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1.5 研究目的與意義

1.5.1 研究目的

中國五千年的文明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文化遺產,我國文化遺產分布廣泛、數量巨大、內涵豐富,具有極高的曆史文化、科研、藝術和社會等價值。我國現存大多數不可移動文物是處於遺址狀態的,大遺址是構成我國古代文明史史跡的主體,年代久遠、地域廣闊、類型眾多、結構複雜,不僅多數尚存宏偉的景觀,而且還有豐富的文物和遺跡的埋藏。由於絕大多數大遺址的地麵建築已不存在,曆史環境已不在現,其可觀賞性相對於其他類型的文物遺址遜色不少。許多當地政府為了發展經濟,忽視了遺址的保護,進行大規模的開發建設;同時,大遺址的自然破壞也不容忽視,由於沒有對其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遺址區內荒蕪、水土流失等問題也比較嚴重。人為和自然的雙重作用,使得經曆千年的曆史遺址,滿目滄桑,岌岌可危。

保護文化遺產並不排斥對其合理利用。無論是發達的德國、法國和意大利,還是發展中的埃及,多姿多彩的文化遺產是吸引遊客的重要旅遊資源。以德國為例,德國的明斯特的城牆已經全部被毀,該城在原城牆所在位置修建了環城帶狀花園,以樹木花卉進行植物造景同時配以遊樂休閑設施,既作為城牆的標示和紀念,又向遊人初步展示了古城牆的宏大規模,也為遊客提供了娛樂和休息的場所。悠久的遺址與綠地結合,不僅改善了當地生態環境,為市民提供了更多的休閑空間,而且也成為吸引遊客的熱點之一。保護與利用既有矛盾的一麵,又有相互促進的一麵,關鍵是要合理利用。

國外許多國家在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方麵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各國在保護利用上不僅有共同模式,也有其特色模式。通過借鑒國外在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方麵的成功經驗,探索實踐出一條既具大遺址保護與利用特色,又能促使我國遺址文化產業健康可持續和諧發展的模式,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

1.5.2 研究意義

海外遊客來中國旅遊,很大程度上是被中國的曆史文化所吸引。2005年我國入境旅遊人數12029萬人次,外國人2026萬人次,香港、澳門和台灣同胞10003萬人次,國際旅遊外匯收入293億美元。國外遊客對中國的文物遺址非常感興趣,可以說文物遺址是吸引外國遊客的熱點之一。例如,作為我國第一大客源國的日本,旅華人數一直保持強勢增長,據有關資料顯示,日本對中國的文物遺址最感興趣。文化遺產保護好了,能為旅遊創造良好的經濟效益。旅遊所創造的收益,又能為文化遺產保護提供資金,旅遊也極大地提高了人們對文化遺產保護的意識。旅遊資源是旅遊業發展的基礎,如果旅遊資源得不到有效保護,甚至遭到破壞,那麽旅遊業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大城遺址是人文資源的一塊瑰寶,是人類文明的曆史見證,是綿延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古人與今人及後來者對話的橋梁,更是我國乃至世界旅遊資源中的一個亮點。近年來,許多有遺址的地方依托自身的特點,憑借各自的優勢,對遺址進行整理和發掘,如四川廣漢三星堆、河北滿城漢墓等,已成為中外遊客旅遊的新去處。同時,通過對遺址區綠化,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為當地居民提供了娛樂休閑場所。另外,大遺址保護得當,生態環境得到改善,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遺址所在城市的知名度。

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文化遺產旅遊價值被人們普遍認識,大規模的以文化遺產為對象的旅遊開發隨之誕生,但由於遺產保護與利用研究的滯後,旅遊開發中出現了大規模的“建設性破壞”,遺產區出現了“三化”,使許多文化遺產“脫胎換骨”成為“四不象”和假古董,這些行為極大的破壞了曆史文化遺產的價值,帶來許多無法彌補的損失。許多文化遺產地由於缺乏合理的保護與利用措施,在遺產地保護區內大搞開發建設,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時,不得花費上億的資金用於建築的拆遷和環境整治,給國家和地方造成大量的經濟損失。例如,河南龍門石窟由於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洛陽市政府投入一億多元,拆除了南門外的中華龍宮、環幕影城、部隊營房及各種不協調建築;四川都江堰為整治文化環境,拆掉了價值大約2.2億元的建築。武夷山在申報遺產中也花了一個多億。清東陵投資了近億元。連安徽黟縣的西遞和宏村兩個小村落,也投入了600多萬元用於整治環境。河北承德避暑山莊、湖北武當山、重慶大足石刻等無不如此。

文化產業是21世紀的朝陽產業。在產業結構大調整的背景下,文化產業顯示出蓬勃的發展活力。據統計資料表明,美國400家最富有的公司中有72家是文化企業,英國文化產業年產值近60億英鎊,平均發展速度是經濟增長的2倍,我國1997年文化消費能力約為3000億元,到2005年文化消費能力達到5500多億元??。目前,許多國家都在積極發展文化產業,我國也把文化產業列入第三產業十大增長點之一。

發展文化產業,必須依托豐厚的曆史文化資源。雖然我國的遺址文化資源很豐富,但是長期以來它們的保護和利用被視為社會公益事業,從遺址考古、發掘、研究、保護到開發利用,都由政府一手操辦,其全部經費由政府財政承擔。這種傳統的管理經營方式,不但使遺址資源的保護成為政府的沉重負擔,也極大地限製它的文化和經濟價值的實現,使遺址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利用陷入兩難處境。

保護與開發是一對形影相隨的矛盾。社會要進步,經濟要發展,總有一些固有的、陳舊的、古老的事物要被新生的事物所取代。但是,除了那些注定要消失的事物之外,還有一些有形的或無形的事物,是被實踐證明了的人類社會文明的精華所在,她需要傳承、需要延續、需要保留。因為,它是人類社會進步和演變的印記,是曆史進程的脈絡。這就是大遺址之所以珍貴,之所以需要全力保護的意義所在。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