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77章 婚娶(4)

  陝北民間藝人將該曲分解為兩個部分,即《將軍令》和《得勝回營》,以其不同的音樂構成,表現了迎娶出行時人們誌在必得和迎娶回來以後的喜悅情懷。《將軍令》在傳統戲曲中用於“吹台”(幕前曲),也用於擺陣、操演、升帳等場麵的伴奏。迎娶出行時吹奏這一曲牌,借以表現新郎如將軍升帳一樣威武。迎娶回來以後吹奏《得勝回營》是借該曲表現將士得勝歸來的喜悅心情,展現迎人回來的喜慶氣氛。《大擺隊》則是表現迎親隊伍在路途中洋洋自得情懷的曲牌,它具有閑情逸致的情調。若遇村莊,鼓樂要大吹一通,穿村而過,若遇廟堂、溝渠、大樹、大石或在村外經過時,鼓樂要鳴號以驅除邪氣。

  催妝饃饃

  催妝饃饃是用白麵蒸製的較大一些的饃饃。所謂“催妝”就是催促新娘趕快妝扮的意思。因為人們在婚禮中是依禮而行的,有的可以用語言來表達,有的則無須語言說明,隻要看到禮儀中的某種代表物,就知道是什麽了。如舊婚禮中用“雁”,就會明白是來提親的。催妝饃饃就是表達趕快妝扮的物品。

  催妝饃饃是十個,它的用意是這樁婚姻“十分圓滿”。一般是迎親隊伍來到女家以後,有專門招待他們的房屋,並以小盤和茶酒款待。快到啟程時,男家將催妝饃饃送給女家,女家就知道啟轎的吉時將到,就開始妝扮新娘,準備上轎。

  沈榜在他的《宛署雜記》中說:“娶前一日,婚家以席一雄雞二並雜物,往女家,號曰催妝。”此說是指迎娶日期將近,男家派媒人到女家催促趕快準備好嫁妝,即催促新娘梳妝出嫁。這一習俗,一般要多次催促,才能梳妝啟行。段成式的《酉陽雜俎·禮異》:“鮮卑風氣所染,而有催妝。”並謂北朝婚禮,夫家領人挾車至女家,高呼:新娘子催出來,至新娘上車始止。從這一習俗來看,“催妝”之俗是由北方的少數民族中形成的禮俗,而要多次催妝後才能啟行,說明女家是不肯輕易讓女兒上轎的。另外,舊禮俗是迎親車仗到達女家稍事休息和用餐以後,男家就要登堂行奠雁之禮,但奠雁禮一般是送一些具有吉慶和會意的禮品,陝北的催妝饃饃就是此意,在迎娶之日是一種禮節性的程序,也不繁瑣。

  兒女饃饃

  兒女饃饃是用白麵蒸製的,較平常食用的饃饃大,比催妝饃饃小。陝北民間俗信認為,新娘在裝扮時,用兒女饃饃將其圍定,就會使新娘帶來又白又胖的大胖小子,也預示著將來會兒女滿堂。

  兒女饃饃有用七個的,此說出自“五男二女,七子團圓”的民間說法。亦有用八個的,此說也是出自民間所謂的“七郎八虎”的說法,更將其附會給宋代名將楊業所生七郎八虎的說法,但楊業的七郎八虎結局不好,人們普遍采用“五男二女,七子團圓”中的七個這一數字。

  兒女饃饃與催妝饃饃一樣,都不能空蒸,裏麵要包上棗、核桃等,以兆其中有子。

  兒女饃饃在圍過新娘以後還要帶回來,在洞房上頭時再行圍儀。

  離母糕

  離母糕是由男家送給新娘,再由新娘轉呈給自己的母親,表示女兒就要離開母親了。

  離母糕必須是用油炸過的。糕在未經油炸時,可以將其糅合在一起,一經炸製,就再也揉不到一起了。此俗的用意是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母親接受了女兒的離母糕後,就希望女兒永遠為人之婦,再無回頭之念,女兒將糕呈送給母親,是表示永遠不忘母親的恩澤。

  離母糕用四十八片非常整齊均勻的糕塊。其意是女兒堂堂正正出嫁,規規矩矩做人,將來的日子一定會過得四平八穩,也祝願父母親和家人四時八節步步高。

  揣懷錢

  揣懷錢是由男家送給新娘的,在出嫁日裝在婚裝的內衣裏,故名“揣懷錢”。

  此俗的用意是新娘帶著“財”來的,這樣,就會使婆家財運亨通,財源廣進。

  碳、棗、蒜、核桃

  新娘在裝扮時,母親將碳、棗、蒜、核桃裝進女兒的衣服裏或填充在箱子裏。此俗的用意是希望女兒到了婆家以後能早(棗)生貴子,並時常盤算(蒜)著娘家人和不時地回來探(碳)望探(碳)望。夫妻和(核桃)睦。

  姊妹錢

  姊妹錢是由男家交給新娘,再由新娘分贈給兄弟姊妹們。

  新娘將姊妹錢分贈給自己的兄弟姊妹以後,表示自己就要離開這個家了,對父母的孝敬也再不同以往了,希望在父母身邊的兄弟姊妹替自己多照料父母,已出嫁的姊妹們也要時常回來孝敬父母。

  壓轎童子

  傳統婚禮中,迎親的花轎要有人壓轎。舊時,北京的習俗是由娶親太太來壓轎。娶親太太首先在喜房裏給灶君上香以後,用小鏡照轎子,用芝蘭香薰轎子,再往轎裏撒一些桂圓、荔枝、棗、栗子、花生之類的喜果,然後盤腿坐在轎子裏壓轎。有的地方不用壓轎太太,而是用父母雙全的童子來壓轎,取新婚夫婦和合到老,早生貴子的吉利寓意。這種禮俗與求子的習俗有關。福建等地的習俗是用身披桂花紅的童子來壓轎,以此祈求早生貴子。陝北大都采用童子壓轎。即新娘的侄兒或六七歲的小兄弟壓轎。在沒有侄兒或小兄弟時,新郎親自壓轎,這是在新郎不親迎的情況下采取的措施。一般是迎親車仗將行之際,新郎坐在轎內,轎夫抬出村外後,新郎下轎返回,準備迎親事宜。這一習俗既表示了花轎“不空”的壓轎習俗,也體現出陝北傳統婚禮中的新郎不親迎的習俗。

  當壓轎童子上轎時,旁邊有人高唱:童子拜觀音,吉祥又如意,一路保平安,鬼邪不近身。

  搶花路

  無論在出迎還是娶回的路上,若遇別家花轎,就要搶花路。如果是相向的兩乘花轎相遇,搶花路的線路在路的上麵;若遇同一方向的花轎時,就要看轎夫或牲口的強弱,弱者是奔走不過強者的。俗信認為,花路被人搶走,就意味著“福氣”被人搶走了。在這一習俗的影響下,有的迎親隊伍不惜深更半夜啟程,以避免花路被人搶走,有的則為搶花路而發生打架鬥毆行為。

  攔門

  攔門有兩種。一種是迎親車仗來到女家以後,有講究的並不立即讓車仗進院,而是將院門緊閉,或是以物件攔起來,“不讓進門”。在一番禮儀性的“交涉”以後,才將迎親車仗放進門來。一般的交涉內容是迎親人在外喊叫,說不要誤了時辰,而女家則讓吹鼓手吹奏一些喜慶吉利曲牌,或讓他們唱一些喜歌,來烘托喜慶氣氛。另一種攔門是迎娶新娘回到男家時,村人及鄰友塞路阻攔,不讓車轎進門,在討取吉利的財物後才放行。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娶婦》中雲:“迎客回到兒家門,從人及兒家人乞覓利市錢物花紅等謂之攔門。”此俗源於唐代的障車。

  餓嫁

  餓嫁是舊時在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中流行的一種婚俗。姑娘在出嫁的前幾天,就逐漸開始節食了,到出嫁的前一天,僅吃少量的肉、雞蛋和羹湯。有些地方在結婚的前幾天就隻吃一些棗、幹果之類的食品來充饑,禁止吃煙火之食。此俗的形成有一定原因,即姑娘上轎以後,在前往夫家的路上是不能下轎的,這與我國新娘腳不沾地的舊婚俗有關,所以,節食是避免在路上出恭的唯一辦法。另外,陝北舊婚俗是新娘一旦進入洞房後就不再出來,直至第二天行“拜禮”時才能走出洞房。久而久之,節食就成為一種婚俗。

  哭嫁

  哭嫁是舊時全國大部分地區的漢族、壯族、土家族等民族流行的婚俗。此俗流行的地區,新娘出嫁時一定要哭,就連母親、家中女眷、女友也陪著哭,不哭反倒被人恥笑和有所非議。到了近代,有些地方還有“不哭不發,越哭越發”的俗語流行。

  新娘所哭的內容包括哭歎少女時的歡樂和對新生活的迷茫不安;哭訴父母的養育之恩和兄嫂弟妹、友伴們平日的和睦相處之情;有的還罵媒人亂斷終身。哭嫁的形式不一,有的如同哭喪,呼天號地;有的以歌代哭,纏綿悲切。母親所哭一般是哭歎女兒日後的艱難處境,哭教女兒在婿家要守婦道家規等。哭的開始,有的是在出嫁的前一天添箱之時開始哭,一直要哭到花轎啟程前往新郎家時,哭嫁才告結束。

  廣西防城京族舊時的婚俗將哭嫁稱做“哭朝”,是在新娘出嫁的前三天或前七天就開始了,這要由哭嫁的歌唱才能而定。如果是三天的哭朝,第一天哭唱父母的養育之恩,第二天哭唱叔伯兄嫂,感謝他們的教導和幫助,第三日則是哭唱姐妹,感歎他們與自己從小一塊相處之情。

  另外,還有哭轎之俗,是在姑娘妝扮已畢,蒙上蓋頭,由舅舅抱著上轎時,開始放聲哭泣,這時,母親也陪著女兒一齊哭。

  哭轎是舊俗,因“轎”與“嬌”音近,哭轎也就是哭嬌。表示女兒在家時嬌生慣養,此刻就要離開母親的懷抱了,再也不能在娘麵前撒嬌了。既表示了母女親深,又表示了母親對女兒的依依惜別,女兒對母親的眷戀和感謝父母對自己的養育之恩。

  陝北舊俗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還有哭嫁者,現在已很少見到。哭嫁還是哭轎一般是在結婚的前一天,有的在兩三天就開始了,但不是很突出的哭,隻有在上轎時,哭得很厲害。

  起轎(啟轎)

  傳統婚禮中很講究起轎與落轎,不到吉時是不能起落花轎的,應時而起落就沒有了忌諱。起落轎時還有一個生肖避諱習俗,陝北民間叫做“避相屬”,是陰陽先生根據新人的生辰八字推算出來的,在起落轎時由禮生或總管當眾宣布避諱。起轎時有起轎歌,其詞曰:

  乾坤陰陽兩儀成,日月星辰六維合,

  男婚女嫁留世事,鳳凰登枝占梧桐。

  一啟嬌娥配郎君,二啟得子貴如金,

  三啟富貴享榮華,花轎出門好前景。

  娶親路

  在娶親的回路上有多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回來的時候不由原路返回來,從另外一條路上將新娘娶回家中。持這種說法的將這一習俗稱為“不走回頭路”。另一種說法是從原路返回,此俗認為“原路可圓”,這也是我國民間所企盼的“圓滿”寓意。陝北由於地理環境所限,都采用後者。

  路途若遇其他娶親者,雙方要交換喜花,互相道喜。若遇到出殯隊伍,娶親人都要大聲喊叫“今日吉祥,花路上遇到寶(飽)財(材)啦”,以此來驅邪招喜。

  接道

  接道由“劫道”而來,取劫道的攔路之舉,形成習俗。摒棄劫道之醜名,換名為接道。

  接道在陝北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娶親花轎路過村莊時,一些親友或村人將花轎“劫”住,一則讓吹鼓手好好吹奏一番,另則,可以對新娘進行嬉戲玩笑。另一種接道是迎親花轎回來的較早,天色還未黑下來,男家就打發人走出村外,將花轎攔住,待天色黑下來後,放花轎進村。這一習俗與我國古禮有關,因古禮雲婚娶於昏時,所以要待昏後進村。

  在迎娶出行時是不能接道的,隻有在迎娶回來時才可以接道。

  接道也有不同的方式,有的是用桌子將路攔住,桌上擺有小菜、酒、糖果之類,用以招待迎親人員和吹鼓手,有的則用一條長凳攔路,不備酒菜,僅以煙作為酬謝。有的用兩根棍棒撐起一塊大紅布攔路,這塊紅布被稱做花紅,是接道後贈給吹鼓手的饋品。有的接道很簡單,僅有一人站在路上就可以將迎親隊伍劫住。總之,凡接道中的物品,都是給吹鼓手的,是對他們吹奏的一種獎勵。

  接道多種多樣,但它們的目的則是為了喜慶或等待時辰。婚事中有接道者被視為喜慶和緣分,如果沒有接道的,既顯得有些冷靜,又顯得這家人家在鄉鄰裏的人緣欠佳。

  抱上轎

  新娘出嫁時,須由人抱著或背著從閨房中出來上轎。一般由新娘的父親、兄長或舅舅抱著上轎。抱著上轎的習俗各地又有所不同。如南京一帶則是由新娘的父親或兄長抱著上轎,蘇州一帶則是由舅舅抱上轎。浙江蕭山一帶則是由新娘的兄弟來抱上轎。安徽合肥一帶則是由新娘的兄弟或其他至親背著上轎。江西地區則是由新娘的父親或哥哥背負上轎。

  陝北民間有抱上轎的,也有背負上轎的。有父親抱上轎的,有兄長抱上轎的,也有舅舅抱上轎,這些都是根據不同情況來決定的。如父親不太老,可以抱上轎的,就由父親來抱,父親年邁抱不動的則由兄弟來抱,兄弟年齡小抱不動時可以背負上轎,再者就由舅舅來抱。總之,根據具體情況,采取不同的方式和選用人選。

  遮蓋碾磨

  迎親車仗進入村中後,路途上若有碾子、磨時,應以被單將其蓋上。民俗信仰中,碾子被奉為青龍,磨被奉為白虎。這些都是凶猛動物,又俗信龍為陽,女人屬陰,二者相見會有衝克,白虎本是周公安插在桃花女繡帳上用來傷害桃花女的凶神,因此,新娘更應忌。

  新娘進入院中之前,應將牛、驢等牲畜牽出院中。在陝北俗信中一直將驢稱做“鬼毛驢”,有驢在院中,容易招來鬼邪。牛在陝北俗信中被視為“老家親”,這個活的“老家親”是不能與新娘見麵的。

  鼓樂進入院中應鳴以長號,並加放大炮,以此法驅除院內所留鬼祟。

  障車

  障車是唐代阻攔迎娶的一種習俗。婚嫁時,鄉鄰親友們攔阻迎娶新娘的喜車,借以索取酒食、錢帛以戲樂。《唐會要·嫁娶》中載道:唐睿宗時,唐紹上疏稱:“往者下俚庸鄙,時有障車,邀其酒食,以為戲樂。近日此風轉盛,上及王公,乃廣奏音樂,多集徒侶,遮擁道路,留滯淹時,邀致財物,動逾萬什。”陝北稱此為“攔花路”,但沒有索取酒食之習,僅為祝賀、戲樂或聽鼓樂演奏。

  撒穀豆

  當迎娶新娘的車轎回到男家門口時,就有人手執花鬥,將鬥裏所盛的穀物、豆子、草節和銅錢、果子等物,望門而撒。在拋撒的同時,還要說一些吉利的話。孩子們也爭相搶拾銅錢、果子,在爭搶的同時還可以嬉鬧。這一習俗據說是源於漢代。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娶婦》中雲:當時習俗,“新婦下車子,有陰陽人執鬥,內盛穀豆、錢果、草節等,咒咒望門而撒,小兒輩爭食之,謂之撒穀豆,俗雲厭青羊等神來殺也。”這裏說的陰陽人,就是男女人,男人撒穀豆,女人撒錢果。吳自牧《夢粱錄·嫁娶》中雲:“新人下車……以數妓(伎)執蓮炬花燭,導前迎引。”

  跨門檻

  新娘迎娶回來以後,一定不能跨越雙門檻。如果是有大門的人家,要將大門門檻摘掉,讓花轎平坦進入院中,然後跨過洞房門檻後去坐帳。

  陝北民俗認為:跨雙門檻的新娘有離異再婚之嫌,故而非常忌諱。在此俗信的影響下,陝北婚俗在迎娶的當天既不拜堂謁見舅姑,也不準進入其他房屋,而是直接進入洞房。

  落花轎

  當花轎進院後,要鳴炮三聲,司儀高唱落轎歌,其詞曰:

  九宮八卦巧安排,新人新馬進院來,一撒金,二撒銀,三撒新媳婦進了門。

  陝北南部則將此儀稱做“旱頭”。旱頭歌詞雲:

  旱頭一撇,新人下馬,旱頭一撂,新人下轎。

  旱頭是用草紮成,並纏上紙條。此俗與桃花女鬥法中拋篩籮相仿。將草人撇、撂的目的就是為了避開馬羊凶神,新娘下轎吉利。

  傳袋

  傳袋,亦稱“傳代”、“傳席”。王棠的《知新錄》中說:“今人娶新婦,入門不令足履地,以袋遞相傳,令新媳婦步袋上,謂之傳袋。代、袋同音也。”此取傳宗接代之義。或稱不得踏地者,即不可得“地”,意為女到男家,不可有權勢,反映了男尊女卑的觀念。傳袋由唐代的氈席、褥席鋪地演化而來。白居易的《春深娶婦》中雲:“何處春深好,春深嫁女家……青衣傳氈褥,錦繡一條斜。”此俗傳至宋代,更加盛行,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娶婦》中說:“新人下車,擔、踏青布條或氈席,不得踏地,一人捧鏡倒引,引新人跨鞍,驀草及拜上過門。”因此俗亦可用草席,故而又被稱做“傳席”。傳袋時有伴娘和新郎家的親客唱讚語。其語雲:

  一代傳十代,十代傳百代,百代傳千代,千代傳萬代。

  或由喜娘一人領唱,眾人和之,曰:

  捎袋傳口袋,(好!)一代傳九代,

  (好!)新娘從袋上走過,一直走入洞房門口。

  無論傳席,還是傳袋,都是在氈席的基礎上演化而來的。桃花女娶到周家以後,就是從氈上走過的,是破解周公安插小鬼用絆索將桃花女伴倒後衝死的禳法。陝北民間一直沿用氈這一物件,所以,陝北民間稱做“倒氈”。

  跨馬鞍

  新娘被迎娶到男家下轎或下車後,要跨過放在男家門口的馬鞍。蘇鶚的《蘇氏演義》中雲:“婚姻之禮,女坐於馬鞍之側,或謂此北人尚乘鞍馬之義。夫鞍者,安也,欲其安穩同載者也。《酉陽雜俎》雲:‘今士大夫家婚禮,新婦乘馬鞍,悉北朝之遺風也。’今娶婦家新人入門時跨馬鞍,此蓋其始也。”沈榜在《宛署雜記》中雲:“新婦及門,初出輿時,婿以馬鞍置地,令婦跨過其上,號曰平安;從這段來看,跨馬鞍是在剛走出花轎或剛下得車來,就行跨馬鞍之儀。雲南納西族的跨馬鞍不用鞍,而是將大紅紙包裹在門檻上,新娘從門檻跨過,謂之跨馬鞍。

  跨馬鞍亦出自桃花女鬥法,在馬鞍上懸掛一個瓶,瓶與鞍共同諧音“平安”二字,所以,跨這樣的馬鞍是求得平安的吉利的寓意,所以有“新人跨馬鞍,一世得平安”的俗歌。

  跨馬鞍被後人又演繹出了新的內容。新娘從轎中出來,與新郎雙雙跨過馬鞍,既取二人“平安”之義,又說“好馬不備二鞍,好女不嫁二男”,隻要二人從馬鞍跨過就終一不二,偕老到頭。還有說法是,馬鞍將牛頭馬麵壓在下麵,使它們不得對新娘有所侵犯。

  跳火盆

  在桃花女鬥法的傳說中,火盆是用來驅除邪惡的。後人在婚禮中有跳火盆之儀。此儀的目的有二,一是依傳說來驅除鬼邪,求得吉利和平安;二是人們給火盆賦予了美好的寓意,火燒得很紅很旺,新娘從火盆上跳過去,將來的日子就會紅紅火火,財運也越來越旺。

  陝北民間有另外一種說法,即女人改嫁後,來到新家之日,必須從火盆上跳過,以祛除滿身的邪氣,圖得日後平安。其實,這一說法還是從傳說中分衍出來的。正因為有了這個說法,陝北婚禮中的新娘不跳火盆,以避“二婚”之嫌。

  拜堂

  拜堂亦稱“拜天地”、“拜花堂”、“拜堂成親”。唐以前北方地區的民間也稱做“交拜禮”,是在特定的青廬中舉行此儀。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禮異》中雲:“北朝婚禮,青布幔為屋,在門內外,謂之‘青廬’,於此交拜。”唐時演變為“拜堂”。唐王建《失釵怨》中雲:“雙杯行酒六親喜,我家新婦宜拜堂。”拜堂一般於辰、巳、午三個時辰舉行,忌諱未時以後舉行,以為不吉。宋代,有新人於結婚次日行拜堂禮的。南宋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娶婦》中雲:“次日五更用一桌,盛妝台鏡子於其上,望上展拜,謂之‘新婦拜堂’。”近代新郎新娘行此禮時,各地也不盡相同。安徽淮北一帶,案桌上除置香燭,設祖先牌位(或遺像)外,還擺上柳條糧鬥,內裝五穀雜糧,插上一杆秤,點燭燃香,鳴放爆竹後奏樂。樂止,禮生誦唱:“香煙縹緲,燈燭輝煌,新郎新娘,齊登華堂。”一對新人就位,禮生又唱道:“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進入洞房。”新人依禮生唱詞行禮後,入洞房行合巹之禮。

  陝北民間隻是在第二天(現在已有在婚禮當天)行“拜禮”時,先向天地神位叩首燒香,再向祖宗牌位叩首燒香,然後開始拜人,在拜人禮中有拜高堂之儀。

  牽巾

  新婚夫婦舉行拜堂時,用紅綠彩緞綰成象征恩愛的同心結,新郎執紅的一端,新娘執綠的一端。拜堂後,新人依禮相向牽巾進入洞房。此儀式表示,一對新人自此已結為一體,同心相愛,白頭到老。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嫁娶》中雲:“其禮官請兩新人出房,詣中堂參堂。男執槐筒,掛紅綠彩,綰雙同心結,倒行,女掛於手,麵相向而行,謂之‘牽巾’。”

  陝北民間在迎回新婦以後有“搶門”之俗,即一進得院來,新郎新娘爭著進洞房,其俗雲:誰能搶先進入洞房,誰就占上風。陝北民間向來重男輕女,新郎又是主人,當然常常是新郎搶先入洞房,新娘跟著進去。久而久之,也就成為一種默認的習俗,新娘也常讓新郎先進。有的新娘是賢淑女子,新郎家人亦有將新郎攔在門外,讓新娘先進的,這都是一種習俗,並不能影響到家庭地位的變化。但在婚禮中有了這些禮儀,就顯得依禮而行,熱鬧歡慶,所以,此俗至今也盛行於民間。

  踩鬥

  踩鬥是雲南白族新娘出嫁時的儀俗。此俗是在男方家迎親隊伍到來之前,新娘端坐在閨房中的古椅上,雙腳踩著裝滿五穀的木鬥邊緣,並請家族中兒女雙全的婦女為其梳妝打扮。有的地方不踩邊,而是坐在倒置的木鬥上。踩鬥的儀式是寓意婚後生活富裕,不愁吃穿。

  陝北舊俗新娘不踩鬥,而是新郎提鬥。即迎親隊伍回來以後,新郎提著裝滿麩皮的鬥迎接新娘下轎,並一同進入洞房。進洞房時將麩鬥放在洞房門口,其寓意是“富貴滿門”。從迎親回來這天起,到第二天拜人禮結束前,這隻麩鬥一直由新郎提著,正所謂“富貴不離身”。因麩與“富”音近,以麩寓“富”,所以名“富貴鬥”。這隻富貴鬥由新郎提著迎新娘下轎的寓意是“富貴迎富貴”。陝北舊俗中曾有人對此俗不理解,將它解釋為因新郎年齡小,恐提不起米鬥,故而用麩鬥輕一些,其實是不對的。

  踩四角

  在響帳、撒帳之後,新郎提著麩鬥在洞房的炕上(或床)踩四角,即炕或床的四角。踩四角的寓意就是,把炕或床的四角踩得實實在在,將來夫妻們就會穩穩當當地過安心日子。踩四角時要在四角下壓上錢幣,新郎從四角處將錢拿走,意味著新郎將來可以發四方之財。踩完四角後,新郎將麩鬥提出洞房,然後與新娘共同將麩鬥抬入洞房,準備坐富貴。二人抬麩鬥進洞房的寓意是富貴是二人共同抬回家來的。

  揭蓋頭

  揭蓋頭亦稱“挑蓋頭”、“挑頭巾”、“挑方巾”、“挑烏巾”。挑蓋頭在漢魏時期就已有之,隻是對那些因故不能成禮者,輒以方巾蒙婦首,前往婿家結婚。到了唐宋時期,挑蓋頭成為普遍的婚禮儀式之一。南宋吳自牧《夢粱錄·嫁娶》中雲:及娶婦,兩新人“並立堂前,遂請男家雙全女親,以秤或機杼挑蓋頭,方露花容”。此時的蓋頭就是烏巾或方巾。明清以來,新婦上轎前把婿家送來的蓋頭蒙上,至婿家拜堂時,或入洞房時,由婿或其父親,用簪、秤、杼或木杈挑下,俗謂“挑蓋頭”或“揭蓋頭”。舊時,閩台等地婚俗,新人進洞房後,送嫁娘請新娘站在床前右邊,新郎站在床前左邊,從鬥裏取出厘戥授新郎由其把新娘頭上的烏巾(紫帕)揭起並納入鬥內。江浙等地之俗是:新人進洞房坐床後,由新郎用甘蔗或秤杆將新娘遮頭的方巾挑去,方顯現新娘的容貌。甘肅河西走廊一帶,新郎新娘進入洞房以後,由新郎用秤杆挑去新娘的蓋頭,俗稱大吉大利。這一說法是依據我國的老秤的計量數字來的。老秤一斤為十六兩,俗謂,南鬥是六星,北鬥是七星,加上福、祿、壽三星,共十六星,正合十六兩之數。有南鬥、北鬥及福、祿、壽諸星在堂,豈不大吉大利。

  挑蓋頭用秤的另一種說法是取“稱”這一字,用來附會稱心如意,即新娘對新郎來說是稱心如意的女花容,新郎對新娘來說,是稱心如意的郎君。用甘蔗是取其甜蜜之義。用杼是取其機織之能,即新娘是一位紡織能手。簪是裝扮女子的首飾,用之則取其女花容之義。用木杈則是取二杈合在一柄之上,即二人合為一體之義。

  陝北的挑蓋頭用秤。挑蓋頭是在入洞房坐富貴後進行。

  坐富貴

  坐富貴之俗是宋代開始流行的。南宋的孟元老在他的《東京夢華錄·娶婦》中是這樣描述的:“新人下車擔……於一室內當空懸帳,謂之虛帳,或又徑入房中坐於床上,亦謂之坐富貴。”蘇州一帶的舊俗是,新郎新娘進洞房後在誰先坐床這一環節上總表現出“禮讓”的行為。因為在他們的傳說中是誰先坐,日後誰就會受到欺壓。一般是在經過一段相持之後,還是新郎先坐了。這一習俗倒與桃花女與天香小姐坐帳的情節相同。不同的是桃花女知道周公要害她,所以讓天香小姐先坐,結果是天香被白虎咬死了。舊時貴州的貴陽、安順一帶,坐富貴是在婚後的第三天或第七天舉行,屆時,男家要備辦宴席,請親戚朋友們赴宴(或稱吃團圓飯),席上分男左女右入席,新人坐在特殊的座位上。新郎是坐在一張寫有“富”字的大紅紙壓著八塊大銀元的位置上,意為八仙過海。新娘坐在寫有“貴”字的大紅紙壓著五塊銀元的位置上,意為五子登科。開始吃飯時,由一老人給新郎新娘搛菜,並要說“給你們送富貴”的吉祥語。一對新人致謝過後進入內室並排坐在紅綢鋪墊的床沿上照團圓鏡,意為“富貴團圓”。

  陝北舊俗的坐富貴是坐在麩鬥上。坐富貴時有人在旁要說吉祥詞,“坐在富貴鬥,富貴不斷頭。富有千墒地,貴能入朝綱。富貴年年有,年年有富貴。”

  坐帳

  坐了富貴還有坐帳之儀。坐帳有幾種坐法,一種是新郎新娘雙雙坐在洞房的炕沿上或床沿上,新郎將自己的左衣襟壓在新娘的右衣襟上。此俗的用意是,男人就應壓女人一頭,將來過日子女人就得聽男人的話。應該說這是夫為妻綱的一種演示。另一種坐帳是將新娘陪嫁來的被子與新郎家的被子混疊在一起,二人雙雙坐在被上,坐一會兒,坐帳之儀即行結束,這種坐帳表現了夫妻恩愛之情。

  上頭

  上頭亦稱做“上梳”。是舊時各地漢族的婚俗。上頭有兩種含義:其一是指婚前將新娘的辮子改梳成發髻,並戴上頭飾。清《道光泰州誌》卷五載:“婚禮前女家擇女戚為女加冠笄,曰‘上頭’。”其二是指古代的男女成年禮。南朝梁簡文帝《和人渡水》詩雲:“婉娩新上頭,湔裙出樂遊。”甘肅拉卜楞一帶的藏族有自己獨特的上頭風俗。正月初二,父母要為自己十七歲的姑娘準備好漂亮的衣服和頭飾,將其原先的五條小辮改梳為數十條小辮,並告訴她,從此成人了,言行要注意穩重。

  上頭作為婚俗禮儀,它是指男女雙方結為夫妻的儀式。據《禮記·曲禮》記載“女子許嫁,纓”,意思是女子許配人家以後,要以纓束發,表示她已經有從人之端了。但要指具體的禮儀是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發。還有一種做法是將新郎的頭發剪下一縷,梳入新娘的頭發裏,以此來象征男女雙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美滿結合在一起了。後來所說的“結發夫妻”就是在這些禮俗基礎上產生的概念。所以,結發也叫做“合髻”。婚俗中將這一禮儀又稱做“結發”,一則表示新郎新娘已結合在一起,另則結發與“接發”音近,其意就是“接著發”。

  陝北習俗將結發稱做“上頭”。上頭就是為新郎新娘梳理頭發,使之相互摻和在一起以結發。其儀最早是將新郎新娘的頭發各剪下一綹用彩線紮在一起,作為夫妻間的信物保存起來。其寓意是將夫妻捆綁在一起,永遠不分離,永無二心,廝守到老。後來逐漸將此俗進行改進形成了現在新郎新娘背靠背坐在被子上,由主持人手拿木梳,一邊梳理著男女二人的頭發,一邊說唱著上頭歌,祝願小兩口將來幸福美滿。其詞雲:

  頭一梳子長,×家的女子配才郎。

  二一梳子長,×家的小子娶嬌娘。

  三一梳子長,石榴牡丹配成雙。

  四一梳子長,夫妻結發成鴛鴦。

  五一梳子長,五子登科五福全。

  六一梳子長,祿旺財廣壽無量。

  七一梳子長,七子團圓好姻緣。

  八一梳子長,八仙保佑安八方。

  九一梳子長,酒食富貴能久長。

  十梳子長,十全十美呈吉祥。

  十梳梳得頭上定,夫妻恩愛到白頭。

  另有上頭歌雲:

  一上夫妻一條心,榮辱貴賤不相棄,

  寶釧平貴真夫妻,同甘共苦世傳名。

  二上夫妻敬如賓,禮儀家風有規矩,

  梁鴻孟光禮夫妻,舉案齊眉美名揚。

  三上夫妻享榮華,富貴一生不斷頭,

  楊業太君老夫妻,名震龍庭世人慕。

  上頭時用簪子紮一個糕花,即用糕製作成花的樣子,插在新郎新娘結成的發髻上。上頭歌說唱完以後,新郎新娘爭著搶奪此花並將其紮在牆上,俗信認為,誰搶到此花,誰日後就會占上風。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