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節 人民英雄紀念碑的修建

  麵對著1000多位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毛主席抖擻精神,站好立正姿勢。

  在莊嚴的“口令”下,委員們聞風而動,十分嚴肅認真。

  突然,著名僑領、年逾古稀的司徒美堂老人不慎壓傷了手指。

  建碑的形式確定了,但此時浮雕主題和碑頂形式仍未定下來,成了兩大久懸不決的難題。

  人民英雄紀念碑上的字是怎麽刻上的?

  曆史永遠銘記著這些頂天立地的脊梁、永不沉淪的國魂!

  毛主席宣讀紀念碑碑文

  在天安門廣場南麵,聳立著一塊碑,這塊碑是為紀念1840-1949年間為革命犧牲的人民英雄而建立的高大碑塔――人民英雄紀念碑。

  人民英雄紀念碑,是根據1949年9月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決議興建的。建在什麽地方呢?當時有各種各樣的意見,大多數人主張放在天安門廣場上。因為天安門廣場是揭開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序幕的地方,意義深遠。

  建在廣場什麽位置上呢?有人主張建在前門樓上,有人主張放在中華門南的位置,也有人建議拆除端門的城樓,將紀念碑建在端門的台基上。但限於當時的條件,不可能對天安門廣場進行全麵規劃,這些主張不可能采納。

  經過反複討論,人民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紀念碑興建在天安門廣場五星紅旗旗座之南。從現已經建成的效果上看,中間留出了寬闊的集會場地,從廣場北部南望紀念碑,“前庭”開闊,規劃布局相當成功。

  9月30日下午,毛澤東等全體政協會議代表在天安門廣場舉行了紀念碑奠基典禮。人們常見的奠基儀式,是由奠基人撮土一鏟,投入其坑即成。但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奠基儀式,則顯得嚴肅莊重。麵對著1000多位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毛主席抖擻精神,站好立正姿勢,兩手分貼褲縫,用高昂的聲腔,喊出了合乎《步兵操典》要求的“口令”:

  “立――正”

  “向右看――齊”

  “向前――看”

  在莊嚴的“口令”下,委員們聞風而動,十分嚴肅認真。奠基禮在“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的樂曲聲中,由林伯渠秘書長宣布儀式開始。

  周恩來代表主席團致辭說:“我們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為號召人民紀念死者,鼓舞生者,特決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北京建立一個為國犧牲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現在,一九四九年九月三十日,我們全體代表在天安門外舉行這個紀念碑的奠基典禮。”

  全體代表均脫帽靜默致哀。哀畢,毛澤東宣讀紀念碑碑文。爾後,毛澤東跨步向前,揮鏟撮土,投入其坑,其他委員們隨後一一撮土如儀。

  突然,著名僑領、年逾古稀的司徒美堂老人不慎壓傷了手指,政務院總理周恩來見狀,立即找來急救人員為老人包紮。一位記者趕忙用筆在本子“攝”下這個鏡頭,周總理見狀,微笑著對記者說:“怎麽,連這個也要記上啊?”

  記者連忙回答:“這是很精彩的‘花絮’啊!”

  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正麵向著天安門,碑心石上雕刻毛主席親筆題寫的八個鎦金大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碑身背麵,是毛主席著文、周恩來親筆書寫的碑文:

  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八四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曆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大字定在向北的碑麵上,是當時的北京市市長彭真定的。他還建議碑文由“寫得一手極好的顏體字”的總理周恩來手書。

  周恩來總理為了寫好碑文,他每天早晨的第一件事,就是寫一遍碑文,他前前後後共寫了40多遍,最後選了最滿意的一篇。從這一件事也可看出,周總理嚴肅認真、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和對革命先烈的崇敬、懷念之情。

  彭真拍板選用“建築頂”

  紀念碑奠基後,北京市政府擔負了興建紀念碑的重任,為此專門成立了“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當時的北京市市長彭真同誌任主任委員,建築專家梁思成、雕塑專家劉開渠及市政府秘書長薛子正三人任副主任委員。梁思成、劉開渠領導整個紀念碑的方案製定,下設設計處和工程處負責工程的具體實施。

  由於這項工程為全國建築家、藝術家以及各界廣大人民群眾所關注,而工程方案最初無一定之見,故興建委員會決定向全國征集紀念碑設計方案。

  時間不長,來自全國的200多份方案寄集到京,內容豐富,形式各異。有亭、台、堂、碑多種形式,有單獨的、群像的塑像,有高聳的塔型也有低矮的園林型。對這些方案歸類,大致有三種類型:一是平鋪地麵式;二是巨雕塑像式;三是碑形、塔形。經過各方麵、各團體以及在京的一些建築師、藝術家會同評選,多認為歌頌人民英雄的崇高形象,表現其偉大功績,應采取高大而挺拔的表現形式。平鋪地麵式的方案先被否定,但雕像和碑、塔的形式成了建築形式爭論的中心。

  在對建碑的形式舉棋不定之時,有人說,中央首長對頤和園“萬壽山昆明湖”碑和北海“瓊島春陰”碑有偏愛,為此建碑形式便向現在建成的形式來設計。現建成的碑身,碑麵略呈弧形,顯得豐滿、結實。為使高碑視覺上壯觀,碑麵自上而下略作收分。在碑的頂部、側麵以及須彌座部位飾刻有不同的花紋,取得各部所要求的裝飾效果。

  建碑的形式確定了,但此時浮雕主題和碑頂形式仍未定下來,成了兩大久懸不決的難題。

  為加快紀念碑的興建,又成立了專門的史料委員會。由範文瀾主持的史料專門委員會,很快便提出了九幅浮雕主題方案。報請毛主席指示,毛主席批示:將“井岡山會師”改為“八一南昌起義”;“義和團運動”改為“中日甲午戰爭”;“平型關大捷”改為“延安出擊”。毛主席的批示不是最後的拍板,而是在此批示下,又經過多次送請中央審查,多次發回繼續討論,最後定下八幅浮雕,即現在建成的,從碑身東麵起,按其反映的曆史順序排列,依次為鴉片戰爭、金田起義、武昌起義、五四運動、五卅運動、南昌起義、抗日遊擊戰爭、勝利渡江。浮雕高2米,全長40.68米。曾竹韶、王丙照、傅天仇、滑田友、王臨乙、肖傳久、張鬆鶴、劉開渠八位雕塑專家及其助手,先將浮雕作成小張草圖,以確定情節、人物布置,再做成泥塑,修整畫稿中的光暗布局,然後依碑中需要放大為石膏體,最後在安裝好的漢白玉石板上用坐標針逐點摹刻。

  在紀念碑的主體形式確定之後,便開始基礎設計並施工。紀念碑的位置在故宮的中軸線上,其中心距天安門牆基440米,碑的總高度為38米。碑腳月台分兩層,上層長寬各32米,下層月台南北長61.5米,東西長50.5米。兩層月台四周有寬敞的台階和護欄。碑身的結構並非實體,而是鋼筋混凝土的空筒,成為碑身主要受力的內胎,與外砌的花崗石塊用鍍鋅的鐵釘鉚固,並用水泥灌漿澆鑄成整體。碑體及上層月台內部,可從幾處活動的地平麵蓋板下去,並有鐵爬梯直達碑頂,以便檢修。碑身坐落在30×30米的獨立擴展的鋼筋混凝土平基中央,為一次澆鑄而成。為了使工程主要負荷施加以後,結構的重力變形盡早完成,盡量減少外砌石料結構受重力變形影響,故嚴格控製了先中央、後四周的安裝程序,使工程保持了長期的變形穩定。紀念碑的高度確定,是按廣場擴建為寬200-250米,由北麵任何一點看過去,在透視上碑都高過正陽門城樓。

  那碑頂的形式又應是什麽樣子?

  建築家們的觀點又各不相同。有的建築家說用“建築頂”,但雕刻家則主張用群像,他們認為“大屋頂”形象太古老;有人反對群像,認為群像在40米的高空,無論遠近都看不清楚。

  彭真得知此事後,經過認真的思考,指示:群像的形式使主題混淆,不相配合,用“建築頂”為好。

  我們現在看到的紀念碑頂,便是按民族傳統的建築形式建造,是上有卷雲,下有重幔的小廡殿頂。負責領導紀念碑美術設計的著名雕刻家劉開渠說,整個碑體既有民族傳統風格,又有鮮明的時代精神。它不僅表彰了人民英雄光芒萬丈、千古不朽的功績,而且是一座具有高度藝術價值的藝術傑作。

  浮雕巨石運抵北京

  人民英雄紀念碑是用1.7萬塊堅硬的花崗石和潔白的漢白玉砌成的。其中碑正麵的碑心石是一塊整石,按建築設計需要,這塊整石長應為14.4米,上寬2.48米,下寬2.72米,厚度為0.6米。根據計算,石料為0.6米厚的薄板,在長15米的情況下,平放時將導致石板自行折斷,故開采原地的石胚需要厚達3米才行,其石料毛胚將重達320噸以上。

  石料來自山東青島。開采這麽大的整體石料,對技術員工來說,無經驗可借鑒。他們便根據當地老石工的主張,先選擇一塊巨大的平整岩體,四周鑿幾個炮眼,在深處埋上炸藥,打“悶炮”。“悶炮”即爆破不開花,僅在山體內部掀起一水平裂縫,然後,在上層剝出大小石塊。但試了幾次,效果不理想。於是,他們便按需要的尺寸,沿四周挖4米深的槽,再沿石槽,在石料預計的剝離麵四周橫向等距鑿幾十個對稱楔子眼。同時,在石料長邊兩邊對向鑿出八個置放千斤頂的窩龕,每個窩龕放置200噸的千斤頂。在采掘時,由幾十人持重錘將鐵楔插入預定剝離線中,同時捶擊,力量均衡,此時八個千斤頂也壓足了力量,這樣,按口令同時捶擊……最終石料按預定剝離而分離,成功地開采出所需的石料。為了把這塊巨石運下山,在巨石下麵鋪上枕木鐵軌,並用六組大滑輪緩緩下放到山下平地,然後將石料放置鐵架上,進行第一次加工整形,整形後的石料重為280噸。

  在大石料運抵北京前,為了加強領導,做好搬運巨石的工作,青島市人民政府還專門組成大石料搬運委員會,並由首都紀念碑興建委員會的工程師和應約協助工作的鞍鋼技術工人進行指導。參加這次搬運工作的有興建紀念碑的工人、民兵負責保護。浮山采石場距青島火車站約30公裏,在搬運時,將大石料安放在一個6噸重的鐵排子上,下麵另鋪上墊木和滾木。並係上鋼絲繩,用推土機在地麵上拖著拉運,從而安全搬運到青島火車站。

  把碑石從青島運到北京,這是一個難題。當時,我國鐵路平板車皮載重大都是30噸,最大的是東北小豐滿電廠的90噸車皮。無奈,隻有先將280噸大石料抬上90噸車皮,爾後進行加工到100噸,車速慢行,運抵北京。

  石料到達廣場後,需將石料按預定的尺寸再加工,加工時,石料不能平放而是側立加工。首先對石料加以保護、包裝,用厚木料在四周環抱住,再用鐵架箍緊。提升時,完全靠石料、木料間的摩擦力。此外利用碑的混凝土筒作為起重支柱,用重型卷揚機起吊。碑身兩旁各立一個高吊杆,以調整石料的擺動及平正。

  華克專工程師從開采、運輸、加工到最後安裝,寸步不離,老起重工張合符擔任吊裝總指揮。在缺乏施工經驗的情況下,在在場職工的密切配合下,憑借建築工人們的才智,將加工好的巨石,一點點準確地安全就位了。

  紀念碑從地麵開始有雙重月台,踏著花崗石台階上走,是承托碑身的大小兩層須彌座。碑身四周環繞雙層漢白玉欄杆,美觀、樸素。碑身東西兩側上部,刻著以紅星、鬆柏和旗幟組成的“光輝永照”的裝飾花紋,象征著先烈們的革命精神萬年長存。小碑座的周圍,刻以牡丹、荷花、菊花等組成的八個大花圈,象征著“高貴”“純潔”“堅忍”,表示全國人民對英雄們的永遠懷念和敬仰。

  說到這裏,有人會問:人民英雄紀念碑上的字是怎麽刻上的?

  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刻到堅硬的花崗石碑上的,是已故著名書法家魏長青。

  毛主席的題字原寫在信紙之上,每個字隻有兩寸左右見方。要把這些字雕刻到碑心石上,首先要放大20倍,其中一個“永”字就兩米多高。當時用幻燈機投影機放大,並按照光影把字描下來。總參測繪局1205工廠的周永興等人經過幾天幾夜的奮戰,完成了題詞的放大任務。

  把字體往花崗石上刻,又遇到了難題:石碑又硬又脆,一刻就崩。魏長青建議:把膠皮覆蓋在碑體上,將需要鏨刻部位的膠皮挖下來,形成“陰文”輪廓,然後用高壓噴射礦砂往花崗石上“打”,就這樣打出一個個邊緣整齊的大字。然後以紫為胎,采用我國傳統的鎦金工藝做成金字鑲嵌進去,使其保證300年不變色。碑題、碑文共用黃金130兩。

  魏長青出色地完成了刻碑任務,建碑處要給他豐厚的報酬,他堅辭不受,並說:“為人民建碑應盡心效力。”魏長青先生病故於1977年,終年79歲。

  紀念碑在萬人瞻仰下揭幕

  人民英雄紀念碑於1952年8月1日動工,1958年4月建成,同年5月1日隆重揭幕。

  新華社在1958年4月22日發表消息,人民英雄紀念碑在今天建成。

  消息中寫道:今天,從建碑開始就在這裏艱苦勞動的雕刻工人們,在10塊大浮雕上麵作完了最後一遍修飾。負責領導紀念碑美術設計的雕刻家劉開渠和紀念碑工地負責人賈國卿,在精心地作最後一遍修飾。他們介紹說,這些大浮雕高2米,合在一起共長40.68米。據地質學家化驗證明,這些浮雕至少能耐800年到1000年。每幅浮雕裏有20個左右英雄人物,每個人物都和真人一樣大小,他們的麵貌、性格、思想、感情和姿態、形象都不相同。

  這是目前世界上的巨型浮雕之一,按其曆史年代,從碑身東麵開始,第一幅“鴉片戰爭”畫麵是:1839年6月3日,人民群眾在虎門燒毀鴉片煙的壯烈史實。憤怒的人物麵前,正升起一股濃煙,背景襯以炮台和千百隻待發的戰船。第二幅,是記述1851年太平天國的“金田起義”,畫麵上是一群拿著大刀、梭鏢、鋤頭、土炮起義的漢族和壯族人民的英雄兒女,從山坡衝了下來,旌旗在迎風飄揚。

  碑身的西麵,第一幅是“南昌起義”。1927年8月1日早晨,一個連隊的連長,揮著右手向戰士們宣布“起義了!”戰士們舉著起義的信號――馬燈,紅旗在飄揚,戰馬在嘶叫,群眾在搬運子彈,戰士們高呼“反對國民黨的反動統治”。一看畫麵,仿佛親臨其境。緊接著是一幅“抗日遊擊戰爭”。遠遠望去,在峻峭的半山腰,遊擊隊員要穿過麵前的森林和青紗帳,去和敵人戰鬥。有手拿鐵鏟的男女農民,有遞槍給兒子的白發母親,有青年小夥子在等候指揮員的命令。

  碑身的正麵(北麵),是八幅浮雕中最大的一幅:“勝利渡江”。畫麵上,號手吹起衝鋒號,指揮員連連發射信號彈,百萬雄師越天塹,戰士衝上南岸,直奔國民黨反動派的老巢――南京。畫麵的背景是千萬隻戰船在波濤中前進。在“勝利渡江”左邊右邊另有兩幅裝飾性浮雕:“支援前線”和“歡迎解放軍”。

  碑身南麵,描述的是1911年辛亥革命中的“武昌起義”。深夜,起義軍和群眾,摧毀了清廷湖廣總督門前的火炮,衝向總督府,門前總督府的牌子被打落在階前;清朝的龍旗被撕下,丟在地下踐踏著。總督府內熊熊的火焰冒向天空,像是宣告,中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遭到了毀滅性有力打擊。緊挨著一幅浮雕是“五四運動”,畫麵上表現的是愛國學生齊集在天安門前舉行遊行示威的情景。一個男學生在發表演說,要求“外爭國權,內懲國賊”。怒形於色的男女老少,痛恨國賊的情緒充滿了整個畫麵。南麵第三幅是“五卅運動”的畫麵。畫麵再現了由工人階級領導的各界群眾向帝國主義者進行堅強不屈的鬥爭情景。成千上萬的工人、學生、市民衝越英國租界的沙袋、鐵絲網無畏地前進。

  紀念碑的南麵培植了蒼翠的青鬆,象征著革命先烈堅忍不拔的氣概。豔麗的花壇,洋溢著革命勝利後欣欣向榮的色彩。人們從正陽門外循著鬱鬱蔥蔥的林陰道屏息前進,仰望金光閃閃的碑文,感到紀念碑更加莊嚴雄偉。從廣場北向南望,有一片烘托紀念碑的濃綠背景,使廣場的空間增添了層次,廣場更加朝氣蓬勃……

  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建成,是天安門廣場改建的一個重要裏程碑,代表了解放初我國紀念性建築的重大成就,使廣場增添了新的壯麗風景。

  5月1日,首都50萬人歡慶“五一”國際勞動節,人民英雄紀念碑在萬眾注視下隆重揭幕。兩萬工人在紀念碑前,時而用白色時而用黃色的花束組成“和平”兩個大字。

  彭真市長發表“五一”講話。他說:“今天,也是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建成揭幕的隆重日子。我們向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戰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致崇高的革命敬禮,向1840年以來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曆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致崇高的革命敬禮。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黃炎培先生為了人民英雄紀念碑揭幕寫了獻詞。

  著名詩人郭沫若也寫下了《人民英雄紀念碑》詩篇:

  天安門廣場,

  波瀾壯闊的海洋

  人民英雄紀念碑佇立在中央――

  莊嚴、樸素、純潔、堅忍、穩重、大方,

  像崇高的燈塔在放射著光芒。

  ……

  這座古樸莊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呼喚著近代史上一切為國捐軀的英魂。無數“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曆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在這裏與我們的共和國同在!曆史永遠銘記著這些頂天立地的脊梁、永不沉淪的國魂!

  豐碑聳天立,英雄永垂不朽。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