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節 周總理親自操勞,天安門城樓“會診”

  然而,一場地震就在這時發生了。地震的中心是河北邢台地區。

  而很快又傳來有關部門更不好的情報:北京、天津、唐山地區有發生強烈地震的可能!

  重建後的天安門城樓將以金碧輝煌、雄偉挺拔、煥然一新的麵貌矗立在世人的麵前。

  天安門城樓大殿廳內,安放了重新製作的17盞古雅的大型玻璃宮燈。

  邢台地震危及天安門城樓

  1966年3月上旬,當一場遍及全國的政治風景即將來臨的時候,自然界也向人們發起了挑戰。

  3月8日,是婦女節。人們特別是女同誌為自己節日的到來能放假休息一天而感到高興。

  然而,一場地震就在這時發生了。

  這場地震的震級為6.5級到6.75級。

  整個邢台地區有30個人民公社和34萬人受災。

  地震發生後,中共中央國務院立即動員和組織各地各部門,對災區給予巨大的人力物力支援。

  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在得知地震的消息後,於當天就指示衛生部派出醫療隊前往救護,並告總參謀部要六十三軍加派人員和衛生隊前去。他同時要求中國科學院和國家科委注意觀察和研究地震。

  他說:“由科學院布置,與各部門聯係,解決地震延續時間與發展方向的測定。要行動起來,到現場去,到實踐中去。凡需要增加人力物力的,可以調動。”

  3月8日晚上,周恩來連夜召集國務院和總參有關人員開會,商定緊急措施並告劉少奇、鄧小平、彭真、陳雲、李富春、李先念、譚震林、薄一波、肖華、楊成武:

  (一)由國家科委和科學院為主,集合地質部等有關地質勘察和物探技術力量前往地震現場進行探測、觀察和研究,以便進一步判明地震範圍、性質和方向,並將有關資料帶回北京進行科學探討。

  (二)由曾山代表中共中央、國務院前往視察慰問,並進行救護安排。

  (三)由衛生、公安、內務、供銷社、獸醫、鐵道、農業等部門組織醫療、供應、工程人員隨隊前往,協助當地進行救護工作。

  3月9日下午,周恩來不顧餘震的危險,代表中共中央、國務院趕赴災區,先到石家莊,聽取中共石家莊地委的匯報,並約邢台地委領導談話。

  當天晚上,周恩來到隆堯縣慰問,並在隆堯縣邢台地震救災指揮部聽到災情匯報時指示:

  (一)當前的工作主要是怎樣領導群眾克服災害。下一步的工作方針是:自力更生、奮發圖強、重建家園、發展生產。

  (二)每個大隊要有三至四名幹部組成新的領導核心,最好是從附近輕災區和非災區抽調幹部支援,把當地群眾組織起來。

  (三)由六十三軍統一領導,除組成指揮部外,下設若幹分指揮部。

  (四)組成流動組織。一個縣委委員管一二個公社,每天深入各公社指揮。

  (五)通過實踐總結經驗,傳給下一代。地震規律的問題在世界上還沒有解決,我們要解決。

  (六)做飯用鍋達到三戶一口,要在兩天內落實。

  在作了上述指示安排後,周恩來於第二天淩晨5時返回北京。

  他一個晚上沒休息,困意向他襲來。但剛到北京,又傳來一個情況:天安門城樓受邢台地震影響,損壞很大,一些建築物結構已嚴重變形!

  情況不容樂觀。而很快又傳來有關部門更不好的情報:北京、天津、唐山地區有發生強烈地震的可能!

  已保存有500年之久的天安門城樓,能否躲過地震的災難?

  天安門城樓已成為新中國的一個象征,不能讓它在地震災禍中喪生。

  怎麽辦?

  國務院決定:重建天安門城樓

  天安門城樓建成於1420年,是明、清兩朝的皇城的正門。建成後又兩度失火,城樓被焚毀。以後又兩次重建。

  到了清代順治八年,天安門城樓由承天門改為天安門。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並親自升起廣場上第一麵五星紅旗。從此,天安門廣場和天安門城樓就成了國家重大節日慶典、群眾集會遊行活動的政治性場所。天安門的輪廓圖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案的組成部分,天安門已成為社會主義中國的象征,是中國各族人民向往的地方。

  天安門建成至今已有500多年,由於曆史久遠,長期失修,加上幾次戰爭的破壞,使這座建築物結構嚴重損壞、變形。解放後,雖經多次加固維修,但未能徹底解決問題。1966年邢台地震後,天安門城樓損壞變形更甚。為確保安全,國務院決定,拆除舊天安門城樓,在原址按原規模和原建築形式重新修建,建築材料全部更換新的。

  重建天安門城樓,從保護曆史文物角度出發,將完全保留它原來的外形、尺度和結構布置,並按9度抗震能力設防。天安門城樓工程除了重建城樓外,還有東西卷棚、城台加高、女兒牆減薄、標語牌更換、電梯安裝等附屬工程,同時還增設了供電照明、上下水、熱力暖氣、電話、廣播電視、新聞攝影等現代化設施。

  重建的天安門城樓,全部木柱和木梁均用整體木材做成,全部木構件都要做防腐、防蟲、防火的化學藥劑處理。天安門城樓鬥拱尺寸加大,又調整了屋頂的舉架,增加了屋麵的坡度,在兩簷之間加高了87厘米(城台、城樓共34.7米高),角梁起翹增大,屋麵曲線更加優美。重建後的天安門城樓將以金碧輝煌、雄偉挺拔、煥然一新的麵貌矗立在世人的麵前。

  天安門的重建工程

  重建天安門城樓經周總理親自批準後,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組成了有總參、北京衛戍區、北京市等有關部門參加的“天安門城樓重建領導小組”,承擔這項任務的五建公司組織了天安門工程現場指揮部,抽調了政治可靠、技術上過硬的精兵強將,組織了四個施工連隊。為了能保證高速、優質完成重建任務,指揮部提出“三個保證、三不計較”,即:保證質量、保證工期、保證安全;不計較工作時間、不計較施工條件、不計較個人得失。由於當時正處於嚴冬季節,風大雪多,給現場施工帶來很大困難。為了保證按期開工,必須搭設一個大暖棚,把城樓包起來。經過架子工們連夜奮戰,在開工前搭起了一個長66米,寬37米,高32米的大暖棚,使棚內溫度保持在一定的範圍內,為開工創造了條件。

  在整個施工過程中,指揮部共組織了拆除、大木安裝、屋麵琉璃瓦、油漆彩畫、管道五大戰役。各個連隊還組織了近百個小戰役。整個現場一步接一步,一環扣一環,集中力量,抓住重點和關鍵,把重建工程這盤棋走活了。

  周恩來總理非常關心這項工程,他親自聽取匯報,審閱圖紙,多次批示有關工程的請示,使工程進展十分順利。為了保持天安門城樓的本來麵目,有些重大問題,都是周總理親自審定的。例如:有的主管工程領導堅持要把老簷、小簷下麵的木製鬥拱改成玻璃鋼的,指揮部很為難,於是拿著模型去請示周總理,總理表示:照原來的木鬥拱樣式製作。又如:正脊兩端的大吻,原來是龍的形狀,有人認為龍是“四舊”,提出要把它改成葵花向陽形。周總理知道後說:可以搞龍的嘛!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天安門城樓得以保持它的本來麵目,多虧了周總理。

  開工後的第一個關鍵項目,就是拆除舊城樓,這和平時拆除舊建築大不一樣。因為新建城樓要保持原來的開頭和規模,所以,在拆舊城樓時就要把拆下來的每一件木構照原樣畫上圖來,並拍成照片,按順序排號,然後由北京建築設計院畫圖,再按照圖紙進行木構件加工。這項工作雖要求很嚴格,但經過施工單位和設計單位密切配合,僅用了七天就完成了拆除任務。在拆舊城樓時,還發現了在舊城樓頂上有兩發炮彈,據專家考證,是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打炮打進去的。這是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曆史見證。

  重建天安門城樓,由於古建築工程結構複雜,冬季施工場地狹小,工期又緊,難度較大。整個工程是邊設計、邊施工,參加設計、施工和加工的單位很多,僅參加施工的大大小小單位就有200餘個。在現場施工高峰時達到2700多人。為了確保工期和質量,他們發揚了一盤棋、大協作的精神。在現場實行了平行流水立體交叉作業,八道工序同時操作,工種之間緊密配合,做到了留困難、送方便,各道工序施工中,做到有條不紊。比如各種管線的安裝,由於工期緊,管線安裝工人就想辦法“見縫插針”或“找縫插針”,千方百計克服困難,為下道工序創造條件。又如木工師傅支模板任務很重,為了不影響下道工序,工人們就頂著鵝毛大雪工作到深夜,雪水和汗水交匯在一起,襯衣濕透,棉衣結冰,有的人連續工作40多個小時。再如屋頂工程分南北兩坡同時施工,南坡的瓦工班提前完成了任務,就主動支援北坡的瓦工班。現場施工的各個單位,互相幫助,主動協作,密切配合,打破單位間的界限,展開勞動競賽,加快了工程進度。

  共和國總理首次登上重建的天安門

  在天安門城樓重建中,中央各部和全國21個省市的216個單位給予了大力支持,他們在物資、技術、人力、運輸上都提供了很多有利條件。天津市林業工具廠隻能生產1米長的鑽頭,為了給天安門城樓重建工程加工1.9米的長鑽頭,他們調整設備,連夜加班趕製出來,按時送到工地。

  天安門城樓重建工程需用材料品種多,規格複雜,技術難度大,僅木結構就有上千種規格、上萬個部件,上下壘疊,縱橫交錯。琉璃瓦近100多個規格、10萬餘件、10層作業。油漆彩畫,磨磚對縫,這些都是高水平技術活。這樣複雜的古建築,要照原樣建好,過去既沒有做過,也沒有經驗,在困難麵前隻有依靠工人、工程技術人員,充分發揮群眾的集體智慧。施工計劃就是采取群眾路線、廣泛聽取了工人群眾的意見後製定的,編製出的計劃使每個工種、每個班組都知道自己所處的位置,承擔的任務,完成的時間。這樣方向明確,調動了群眾的積極性,使計劃起到了指導生產的作用。在木結構件吊裝前,為了防止柱心腐朽,要從每根7噸重、12米長的大柱中心穿透一個直徑5厘米至10厘米的孔洞,進行穿孔透氣處理,這是木材加工史上未曾有過的事。建築木材廠的廣大職工經過反複研究攻克了這一難關,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60棵大木柱穿孔的任務。在柱子吊裝時,由於柱子重,塔吊小,吊不起來,塔臂短也就不了位。吊裝工人采取用兩台塔吊合吊一棵柱子的辦法,解決了起重的問題;又采取斜溜的辦法,把60棵柱子一一溜到了柱基石上,解決了塔臂短、柱子無法就位問題。還有菱花格扇的加工,過去是手工操作,很費時,勞動強度大,加上菱花格扇形狀複雜,過去曾多次試圖改用機械加工,但都沒有成功。這次為了天安門城樓重建任務,建築木材廠依靠技術人員和工人,廢寢忘食反複研究試驗,終於試製成了加工菱花格扇的機器,效率提高了150倍,既保證了質量,又保證了工期。

  油漆彩畫的工作量大,技術要求高,是天安門城樓重建中“露臉”的活,指揮部要求40天完工。他們就以老油彩畫工帶青年徒弟、改進操作方法、改革工具的辦法,再加上北京市房管局、崇文區、西城區等單位的支援,經過1麻5灰13道工序,終於提前10天完成了油漆彩畫任務。

  廣大職工以高度負責和無私奉獻的精神投入到施工中去。老工人王俊榮的兒子結婚,老伴有病,一連來了三封信催他回家,他都未回。女工徐夢蘭兩個孩子都出麻疹,她仍然始終堅守在工作崗位上。在緊張的三個多月的施工中,廣大職工頂風雪,戰嚴寒,爭分奪秒,夜以繼日地忘我工作。瓦工李文生肚子疼得厲害,就吃幾片止痛片,咬緊牙關,繼續工作。同誌們見他病情實在嚴重,就送他到醫院治療,經大夫一檢查,發現是急性闌尾炎,立即做了手術。大夫說:“再晚來一時,就難以搶救了。”架子在搭城樓暖棚時恰巧趕上下大雪,坡陡席滑,沒法操作。陸金福、王永安就脫下鞋襪,脫掉棉衣,爬到30多米高空上作業,雖然天寒地凍,北風呼嘯,他們卻滿頭大汗,衣服濕透。為了確保油漆彩畫的質量,需要配置一種市場上買不到,需要加入人的毛發的膩子,青年女工張連芳毫不猶豫地將自己留了多年的長辮子剪掉,交給畫工配膩子用。

  在1970年“五一”國際勞動節的前夕,北京市第五建築工程公司的建築工人,拆除了罩在天安門城基上的席棚,把一座嶄新的城樓呈現在人們麵前。他們高速、優質地完成了重建天安門城樓這項令世人矚目的工程。

  天安門城樓重建工程從1969年12月15日開工,到1970年4月7日全部竣工,隻用了三個多月時間。

  重建工程竣工後,經國家驗收全部合格。1970年4月11日下午3時許,周恩來總理來到天安門城樓視察,他同等候在現場的工人們一一握手,並高聲說:“同誌們辛苦了!我來看望大家,你們用這麽短的時間把天安門城樓建設得這麽好!謝謝你們。”周總理指示指揮部領導,讓大家多休息幾天。

  在場的工人非常激動,不停地高呼毛主席萬歲!周總理從東馬道登上城樓,詳細地聽了工程情況的匯報。

  視察後,周總理從西馬道下來,與工人們再次握手後,才乘車離去。

  從此,重建的天安門城樓以金碧輝煌的嶄新麵貌出現在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麵前。

  天安門,再一次煥發出青春的輝煌!

  天安門廣場第三次擴建

  國慶10周年,天安門廣場擴建以後,對其廣場的進一步發展規劃仍在不斷地進行著探討。探討的焦點集中在對廣場南部的不同處理,包括南部的建築性質,建築平麵布局、立體輪廓、正陽門的拆與留以及廣場的交通處理等方麵,這些問題基本上成了北京市城市規劃管理局等設計部門的經常性研究課題。

  北京城市規劃管理局為了集思廣議,還於1960年和1964年組織北京及外省市建築專家共同研究探討。

  探討的焦點,最後集中到“收”與“放”上。“收”與“放”是指廣場上的人民大會堂及中國革命曆史博物館南麵未來的建築位置和布局方式而言。所謂“放”,是使廣場寬敞些,未來的建築麵向廣場的一麵與北邊兩大建築取齊。所謂“收”,是使未來的建築凸出於已有的兩大建築,使廣場南部形成封口。

  “收”“放”兩方各執己見,僵持不下,最終沒有形成結論。

  1976年9月9日,一代偉人毛澤東辭世,人們哀思如潮,為使毛澤東永遠活在人民心中,中央做出了建立毛主席紀念堂的決定。紀念堂選定在天安門廣場。

  由於天安門廣場北部是開群眾大會的地方,紀念堂隻能放在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南部。把紀念堂放在中軸線上,會更加突出毛主席紀念堂的重大政治意義。這樣,廣場必須仍然根據1958年毛主席和周總理生前審定的規劃向南擴建。即將天安門廣場東西兩側路向南打通。這種建築布局,也解決了爭論多年的“收”“放”問題。

  毛主席紀念堂堂址確定之後,建築大軍來到天安門廣場。在全國人民支援下,僅半年多時間,一座方形平頂的廣廈――毛主席紀念堂建成。

  因毛主席紀念堂建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和正陽門中間,為此,拆除了紀念碑南麵的花木樹叢,修繕了正陽門,同時將廣場東西側路向南一直通到前門東西大街,廣場的區域便向南延伸到正陽門城樓下。改建的結果,集會麵積由11萬平方米擴大到21萬平方米,集會人數從40萬可增到60萬人,天安門廣場從此建成。

  至此,以人民英雄紀念碑為中心作輻射狀的整個建築群,以其莊嚴博大的姿態定型於北京市中心。

  天安門廣場及其環衛在她身邊的整個建築群,以其獨特藝術魅力,構成一幅古今優秀建築藝術的露天博物館,如音樂,節奏明快,旋律和諧;如繪畫,章法嚴密,布局合理;如文學創作,結構嚴謹,段落分明。

  她極富有端正、深厚、穩健的特征,是我們中華民族性格的寫照!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

  再次修繕天安門

  1984年,共和國迎來了35周歲生日。

  10月1日,首都軍民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盛大閱兵儀式和群眾遊行,慶祝共和國的生日。這次國慶閱兵,是在全國人民經過“文化大革命”的動亂之後,全麵改革和現代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的形勢下舉行的,是一次振奮民族精神,鼓舞人民鬥誌,檢閱建設成就的重大慶祝活動。

  為了搞好這次國慶慶典活動,黨中央、中央軍委非常重視。作為慶典的主席台――天安門城樓,再一次得到修繕。

  天安門城樓大殿廳內,安放了重新製作的17盞古雅的大型玻璃宮燈。其中,正中大廳中的一盞玻璃燈重450公斤,其餘16盞均為350公斤。每盞燈皆呈六邊形,六角各引出一盞傘形小燈,別具特色。乳白色的玻璃燈罩上繪有金龍圖案,古樸莊重。

  在這次修繕天安門城樓時,技術人員提出天安門是有著幾百年曆史的一座古建築,隻有用傳統的圖案才顯得和諧與自然,才能與天安門的地位相符。意見反映到國務院副總理萬裏那兒,萬裏當即拍板改畫“金龍和璽”彩畫,這一決定,終使天安門城樓上恢複了殿內原有的彩色風貌。

  在天安門城樓東西兩側,各有一間小耳房,修建得精致華麗,對稱於大殿兩側,顯得大方得體,增添了整個城樓的宏偉氣勢。這兩個耳房,實際上是電梯房。

  西側的電梯,安裝於開國大典前夕,是一部土電梯,東側的電梯,安裝於1970年。1989年,經國家有關部門批準,將天安門上的舊電梯換上了性能良好的奧迪牌電梯。

  紅色是天安門的主體顏色。多少年以來,天安門上所用的紅色塗料一直是鐵紅粉,也就是紅土的漿液,人們稱之為“廣紅”。“廣紅”的特點是古色古香,深沉大方,用在天安門這座古建築物上,更加顯示出城樓的尊貴和雄偉。但鐵紅粉粘合度太低,塗到牆上,日曬之後容易粉化,而雨天之後,牆上就會出現“淚痕滿麵”的跡象,牆腳下還會積下紅水。晴天之後,漆皮開始剝落,嚴重影響天安門的形象。

  為解決這一現象,眾多廠家和技術人員開始攻關。80年代初,七六一廠工程師羅明富率先攻克。他經過反複研究、調查,發現古建築物的外表質地十分疏鬆,塗料需要有特殊的附著力和滲透力。經過他不懈地努力,適用於天安門等古建築的專用漆――815型古紅漆,終於在1983年研製成功。這種漆具有不反光、不褪色、耐寒冷、耐日曬、耐雨淋等優點,而且色調與鐵紅粉類似,明快而不妖豔,815型古紅漆,如今已成為修繕天安門的專用漆。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