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十四、壓歲錢

範寅《越諺》寫道:“拜歲,即賀新年也,親朋往還,設筵燕歡,男婦雇工各給賞。”清人潘榮陞《帝京歲時紀勝》中《十二月·歲暮雜務》也說,除夕,“闔家團拜,更盡分歲,散黃錢金銀錁錠。”婁子匡編《新年風俗誌》也說到越中民間新年兒童拜歲禮俗:“這是輩分較小的向著生存著的輩分較大的年長的人拜新的禮節。幼者要跪下叩頭三響,長者隻須俯首攬臂道好,不過客氣一點的長輩,他就跟著跪下,還要送紅紙小包的拜錢幾角或幾元,叫小輩去自買玩具或食物。”

這種所謂“拜錢”,通常一般稱為“壓歲錢”。

前引清人陳鼎《東林列傳》卷一五《馮琦傳》說到貪官汙吏“其問人討錢,各有名目”,而“逢節索貢,曰追節錢”。其中有“除夕曰‘壓歲錢’”。

壓歲錢,是中國民間普遍盛行的禮俗現象。《談征·事部》“壓歲錢”條寫道:“除夕有此事,未知所始。陳其年《歲寒詞小序》有雲:‘且充壓歲之錢,姑貯辭年之酒。’”又《俗語考原》寫道:

壓歲錢舊俗,除夕夜,各家有小兒女者,用盤盒之屬,雜盛果品食物,互相饋贈,謂之“壓歲盤”。按宋時除夕內司意思局進呈精巧消夜果子盒(見《夢粱錄》),此遺意也。

《夢粱錄》卷六《除夜》關於所謂“除夕內司意思局進呈精巧消夜果子盒”事,寫道:“是日,內司意思局進呈精巧消夜果子合,合內簇諸般細果、時果、蜜煎、糖煎及市食,如十般糖、澄沙團、韻果、蜜薑豉、皂兒糕、蜜酥、小0螺酥、市糕、五色萁豆、抄槌栗、銀杏等品,及排小巧玩具頭兒、牌兒、貼兒。小酒器上插盒子作造像生大安輦或玉輅、九等。”這種什錦禮品盒,以果品為主,所以稱作“果子盒”,很可能主要是以兒童為對象的。認為“壓歲盤”為這種“精巧消夜果子盒”之“遺意”,而後又演變為“壓歲錢”的意見,也是有參考價值的。

俞樾《茶香室四鈔》卷二七引宋人嶽珂《愧郯錄》說,“今歲時士庶家以錢分遺家人輩,目曰‘節料錢’,或歲正冬節,縱之呼博,目曰‘則劇’。”這種“節料錢”、“則劇錢”,也有可能與後來的“壓歲錢”有一定的淵源關係。

清人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壓歲錢”條寫道:“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之‘壓歲錢’。”民國十一年《杭州府誌》引《江鄉節物詩題注》說,“兒童度歲,長者與以錢,貫用紅繩,置之臥所,曰‘壓歲錢’。”所謂“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和“貫用紅繩”,以及“置於床腳”和“置之臥所”的細節,都值得注意。

周作人《兒童雜事詩》卷一《甲之二·新年二》中,專門說到“壓歲錢”:

昨夜新收壓歲錢,板方一百壓枕邊。

大街玩具商量買,先買金魚三腳蟾。

大錢方整者名曰“板方”。金魚等皆用火漆所製,一枚值錢三四文。

關於兒童以長輩所給的“壓歲錢”“去自買玩具或食物”的情形,周作人在《自己的園地·耍貨》中也有回憶文字:“倘若這是正月的前三天,再往東走去,可以在軒亭口至大善寺的路上發見一兩攤做火漆貨的。我還記得,青蛙六文,金魚八文,三腳蟾十二文,果品大約是四文均一罷,至於摸魚的老漁翁,白須赤背,則要二十四文,要占去我普通所有壓歲錢四分之一,不敢輕易問鼎了。”

關於所謂“板方一百壓枕邊”,周作人在《魯迅的故家·分歲》中又寫道:“壓歲錢大概即是對於小輩辭歲的酬勞,但並不普遍,給的隻是祖父和父母,最大數目不過是板方大錢一百文而已。”這樣說來,玩具攤上價值“要二十四文”的“白須赤背”的“摸魚的老漁翁”的模型,確實要占去“普通所有壓歲錢四分之一”,自然“不敢輕易問鼎了”。

知堂詩“昨夜新收壓歲錢,板方一百壓枕邊”,似乎是說兒童於“昨夜”收到“壓歲錢”後,自己珍藏於“枕邊”。不過,好像也有長輩直接將壓歲錢置於兒童“枕邊”的情形。如蔡雲《吳歈百詠》之九自注:“除夜將睡,以錢置小兒女枕邊,名‘壓歲錢’。”魯迅在《阿長與〈山海經〉》中,也說到“枕邊”“壓歲錢”的“收”與“用”的具體關係:

辭歲之後,從長輩得到壓歲錢,紅紙包著,放在枕邊,隻要過一宵,便可以隨意使用。睡在枕上,看著紅包,想到明天買來的小鼓,刀槍,泥人,糖菩薩……

由此看來,“壓歲錢”是除夕“得到”,但要“放在枕邊”“過一宵”,方“可以隨意使用”的。

著名畫家豐子愷有《兒童雜事詩圖》,其中《昨夜新收壓歲錢》一幅,將周作人記述的新年兒童生活風俗描繪得十分生動。

“壓歲錢”作為普遍的民俗,在各地都有文化遺存。上海反映民俗現象的竹枝詞中可以看到有關“壓歲錢”的文字。如映雪老人《除夕竹枝詞》:

孩子相爭壓歲錢,紅頭繩結掛胸前。

囑他莫作頑皮事,明年須知大一年。

《紅樓夢》中,“壓歲錢”是寫作“押歲錢”的。第五十三回《寧國府除夕祭宗祠,榮國府元宵開夜宴》:“……然後散了押歲錢並荷包金銀錁等物。”又可見“押歲錁子”:“……正值丫頭捧了一茶盤押歲錁子進來。”直到近世,依然有將“壓歲”寫作“押歲”的。瞿秋白《赤都心史》三七就說到除夕長者“送小兒童的禮物”——“中國的‘押歲盤’”。

唐代詩人徐夤的詩作《病中春日即事寄主人尚書二首》中,有“臘內送將三折股,歲陰分與五銖錢”句,其中所謂歲陰分錢事,不知是否與“壓歲錢”民俗現象的原始形態有一定關係。

關於“壓歲錢”,地方誌中也有許多資料可以反映這種民俗的普及。例如,乾隆二十八年《東湖縣誌》:“(除夕)以銀錢係小兒之身,曰‘壓歲’。”嘉慶二年《宜興縣舊誌》:除夕,“賜小兒錢,曰‘壓歲錢’。”嘉慶十六年《西安縣誌》:“(除夕)尊長選大錢數十枚分賜孫子,曰‘壓歲’。”道光二十三年《武進陽湖縣合誌》也說,除夕“賜小兒錢,曰‘壓歲錢’”。鹹豐二年《淮安府誌》:“(除夕)家長分錢於卑幼,曰‘壓歲’。”

同治五年《宜都縣誌》:“(除夕)以紅繩係錢賜小兒,曰‘壓歲’。”同治四年《房縣誌》:“(除夕)小兒則以朱繩穿大錢掛胸襟,謂之‘壓歲錢’。”同治六年《鶴峰州誌續修》:除日夜深,“以錢係小兒身,曰‘壓歲錢’。”同治七年《武陵縣誌》:“至除日……家長又以錢貺子弟,謂之‘壓歲’。”同治八年《續修永定縣誌》:“(除日)年少者行辭年禮,給‘壓歲錢’。”同治十三年《黔陽縣誌》:“三十日為除夕……家長分錢與家人,謂之‘壓歲’。”光緒二年《零陵縣誌》:“(除夕)用紅繩編錢掛於小兒女衣帶上,謂之‘壓歲錢’。”又如光緒六年《巴東縣誌》:“(除夕)以銀錢係小兒之身,曰‘壓歲錢’。”光緒六年《六合縣誌》:“(除夕)家長以錢遍給家人,謂之‘壓歲錢’。”光緒八年《蘄州誌》:“(除夕夜)長輩以錢分子,謂之‘壓歲’。”光緒十五年《光山縣誌》:“(除夕)以錢分給家人,曰‘壓歲’。”光緒十五年《羅店鎮誌》:“(除夕夜半)尊長揀大青錢分諸幼輩,曰‘壓歲錢’。”光緒三十二年《富陽縣誌》:“除夕……子弟向尊長辭歲,尊長則遍散錢於闔家大小及仆婢,謂之‘壓歲錢’。”宣統二年《諸暨縣誌》:“人家除夕必置千錢於床頭,謂之‘壓歲錢’。”民國六年《雙林鎮誌》:“除夕……給兒童卑幼以錢,曰‘壓歲’。”民國六年《大理縣誌稿》:“歲餘日……至晚,子女拜親長辭年,親長賜銀錢於子女,曰‘壓歲’。”民國九年《重輯張堰誌》:“(除夕)長者以朱繩綴百錢貽小兒,曰‘壓歲錢’。”民國十年《宜良縣誌》:“(除夕)俵錢賜卑幼者,曰‘壓歲’。”民國十一年《天門縣誌》:“(除夕)以錢係小兒身,曰‘壓歲’。”民國十二年《棗陽縣誌》:“(歲除)以錢頒兒童、臧獲,曰‘壓歲錢’。”民國十五年《大理縣鄉土誌》:“歲除日,祭先祖。至晚,子女拜尊長,曰‘辭年’。尊長賜銀錢於子女,曰‘壓歲錢’。”民國二十一年《藍山縣誌》:“(除夕)尊屬給小輩錢數十文,曰‘壓歲錢’。”民國二十三年《淮陽縣誌》說,除夕,“家長賜幼者錢,曰‘壓歲’。”民國二十三年《西平縣誌》:“(除夕)入夜,家長分配壓歲錢於所屬卑幼。”民國二十三年《新平縣誌》:“(除夕)子女為父母辭年,各賜以錢,謂之‘壓歲錢’。”民國二十四年《蕭山縣誌稿》:“除夕……子弟向尊長辭歲,尊長則遍散錢於闔家大小以及仆婢,謂之‘壓歲錢’。”民國二十五年《重修正陽縣誌》:“(除夕)家長以錢幣分賜家人、婢仆,曰‘壓歲錢’。”民國二十七年《麻江縣誌》:“(除夜)尊長賜卑幼以錢,曰‘壓歲錢’。”民國三十二年《昆明縣誌》:“(除夕)俵錢賜卑幼者,曰‘壓歲’。”民國三十七年《醴陵縣誌》:“三十日大除……給兒童喜錢,曰‘壓歲錢’。”

“壓歲錢”的稱謂或有不同。例如:

歲錢

民國三十三年《薊縣誌》:除日,“於家中小孩散給‘歲錢’。”

代歲錢

民國三十二年《固安縣誌》:除夕,“年長老人分給子女錢文,謂之‘代歲錢’。”

歲錢

康熙九年《海豐縣誌》:“(除夕)小兒按歲係錢、芝麻殼於衣袋,曰‘帶歲’。”乾隆二十九年《隆平縣誌》:除日,“童男女得錢,曰‘帶歲’。”民國二十三年《定縣誌》:“(除夕)與小兒錢,曰‘帶歲’。”同治七年《鹽山縣誌》:除夕,“按歲係小兒錢於衣帶,曰‘帶歲錢’。”民國十八年《威海衛誌》:“(除夕)家長分‘帶歲錢’於兒孫奴婢。”

歲歲錢

民國二十二年《沁源縣誌》:“除日……小兒換新衣,家長以錢給小兒,俗名‘歲歲錢’。”

拽魂錢

民國三十三年《同官縣誌》:“除日……給兒童壓歲錢,俗名‘拽魂錢’。”

守歲錢

康熙四十九年《高密縣誌》:“(除夕)家督給子女青錢‘守歲’。”乾隆十九年《高密縣誌》:“(除日)至夕,陳設祀儀,家長給子女‘守歲錢’。”乾隆二十五年《濰縣誌》:“除夕,以錢銀分給子孫,謂之‘守歲’。”道光二十六年《招遠縣誌》:“(除夕)家長集群子弟為‘守歲宴’,稚子則餅餌啖之,人予以‘守歲錢’,自幼而長,婢仆皆然雲。”光緒十一年《丹陽縣誌》:“(除夕)家長散錢於家人,謂之‘守歲錢’。(《乾淳歲時記》‘隨年金錢一百二十文,旋即分賜親王貴邸,宰臣巨檔。’)”民國三十年《濰縣誌稿》也記載:“(除夕)以錢分給小兒女,謂之‘守歲錢’。”

分歲錢

乾隆十二年《武康縣誌》:“除夕……家庭舉宴,長幼鹹集,家長給大小錢鈔、果實之類,曰‘分歲’。”

百歲錢

蔡雲的《吳歈百絕》中有一首寫道:“灶山簾掛井闌封,燒過頭香拜喜容。百歲錢文盤內派,萬年糧米案頭供。”關於所謂“百歲錢文盤內派”,小注中說:“以果盤派兒輩,內有‘百歲錢’。”民國八年《建德縣誌》:“元旦……兒女未成年者贈以‘百歲錢’,近年改用銅圓五枚或十枚不等。”民國十九年《壽昌縣誌》:“歲除……卑幼拜尊長,曰‘辭年’,尊長分給‘百歲錢’於卑幼,曰‘押歲’。”民國二十六年《衢縣誌》:“除夕……尊長選大錢數十枚分賜孫子,曰‘壓歲’。多至百文為度,亦曰‘百歲錢’。置之臥所,是為‘壓歲’。”

拜節錢

清代學者沈欽韓《拜年詩》有“乞得兒童拜節錢,奴婢顏開各有齎”句,說的就是“壓歲錢”。

新歲錢

《息烽縣誌》記載,“帶小孩往賀,主人饋以錢,名曰‘新歲錢’。”

新年錢

嘉慶二十年《溫江縣誌》寫道,元旦,“尊長與小兒錢,謂之‘新年錢’。”

壓歲盤

民國二十二年《吳縣誌》:“除夕……長者賜果、錢於卑幼,曰‘壓歲盤’。”

迓歲錢

民國二十五年《陽武縣誌》:“(十二月)月晦為除夕,尊長以錢分賜諸卑幼,謂之‘迓歲’,亦曰‘壓歲’。”

謁歲錢

民國十三年《定海縣誌》:“(元旦)清晨,家中幼者序拜尊長,謂之‘拜歲’;長者賜以銀錢,謂之‘謁歲錢’。”

懨歲錢

嘉慶二十年《溫江縣誌》又說,除夕,“尊長以錢賜卑幼,謂之‘懨歲錢’。”

押歲錢

乾隆六十年《石首縣誌》:“(除夕)尊長與兒童錢,謂之‘押歲錢’。”同治十三年《安吉縣誌》:“除夕……大小各給錢鈔,謂之‘押歲錢’。”光緒三年《黃岩縣誌》:“除夕……家長以錢財分散子弟、仆婢,謂之‘押歲錢’。”光緒二十二年《錫金識小錄》記載:“崇安寺市自元日起,兒童爭趨焉。所鬻皆傀儡戲具,熔錫為小杯盤、椅桌、小鋌之屬,削竹木為刀槍,糊紙為鬼臉,大都賺騙小兒押歲錢耳。”光緒二十五年《餘姚縣誌》:“除夕,闔家卑幼向尊長辭歲,家長散錢於家屬大小男女並婢仆等,名曰‘押歲’。”民國十六年《瓜洲續誌》:“除夕日……分給兒童押歲錢。”民國二十年《長葛縣誌》:“(除夕)尊長賜卑幼錢,名曰‘押歲錢’。”民國十九年《崇明縣誌》說事在元旦:“尊長賜銀錢,謂之‘押歲’。”民國二十年《鎮海縣誌》:“除夜……家長賜錢與兒女,謂之‘押歲’。”民國二十四年《青城縣誌》對這一古老民俗又有新式的解釋:“(除日)兒童以鼓樂為戲,長輩給幼輩以兒童教育儲金若幹,曰‘押歲錢’。”

特別令人驚異的,是有將以紙錢致祭稱作為祖先送“押歲錢”的說法。民國七年《商水縣誌》寫道:“除日……以紙錢祭墓,曰‘為祖先送押歲錢’。”

壓歲錢、迓歲錢、謁歲錢、懨歲錢、押歲錢,其音相近,而哪一種定名最接近本義,還可以討論。

也有稱用於“供佛堂”的錢為“壓歲”的。如民國十七年《祿勸縣誌》:“除夕……以銀錢供佛堂,曰‘壓歲’。”

錢沃臣有《壓歲錢詩》:

嫂具珍柈姑設筵,飯儲宿歲為新年。

老人分歲渾無事,手數孫曾壓歲錢。

俗以五色線穿青錢排結花樣,齎兒童壓勝,曰“壓歲錢”。以“壓勝”釋“壓歲錢”的“壓”字,也有可能是接近原意的。

也有的地方,“壓歲錢”禮俗在正月初一實行。例如民國十一年《法華鄉誌》:“(元旦)贈小兒錢,曰‘壓歲錢’。”

對於所謂“壓歲”的真實含義的理解,有的地方民俗可以參考。如民國四年《漢口小誌》記載正月禮俗:

元日、二日皆停止貿易,不掃地,不取火,不打水,蔬菜皆先熟以備用,謂之“壓歲”。至三日早膳後焚香送神,始漸開貿、打水,並將盆盎餘水潑之。

婦孺各佩銀洋、台票,亦謂之“壓歲”。

同一誌書在有關“除日”禮俗的內容中還說到:“日暮,飼諸家畜,皆令飽。滿注水於甕,備三日用。不潑殘水,多設盆盎以盛之。三日不掃地。箱篋廚櫃皆各封鎖緊固。”意義應當也大略相同。新年停業、停作、停炊,是各地共同的情形,然而明確稱此為“壓歲”,卻並不多見。

清人顧祿《清嘉錄》卷一二有“壓歲盤”條,又以“壓歲錢”為副題,收集了一些資料,不妨迻錄如下:

壓歲盤壓歲錢壓歲果子

長幼度歲,互以糕果朱提相齎獻,謂之“壓歲盤”。長者貽小兒,以朱繩綴百錢,謂之“壓歲錢”。置橘荔諸果於枕畔,謂之“壓歲果子”,元旦睡覺時食之,取讖於吉利,為新年休徵。

案:陳迦陵《歲寒詞》小序雲:“且充壓歲之錢。”又王茨簷詩:“不惜金錢分壓歲。”又張軼青《壓歲錢》詩有“用鎮將除夜”及“回環朱縷結”之句。又郭瀕伽《淮陰歲除·詠壓歲錢》詩雲:“紅索青銅貫。”又吳曼雲《江鄉節物詞》小序雲:“杭俗,兒童度歲,長者與以錢,貫用紅,置之臥所,曰‘壓歲錢’。”詩雲:“百十錢穿彩線長,分來角枕自收藏。商量爆竹餳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可見此風非吳獨有。蔡鐵翁詩:“錚錚排戶投瓊響,半擲床頭壓歲錢。”吳曼雲《江鄉節物詞》又有《詠吉利》詩雲:“閩荔乾紅鄧橘黃,深宵酒醒試偷嚐。聽郎枕畔朦朧語,新歲還君大吉祥。”其小序雲:“杭人除夜以朱橘荔枝置枕旁,歲朝取食之,呼曰‘吉利’,音相近也。”又汪乾若詠橘荔諸詩自序雲:“吳興風俗,除夕置果枕畔,為新年休徵。”其《詠橘》雲:“隻恐剖開驚象戲,夜深無處著棋枰。”

其中說到“壓歲錢”的詩句,頗值得品味。

清人陳維崧《陳檢討四六》卷一一有《歲寒詞小序》,末句為“棄之篋衍,且充壓歲之錢;覆彼瓶盆,姑貯辭年之酒”。也說到“壓歲錢”。清人汪由敦《鬆泉集》卷一六有《除夕》詩:

笑把屠蘇又一年,迎新節物任紛然。

太平競寫宜春帖,利市先分壓歲錢。

去日風光憑指數,故鄉書信劇情牽。

家人相戒聽朝漏,爆竹通宵紫陌闐。

其中“利市先分壓歲錢”句,也值得玩味。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