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節 善納諫言與擇善而從

在宣帝“中興”的背後,善納諫言無疑是一重要的前提條件。然而,在君主“善納”與群臣“諫言”之間,君主的態度無疑起著主導作用。元帝時,劉向上“變事”,為“忤於貴戚尚書”的前將軍蕭望之辯護時,曾引高祖赦免季布之罪,“以為將軍,高後、孝文之間卒為名臣。”武帝時寬貰兒寬、董仲舒之失,“(寬)位至禦史大夫,禦史大夫未有及寬者也”;“仲舒為世儒宗,定議有益天下”。在論及宣帝時事,劉向則引夏侯勝事為例曰:“夏侯勝坐誹謗係獄,三年免為庶人。宣帝複用勝,至長信少府,太子太傅,名敢直言,天下美之。”

所謂夏侯勝誹謗事發生在本始二年(前72),“宣帝初即位,欲褒先帝”,詔丞相禦史議武帝廟樂,群臣皆曰:“宜如詔書”。而長信少府夏侯勝獨持異議曰:

“武帝雖有攘四夷廣土斥境之功,然多殺士眾,竭民財力,奢泰亡度,天下虛耗,百姓流離,物故者半。蝗蟲大起,赤地數千裏,或人民相食,畜積至今未複。亡德澤於民,不宜為立廟樂。”公卿共難勝曰:“此詔書也。”勝曰:“詔書不可用也。人臣之誼,宜直言正論,非苟阿意順指。議已出口,雖死不悔。”於是丞相義、禦史大夫廣明劾奏勝非議詔書,毀先帝,不道,及丞相長史黃霸阿縱勝,不舉劾,俱下獄。

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之標準,長信少府夏侯勝及丞相長史黃霸以為武帝“亡德澤於民,不宜為立廟樂”,並非沒有依據。在宣帝議立武帝廟號之前,高、惠、文、景、武、昭諸帝,隻有高、文兩帝,於景帝元年(前156)上廟號太祖與太宗,其餘均無廟號,符合“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在夏侯勝看來,武帝雖有開疆拓土之功,卻“亡德澤於民”,所以“不宜為立廟樂”。

然而,夏侯勝的行為確實給即位不久的宣帝出了一道難題。“非議詔書,毀先帝,不道”,按漢製是為重罪,“係獄當死”,於法有據。不過,夏侯勝又是廢除劉賀、擁立宣帝的功臣之一,且與宣帝信任的大臣丙吉相交頗深;而與夏侯勝同時下獄的黃霸,則是宣帝在民間時“知百姓苦吏急也,聞霸持法平,召以為廷尉正,數決疑獄,庭中稱平”,剛剛擢升的守丞相長史。因此,宣帝有意擱置此案,本始四年(前70),兩人遇赦出獄,“勝出為諫大夫給事中,霸為揚州刺史”,複得宣帝信任。為鼓勵夏侯勝繼續直諫,“朝廷每有大議,上知勝素直,謂曰:‘先生通正言,無懲前事’。”至於黃霸,任揚州刺史三年後擢為潁川太守,並特意製詔禦史:“秩比二千石,居官賜車蓋,特高一丈,別駕主簿車,緹油屏泥於軾前,以章有德。”

對於“有道”君主而言,善納諫言固然是值得稱道的“美行”;而於眾多諫言中選擇合乎時務者並付諸實施,擇善而從,則是善納諫言的最高層次。至於擇善而從,於宣帝一朝堪稱典範者,當數排除眾議,起用老將趙充國平羌事。

西漢時期,羌人主要散居於今四川北部、甘肅西部及青海一帶。當匈奴勢力強大時,羌人依附匈奴,聯合與漢為敵。元狩二年(前121),漢武帝發動河西戰役,於河西地區設置酒泉、武威、張掖、敦煌四郡,除開通西域之外,另一戰略目的就是隔斷羌人與匈奴的聯係,嚴禁諸羌居住湟中(泛指今青海湟水兩岸),並設護羌校尉監護諸羌。

宣帝時期,羌地形勢發生變化,羌人與漢爭奪湟水流域牧地,逐漸渡湟水北岸漢地定居,“郡縣不能禁”。元康三年(前63)先零羌與諸羌種豪兩百餘人解仇結盟,終於釀成邊患。羌侯狼何又使至匈奴,欲借匈奴兵襲擊鄯善、敦煌,隔絕漢朝西域通道。神爵元年(前61),宣帝詔遣光祿大夫義渠安國“行視諸羌,分別善惡”。義渠安國卻召斬先零羌豪三十餘人,又縱兵“擊其種人,斬首千餘級”,終於釀成動亂,諸降羌和歸義羌侯楊玉等聯絡小種舉兵反抗,“攻城邑,殺長吏”,義渠安國敗退令居。在這種形勢下,宣帝起用諳熟邊事的老將趙充國平複羌亂。

趙充國至西部都尉府後,采取持重方針,“常以遠斥候為務,行必為戰備,止必堅營壁,尤能持重,愛士卒,先計而後戰”,堅持破解羌人聯盟,先平定“首為畔逆”的先零羌,以威信招降罕、開羌。而急於平息羌亂的宣帝,采納酒泉太守辛武賢的建議,出兵六萬餘人,準備分兵並出張掖、酒泉,合擊在鮮水(今青海湖)一帶的罕、幹諸羌。趙充國上書反對這一建議,認為大兵一出,轉運煩費,徭役複發,匈奴、烏桓可能乘機騷擾北邊,而且罕、幹羌隻是脅從先零羌,所以應“捐罕、開暗昧之過,隱而勿章,先行先零之誅以震動之,宜悔過反善,因赦其罪,選擇良吏知其俗者俯循和輯,此全師保勝安邊之冊。”宣帝令群臣議其書,“公卿議者鹹以為先零兵盛,而負罕、開助,不先破罕、開,則先零未可圖也。”於是宣帝以樂成侯許延壽為強弩將軍、酒泉太守辛武賢為破羌將軍,出兵擊罕、開羌,並書敕責讓趙充國,令其助擊罕、開羌。然而趙充國不為所動,“以為將任兵在外,便宜有守,以安國家”,繼續上書“陳兵利害”,堅持己見。宣帝最終采納趙充國的建議。先零羌被擊潰後,罕、開羌果然不煩兵而服。隨後趙充國又條陳不出兵留田便宜十二事。神爵二年(前59)秋,若零、離留等共斬先零大豪猶非、楊玉,帥諸羌四千餘人降,漢始置金城屬國安頓降羌,趙充國“振旅而還”。

在平羌之役中,趙充國的主張始終受到宣帝與群臣的質疑,史稱“初是充國計者什三,中什五,最後什八”,足見趙充國說服宣帝與群臣之艱難。然而趙充國反複上書陳述這一方針的正確性和必要性,終於為宣帝和大多數朝臣所接受。在趙充國與宣帝爭議平羌策略最為激烈之時,宣帝曾以璽書令趙充國進兵擊罕、開羌,甚至有“今詔破羌將軍(指辛武賢)詣屯所,為將軍副,急因天時大利,吏士銳氣,以十二月擊先零羌。即疾劇(時趙充國病),留屯毋行,獨遣破羌、強弩將軍”這樣的威脅性語言。在宣帝的嚴斥與督促之下,趙充國子中郎將趙卬十分恐懼,又不敢獨勸其父,於是使客諫充國曰:

“誠令兵出,破軍殺將以傾國家,將軍守之可也。即利與病,又何足爭?一旦不合上意,遣繡衣來責將軍,將軍之身不能自保,何國家之安?”充國歎曰:“是何言之不忠也!本用吾言,羌虜得至是邪?……兵久不決,四夷卒有動搖,相因而起,雖有知者不能善其後,羌獨足憂邪!吾固以死守之,明主可為忠言。”遂上屯田奏。

宣帝的斥責不可謂不嚴厲,趙卬的擔憂不可謂無由,然而趙充國還是固執己見,不惜“以死守之”,正是相信宣帝是可納“忠言”的“明主”。就是在宣帝“兩從其計”,即從趙充國不出兵屯田之議,又從破羌將軍辛武賢出擊罕、開羌,多有斬獲的情況下,與趙充國往來甚密的浩星賜雖然認為“眾人皆以破羌、強弩出擊,多斬首獲降,虜以破壞。然有識者以為虜勢窮困,兵雖不出,必自服矣。”還是勸趙充國晉見宣帝時,“歸功於二將軍出擊,非愚臣所及。如此,將軍計未失也。”趙充國慨然表示:“吾年老矣,爵位已極,豈嫌伐一時事以欺明主哉!兵勢,國之大事,當為後法。老臣不以餘命壹為陛下明言兵之利害,卒死,誰當複言之者?”仍然堅持“以其意對”。最終得到宣帝的認同。紬繹《趙充國傳》所載宣帝與趙充國往來之書及辛武賢之議,趙氏不避利害以進“忠言”,宣帝博納眾議,擇善而從,君臣相知甚深之情景躍然紙上。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