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27章 斯諾登上天安門!中美解凍北京城(27)

  基辛格強調,毛澤東和周恩來都已老邁,誰來接班是每個人都很關切的問題。尼克鬆目前的工作,是在緩和世界緊張情勢,尤其是西方與蘇聯的關係。基辛格還說,日本對尼克鬆極為不滿,雖然日本領袖很明白美國一向都很重視與日本維持密切的關係。基辛格一再提及莫斯科和北京關係惡化。他預測,這件事會支配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世界局勢。他說,即使是現在,也不能排除蘇聯對中國大陸發動軍事攻擊的可能性。

  美國政府保證,華盛頓與台灣之間的關係不會因為尼克鬆訪問北京而改變。美國政府不會要求台灣尋求與大陸達成任何和平解決方案,美國也絕對不會就此向台灣施加任何壓力。他認為至少在二三年內,台灣不會遭到大陸攻擊的威脅,除非美國中止共同防禦條約。

  1972年2月28日,尼克鬆結束在中國大陸的訪問時,在上海與周恩來簽訂的《上海公報》,是一項極不尋常的文件。這項公報是在美國與中國建立正式關係之前大約七年所簽訂的。嚴格說來,這項公報連行政協定的效力都不具備,因為尼克鬆不能與他自己的政府尚未承認的外國政府首長,簽訂此種協定。但是,從雙方就這項公報所發表的所有官方聲明,以及主張華盛頓與北京建立密切關係的人士在此期間所發表的文章來看,賦予這項公報的重要性遠甚於正式條約。這項公報,在1979年1月1日,使維係美國和台灣在西太平洋聯盟關係達24年之久的共同防禦條約失效。

  上海公報的內容確實很“奇特”。每一方就對其存重要利益或特別關切的各種問題,分別陳述其立場,雙方均未否認它們的社會製度和外交政策上的基本歧見。但是,雙方同意,盡管社會製度不同,它們仍應根據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處理雙方關係,而不要訴諸武力。

  那時,美國正試圖擺脫越戰。美國一貫的主要目標,是在於尋求以談判解決此一衝突。美國也支持韓國的努力,試圖尋求緩和朝鮮半島的緊張情勢,增加南北兩者之間的接觸。美國保證與日本繼續發展現有的密切關係。對於印度和巴基斯坦,美國讚成兩國之間的停火。公報很明顯地完全沒有提到美國與台灣的關係,也沒有提到美國在共同防禦條約中所作的承諾。這種遺漏顯然是故意的。

  中國方麵則說,中國絕不會成為超級強權,並且反對霸權和任何形式的強權政治。它表示堅定支持所有受壓迫人民和國家爭取自由的奮鬥、支持他們根據自己的意願選擇其社會製度的權利,以及保障他們本身獨立的權利。中國又表示堅定支持越南和柬埔寨人民為達成他們的目標所作的努力,以及朝鮮民主人民共和國1971年4月20日提出的和平統一的八點計劃;並且主張廢除聯合國的韓國統一及複興委員會。中國也表明斷然反對日本軍國主義複活與對外擴張,並在巴基斯坦與印度就查謨和克什米爾問題發生的爭執中,支持巴基斯坦。美國與中國個別的立場就是如此。但是公報中最重要的部分,還是他們陳述的共同目標,包括下列數點:

  一、中國和美國朝向關係正常化進展,將符合所有國家的利益。

  二、雙方均希望減少國際間發生軍事衝突的危險。

  三、任何一方均不應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尋求霸權,而且每一方均反對任何其他國家或國家集團建立此種霸權。

  四、任何一方均不準備代表任何第三方進行談判,或與他國訂立針對其他國家的協定或協議。

  關係正常化這個名詞在公報中出現至少四次之多,但是文件中沒有一個地方說明其真正定義。不管這是否是美國方麵有意的省略,中國抓住這個漏洞,要求為了關係正常化,華盛頓必須與台灣斷絕“外交關係”,廢除1954年簽訂的共同防禦條約,以及撤離在台灣的所有美軍及軍事設施。

  周恩來在台灣問題上表現了他的外交技巧。他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惟一合法政府;台灣是很久以來即被歸還中國的一省;解放台灣是中國的內政事務,任何他國都無權幹涉;所有美軍及軍事設施都必須撤離台灣。

  周恩來聰明的一步棋是在公報中列入一段文字,使美國對台灣問題隻有一個選擇。這段文字是:

  中國政府反對任何旨在造成“一個中國、一個台灣”,“一個中國、兩個政府”和“台灣獨立”的任何活動,並且反對“台灣地位未定”的說法。

  表麵上看來,尼克鬆在公報中所作的惟一承諾,是要把美軍及軍事設施撤出台灣。他認為和平解決台灣問題,必須要花很長久的時間。在此期間,他隻要隨著該地區緊張情勢的緩和,逐漸減少駐台美軍及軍事設施即可。

  上海公報簽訂之時,台灣地區有將近1萬名美軍。隨著美國開始擺脫越戰,在台灣駐軍的必要自然逐漸減少。尼克鬆認為在這一方麵不會造成什麽問題,周恩來卻希望借此使美國軍隊完全撤出台灣,為終止共同防禦條約揭開序幕。

  沈劍虹借口晚宴不去迎接尼克鬆

  1972年2月28日,基辛格的國家安全會議助理黑格將軍告訴沈劍虹,尼克鬆一行所搭乘的“76年精神號”專機,於返回華盛頓途中,在阿拉斯加州停留加油,基辛格從那裏打了電話回來。基辛格有些擔心,因為美國新聞界報道上海公報時,都把有關台灣的那一部分給誇大了,公報中有關台灣的條款都經過尼克鬆總統、國務卿和他自己審慎的研究。美國對台灣的立場並未改變。至於美國保證要撤出駐台美軍以及軍事設施這一點,這不是美國單方麵的行動,而是要根據相對的原則而定,這一點可以從公報中載明了“考慮到這一前景”及“隨著該地區緊張情勢的緩和”等條件看出來,用意在讓中國政府了解,他們絕不可攻打台灣。

  28日晚上,專機在華盛頓郊區的安德魯空軍基地降落。副總統阿格紐、國會議員、政府閣員及各國使節,許多人均在場熱烈歡迎尼克鬆。“台灣大使”沒有前往機場,因為那時候他正在雙橡園大使館宴請一批美國朋友。美國國家廣播公司大概以為這場宴會隻是一個借口,要求沈劍虹準許他們派工作人員來雙橡園拍攝宴客的情形。

  為什麽那天晚上沈劍虹不到安德魯空軍基地去?依照外交禮節,每當一國大使接到歡送或迎接駐在國元首的通知後,他應該親自到場;當駐在國元首訪問的對象是大使所代表的國家,尤須如此。尼克鬆訪問中國大陸,台灣就有些左右為難了。台灣認為大陸是“中華民國”的一部分,沈劍虹是台灣當局的“大使”,他當晚實在不能前往安德魯空軍基地,但他總得有個托辭。他可以離開華盛頓去訪問一些外地的華人區,出席一場安排已久的演講會,或者,自己在家裏宴客。美國的禮賓人員相當能“體諒”這一點,也就沒有問“大使”為什麽不去機場。

  尼克鬆在返國演說中說:“此行的首要目標,是在經曆一代的敵視後,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重建聯係。我們達到了這個目的。”然後他一一舉出與北京達成的擴大文化、教育與新聞接觸的協議;擴大貿易及加強雙方聯係的各種協議。尼克鬆說:“最重要的是,我們已對國際行為的若幹準則達成一致的看法,這有助於減少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發生衝突及戰爭的危險。我們均反對任何一種勢力支配太平洋地區。”在這篇講詞中,這句話最清楚地說明了他訪問北京的真正目的――警告蘇聯不要在亞洲太平洋地區建立霸權,不然將遭遇到中國與美國聯合對抗的危險。

  講話中提到台灣的,隻有下列幾句話:

  “至於台灣,我們既定的政策是隨著緊張情勢的緩和,逐步減少我們的海外駐軍;我們最終的目標,是在獲得和平解決時完全撤離軍事人員。”

  “我們同意,我們不會在幕後談判另一個國家的命運,我們在北京也確實沒有進行秘密談判,沒有任何秘密的交易。”

  “我們達成此行的任務,但並沒有背棄美國對任何國家所做的任何承諾。”

  這三段話值得研究外交的學者仔細研究。在第一段中,尼克鬆指的是台灣,但仍說“我們的海外駐軍”將視緊張情勢的趨緩而逐步減少。他為什麽不直說“我們在台灣的駐軍”?在“我們最終的目標,是在獲得和平時完全撤離我們的軍事人員”這句話中,他再度使用模糊的字句。究竟從何處撤離?從台灣撤離嗎?如果是的話,他心中所想的“和平解決”是指什麽?

  在第二段中,尼克鬆聲稱“沒有任何秘密交易”。據說,尼克鬆曾私下與周恩來達成一項諒解,如果他當選連任,他將與“北京”建立外交關係。尼克鬆否認此事,但沒有幾個人會懷疑,尼克鬆確曾留給周恩來這樣的印象。

  在第三段中,尼克鬆說,此行與中國達成多項協議,但“沒有背棄美國對任何國家所做的任何承諾”。這或許是事實,最起碼當時如此。但誰能否認,後來卡特總統在1978年12月底通知台灣一年後終止1954年簽訂的共同防禦條約,不是尼克鬆為卡特背棄美國對台灣及澎湖群島的防衛承諾而鋪好了道路?

  根據基辛格的說法,上海公報中沒有提到美國與台灣的共同防禦條約,是因為這項條約是針對中國大陸的;美國方麵覺得,在中國的領土上提到這項條約,似有不妥。不過,美國已經以十分明確的措詞告訴中國,美國將繼續信守這項條約。

  基辛格又說,他了解這項條約對台灣安全的重要性,他明白美國態度的轉變使台灣的處境困難,但美國未作任何可能廢除這項條約的表示。

  基辛格提醒“台灣大使”注意公報中有關台灣的一些措詞,如“美國所關心的是和平解決”,“考慮到這一前景”等詞句;他補充說,這些措詞表示,美國沒有對中國做出任何具體的讓步。中國當然知道美國和台灣之間有共同防禦條約。既然中國並未要求廢止或在公報中提出這項條約,美國何必要這樣做?

  沈劍虹提出,為什麽公報全文中都把“中華民國”稱為台灣,而不用台北的正式“國號”?基辛格的解釋更難令人置信,他板起麵孔說,這沒有什麽特殊的意義,純粹是疏忽所致。如果這個說法是真的,顯然尼克鬆一行中的中國專家能力大有問題;但台灣方麵懷疑這種說法的真實性。

  上海公報並不是條約或秘密協議,這正是美國方麵盡量使公報語言含混的原因。至於撤出駐台美軍一事,美國早已通知台北,美國準備在1973年內,撤出兩中隊C-130飛機及3000人的部隊,此外並無進一步的撤軍計劃。

  關於和平解決台灣問題,基辛格透露,周恩來願意跟蔣介石麵對麵晤談,並問美國是否可居間安排。基辛格回答說:“這是你們雙方的事”。美國的立場是既不鼓勵也不阻止北京與台北之間直接談判。在這一方麵,美國絕不會強迫台灣。美國希望台灣,什麽都不要做,隻要按兵不動就行了。

  台灣方麵曾刺探基辛格說,周恩來對他從這項公報中所得到的收獲一定很高興。基辛格說,並不盡然。周恩來先是要求把公報中所提到的中國方麵,直截了當的改為中國;美國方麵則堅持要用全名“中華人民共和國”,以避免任何混淆。基辛格還透露,周恩來要尼克鬆立即撤走在台美軍,不再附上什麽時間表或視情況而定之類的條件。據基辛格說,美國方麵不能接受這一點,並堅持要加上若幹限製條件,因此公報中有“考慮到這一前景”及“隨著該地區緊張情勢的緩和”等辭句。

  據基辛格觀察,毛、周兩人很可能在五年內去世,屆時中國必有動亂,同時台灣必可安然生存。他不認為中國會在1976年以前用武力攻取台灣。他這樣判斷,可能是以尼克鬆的第二任任期屆滿為準。

  “沈大使”認為基辛格始終顯得不安,他提出兩點要求:第一,請尼克鬆再次保證美國對台灣持續的友誼及支持,並且發表明確的聲明,確認美國信守中美共同防禦條件的決心,以消除台灣人因上海公報中未提及該條約而引起的不安。第二,由於他已接獲指示盡速返回台北述職,他很希望行前能見尼克鬆一麵。基辛格說他會想想辦法。結果是,基辛格沒有辦到第一項,但履行了第二項。

  主管遠東及太平洋事務助理國務卿格林在1972年3月3日前往台北,向“台北政府”簡報尼克鬆北京之行的經過。

  “外交部長”周書楷、“行政院副院長”蔣經國及嚴家淦,都接見了格林。但他沒有見到蔣介石。格林告訴台灣新聞界說,他在晤談中向台灣官員保證,“忠實地履行所有的承諾,仍是美國政策的基礎。”據了解,這些承諾包括共同防禦條約及其他與台灣的關係在內。

  格林表示,華盛頓將繼續鼓勵美國商人來台灣投資。格林返回華盛頓後一周左右,沈劍虹親自與他會晤。

  3月8日,“沈大使”飛返台灣,“外交部”立即拿格林會談的記錄給他看。說辭與基辛格等人大同小異,不外乎美國決心遵守對台灣的條約義務,美國與中國沒有任何秘密協議,以及解釋美國必須跟中國重新接觸的理由等等。

  格林很清楚的交代了美國與中國先後在北京、杭州、上海等地的談判,並在上海簽訂了公報的雙層交涉過程。基辛格參加尼、周會談,格林則陪同國務卿羅傑斯會晤中國外交部長姬鵬飛;但格林一直跟基辛格保持聯絡,這樣,參加會談的一組美國官員便能知道另一組在討論什麽。

  尼、周兩人大部分時間都在交換哲學及曆史問題的意見,涵蓋的題目很多。他們二人都表明了對國際問題的看法。由於兩國間的意識形態及國家利益相差甚遠,雙方自然會有歧見,他們二人記下這些歧見後就進行下一個題目。

  有關第三國的問題,例如日本、韓國及東亞國家,隻約略提及。中國方麵重申繼續支持北朝鮮及北越。中國作此聲明的目的,在於使平壤及河內的朋友了解,中國並沒有在他們的背後商談跟他們利益有關的事情。美國在討論國際問題時,也使用同一方法。美國聲稱不代表任何第三者進行談判,僅代表本國說明並解釋美國的立場及政策。

  在羅傑斯與姬鵬飛的會談中,盡管中國對當時的世界局勢,以及對美國早期的作為感到不滿,大體上氣氛還算友善。會談的重點在尋求增進雙方貿易、文化、科技交流的方法及途徑。美國方麵對此並未存太多的幻想,因此隻建議逐步的,並在有限的範圍內改善關係。

  起草上海公報是最費時間、挫折最多的工作。美國方麵由為尼、周會談做記錄的何誌立,擔負這項吃力不討好的任務。有好幾次他必須從深夜一直工作到第二天清晨。羅、姬會談觸及公報的主題,然後由雙方的幕僚人員為公報的措詞去傷腦筋。中國方麵從未要求美國退出亞洲,或斷絕與台灣、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國家的友好關係。美國認為,這暗示北京準備接受亞洲局勢的現狀。

  美國方麵除了聲明與台灣維持關係的立場外,並沒有堅持要提美台共同防禦條約,以免中國政府拒絕簽署公報。中國亦因此沒有在公報中譴責這項條約,也沒有要求美國立即無條件地撤出駐台美軍。這可算是中國的讓步。

  國務卿為人圓通而文雅

  國務卿羅傑斯曾任艾森豪威爾政府的司法部長,他曾是一位很成功的律師,為人圓通而文雅。在尼克鬆等人訪問北京的安排中,是由基辛格陪同尼克鬆會晤毛澤東和周恩來,羅傑斯則被擱在一旁,與外交部長姬鵬飛討論一些次要的問題。外界的一些評論說,一切的風頭都讓基辛格搶盡,而羅傑斯的努力成果鮮為人知。但對華盛頓的使節團來說,羅傑斯是美國政府正式的外交事務主管。

  3月2日,沈劍虹在國務院與羅傑斯會晤。羅傑斯希望確定,美國與台灣間,沒有因尼克鬆的北京之行而引起任何誤解。

  據羅傑斯的說法,尼克鬆的北京之行是按照原計劃進行,沒有驚人之處。台灣問題雖是一個重要問題,但雙方僅在上海公報中表明各自的立場,並未試圖獲得任何協議。有關的措詞都十分審慎,以免不必要的冒犯或觸怒了對方。這表示中國希望能與美國友好相處,對中國來說,台灣隻是一個小問題,中國最關心的,是蘇聯部署在中蘇邊界的大軍,但基於內部的原因,中國不得不把台灣問題列為一個重要的議題。美國方麵也有理由強調對台灣的關係,包括在美台共同防禦條約中對台灣安全所作的承諾。基於這種諒解,雙方起草並簽署了上海公報。

  由於中國未在公報中要求廢止這項條約,美國方麵也未堅持提及對台灣的條約承諾。為了避免留下任何錯誤的印象,稍後基辛格在上海聲明了美國政府對履行條約的決心,尼克鬆在安德魯空軍基地的返國演說中,也做了類似的聲明。羅傑斯的結論是:“我們會信守我們的承諾”。

  談到美國方麵所稱“美國對這項立場並無異議”做何解釋,羅傑斯表示,這亦可解釋為美國方麵未接受此一立場,因為北京與台灣均稱隻有一個中國。美國的目的是改善與中國的關係,並不是要給予外交承認,畢竟美國仍與台灣有官方關係。雙方在公報中所同意的,隻有文化、科學、新聞及貿易方麵的接觸與磋商,以促進雙方的關係正常化,為了達到此目的,美國將派遣一位高級的代表不定期前往北京。隻要台灣的“大使館”仍在華盛頓,北京不會派遣任何人到華盛頓。稍後,雙方可能在接近美國的第三國,建立一個定期接觸站。羅傑斯沒有指明第三國是哪個國家,但很可能是加拿大,中國在加拿大已經設有大使館。結果後來選中的地點是巴黎。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