房花燭夜”的花燭就是指此,因而又將洞房稱做“華堂”或“花堂”,婚禮之夜稱為“花燭之夜。”

  秤

  喜房裏要放一杆秤。秤是新郎新娘進入洞房以後,新郎用來挑蓋頭的。它的用意是取“稱心如意”。另外,在迎人啟程時,用秤將婚服、被褥稱一稱,就沒有什麽忌諱了,也表示這些婚裝很稱心。

  弓箭

  有些禮俗是將三支箭、一張弓係在花轎上,這是由女家來準備。有的是男家準備一張弓、三支箭,有兩種用法,一種是放進擺設在香案上的鬥中,一種是由兩人拿著夾轎而行。弓是用柳枝做的,箭是用桃枝做的。有的習俗是由新郎拈弓搭箭,向未揭蓋頭的新娘虛射三次;有的是由娘家人拿著向未落轎的花轎虛射三次,這兩種射法都是為了破解邪祟。

  馬鞍、瓶

  馬鞍放在男家門口,還要在鞍上掛一個瓶子。花轎到來以後,新娘從轎中走出與新郎雙雙跨過馬鞍,也有騎在馬鞍上的,其用意是取“平安”之意。陝北民間還有在轎的兩邊各掛一個瓶以祈求平安的。

  鬥

  有的將鬥放在男家院子中央或所設的香案之上,裏麵裝有五穀,以紅紙封口,上插弓箭、秤杆等物。表示糧食滿倉,食祿走紅。

  陝北舊時一般將米鬥、麵鬥放在新房門口,因米為黃色,麵為白色,以表示金鬥銀鬥來兆示新郎新娘日後有食祿。另有麩鬥以兆富貴,由新郎提著。

  鏡子

  有的將鏡子裝飾在花轎上,有的是揣在新娘的懷裏,還有放在米鬥中的。用鏡子的意思是“破暗宜家”,另有照妖驅邪的作用。

  核桃

  用核桃是表示和氣、合好。核在普通話中的讀音與和、合同音,故而用之,核桃又是圓形果實,取“圓滿”之義。陝北習俗中用核桃是普遍習俗的表現。

  棗

  棗樹是我國北方農家院落裏栽種的樹種。一則為食其果,另則,用在婚禮中是為了討口彩。因棗音諧“早”,人們以棗來祈願“早生子”、“早發財”。婚禮中的撒帳用棗和栗子的寓意是“早立子”,因栗與“立”諧音。用棗與桂圓的寓意是“早生貴子”,因桂與“貴”諧音。棗與花生同用的寓意是“早生,花生”,即兒兒女女花著生,不要隻生男孩或女孩。陝北習俗則是在床下壓棗、花生、核桃。陝北因舊時不能得到桂子,便以核桃代之,核桃樹又是長壽樹種,因而又有祝願新郎新娘長壽的寓意。

  栗

  古時將栗子與棗合用,表示婦人見麵禮。《禮記·曲禮》中雲:“婦人之贄,脯脩棗栗也。”《國語》又雲:“夫婦贄不過棗栗,以告虔也。”《注》雲:“棗取早起,栗取欲栗,虔敬也。”作為吉祥用意,民間取其諧音以喻“立”或喻“立子”。

  花生

  清檀萃《滇海·衡誌》十《果》:落花生為南果中第一,以其資於民用者最廣。宋元間與棉花、番瓜、紅薯之類,從海上諸國得其種歸種之。民間以其音中有“生”,且結實甚多,象征子孫不斷。

  瓶

  瓶作為民間使用的吉祥物,主要取其諧音“平”來寓意“平安”。除婚禮中使用取“平安”之義外,以瓶為主組成的吉祥圖或吉祥語還有“平安如意”、“平升三級”、“玉常和平”、“歲歲平安”等。

  盒

  古時盒亦作“合”。《太平禦覽》引宋元嘉《起居住》:“廣州刺史韋明被彈,事有金鏤合二枚,銀鏤合二枚。”唐王建《宮詞》詩三六七:“黃金合裏盛紅雪,重結香羅四出花。”民間俗信用盒以其音來象征“合”或“和”,以喻和合、和諧、合好。合是和合二仙之一,和仙手執的象征物是“荷”,合仙手執的象征物就是“盒”。

  連中三元

  三元的吉祥圖案是由荔枝、桂圓、核桃構成。這三種果實都是圓形,以象征“三元”。三元是舊時科舉製度中鄉試、會試、殿試的魁首,分別被稱做解元、會元、狀元,合稱為三元。明時以廷試的前三名為狀元、榜眼、探花。人們用三種圓形果實來寓意考試成績優異,喜報頗傳。在婚禮中用此來預祝將來生了兒子,就可連中三元。

  被褥

  洞房裏的被褥多選擇一些喜慶、吉祥的麵料,諸如龍鳳呈祥、大紅喜字、鴛鴦戲水、蓮開並蒂、鳳攀高枝、鳳棲梧桐等等。色調用紅色,也有用一紅一綠的,自古以來,民間就有紅男綠女的說法。這是陰陽搭配,綠葉襯紅花的說法。

  服飾

  新郎穿長袍,新娘鳳冠霞帔。鳳冠是用銀子或其他材料製作成鳳凰的樣子,戴在頭上給人一種豔麗、嬌媚的感受。霞帔則是紅色的披肩,主要起裝飾和保護新娘嫁妝的作用。新娘的嫁妝一般是紅色的綢襖、綢褲,紅色的繡花鞋,上繡梅花、蓮花,表示梅傲霜雪,潔淨無暇,蓮出水中,潔身自重。還有繡鴛鴦的,因為鴛鴦最重情感,相依相戀,以此來表示夫妻永不分離。

  蓋頭

  蓋頭源出於古代的“罩麵紗”,從六朝開始,到隋唐,常常是新娘用來遮麵的飾品。古代在同牢與合巹禮俗後有“卻扇”的儀俗,就是新郎將蓋在新娘頭上的障麵物除去。此俗就是後世“挑蓋頭”的鼻祖。蓋頭在民間又叫“蒙頭紅”、“蒙頭巾”、“埋頭紅”等等,是蒙在新娘頭上的一塊紅布。蓋頭在新娘閨房裏蒙上,直到進入洞房以後,才由新郎用秤杆挑去,也有用手揭去的,所以又叫“揭蓋頭”。

  使用蓋頭的原因從我國的婚姻習俗淵源中可以看出一些根由,是古代婚俗的遺風。上古時期有搶婚習俗,蓋頭或許就是在搶親時用來蒙新娘頭麵的東西。此俗沿襲下來後被民間所信奉,成為婚禮中很重要的飾品之一。有些習俗認為是姑娘在出嫁的時候為了防止被路上的鬼祟邪魔擄去,就在臉上抹上很多黑,打扮得奇醜無比,但這樣的做法畢竟影響了姑娘的花容月貌。為了不讓鬼邪看到新娘的容貌,用紅布將頭蓋住,以此來逃避鬼邪的加害,這大概是蓋頭產生的另一個原因。

  紅雙喜

  是用紅紙剪成的雙喜字。舉行婚禮時,嫁妝等物品上以及堂前、門上或窗戶上都要貼大紅雙喜字,以象征新人成雙,喜慶吉祥。此俗源於宋代,由江南漢族地區逐漸傳至全國各地。

  陝北婚俗的演進

  陝北婚俗從清光緒以後逐漸開始簡化,尤其在民國以後,僅存大禮而舍棄小禮,因此在陝北有了“大禮通天下,小禮由人定”的說法。以此看來,陝北在大禮方麵與天下之禮互通,小禮則不僅各縣份之間,甚至鄉鄰之間亦有所不同。

  據《延安府誌》記載:“陝北民俗中的禮儀大都從簡。二十弱冠在我國傳統禮儀中都要行佩冠之儀,表示男子成年的意思,這一禮俗在陝北久廢不行。”在這種背景下,婚俗中的禮儀也開始從簡。初聘時,男女兩家互換庚帖,侑以禮儀,但不用婚名。到了將要婚娶時,男家到女家,請女家長幼各輩,當麵商定娶親吉日,稱做“商話”。迎娶吉日議定後,男家準備銀元、衣飾等物送到女家,俗稱“交大錢”。迎娶前三日,男女各家都要請外家宴飲,稱做“告外家”或“宴外家”。宴請外家之後的第二日,男女外家各將儀物,即婚用物品送到男女各家,此俗在女家稱做“添箱”,在男家稱做“洗頭”。第二天,男女兩家都不行醮禮之儀,也有個別書香門第者舉行此禮儀。迎娶儀式中,婿不親往迎娶,隻是在花轎出門時,新郎坐在花轎中,一出村子後即下轎返回。也有使一小孩坐在轎中一塊去迎親的,這一做法的目的是為了不讓花轎空著,因為這是一種忌諱。到了新娘家,花轎出行時,要讓新娘的侄兒或小兄弟坐在轎中,陪著新娘到新郎家來。男女兩家大都以老成婦女行迎親送親之儀,但也有一些忌諱,如“姑不迎,姨不送,妗子迎的是黑棗棍”。

  新娘迎回後,應當行合巹之儀,在陝北婚俗中如此重要的禮俗已不舉行,可見簡略之程度。但在第二天早上是要謁家廟的,謁家廟後,覲尊卑親屬。儀禮完畢,新婿與新娘擇一吉日到嶽家,此儀叫做“謝親”。謝親後,新婦也要擇吉日回新婿家,叫做“回麵”。所謂“回麵”就是回來麵見公婆。新婦在娘家所住時間的長短,應以到新婿家的日子多少為限。

  陝北婚俗中的聘禮大都以年歲豐歉、世事吉凶而判,其禮因而輕重不等。男家在過禮後,備服飾,養饋牲物。女家所備妝奩大都是衣箱大櫃,另製新郎衣服冠履以伴嫁。有新婦在出嫁時著姆家服飾於歸,次日早上更換翁家新飾及服謁堂的習俗。此俗謂不致新婦日後在婆家留下窮得光著身子來到婆家的口實。謁堂就是古時謁家廟之禮。有在三日或十日時行之。姆迎女歸寧,婿同往,名曰“對日回門”。以婦至夫家之日,為婿到翁家準也。滿月歸女父母送至翁家,留款亦三日。女出嫁時,父母不送,或兄弟、外姻送之。入門亦有行合巹者。

  陝北禮俗中,女婿呼嶽父為“爹爹”或“老爹”,嶽母為“媽媽”。呼妻伯、叔及姑亦如之。婦呼翁,依夫為呼為爹爹,呼姑為媽媽。

  根據以上《延安府誌》的記載,陝北婚俗在一百年前開始與古禮有了變化,既有循舊之俗,又有從簡新出,但總的看來是一種繁簡交織,新舊混雜的習俗。時至現在,又有了循舊之俗,又出現了新的禮俗。可見,禮俗隨著政治、文化、經濟的發展,也在不斷地變化著。

  陝北新郎為何不親迎

  《禮記》中規定,婚儀中新郎是要親自去迎娶新娘的,但陝北舊俗中一直沒有新郎親迎之俗,這大概是母係社會的一種遺風。

  民俗中將公婆呼為“舅姑”或“翁姑”,這就帶有很濃的母係氏族社會的色彩。如果將這種關係倒置過來,就可以說明舊時的男子是上女家作為女家的家族成員的,因此才將公婆稱為“舅姑”。後來為什麽女子又到男家來了,一則是社會製度的變化,另外也有民間的傳說。相傳古時候有小兩口,因為一點小事吵了架,男子覺得自己在妻家的地位太低,又受了些氣,一怒之下,便回到父母身邊。因為是小兩口,吵歸吵,鬧歸鬧,但感情還是很好的,沒有多久,小夥子又想念起自己的妻子來了,但又不好意思回去,就央告起姐姐和嫂子到丈人家將妻子接過來。起初說住幾天就回去,時間長了,小夥子不想回到丈人家去了,妻子也覺得婆家不錯,就住下了。後來丈人家多次催他們回去,他們卻執意不肯,丈人家也就罷了。這小兩口的做法也被別的人家所仿效,久而久之,就成為一種風俗被沿襲下來。此俗就是新郎不去迎親,而是由嫂子和姐姐等人去迎,迎回來的新娘與新郎可以和睦相處,一定是一對恩愛夫妻。在這一傳說下,又有了“天上下雨地下流,小兩口吵架不記仇”的說法。

  陝北“拜人”禮儀與“八碗”

  新娘被迎娶回來的當日,新婚夫婦“搶門”入洞房行合巹等禮後,是日,除夜間鬧洞房聽房外,再無其他禮儀。淩晨由婆婆送兒女餃子給兒媳與兒子吃,天亮以後,餄餎鍋開了,婆婆給兒媳端一碗稱做“和睦麵”的餄餎,餄餎鍋撤除後,準備“拜人”禮儀事宜。

  陝北有俗話說:“門戶錢誰也尋得起,禮錢就不一定尋得起了。”陝北婚禮中的禮金在舊時是分開兩次尚的,即門戶禮與拜人禮,民間將此做法稱做兩禮。門戶禮是人們交往禮儀的象征,既有親屬關係,又有朋友關係,尋門戶是人們交往的標誌。拜人禮則是論親疏輩分的禮金,嫡親較朋親禮重,尊長較晚輩禮重,是尊長卑幼的區分標誌。門戶禮基本都是相同的,舊時一般以五角或一元為限,拜禮則根據輩分,親疏友親的不同,差異很大。

  舉行拜人禮時,院子上方擺一禮桌,桌上有冷碟菜肴和酒,桌旁有司儀,邊上有禮房先生和賬房先生。新郎穿長袍、戴禮帽,新娘鳳冠霞帔,新郎新娘出洞房後,先在天地神位前燒表上香,然後向祖先靈位上香。上香畢,來到鋪著氈毯的禮場,拜人禮開始。拜人禮在陝北舊俗中有兩種說法,即由外往裏尋或由裏往外尋。由外往裏尋是先由外家尚禮,然後是家族成員尚禮。由裏往外尋則反之。大都是由外往裏尋,此俗的說法又有兩種,即“沒有外家,就沒有本家。”“從外往回尋,是把錢財尋回來了,將來有財運。”無論那種尋法,都是從祖輩開始。新郎新娘須行三跪九叩大禮,其次是父母及父輩親屬成員,亦行三跪三叩大禮。祖輩們在受新郎新娘三跪九叩大禮後,可將禮金分為若幹次放在盤中,每放一次,新娘新郎就得叩首一次,禮金多者,使新郎新娘叩頭甚多,以此來逗樂。但父輩則是一次放下禮金,受大禮後即結束。同輩者,僅行躹躬作揖禮。行叩首禮或作揖禮新娘與新郎都得斟酒相敬。行拜人禮時,司儀唱叩首禮,禮房收禮後,賬房先生將禮金數計載入冊。有些地方與新郎同輩者,但年紀很大,在尚拜禮時,新郎新娘亦行跪拜禮,這是尊老的禮俗。正是因為拜人禮的差異,往往會在親屬間造成矛盾,甚至產生打鬥行為。貧者嫌富者多尋了,富者因誇富,故意將禮抬高。人們將少尋禮的人稱之為“從橋下過去,那些多尋的人是從橋上過去了”。陝北舊俗中“門戶錢”到什麽時候都是要還的,這是禮尚往來的行為,拜人錢則屬一種“資助”行為,還得起則還,還不起則不還。後來將此二禮合並為一禮,通稱為“門戶錢”,即現在所說的“尋門戶”。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