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三、漢元帝的皇後嬪妃

(一)皇後王政君

漢宣帝中興之後,西漢王朝迅速衰落,直至被王莽篡權。在這個過程中,漢元帝的皇後王政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正是在她的權勢之下,西漢後期外戚幹政嚴重,導致當時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漢朝統治陷入危機。可以說,漢元帝皇後王政君從出現在西漢政治舞台伊始,就是以挽歌手的姿態走向西漢政治權力核心的,她本人也在難言之中了結了自己一生的悲歌傳奇。

王政君是從元帝時開始出現在政治舞台上,先後以皇太後、太皇太後的身份把持朝政,並一度臨朝稱製、俯視四海。富有諷刺意味的是,這位曆經四朝、貴為天下國母、享年84歲的壽星皇太後,不僅目睹了西漢衰敗亡國的全過程,而且是她把漢傳國玉璽交給了王莽。

1、宣帝宮人,元帝皇後

王政君,其先世據說是傳說中的黃帝後裔。東周時,先祖為齊國卿大夫,姓田氏,後田氏代齊,做了國君,被秦始皇平滅。後來項羽又封田安為濟北王。漢高祖建國,田安被削奪王爵,仍住在齊地,當地人稱為"王家",從此,田安後世子孫便以"王"為姓氏。田安是王政君的五世高祖。

田安的孫子王遂在漢文、景之際,住在東平陵(今山東濟南東)。後來,王遂生兒子王賀,王賀又生王禁(字稚君),王禁便是王政君的生父。王政君的祖父王賀在漢武帝時任繡衣禦史,曾到魏郡(今河北臨漳西南)緝捕地方"群盜",因寬縱不誅被免職。王賀被免職後,又與同鄉裏的大戶人家終氏結怨。王賀因此舉家遷到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東)委粟裏,在裏中任三老,當地人都很尊重他。據縣裏有位名叫建公的老者講:"當年春秋之世,沙丘暴崩,晉史就曾卜過一卦說:'沙丘之崩,實因陰為陽雄,土火相乘。這預示著六百四十五年後,當有聖女興世,大概會應驗在齊田家!'現在,王家遷來,正居當年沙丘之地,時間也相符,恐怕八十年後,王家真有貴女出世而興天下了。"

也許是出於巧合,建公的一番神話般的預言後來真的靈驗了,並且恰好應驗在王政君身上,似乎王政君的一生早已命中注定。這樣,王政君的頭上就有了"聖女"的光環。

相傳王政君出生時曾有奇異,據《漢書》記載,她的母親李氏夫人懷孕時,就曾"夢月入其懷",方孕政君。漢代大文學家揚雄作誄文時說她乃"太陰之精,沙麓之靈",就是說,人未出世,就已非同尋常了。宣帝本始三年(前71年),王政君呱呱落地。此時,她的父親王禁隻擔任廷尉史一職。王禁胸懷大誌偏又喜酒好色,娶了幾房妻妾,生有四女八男:長女君俠,次即王政君,再次君力和君弟;長子王鳳以下有王曼、王譚、王崇、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時。

政君與王鳳、王崇同為王禁的正妻李氏所生。王政君的生母李氏生下三個孩子後,因為嫉妒丈夫娶妾太多,一氣之下改嫁給河東的苟賓。

王政君小時候跟隨爺爺王賀住在山東時,年複一年,已經出落得如花似玉,美豔端莊,在當地頗有佳名。待字閨中時,父親將她許配了人家,說來令人難以置信,幾次都沒等迎娶過門,許嫁的男子就死了。後來東平王劉宇見她清秀聰慧,又聘她為姬妾,仍是沒等過門,東平王又死了。接連發生這樣的事,王禁很迷信,就找個卜者為女兒看相算命。卜者說:"當大貴,不可言。"王禁聽了這極富暗示性的話,便不惜重資,延師教她讀書學經,還教習琴棋書畫,熏陶貴族禮儀。王禁不免暗暗稱奇:難道女兒命硬,有克夫之災?為此他專門請會相麵的半仙為王政君算命。半仙對王禁說:"令愛吉相,命當大貴。"王禁信以為真,悉心教她讀書寫字,練習操琴司鼓,指望有一天能出人頭地。

五鳳四年(前54年),18歲的王政君被選入皇宮,做了一名地位很低的宮人——家人子。王政君入宮近二年,一直默默無聞。一個極其偶然的機會,她才得以嶄露頭角。這便是皇太子劉奭最寵幸的妃子司馬良娣病死。

司馬良娣臨終前,拉著太子劉奭的手,哀哀陳訴:"妾死非天命,是殿下那些姬妾嫉妒我受殿下恩寵,天天用妖法詛咒我。妾實在是死不瞑目呀!"司馬良娣死後,劉奭因悲痛過度而精神頹靡、鬱鬱寡歡,常無緣無故地大發脾氣,遷怒於其他姬妾。日子久了,宣帝了解到事情真相,為了順適太子的心情,特命皇後從後宮家人子中選擇可以服侍太子者,任由太子選入宮中。

一天,太子入朝覲見父皇,皇後乘機將已經挑選好的五位家人子引入。巧的是,王政君正在其中。皇後私下裏告知在旁供奉的長禦,讓她問問太子到底中意哪一位。其實,太子此刻還沉湎於對司馬良娣的無限思念之中,對皇後煞費苦心為他挑選的五位佳人,沒有任何興趣,但又不好駁皇後的麵子,不得已勉強回答說:"其中一位還可以。"此時王政君的座位離太子最近,五人中又偏偏是她一人穿著絳色花邊的大掖衣。長禦聞言,以為裝束與眾不同的王政君被選中,便轉告皇後。於是,皇後命人將王政君送到太子東宮。

禮畢當日,太子與王政君同會陽台,這在古代稱為"禦幸"。盡管王政君各方麵的條件都不是非常好,但是她的運氣確實很好。公元前51年,王政君生下了未來的成帝,這也許是王政君命該交運,當時太子妻妾數十人,有的禦幸長達七八年,可是都沒有生育子女,這令當時的漢宣帝非常著急,就怕後繼無人。王政君這一次機會便身懷有孕,真算是福星高照。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王政君在甲館畫堂生一男嬰。年近中年的宣帝得到嫡長皇孫,一番苦心終於沒有付諸東流,喜悅之情自不必說。他親自為孫子取名"驁"。驁者,千裏馬也,字太孫,常把他帶在身邊,異常鍾愛。

母以子貴,王政君的地位也隨之高漲。黃龍元年(前49年),宣帝死去。太子劉奭即位,這就是漢元帝。年僅3歲的太孫劉驁被立為太子。王政君先由太子之妃升為婕妤,三天之後,又立為皇後。

盡管王政君運氣好,當上了皇後,但她卻未能超越命運的法則。王政君的皇後生涯是冷清孤獨的。自從她生下劉驁,很少被劉奭召幸,隻剩下皇後的虛名。因後宮嬪妃眾多,無暇一一臨幸,元帝便命令畫工畫下她們的肖像,根據肖像選定是否召見。

王政君聰明絕頂,知道隻要保住她的皇後和皇太子的地位,早晚會有出頭之日。因此,她絲毫沒有爭風吃醋的意圖,依舊堅持每天恭順地向漢元帝請安,從不提出非分的要求。她的賢惠使她在後宮中深得人心,也使漢元帝從心底裏滿意。雖然沒有和元帝長相廝守,但她的皇後位置卻始終沒有動搖過。這中間元帝曾有過換太子的念頭,但因種種原因而作罷。

在王政君遭受冷遇的時候,元帝對傅昭儀卻是非常寵幸,因此對傅昭儀所生的兒子定陶王劉康十分鍾愛,認為他多才多藝。漸漸地,對王政君所生的太子劉驁就不滿意了。尤其是後來太子常飲酒作樂,不務正業,元帝更覺得他無德無能,不堪大任。因而,常常想廢掉劉驁,改立劉康為太子。這使王政君與太子都憂懼不安,茶飯無味。多虧了元帝的寵臣史丹多方斡旋,鼎力相助,才化險為夷。太子劉驁的嗣君身份才沒有改變。王政君也度過險關,依然做她的皇後。

竟寧元年(前33年)五月,元帝病死。太子劉驁即位,這就是漢成帝。王政君被尊為皇太後。

2、五侯受封,成帝束手

成帝處在皇太後及其家族的操縱下,從此不再關心朝政,反而更加追求荒淫腐朽的生活。

成帝即位後,立許氏為皇後。鴻嘉三年(前18年)十一月。許氏做皇後14年後,被王政君廢黜。早在許皇後被廢之前,成帝還曾納趙飛燕入宮。圍繞著趙飛燕在後宮的地位,王政君對成帝百般刁難,使他無法隨心所欲,引出了後宮一係列的波瀾。

成帝死後不久,司隸校尉解光(司隸校尉是專門負責糾察京師百官與近畿治安狀況的官員,外戚、親王也要受其監察,權力很大)上奏王政君,稱成帝與許美人、中宮史曹宮曾育有子嗣,但均因趙氏撒野使潑而死於非命,且證據確鑿,事實清楚。

這份上奏一公開,立即在朝廷引起軒然大波。王政君既哀痛皇孫之死,使國統絕嗣,又恨趙氏姐妹施媚固寵,害死了兒子,有意依法嚴辦,但她也有後顧之憂,擔心深究會使成帝的私生活暴露於天下,有礙其形象。郎官耿育的上疏也表達了這一觀點:"複校省內,暴露私燕,誣汙先帝傾惑之過,成結寵妾妒媚之誅,甚失賢聖明見之明,逆負先帝憂國之意。……不然,空使謗議上及山陵,下流後世,遠聞百蠻,近布海內,甚非先帝托後之意也。"這一番話,使王政君的內心充滿了矛盾。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即位的漢哀帝隻把趙飛燕的弟弟新成侯趙、侄子成陽侯趙廢為庶人,將其家人貶往遼西郡(今遼寧義縣西),而沒有再追究趙飛燕的責任。哀帝本人也因趙飛燕有助其繼位之德,不想再予深究,遂不了了之。不過,事情遠沒有完結。哀帝死後,王莽又通過王政君,舊話重提,詔示有關部門:"前皇太後(趙飛燕)與昭儀俱侍帷幄,姊弟專寵錮寢,執賊亂之謀,殘滅繼嗣以危宗廟,悖天犯祖,無為天下母之義,貶皇太後為孝成皇後,徙居北宮。"數十日之後,又以她有失婦道、無共養之禮而懷狼虎之毒等名義,廢為庶人,逼令自殺。遷延數年的成帝後宮一案才算告一段落。據說,當時民間有童謠傳唱:"燕燕,尾涎涎,張公子(成帝每微服出行時陪同的張放),時相見。木門倉琅根(指宮門),燕飛來,啄皇孫。皇孫死,燕啄矢。"正是對此事的演繹。

3、國統三絕,王莽居攝

哀帝劉欣是當年與成帝劉驁爭立太子的定陶恭王劉康之子,也就是當年元帝宮中王政君的情敵傅昭儀的孫子。成帝在世時,定陶恭王劉康來朝,他念先帝的情分,不再計較其爭儲的過節,對待這位王弟非常周到仁厚。成帝曾對定陶恭王說:"我沒有兒子,人命無常,一旦有什麽三長兩短,咱們就不能再像今天這樣見麵了,你還是待在我身邊,還可以常常見麵。"後因大將軍王鳳相逼,劉康辭別歸國,兩人相對而泣,依依訣別。成帝晚年,自知得子無望,不得不與母親王政君在皇族宗室中尋找合適的人選來承繼皇統。當時,最有希望的是成帝的弟弟中山孝王劉興與侄子定陶王劉欣。

元延四年(前9年),中山孝王與定陶王均入朝覲見。定陶王率王國傅、相、中尉三官一道入朝,中山孝王惟獨帶一位王傅,成帝覺得納悶,就問其原因。定陶王答:"祖宗有定製,諸侯王入朝麵聖,應率封國內二千石官同行。傅、相、中尉,都是封國內二千石,所以都可隨從。"成帝又讓他誦《詩經》,定陶王出口成章,且能通解其義,成帝心中甚喜。又一天,他問弟弟中山孝王:"隻帶封國王傅入朝,是據什麽法令呢?"中山孝王瞪目結舌,令其誦《尚書》,又是支支吾吾。後來成帝給諸侯王賜宴,中山孝王最後一個吃飽離席,起來時,襪子上係帶又鬆開。成帝由此覺得中山王不如定陶王賢能,常常向王政君讚譽定陶王的才藝。這對定陶王入繼大統產生了重要影響。另外,隨同前來的定陶王祖母傅太後也為孫子在宮中辛勤奔走,多方賄賂,首先打通了成帝最寵愛的趙飛燕姐妹的關節,送去了很多珍寶與特產,趙氏姐妹也聽到過皇上讚揚定陶王,自己更想借機鞏固日後在宮中的地位,也就積極地替他爭取;同時,傅太後還買通了喜愛錢財的驃騎將軍、曲陽侯王根,通過王根等人討好王政君。多管齊下,定陶王劉欣終於如願以償,於綏和元年(前8年)二月被立為皇太子。一年後,成帝暴死,劉欣即位。為了斬斷哀帝與已來長安的傅太後及生母丁姬的親密關係,王政君隻準許她們每十天與皇帝見一次麵。不久,哀帝請求王政君準許追尊生父定陶恭王為恭皇,並加封祖母傅氏和生母丁氏為皇後。後來,他借口"漢家之製,推親親以顯尊尊",把傅氏由帝太太後改封為皇太太後,稱永信宮,丁氏為帝太後,稱中安宮,與太皇太後王政君稱長信宮(後居長樂宮)並駕齊驅。這樣,加上當時的中宮皇太後趙飛燕,哀帝時後宮共有四位皇太後。

傅、丁開始得勢後,王政君為了避免與其發生衝突,曾詔令以大司馬輔政的侄子王莽辭職。哀帝擔心剛剛即位,就失愛於王政君,未敢造次,對王莽表示挽留,並派人向王政君說:"皇上聽說太皇太後下詔,很是悲傷。皇上表示,您若不讓大司馬輔政,他就不敢聽政。"於是,王政君再一次下詔讓王莽輔政。但王氏外戚與傅、丁兩家顯然難免發生衝突。一些大臣出於各自的考慮,也紛紛就朝廷人事發表意見。不久,司隸校尉解光彈劾曲陽侯王根及其侄子成都侯王況,內懷奸邪,蔽上壅下,內塞王路,外交藩臣,驕奢僭上,壞亂製度,無人臣之禮。哀帝就借機削去王況的封爵,貶為庶人;把王根撤職,逼令歸國。隨著傅、丁兩家的得勢,她們也日益驕倨。傅太後與王政君談話時,常常不禮貌地直接稱她"嫗",即老太婆,王政君也不便當麵發作。看來,作為實際掌權者的王政君因傅氏得勢也經曆了一段不甚愜意的生活。

傅、王兩家的明爭暗鬥,使西漢中樞政治更加腐敗黑暗。為了確保王政君絕對的國母地位,輔政的大司馬王莽等人對傅、丁的勢力設法加以限製,這種限製又導致雙方衝突的進一步升級。有一次,未央宮內大宴,有人給傅太後設帷座,與首座的王政君並列。王莽看到後,立即板起麵孔說:"傅太後隻是藩國的太後,怎可與至尊的太皇太後平起平坐?"言罷,令人立即撤掉了座位。王莽因此得罪了傅氏。事後,王莽不得不避其鋒芒,在王政君的授意下提出辭職。這一次,哀帝沒有挽留。王莽回到了自己的封國南陽(今屬河南)後,杜門謝客,靜觀時變。

為了緩和社會矛盾,王政君建議哀帝頒布法令,限製占田與廣蓄奴婢。但哀帝自己帶頭破壞規定,一次就賜給董賢良田二千頃,法令實際上是一紙空文。王政君詔令王氏娘家人:家中田地,除了祖上墳塋地外,其餘都要分給貧民。雖然這隻是一種姿態,卻使王政君獲得了慈善國母的美譽。不久,哀帝迫於朝野上下的壓力,以奉侍王政君為名,將王莽重新召回。

元壽二年(前1年),哀帝死於未央宮。哀帝沒有兒子承繼國統,王政君立即入宮,掌握了象征最高權力的傳國玉璽。她啟用王莽,委以軍政大權,逼死董賢,立中山孝王的兒子劉衎即位,是為漢平帝。平帝年僅9歲,體弱多病,王政君雖然高高在上,東山再起的王莽卻逐漸地將她架空,掌握了實際權力。

王莽的發跡,恰是王政君裙帶政治的結果。

王莽,是王政君三弟王曼的兒子。王曼死後,王莽家境孤寒,但對幾位叔伯"曲有禮意",恭敬備至。當年王鳳生病,他侍疾左右,親嚐湯藥,忙裏忙外,一連個把月都沒舒舒服服地睡個囫圇覺,有時臉都顧不上洗,以至於"亂首垢麵"。後來,在眾人推舉之下,王政君給他封官加爵,但他"節操愈謙","折節力行"。成帝綏和元年(前8年)時,王政君讓他做大司馬,掌握軍政大權。這一時期的王莽表現得謙恭禮讓,朝野上下一片頌揚之聲,"宗族稱孝,師友歸仁"。王政君也對他十分信任,認為他德才兼備。其實,王莽此時已有篡漢野心。

為了更牢固地掌握手中的權力,王莽很注意在王政君眼中樹立自己的美好形象。他表麵上謙恭處事,以使朝廷官員頌揚他的功德。對王政君身邊的宮人,無論地位高低,均大加賄賂,有時連王政君的婢侍生病,他也親往探視,以討王政君的歡心。

王莽見年愈古稀的王政君不滿足長年居於深宮之中,便極為周到地安排她"四時車駕巡狩四郊,存見孤寡貞婦",並煞費苦心地籌劃她四季遊玩的地點。從此,王政君春夏秋冬常在外遊幸。在王莽的鼓動下,她還曾如願到多年前與元帝歡會的太子舊宮中緬懷舊情。另外,王莽還特別注意用一些虛名來取悅王政君。如奉勸她不要總穿粗布衣服,更不要常減禦膳,為了宗廟社稷,應"遵帝王之常服,複太官之法膳"等,顯得特別關心她的飲食起居。正是通過對王政君的蒙蔽與奉承,王莽攫取了越來越大的權力。平帝元始五年(5年),王政君賜王莽九錫,這是給予諸侯大臣無比榮寵的賞賜。這時,王莽已位極人臣。

元始五年十二月,年幼的平帝死去。王莽為了控製新君,遂從宣帝玄孫輩中選了年齡最小、年僅兩歲的廣戚侯子劉嬰。他欺騙王政君說,經過占卜,立嬰最吉,王政君當然同意。王莽立孺子嬰為君。幾乎同時,王政君收到一份奏章,說在武功縣(今屬陝西)境內發現一塊異石,上有丹書"告安漢公莽為皇帝"。接著,又有人奏請王政君立嬰為孺子,令王莽仿當年周公輔成王的先例"踐祚居攝"。看到奏章,王政君猛然間若有所悟,素來謙恭的王莽,難道有篡漢之心?年前他拒而不受在新野(今屬河南)增加的封邑,難道是想富有四海,擁有天下?想到此,王政君不由一驚。她對人說:"丹書符命,實誣罔天下,不可相信。"王莽的黨羽、太保王舜對她解釋道:"事已至此,也沒法阻止了。再說王莽並不敢有非分之想,隻想通過攝政提高他的身份以威服天下罷了!"王政君無可奈何,勉強下詔答應王莽稱攝皇帝,南麵朝群臣,聽政事,冕服禮儀"皆如天子之製",並改元稱"居攝元年"。

自此,王莽以"假皇帝"的身份攝知國政。消息傳出,宗室安眾侯劉崇及東郡太守翟義等移檄郡國,舉兵討莽。王政君聞訊,曾說:"到底還是人心不相遠。我雖是個婦道人家,也知道王莽一定會不會有日子過。"然而,王莽仍借她的名義堂而皇之地鎮壓了反對派。

成、哀、平三朝,皆絕國統,帝位虛懸。皇位繼承,聽由王氏。漢家基業已如大廈將傾,王政君受王莽的蒙蔽,對他親信有加,全權委托,西漢王朝竟眼睜睜地被斷送了。這一切,對於王政君個人來說,是一個悲劇。畢竟,西漢王朝的挽歌是在她手中打上了休止符。

4、新室文母,長壽宮淚

很快,王莽對自己的"假皇帝"名分不滿足了,他撕下謙恭的麵具,直截了當地向王政君提出:在號令天下和天下奏事時,將"攝皇帝"的"攝"字去掉,僅在王政君和孝平皇後麵前稱假皇帝。王政君不得不答應下來。

幾天以後,王莽索性頭戴皇冠,拜過王政君後,便在未央宮前殿即真皇帝位,定國號"新",紀元稱"始建國"。這一事件在曆史上被稱為新莽代漢。王政君悔恨不已,她後悔自己輕信王莽,養虎貽患,更恨王莽有負漢室。

正當王政君憤悱鬱結、長籲短歎之際,宮人來報,太保王舜求見。王舜施禮落座,王政君已猜到他的來意。原來,王莽即位時,曾幾次向王政君索取傳國玉璽,但王政君拒絕交出。傳國玉璽乃是當年漢高祖劉邦從秦末代君王子嬰手中得來,作為國家權力的象征,由皇帝親禦,世代相傳,稱為漢傳國璽。王舜此番入宮,正是受王莽指使來求取傳國玉璽。王政君一見到王舜,就怒衝衝地破口大罵:"你們承蒙漢家浩蕩皇恩,世代享受富貴榮華,不僅不知恩圖報,反趁托孤寄重之機,謀篡漢家江山社稷,絲毫不念及恩義二字。人到了這個份兒上,連豬狗都不會多看一眼,天下哪有像你們這樣的!王莽自以為上承天命,做了新朝皇帝,既然已改變了漢家正朔服製,那麽就應該自己另製國璽,傳之萬世,何必再三苦苦索取我漢家的亡國之璽,難道不怕是不祥之物嗎?我,漢家的老寡婦,先帝的未亡人,將不久於人世,後世偽造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璽現在漢室已破,我隻想與這顆玉璽同葬地下,你們休想再打它的主意!"王政君又氣又恨,說罷,禁不住老淚縱橫,痛哭失聲,旁邊的侍從見狀也都淚眼汪汪。王舜也顯得悲傷不已,哽泣好久,才恢複常態對王政君說:"太後,事到如今,臣等也無可奈何。王莽對傳國玉璽是誌在必得,太後想想看,您能最終堅持到底不給他嗎?"勸解之中隱含著脅迫。王政君知道大勢已去,便拿出傳國玉璽擲到地上,咬著牙對王舜說:"這玉璽就交給你。我已垂垂老矣,沒有多少活頭,不能親眼看到你們王氏滅族的那一天!"

王莽得到玉璽,十分高興,他在未央宮為王政君特設酒筵,縱其手下大肆慶賀。不難想象,此時,王政君心中是何等淒苦!王莽逼宮,正是她手植的苦果!東漢班彪曾說:"王莽得勢,正是王政君曆漢四世為天下母,饗國六十餘載中,委重外戚、授之國政之結果。當位號已移於下,她猶心懷戀惜,握著漢家傳國璽,不想交給王莽。婦人之仁,悲夫!"

新莽代漢,製度尚古,對漢朝製度全部改弦更張。已是風燭殘年的王政君,依然居住在昔日宮中,仍念念不忘自己是漢朝的太後。她命令自己宮中所有的人都穿著漢朝舊服色,依然按漢家的規矩來安排生活,此時,她依舊沉浸在對往日歲月的追憶中。

王莽難以容忍王政君漢朝太皇太後的身份,於是親率諸侯群臣,給王政君改上尊號,稱"新室文母太皇太後",意在斷絕她與漢家的舊緣。王政君沒有表示推脫,默默地答應了。但是,她內心卻愈來愈難以承受那無法言喻的傷痛。王莽深知王政君心懷怨恨,為求媚於她,可謂"無不為",但是,他的努力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王政君"愈不悅"。

為了讓王政君更符合新室文母太皇太後的身份,王莽拆毀了元帝的廟,另建新廟,並特意在元帝廟的舊址上為她修了生祠。因為王政君尚健在,不便稱廟,就稱為長壽宮。有一天,王莽特地在長壽宮為王政君設下酒宴。王政君見元帝廟已被拆毀,不禁垂淚哽泣:"這裏是漢家宗廟,皆有神靈,為什麽竟平白無故地毀壞!假若鬼神無知,修廟何用?若是地下有知,我本漢家妃妾,豈能辱先帝廟堂來飲酒高會!"她私下對隨從說:"王莽如此侮慢神靈,豈能得天佑助!"宴會不歡而散。

始建國五年(13年)二月,王政君離開了人世,終年84歲。新朝皇帝王莽宣布為她服喪三年,並將她葬於元帝渭陵(今鹹陽市渭城區)陵城的司馬門內。王莽在這兩座相距140丈的陵塚之間,又挖掘了一條溝壑,以示新室文母與漢家元帝的絕緣。也許,這種若即若離、藕斷絲連的安葬方式,正是在西漢和新莽兩個朝代為皇太後的王政君不得不接受的最終安排。

雖然王政君被逼把漢朝傳國玉璽交到了王莽手上,王莽卻並未能國運久長。王政君死後僅僅十年,新朝就被推翻,王莽也落了個身首異處、遭人分屍的下場。那刻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篆字的傳國玉璽,此後屢經易手:綠林軍,赤眉軍,劉秀建立起的東漢,再到東漢末的孫堅、袁術,魏晉的司馬氏,十六國時匈奴族劉聰、劉曜,羯族石勒、石季龍,後來的南朝劉宋、蕭齊、梁、陳之君,侯景小醜,隋文帝楊堅、宇文化及、竇建德以及李唐等,可謂見證了無數曆史的刀光劍影與風雲變幻。這其中,有哪一朝哪一人能夠"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呢?

(二)傅昭儀和馮昭儀

漢元帝皇後王政君自從生下劉驁後,就很少被劉奭召幸。因後宮嬪妃眾多,無暇一一臨幸,元帝便命令畫工畫下她們的肖像,根據肖像選定是否召見。據說,那位有落雁之貌的美女王昭君就是因為畫師沒有好好地為她畫像,一直坐守冷宮,後來,遠嫁匈奴呼韓邪單於為妻。

漢元帝的後宮中,除了王皇後之外,還有傅昭儀、馮婕妤兩位佳人。

1、傅昭儀

傅昭儀,河內溫縣人,早年喪父,母親改嫁,傅氏無奈,流入長安,侍奉上官太後,頗為太後賞識,晉為才人,賜給太子劉奭,為太子寵信。太子劉奭即位後為漢元帝,拜傅昭儀為婕妤。傅婕妤憑借天生麗質,深得元帝喜歡,也能善待宮中侍女,宮中侍女人人感恩婕妤,有口皆碑。她曾生下一女一男,女為平都公主;男名劉康。永光三年(前41年),封劉康為定陶恭王。定陶恭王多才多藝,深為元帝寵愛,不久,傅婕妤升為昭儀。元帝對傅昭儀、定陶恭王母子喜愛有加,甚至皇後、太子,遠所不及。

傅昭儀是漢元帝最寵愛的妃子,既有才幹,也得人緣。傅昭儀曾策動元帝廢立太子,可惜沒有成功。元帝、成帝陸續去世後,她的孫子劉欣繼位為漢哀帝。她本應住在東宮,脫離政事,但卻利用北宮到未央宮的一條暗複道,天天去哀帝宮中要求封她為皇太後。哀帝為削弱王太後家族之權,同意了她的請求,並受封傅氏家族,一時間,傅家貴極天下,連王氏家族也被擠到一邊。

昭君出塞不久,漢元帝就病入膏肓。這時,傅昭儀及定陶王常在左右,而王皇後、太子劉驁卻難以得到進見的機會。元帝病情稍微緩和,竟然對王皇後、太子產生了更多的不滿。

在王政君遭受冷遇的時候,元帝對傅昭儀卻是非常寵幸,因此對傅昭儀所生的兒子定陶王劉康十分鍾愛。此子聰明伶俐,多才多藝,甚得漢元帝的歡心,父子二人"坐則側席(緊挨著禦座),行則同輦",簡直形影不離。從此,王政君母子便被冷落一邊。漸漸地,對王政君所生的太子劉驁就不那麽滿意了。尤其是到後來太子常飲酒作樂,不務正業,元帝更覺得他無德無能,不堪大任。因而,常常想廢掉劉驁,改立劉康為太子。他多次向尚書詢問景帝時改立膠東王為太子的故事,皇帝有廢立太子之心,在宮廷之中已經不再是秘密。為此,太子長舅王鳳與王皇後、太子皆憂心忡忡,不知如何應對,當時的政治高層疑雲密布絕非危言聳聽。這使王政君與太子都憂懼不安,茶飯無味。

多虧了元帝的寵臣史丹多方斡旋,鼎力相助,才化險為夷。事情是這樣的:一次,元帝病重,一人獨寢,史丹憑借有元帝的特殊信任而得以陪伴在側,他看周圍沒有旁人,趁機跪到元帝臥榻之旁,涕泣滿麵地說:皇太子之立長達十餘年,“名號係於百姓,天下莫不歸心”。但是,定陶王得到皇帝愛幸卻廣為人知,近來外麵流言紛紛,傳說陛下要改立定陶王,廢當今太子。言談至此,史丹極力強調:“審若此,公卿以下必以死爭,不奉詔。臣願先賜死以示群臣。”元帝見他情切意哀,更有感於史丹的涕泣極諫,特別是他所分析的改立太子的昭旨一旦公布,就可能出現朝廷公卿共同抗旨的緊張局麵,自己也明白廢立太子一事阻力很大,這使得元帝不得不明確表態:不會有改立太子之舉。史書上這樣記載當時的情景,元帝喟然長歎:"我也是左右為難。太子與定陶王都是朕之愛子,我怎能不替他們考慮?但念皇後(王政君)為人謹慎,遵法循禮,先帝又喜愛太子,朕豈能有違先帝於地下?你不要再多說了。我的病恐怕難以痊愈,到時候,還望你們好好輔佐太子,別讓我失望才好。"就這樣,太子劉驁的嗣君身份才沒有改變。王政君也度過險關,依然做她的皇後,一場政治危機得以消弭。

元壽元年(前2年),傅氏去世,哀帝下令以皇後禮儀將其合葬於渭陵。因陵墓在元帝陵東,故有“渭陵東園”之稱。哀帝死後,王莽當政,借口傅昭儀“塚高與元帝山齊”,調集十餘萬人,曆時二十多天夷平了傅氏陵墓。今渭陵東北350米處,有一殘塚,東西長170米,南北寬150米,高2米,當是傅昭儀的廢陵,俗稱“塌塌塚”。

2、馮昭儀

馮婕妤與傅昭儀命運不同。馮婕妤之父是宣帝時率兵擊破莎車、累官至左將軍、封關內侯的馮奉世。馮奉世,上黨潞縣(今山西潞城東北)人。馮婕妤為馮奉世長女,名媛,由元帝納入後宮。馮昭儀生子劉興,立為信都王,後改中山王。馮氏亦拜為婕妤,受寵程度與傅昭儀不相上下。

在馮婕妤受寵時,她還作出了一件令時人稱道不已的壯舉。永光五年(前39年)冬,元帝與後宮嬪妃,去長楊宮射熊館打獵,文武百官一律侍從。到了射熊館,元帝在場外高座,左有傅昭儀,右有馮婕妤,還有後宮美女,不可勝數。漢元帝本來就喜好打獵取樂,這時更是躍躍欲試,不肯錯過這難得的機會。到了午時,元帝餘興未盡,還不肯罷休,他又跑到虎圈前去觀賞鬥獸。傅昭儀和馮婕妤兩位佳人自然跟隨前往。這時,虎圈中的各種野獸,互相攻擊,異常凶猛。沒有想到,有一隻野熊忽然躍出虎圈,徑直向元帝撲過來。元帝禦前本來有木柵欄保護著,隻見野熊上身直立,用兩隻前爪抓住柵欄,想要越過柵欄跳進來。元帝嚇得不知所措,其他嬪妃也魂魄飛揚,抱頭鼠竄,四散逃跑,唯獨馮昭儀既不躲也不逃,挺身而出,當熊而立,此舉讓元帝讚歎不已,正在這時,恰好有武士趕來,各持武器將野熊打死。馮婕妤臉色如舊,漫步而歸。元帝便問道:“猛獸前來,人人躲避,你為何反而向前?”馮婕妤答道:“妾聞猛獸抓人,得人便止。我恐熊至陛下,侵犯陛下,便以身擋熊,免得陛下受驚。”元帝聽了,讚歎不已,倍加敬重。傅昭儀聽後,自歎不如,羞愧難當。經過這次“佳人救皇帝”的事件後,元帝拜馮婕妤為昭儀,封其子劉興為中山孝王。

傅、馮兩位昭儀,位均勢敵,不相上下。馮昭儀日漸得寵,馮奉世父子,並列公卿,顯赫一時。元帝死後,馮媛為中山孝王太後,隨王就國。

馮昭儀的父親馮奉世,字子明,祖籍潞縣(今山西潞城東北)人,後徙杜陵。其先馮毋擇、馮去疾、馮劫皆為秦將相。漢文帝時,其先馮唐,曾為代相,名噪一時。漢武帝時,馮奉世以良家子選為郎。昭帝時以功補武安長。不久,學《春秋》,讀兵法,前將軍韓增選為軍司空令。宣帝時,以衛侯持節出使大宛。時莎車貴族殺漢官員,破壞漢在西域的統治,他率兵擊破莎車,莎車王自殺,威震西域。宣帝封馮奉世偉光祿大夫、水衡都尉。元帝即位後,為執金吾。永光元年(前42年)秋,隴西羌人反,元帝派馮奉世率1.2萬人以領兵屯田為名,屯駐臨洮(今甘肅岷縣),之後率兵擊破羌人。次年二月,勝利返回長安,封為左將軍,賜爵關內侯,食邑500戶。永光五年(前39年),馮奉世去世,葬渭陵,因他是外戚,在其墳墓周圍營造了園邑,也許馮昭儀之陵也分布在馮氏墓園附近。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