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四節 泱泱中華應有新的升旗儀式

  這些事情令李玉坤的心久久不能平靜。

  從1949年的開國大典開始,天安門城樓前的旗杆已經在風裏雨裏站了40多年。

  4月23日下午,李鵬總理的指示傳達下來,方案獲準通過。

  聽到這個命令,國旗班上下都有些著急:“到哪裏找這麽多人去?”

  1991年5月1日清晨,新的升降旗儀式在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這也是國旗護衛隊首次公開亮相。

  新的升旗儀式自1991年5月1日誕生後,迎來了數以千萬計的海內外群眾。

  人大代表李玉坤心潮澎湃

  他叫李玉坤,是江蘇如皋工藝絲毯總廠副廠長,八屆全國人大代表。

  1986年6月,李玉坤隨省企業家代表團到美國學習考察時發現,在美國許多重要場所都懸掛著美國國旗。除了在重大的節日或慶典懸掛國旗外,美國的許多公共場所長年擺、掛著星條旗。他還了解到,在洛杉磯的“大學公園”小學,每個教室裏都掛有國旗,而且該校每天都要舉行升旗儀式。升旗時,學生把手放在胸前,口中念道:“我效忠於國旗和美利堅合眾國。”

  這些事情令李玉坤的心久久不能平靜。

  他想起了一位美籍華人回到如皋,在一家商店買了三麵五星紅旗,說是準備回到大洋彼岸後分送給他的三個子女,讓他們不要忘記他們的根在中國。

  回國後,他在當年的國慶節那天,在如皋街頭竟沒看到一麵五星紅旗。他深深地感到,國民的國旗意識太淡薄了。

  這些事情,使李玉坤思潮起伏,強烈的愛國意識和人民代表的責任感,促使他奮筆疾書,寫下了“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喚起人民的國家觀念,盡快製定張掛國旗具體方法的建議”,他向全國人大呼籲在全國範圍內強化愛國主義教育,恢複升降國旗儀式,借以喚起和增強人們的“國家觀念”。

  他在建議中這樣寫道:“製作一麵五星紅旗的代價是有限的,而這在人們心中所起的作用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

  人民代表的建議,很快寫進了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提案,有關領導非常重視。國旗的使用和儀式,引起了人們更深入的關注。

  1990年10月1日,新中國第一部關於國旗的法律《國旗法》頒布實施。

  這部法律,對國旗的使用、升降、保護等做出了詳盡的規定,其中第十三條規定:升掛國旗時,可以舉行升旗儀式。舉行升旗儀式時,在國旗升起過程中,參加者應當麵向國旗肅立致敬,並可以奏國歌和唱國歌。

  國家教委也專門發文要求在軍隊和中小學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國旗意識。

  人民代表的呼聲,《國旗法》的頒布實施,加快了改革天安門升降旗儀式的步伐。天安門警衛大隊為了一個更加莊嚴的升降旗儀式的誕生,五易其稿。中共北京市委、市政府也把改造天安門廣場的旗杆基座和改進國旗升降儀式提到了重要議事日程。

  40多歲的旗杆該“離休”了

  從1949年的開國大典開始,天安門城樓前的旗杆已經在風裏雨裏站了40多年,這支旗杆的確有些累了,也有些老了,它該退下來好好“休息”了。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經濟建設的發展,40多年來,天安門廣場及長安街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廣場東、西兩側高大雄偉的人民大會堂、曆史博物館和革命博物館建起來了,廣場中央修建了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天安門城樓前的長安街也得到了拓寬。天安門廣場成為獨一無二的大廣場。

  22米高的舊旗杆,站在寬闊的廣場上,顯得不夠威武,不具震撼力。

  1991年2月23日,修建新的國旗杆基座工程在天安門廣場破土動工,改建工程由天安門管理委員會負責實施。

  國旗班全體戰士向老旗杆舉行了告別儀式。

  不久,在天安門廣場屹立了42年的老旗杆被遷到中國革命博物館西門外,作為文物保護起來。

  北京建築設計院承擔了天安門國旗基座及新旗杆的設計任務,高級工程師李國勝是這個工程的總設計師。

  他介紹了吊裝新旗杆的情景――

  4月15日,當最後一縷陽光在天安門紅牆根消失的時候,兩台重型吊車開始為廣場吊裝新國旗旗杆。新旗杆是首鋼職工用四節無縫碳素鋼管焊接而成的。總長32.6米(含埋入地下部分),重7噸。在旗杆表麵噴塗防腐材料時,需要一邊轉動一邊噴,才能保證厚薄均勻。為了讓旗杆旋轉起來,首鋼工人還專門設計一套旋轉機器設備。

  首鋼冶金機械廠負責鑄造旗杆頂端的不鏽鋼圓球,他們派出幾路人馬,把鑄造所需的30多種輔料一一配齊。為了確保萬無一失,同樣的圓球一共鑄出七個,然後選出一個最好的裝在旗杆頂部。正式吊裝十分順利,僅僅40分鍾,旗杆就準確就位。

  李國勝說,新旗杆無論在製作還是安裝方麵,其垂直度都遠遠高於設計標準。

  新舊旗杆可以說有天壤之別。改建後的國旗杆基座平麵為三層,內層為邊長各6米、高45厘米的正方形漢白玉平台,四周是80厘米高的漢白玉欄杆,四麵各有2米寬出入通道。基座中心是30米高的銀灰色國旗杆,頂端為黃色。第二層是環繞基座的2米多寬的赭色花崗岩石帶,象征“人民江山萬代紅”,第三層是5米寬的綠化帶,綠草四季常青不衰,象征社會主義祖國欣欣向榮。國旗基座四周是56個金黃色銅製隔離墩連成的護欄,象征56個民族手拉手、心連心,團結在國旗下。

  此外,修建新旗杆時還配套安裝了先進的升降機電設備和同步播放國歌的擴音係統,改進了懸掛國旗的機關。

  升降旗的按鈕安裝在旗杆上離地近1.5米的地方,平時用小鐵門蓋著,升降旗時打開。紅鈕升旗,綠鈕降旗。旗繩上裝了兩個掛鉤,可以很容易地將國旗掛上去並固定好。

  國旗基座的正下方是一間十多平方米的地下室,從國旗杆基座內層東側可以下到地下室,地下室裏安裝的就是保證每天國旗順利升起的電機係統,一套工作,一套備用,以保障每天的儀式萬無一失。平日沒有樂隊現場演奏時,升旗手按動升旗紅鈕後,國歌在國旗上升的時候同時奏響。細心的群眾可能已注意到,在國旗基座的邊上裝有幾台空調的室外機,不過那絕不是給國旗護衛隊戰士用的,裝空調是為了調節地下室的空氣,以保障升旗設備的正常運行。

  1993年10月,天安門國旗基座邊上又多了兩個高科技的電子顯示屏,那是北京航空大學電子工程係的專家們為方便群眾觀看國旗升降儀式而研製的。兩台高1.2米、寬0.8米的電子顯示屏各由近6萬隻發光管組成,其專門設計能保證在白天的強光環境中仍能清楚地看到顯示的升降旗時間。專家們將北京天文台計算出的2000年之前北京地區的日出日落時間編程輸入,以保證所顯示時間的準確性。

  最後是李鵬總理拍了板

  莊嚴、大方、設備齊全的新旗杆落成了,這給擔負升旗任務的武警戰士帶來了鼓舞,他們不用再從旗杆基座的欄杆上爬過去了,但這同時也給他們帶來了無形的壓力。

  為了與擴建後的國旗基座相協調,他們必須設計出一個更完美、更規範、更能表達億萬炎黃子孫心願的升降旗儀式,編排出能真正與泱泱大國的曆史文明相適應的國旗升降儀式。

  早在國旗基座改建過程中,北京市天安門管理委員會就多次邀請武警北京總隊和天安門警衛支隊的同誌去觀看新旗杆基座的模型,討論如何編排一套更完美莊嚴的升降旗儀式。

  天安門警衛大隊為此五易其稿,設想了八套方案,最後選定一套由12人組成的隊列。前麵是擎旗手和兩名護旗手,之後是帶隊警官一名,然後是八名排成兩排的護衛士兵。警官佩帶手槍,護旗手手握衝鋒槍,護衛士兵則肩扛“五六”式步槍。為了體現國家的威嚴,要求每一個戰士做每一個動作都要幹淨利索,不能拖泥帶水,而且做每一個動作時,目光都要正視前方,不能有絲毫遊移。

  他們據此將隊伍行進、升降旗動作拍成錄像片,呈送各方麵領導征求意見。

  1991年4月9日,《關於天安門廣場國旗舉行新的升(降)旗儀式的請示報告》呈送給北京市政府。有關領導同誌很快給予了具體指示:

  (1)平時升旗應由齊步改為正步;

  (2)護旗隊員應增加一點;

  (3)軍樂隊隊員再增多些。

  根據這個意見,天安門警衛大隊決定12人的升旗儀式擴編為36人。前麵是擎旗手1名,護旗手2名,護旗手懷抱衝鋒槍;領隊警官1名,佩帶手槍;護旗兵32名,肩扛“五六”式半自動步槍,成四列八排行進。

  新的升降旗儀式分為節日和平日兩套方案,平日升旗時,同步播放國歌的錄音。每月逢旬的第一天和元旦、春節、國際勞動節、建黨節、建軍節、國慶節升旗時,則由60名軍樂隊員隨國旗護衛隊一起從天安門城樓出發,護旗隊邁步時,由軍樂隊行進演奏《歌唱祖國》樂曲,升旗時奏《義勇軍進行曲》。

  接著,關於新的國旗升降儀式的報告飛速呈送到中南海,日理萬機的國務院總理李鵬同誌仔細審閱了這份飽含著千百萬人熱望的報告。

  4月23日下午,李鵬總理的指示傳達下來,方案獲準通過。有關部門決定從1991年5月1日起啟用新的升旗儀式。

  國旗護衛隊正式組建

  新儀式啟用之後不久,原天安門“國旗班”改編為武警天安門警衛支隊國旗護衛隊。

  1991年4月19日,國旗班接到上級通知:12個人的規模仍然偏小,要擴編為36人。

  聽到這個命令,國旗班上下都有些著急:“到哪裏找這麽多人去?”

  時任國旗護衛隊指導員的謝輝回憶說:

  掐指算起來,當時距“五一”節啟用新儀式隻有11天了。

  緊張的挑選國旗護衛隊隊員的工作開始了。

  說起來,現在的國旗護衛隊戰士真可算是“百裏挑一”。

  不僅要求身高都在1.78米以上,體重適中,容貌端正,具有高中文化程度,而且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質和過硬的軍事本領。據了解,每年北京武警一總隊招收的新兵萬餘名,經過層層篩選,隻有30多人能進入國旗護衛隊。

  然而,當時國旗班隻有12人,要在10天之內組建這個高標準的隊伍,談何容易?

  天安門武警大隊行動起來了,北京武警一總隊也發動其他部隊一起行動,選人工作一路綠燈,終於找到了符合條件的人選。

  這時距即將來臨的“五一”國際勞動節不足一個星期。

  護衛隊開始了強化訓練。訓練的目標是行進的隊伍要橫看成行、縱觀成列,動作儀容完全協調,做到臂幅一致,步幅一致,間距一致,目光一致,還要求32名護旗兵到國旗基座南側一齊立定、轉體、下槍、行持槍禮時必須動作一致,發出同一個聲音。

  而剛剛選來的戰士有的站姿欠佳,有的雙腿並不攏,有的兩肩不平。

  平時佩帶慣了手槍,突然要把“五六”式半自動步槍列隊,而且3.7公斤重的槍在手中必須運用自如,幹淨利落,不能拖泥帶水,每個動作都必須準確無誤,槍身也不能顫動,其難度是可想而知的。

  剛開始訓練時,幾乎次次失敗,不是有人慢了,就是有人快了。

  但戰士們是勇敢頑強的。腿並不攏的戰士把自己的腿綁在木板上,雙肩不平的,背靠牆練站立,一站就是好幾個小時。

  訓練是超負荷的,用謝輝的話說,“那時的訓練近乎殘酷”。

  一天24小時,除了吃飯、睡覺就是訓練,有幾次甚至“連軸轉”,以至於訓練間歇,大家坐在原地休息時,幾分鍾的時間便能睡著,幾天下來,戰士們的腳踢腫了,手被槍托磨破了,體重也輕了。

  最後,戰士們才達到了近乎苛刻的要求,迎來了新儀式首次啟用的盛典。

  第一位國旗護衛隊擎旗手王俊華也經曆了近似殘酷的站立訓練。由於國旗護衛隊剛剛組建,挑選護衛隊戰士的餘地很小,隻有身高1.93米的王俊華可以擔負擎旗手這一重任。

  1991年4月13日,王俊華開始接受站姿強化訓練。因為時間很緊,5月1日就要實行新的升旗儀式,上級領導要求王俊華在36小時內達到標準。

  4月14日晚上9時半,營地熄燈之後,王俊華悄悄地來到訓練場上。他深知,作為最受人注目的國旗衛士擎旗手,一舉一動都涉及到整個護衛隊的形象,關係國旗的神聖和尊嚴,他必須訓練達到最標準的軍姿要求。

  王俊華決心強化訓練站功,爭取站到天明。

  他貼著畫有水平線的牆根站立著。四周除了故宮城牆和樹葉縫中灑漏的月影之外,顯得空空蕩蕩,隻有一些不知名的小蟲在吟唱著。

  這位國旗衛士憑著對國旗的熱愛整整站立了一個晚上,其間摔倒六次。當第二天早上戰友們告知他已經站了八個小時之後,王俊華想邁步,但雙腿已不能彎曲,他想扶著圍牆,但垂得腫脹的手竟無法抬起來,最後撲通一聲倒在地上。

  就這樣,原定36小時站立訓練,王俊華隻用了28小時就完成了。

  為練好正步,王俊華背著十字形木架,以保證上體正直,衣領上別著大鬥針,脖子稍歪一點,針就紮進皮膚,鑽心的疼。兩條腿上各捆一個2.5公斤重的沙袋,以保證在正常行進中踢腿如風……

  最關鍵的是扛旗訓練,旗杆長3.3米,重7.5公斤,一上肩就是進行訓練60分鍾。旗杆壓著右肩,使他身體難以平衡,剛開始他連齊步都走得不太好,更不用說走正步了。

  為了保證旗杆的穩固性,他用右手使勁攥住旗杆,一分鍾、兩分鍾……每次訓練之後,他的右肩都會磨出血泡,肩上出現血斑,握旗杆的手虎口半天張不開合不攏,因為手已經麻木得太久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國旗護衛隊第一任擎旗手王俊華,終於向黨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10萬群眾見證的莊嚴時刻

  1991年5月1日清晨,新的升降旗儀式在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這也是國旗護衛隊首次公開亮相。

  這天淩晨,首都上空的夜幕還未完全拉開,天安門廣場上已是人山人海,10多萬群眾在共同等待一個莊嚴的時刻,新的升國旗儀式即將舉行。

  國務委員羅幹等國家領導人,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的主要負責同誌一早便來到了天安門廣場,與從四麵八方趕來的各界群眾一起,靜靜等候著那個激動人心時刻的到來。據悉,大約有10萬名得知天安門升旗儀式改革消息的群眾專門趕來目睹這一盛大的儀式。

  來了。36名氣宇軒昂的武警官兵,肩托鋼槍,身著禮賓服,腳穿馬靴,擎著共和國鮮豔的五星紅旗,邁著雄健的步伐,從天安門城樓的拱形大門準時走出。

  擎旗手王俊華肩扛國旗居中,兩側是兩名護旗手。那天的帶隊警官是謝輝,他率領32名護旗兵緊隨其後。由60人組成的軍樂隊壓陣。

  在《歌唱祖國》旋律的伴奏下,隊伍走下金水橋,邁著正步走向國旗基座,行舉槍禮。5時14分,太陽的上邊沿兒與地平線相遇的刹那間,升旗手分秒不差地按動電鈕,2分07秒之後,國旗升至旗杆頂端。

  在這個時刻,天安門廣場一派莊嚴肅穆。人們深情地注視著飄揚的五星紅旗,心潮隨著軍樂隊奏起的《義勇軍進行曲》起起伏伏。

  這樣的場麵,這樣的旋律,也許人們並不陌生,但置身在這樣的氛圍中,不論是白發蒼蒼的老人,還是朝氣蓬勃的青年;不論是少數民族的兄弟,還是從國外歸來的華僑;不分民族、不分職業、不分年齡的人們在《義勇軍進行曲》的旋律中,在冉冉升起的五星紅旗中,找到一個共同的心靈交點――作為炎黃子孫的驕傲和自豪。

  升旗儀式結束了,人們依舊沉浸在這神聖莊嚴、激動難忘的氛圍中,久久不願離去。筆者有幸結識了解放軍某部的副政委李慶中,他對筆者說道:“我是第一次來北京,也是第一次看升旗,當看到五星紅旗冉冉升起在天安門廣場時,好像聽到祖國前進的腳步聲,心裏產生了一種催人奮進的使命感。”

  家住安定門的57歲的張大娘由女兒陪著看完了升旗。她說:“我早就想來看看當年毛主席升起的五星紅旗,今天願望終於實現了。”

  上午8時,陽光普照,天氣晴朗。天安門廣場的國旗下仍然停留著一些戀戀不舍的觀旗者。

  筆者信步走到故宮門外的國旗護衛隊駐地,見到了剛剛換裝的帶隊警官謝輝。

  談到第一次帶隊升旗的感受時,他說:“我當時渾身直抖,又興奮,又緊張,生怕‘砸鍋’。”

  新儀式表達了祖國的尊嚴

  新的升旗儀式自1991年5月1日誕生後,迎來了數以千萬計的海內外群眾。天安門前國旗杆下這塊地方,成了億萬龍的傳人最神往的地方,好似麥加聖地對於穆斯林民族,瑪旁雍措湖對於佛教信眾,這裏是每一個中國人都惦記著的地方。據北京市旅遊部門統計資料表明,到天安門廣場看升降國旗,已經成為眾多旅遊團設計旅遊日程中必不可少的內容之一。每年約有300萬的海內外群眾前來觀看五星紅旗的升降儀式。

  1993年10月1日,國旗護衛隊更換了服裝和設備。帽子換為武警校官大簷帽,帽簷上鑲嵌銀灰色金屬橄欖枝花紋;上衣服裝外沿領口鑲嵌紅色牙線,上衣與褲子的裝飾線及武裝帶分別加寬;統一著馬靴穿馬褲;領隊指揮員佩帶指揮戰刀;護旗隊員一律使用特製的鍍鉻禮賓用槍。擔負著天安門廣場國旗升降儀式奏樂任務的武警北京一總隊軍樂團也隨之更換了服裝。國旗衛士們的形象更加引人注目。目前這裏已經不折不扣地成為首都一個特殊景點,得到國內外人士的讚譽。

  長年在海外居住的易之老先生曾經撰文表達過他對天安門廣場升降旗儀式的理解,他的話語說出了所有觀旗的中國人的感受。他說:“一個夜盡之後的朦朧之晨,升國旗儀式能引來數十萬之眾,該是北京的絕世之最。在歐洲,王宮前、紀念碑下,傳統悠久、並頗具觀賞價值的換崗儀式,往往最吸引人,但為觀景付出披星戴月、站上小半夜的代價,則從未聽說過。因此,天安門這一現象本身帶有中國特色。”

  一些社會學家認為,天安門廣場升降國旗的“觀賞效應”反映了中國社會總體上積極向上的心態,即對國家的未來抱有信心。盡管存在許多不足之處,但人們普遍相信明天的生活會比今天的生活更好,整個社會麵對希望。而從國旗護衛隊戰士挺拔向上的軍姿和大方得體的儀式表演上,群眾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這種希望。

  不少學者認為,國旗升降儀式的改革和國旗護衛隊的組建激發了許多群眾的愛國潛意識。人們對天安門廣場升降國旗的高度熱情,亦反映出社會與國家政治的契合。天安門廣場和五星紅旗是中國社會主義製度與國家統一的象征,群眾能自發地到這裏來觀看升降旗儀式,也表明了各地區、各民族的人民願意在祖國的大家庭中榮辱與共。每天清晨,當國旗護衛隊擁著國旗走出天安門城樓時,看升旗的黑壓壓一片人群猶如一幅巨大的浮雕,沒有一點聲響,但是從人們肅穆莊嚴的眼神中,卻分明可以看到心在抖動,血在湧流,一種心潮澎湃的感情在流動。在這裏,每個中國人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祖國。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