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華胥古鎮

  曾宏根李甲厚

  藍田縣華胥鎮位於藍田縣城西北15公裏,東經109°11′,北緯34°13′。東臨湖鎮,西連西安市灞橋區,北毗臨潼縣仁宗鄉,南接孟村鄉。全境東西寬10公裏,南北長15公裏,總麵積84平方公裏,現有耕地4.685萬畝,轄張河灣、宋家、拾旗寨、孟家岩、惠家斜、支家溝、張家斜、候家鋪、新街、西張村、楊莊、東元峪、西元峪、阿氏、東鄧、上許、旦村、上雷、吉家灣、寇嶺、薑灣、王家坪、陽峁山、等23個村民委員會,123個村民小組、96個自然村,總人口3.428萬人,全係漢族。

  湖區第四、五、六、七、八、九等鄉所轄。1958年人民公社化運動中,成立了華胥人民公社,駐地油房街。1984年鄉社分設,將華胥公社改為華胥鄉,1998年改鄉為鎮,華胥鎮一直沿用至今。

  華胥鎮位於長坪公路和312國道南側,鎮政府所在地是全縣海拔最低的地方。氣候溫和,交通便利,其間境四達,升平為人物輻輳之地,危時為群雄角逐之所。整個地形北高南低,被河川、半嶺、老嶺三種地貌所覆蓋,在改革開放以前計劃經濟時期,全鎮農村以傳統農業作為主要生活來源。主產小麥、玉米、棉花、豆類,兼有多種經營。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多種經營迅猛發展,林果麵積迅速增加,現已建立了萬畝大杏基地和櫻桃雜果基地。阿氏、上許大杏以汁多味甜,享譽三秦大地,成為藍田有名的品牌水果。新農村建設中,村村修路,水泥硬化,交通發展,為農村經濟的拓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古遺址墓葬

  華胥鎮是史前文化新石器時期三皇故居所在地,境內有華胥氏陵、三皇廟、畫卦台、女媧穀、華胥溝、毓聖橋等遺址,還有秦昭襄王陵,荊軻墓等人文遺存,及考古發現的新街遺址等,和清末民初關中大儒牛才子(兆廉)故居,現遺存有土窯四孔。

  華窯古遺址

  據史料《竹書記年·前篇》記載:太昊之母,居於華胥之渚,履巨人之跡意有所動,虹且繞之,因而始娠。生帝於成紀,以木德主,為風姓。

  《陝西通誌》記:伏羲氏母(華胥氏)陵在縣西北三十五裏。

  又據清光緒《藍田縣誌》載:“華胥渚,引《資政錄》在縣西北三十五裏,伏羲母居地,今華胥溝,華胥瑤(窯)枯樹,毓聖橋俱存”,又記,華胥陵引《通誌》在縣西北三十五裏。

  現華胥鎮遺存有原三皇廟明代古碑一個,正中刻有“古華胥”三個大字,兩邊分別為伏羲肇娠,黃帝夢遊等字樣。

  畫卦台:今華胥溝西北,有一高聳的土丘傳為伏羲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創譯八卦時憑坐的畫卦台遺址,溝北麵雷莊相傳就是古雷澤之所在。

  秦昭襄王墓:位於華胥鎮老塚灣村南,占地麵積十畝,《史記·秦本記》:“昭襄王享國五十六年葬陽”。又據民國《續修藍田縣誌》載,《舊誌記》在縣三十裏,今其地名老塚灣。

  荊軻墓:古《長安誌》載,在縣西北三十裏,今位於華胥鎮支家溝西北約300米處,墓為覆鬥形,高11米,長寬各30米。戰國時荊軻為燕太子丹客卿,受命刺殺秦王,事敗被肢解而死,秦人憐之而葬於此。

  曆史人物

  關中師表——牛北濂

  在藍田或關中,隻要一談到“牛才子”,在老人中那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陳忠實先生《白鹿原》涉及的朱先生,其創作原型,正是牛先生的“化身”。因為,“朱”字,“牛”人也。

  朱北濂,字夢周,號蘭川,係藍田縣胥鎮新街村人。他出生於清同治六年(即1867年)農曆九月廿七日,1937年農曆六月廿一日辭世,享年81歲。

  今年是牛北濂先生誕辰140周年暨去世70周年。作為鄉人晚輩,滿懷敬緬之情,撰此拙文,以示紀念。

  早年勤學

  北濂早年喪父,家境貧寒,有耕地二畝半,住土窯數孔,生活依靠母親周氏耕紡維持。他九歲入塾,讀《小學》,唐詩;11歲讀《四書集注》,漸及《詩》、《書》、《禮》、《易》諸經。初啟蒙老師為清庠生、周邑楊柿園村潘雲璋先生,及清秀才、宋家村李茂先生。牛北濂自幼勤學,刻苦強記,天資聰敏,過目不忘,塾師講解,多有領悟。入學當年,他曾以《野菊》為題賦詩:“樂草木之先樂,黃草木之後黃;不以歲寒而改節,不以無人而不勞。”人歎“神童”。16歲應縣考,名列前茅。17歲入關中書院,補府學中子員,文辭精妙,時有“才子”之稱。20歲補稟膳生員。22歲應省試,中第28名“舉人”,聲名益著。後不久,父歿母病,“守製”三年,不赴“京試”,按例應削去功名,陝西巡撫端方,憐愛其才,以“至孝”奏請方免,奏加“內閣中書”銜。北濂對此,致書堅辭,迄未獲準。1893年,他年已26歲,複笈三原,拜關中理學“名師”——賀複端為師,繼續求學。賀問北濂:“以汝之才,名成功就,何以到此?”他說:“慈母之命但原濂學為好人,它非所望。”賀感其孝,收為門下。由此,他潛心鑽研程朱理學,熟讀精思,身體力行,以道自住,矢誌不移,終生泛教,死而後已。對讀書學旨,他常教育學生說:“一個‘精’字,一個‘一’字,用力處在此,究竟處也在此。‘精’字而至於不雜,方到‘精’字地頭;‘一’字而至於不高,方到‘一’字地頭。”又聯曰:“功夫不尚身邊做,學問難從天上來。”

  北濂勤學,手不釋卷;次讀詩書,堅持始終。筆者走訪中,該村年逾八旬的退休教師陳玉書,曾為我講述並抄錄了一條先生《夜讀》詩:“山村落月少人行,時有殘燈數點明。一路野風吹不斷,朗朗夜畔讀書風。”勤學之刻苦程度,顯而易見。

  愛國憂民

  北濂生逢清末,強敵入侵,國難當頭,軍閥混戰,政權更迭,國勢而下,民不安生。他躬行施教,愛國憂民,時常為之焦慮、疾呼。

  和家。“和為貴,平為福”,“家和萬事興”等格言,這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傳統美德,也是北濂先生的一貫教育思想。在日常學習中,我有幸收集到先生不少有關和家的檀聯與一首《和家歌》,現恭錄如下。其一,聯語。“道義在身真富貴,家庭有理自平安”;“法建名立行端表正,上和下睦夫唱婦隨”;“無富氣無貴氣無學問氣真為儒士,有書聲有機風有兒女聲才是人家”;“惟暴皆因經練少,氣平定受折磨多”。其二,《和家歌》:“說你的是愛你的,貼你的是害你的。中兄和人興旺,氣的傍人肚兒脹。說渾的才算人,說爛的鬼上門;不管理隻說利,句句隻要隨你意。都不想誰是親,將來到底靠你人?既不能離五信,不安分,且回心。看外人個個好,見了弟兄便煩惱,想到了便明白,誰是親人誰是賊。”寥寥數語,先生的德行才華,與和家治家之道含在其中。

  憂民。先生畢生雖致力教育,可憂民之心,憂民之情,憂民之行,確貫徹始終。清光緒庚子歲,即1900年,我國北方幹旱,民眾饑餓。時先生住本邑賬務,心急如焚,揮筆疾書。他在勉同誌賑災詩中雲:“十萬突黎齊待汝,曉寒霜露敢躊躇。”北濂此數首詩發表後,江南義賑會悉之,即捐數千金,以救災民。1909年,他被選為陝西谘議局議員,一些地方對種植鴉片煙製止不力,危害國民健康。他毅然前往鳳翔一帶密查,見有煙苗,立即上報,以法追究,方使多年煙害始滅。1911年,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陝西響應,時清陝甘總督升允已調兵隴東,意欲興儒反撲,決心決戰長安,鎮壓革命勢力。先生聞訊大驚,即與興平張鴻山(號果齋)奔赴乾縣駐地,勸升允罷兵休戰。他意曰:清室大勢去矣,中華民國當興,戰而塗炭生靈,於公何益,於事何補?升久知先生才識,一言九鼎,即退兵息戰。1924年,駐藍田軍隊與當地紳團發生衝突,省督劉依平情急之下,欲發兵屠藍,先生悉情,急速書信致劉,兵禍遂解。北濂憂民之心,還傾注其諸多詩文中。如,他在觀長安留公村烈女池後賦詩曰:“烈女池中烈女沉,乾坤正義鬼神欽。道旁楊柳垂青眼,羞看人間獸與禽。”

  愛國。“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愛國,是先生的思想基石和施教原則。他終生言行一致,表裏如一。首先,貴身教,疾惡如仇。清朝末期,強敵入侵,瓜分中國;先生晚年,日寇入侵,“滅亡”中國。因此,他對外敵恨之入骨。一生不穿“洋布”、“洋襪”,不購買使用外國“洋貨”。僅此一點,可見先生之民族氣節。其次,重言教,崇尚禮儀。在走訪中,筆者偶得先生一同鄉門生手抄“北濂先生詩文”,得益匪淺。先生有“五信詩”數首,首句他開宗明意,“為臣為忠臣,為國須費心”。在其“教子語”的七條內容中,第一、二條他就告誡子孫:“要認得自家是個人。”“須要認得自家是個中國人。”進而講道:“人之所以異於禽獸,中國之所以異於夷狄,隻是禮義而已。存禮義則人也,則中國人也。居中國丟禮義,則夷狄禽獸而已。”牛先生愛國之情,躍然紙上。再次,筆投槍,誓死抗日。1931年“九·一八”事變,蔣介石不禦抵抗,日寇一舉占領我國東北,國之靈亡,危在旦夕。先生聞之,憤慨無限,以筆投槍,抗擊日寇。先生一口氣創作了十二首抗日詩,以“謂講學人”之“丈夫氣”。在此僅具數首:“覆轍三韓眼未休,老翁七十更何求。神妙誓與相終始,屈誌倭奴範亦羞。”“真道從容就義難,死能深所赤心安。九原含笑飄然去,不怕風消雪海寒。”“破釜沉舟盡向東,東鄰駟銑有遺風。縱無毅力降禽獸,死後猶能做鬼雄。”“覆巢旦夕死相連,一死隻爭後馬先。莫道為奴須幸免,古來賣國幾人屋?慘報違陽未忍聽,鋼條貫口尚非刑。那能更寫龜蛇種,共戴長空一道青!”先生之愛國情,報國誌,亡國恨,力透筆端,國人欽敬。其四,斥國賊,倡守“合作”。抗戰開始,國難當頭。北濂先生鄙視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共政策,滿懷激情,鄭重寫出了《我明告你》的驚世檄文。其主要雲:“今日中國,惟你與我,中國今日,死你即我……中國亡之,亡與你我,中國之存,存於你我……同一中國,何分你我……你我不分,中國一人,中國有人,中國其存。”至今,事隔70多年,可我們細讀濂思先生這些愛國憂民的詩文,依然對我們進行熱愛祖國、維護主權完整、促進“兩岸”統一,有著不可估量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教育意義。

  剛正不阿

  北濂先生剛正不阿,尊儒傳道,博學宏才,講德重義,不畏權勢。清朝末年,陝甘總督升允,讚奏他為“關中巨儒”,函薦朝廷起用,詔命為“經濟特科”,升允贐儀提行,先生俱函力辭,致身教育,終未赴任。

  1909年本省存古教高太常聘請先生分掌教事,因學派與立場觀點各異,遂和其友張鴻山堅辭不就,共同致力從教振興平“愛爾堂”。

  1924年康有為來陝,省督劉震平特請先生奉陪,他借故推辭,避而不會。

  1926年劉振平圍攻西安,數月不克,便親自登門,拜訪求教破城之策。先生須知其來,提前避於一邊,僅拴一犬守門,靜觀其變。不久,果然劉來護衛同至,守門犬狂吠不息,使其難入。先生聞犬聲,即返回寒居,讓“貴客”進入土窯。劉說明來意。北濂笑對曰:“我區區土窯,一犬守之,汝尚不能入,長安城今存‘二虎’(楊虎城、李虎臣)把守,君爾能入?”劉隻得高興而來,掃興而歸。

  民國初年,藍田新任縣長王紹沂恭先生之名,以求拜見,遭到謝絕。鄉邑士紳多議先生不近人情,他解釋說:“此人在外縣任上橫征暴斂,謂之‘王拉牛’。如此為人,見之何益?”

  筆者還聽人講述了這樣一事:臨縣郭某人曾任陝西省教育廳長,去世後,其子托人請先生代為其父寫“行狀”,北濂即一口回絕,並厲聲說:“你先人落善,難道讓我給造善不成!”

  矢誌傳道

  北濂先生是我國儒家文化的忠實傳播者。在我國近代,被譽為“關中大儒”,“關中才子”,“橫渠而後,關中一人”。他終生不仕,致身教育,矢誌傳道,憲章程朱。1901年,講學芸閣學屬。此後,又先後講學於興平“愛爾堂”、三原“清麓書院”、西安“魯齋書院”、“關洛學舍”、白水“彭衡書院”,並任山長、山西“宗濂學居”等。1918年歸講藍邑芸閣。次年,增修講堂五間,東西廈房十間,門房五間。自先生執教芸閣,求學之士與日俱增。20年間,門生遍布秦、晉、豫、魯、冀、皖、隴、鄂、蘇、滇及朝鮮等地。真可謂“桃李滿天下,門生遍中華”。

  1917年3月下旬,先生與道友興平張果齋(其號,名鴻山)、富一米文卿(亦名卷純)、同邑門生周建熏等人,推同前往山東謁孔孟廟林。據先生年譜記載:“二十四日動身,二十八日抵華縣”,登太采南峰仰天池,賦詩雲:“踏破白雲千萬裏,仰天池上水溶溶,橫空大地排山去,砥柱人間是此峰。”謁至途中,登山望遠,觸景生情,思緒萬千,八日謁衍至公,九日謁至廟,十日複謁至廟,十一日至鄒縣亞聖廟,有祭文存……

  北濂先生告誡門生:“道之興廢在天而不在人;學之存亡在人而不在地。”在“教子語”中又指出:“要認得天生我身,不單為享福,是要做頂天立地的事業呢!”“行道以濟時,明道以教人,守道以傳後,皆習業也。此是天地間第一等事業,我若不做,恐終無第二人去做。果爾,大負天地生我之本心矣!不可懼哉!”寥寥數語,先生的行道、明道、傳道、守道之勇氣、信心與其德行學識盡含其內。

  北濂先生“學富五車,才高八鬥”。但由於生活在封建主義統治的舊中國,因此,其思想、道德、行操、認識,難免受時代影響,持有一定的局限性。這一點,我們不能苛求於古人。先生愛國、重教、勤學、忠孝,熱忱傳播、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和美德,仍值得我們繼承、學習和發揚。

  1935年春先生應邀周至二曲講學,感勞成疾,夏五月患右半身不遂,雖起居艱難,仍手不釋卷。其時,他又負責《藍田縣誌》的編纂工作,右手不能動筆,身臥病榻上口授,由門生代筆,完成了縣誌的續修編纂工作。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變”,日寇又進犯我國盧溝橋,苑平喪師,平津陷落,華北危急。先生聞之,痛心疾首,寢食不安,日焦夜慮,病情加重,不幸於7月27日(農曆六月廿一日)辰晨辭世芸閣學舍。農曆十月初三日,安葬於芸閣後崗。先生去世,國人震驚,三秦同哀。時《大公報》以“關中大儒牛聖川先生逝世”為題,組稿致哀;國民中央、省、縣及各有關部門和各界人士,或捐贈致喪費用,或送挽幛、花圈或賦詩撰聯……以各種方式悼念。省政府主席孫蔚如致奠儀500元,並由省庫籌贈2000元。青島張範卿先生為誌墓,淄川孫靈川先生為墓表,地方送請入“鄉賢閣”。時定於每歲九月二十日火祭於芸閣。可惜,這一建築曆久,祭祀上有漢李廣、唐李之通、柳公權等,宋呂大忠、大防、大鈞、大陷,下至牛北濂共六個朝代達80人的文物古跡,均已毀於“文革”時期。

  北濂先生的一生,是勤奮創作的一生。其主要著作有《蘭川文稿》12卷,《文稿績抄》6卷、《呂氏遺書輯略》4卷、《芸閣劄記》16卷、《近思錄類編》14卷、《芸閣禮節緣委》、《秦蘭拾遺靈》、《童學辯證》、《蘭川詩稿》、《續藍田縣誌》等。

  華胥鎮城鎮建設新貌北濂先生,藍田人民懷念您!

  三風景名地及風俗民風

  故京:在華胥鎮東的312國道南側,原名故景,傳說係明代秦藩王朱懷修建的驛館和園林,作為四時從西安到水陸庵奉祀京佛的休息進餐之所。為西安進入藍田的第一驛站。明末兵災戰火,園林風景被毀,故名“故景”,意指過去的風景之地,景京同韻,後世轉名為“故京”了。

  紅河:在華胥鎮西北,從嶺區流經華胥鎮,因不斷融入紅土後水變紅色,故名紅河。

  新街:屬華胥鎮管轄,是藍田與西安市灞橋區的分界處,位於原長坪公路,今312國道北側,原係村落,1912年,“華洋義賑會”會長朱子橋,康寄超居士,以工代賑,興修藍商公路時,公路線經過這裏遂形成街道,故名新街,意為新興的街道。牛兆濂先生故居在此,原名鳴鶴溝。

  華胥風士完厚,民風純樸,人質直而尚義。風氣習氣皆以耿直純樸,厚道為榮,且有三皇之舊風,這些正是黃土地孕育出的優良風尚,故四方之人多樂居於此。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8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9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

  • 建國以來劉誌丹研究文集

    作者:中共陝西省委黨史研究室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收錄對劉誌丹同誌的研究文章,包括《論劉誌丹對中國革命的重大貢獻》、《劉誌丹在創建西北革命根據地的地位和作用》、《劉誌丹對西北革命根據地黨的建設的貢獻》、《共產黨人的楷模》、《劉誌丹在黃埔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