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章 中庸

  章句序中庸何為而作也?子思子憂道學之失其傳而作也。蓋自上古聖神繼天立極,而道統之傳有自來矣。其見於經,則“允執厥中”者,堯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堯之一言,至矣,盡矣!而舜複益之以三言者,則所以明夫堯之一言,必如是而後可庶幾也。蓋嚐論之:心之虛靈知覺,一而已矣,而以為有人心、道心之異者,則以其或生於形氣之私,或原於性命之正,而所以為知覺者不同,是以或危殆而不安,或微妙而難見耳。然人莫不有是形,故雖上智不能無人心,亦莫不有是性,故雖下愚不能無道心。二者雜於方寸之間,而不知所以治之,則危者愈危,微者愈微,而天理之公卒無以勝夫人欲之私矣。精則察夫二者之間而不雜也,一則守其本心之正而不離也。從事於斯,無少間斷,必使道心常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聽命焉,則危者安、微者著,而動靜雲為自無過不及之差矣。夫堯、舜、禹,天下之大聖也。以天下相傳,天下之大事也。以天下之大聖,行天下之大事,而其授受之際,丁寧告戒,不過如此。則天下之理,豈有以加於此哉?自是以來,聖聖相承:若成湯、文、武之為君,皋陶、伊、傅、周、召之為臣,既皆以此而接夫道統之傳,若吾夫子,則雖不得其位,而所以繼往聖、開來學,其功反有賢於堯舜者。然當是時,見而知之者,惟顏氏、曾氏之傳得其宗。及曾氏之再傳,而複得夫子之孫子思,則去聖遠而異端起矣。子思懼夫愈久而愈失其真也,於是推本堯舜以來相傳之意,質以平日所聞父師之言,更互演繹,作為此書,以詔後之學者。蓋其憂之也深,故其言之也切;其慮之也遠,故其說之也詳。其曰“天命率性”,則道心之謂也;其曰“擇善固執”,則精一之謂也;其曰“君子時中”,則執中之謂也。世之相後,千有餘年,而其言之不異,如合符節。曆選前聖之書,所以提挈綱維、開示縕奧,未有若是之明且盡者也。自是而又再傳以得孟氏,為能推明是書,以承先聖之統,及其沒而遂失其傳焉。則吾道之所寄,不越乎言語文字之間,而異端之說日新月盛,以至於老佛之徒出,則彌近理而大亂真矣。然而尚幸此書之不泯,故程夫子兄弟者出,得有所考,以續夫千載不傳之緒;得有所據,以斥夫二家似是之非。蓋子思之功於是為大,而微程夫子,則亦莫能因其語而得其心也。惜乎!其所以為說者不傳,而凡石氏之所輯錄,僅出於其門人之所記,是以大義雖明,而微言未析。至其門人所自為說,則雖頗詳盡而多所發明,然倍其師說而淫於老佛者,亦有之矣。熹自早歲即嚐受讀而竊疑之,沉潛反複,蓋亦有年,一旦恍然似有以得其要領者,然後乃敢會眾說而折其中,既為定著章句一篇,以俟後之君子。而一二同誌複取石氏書,刪其繁亂,名以《輯略》,且記所嚐論辯取舍之意,別為《或問》,以附其後。然後此書之旨,支分節解、脈絡貫通、詳略相因、巨細畢舉,而凡諸說之同異得失,亦得以曲暢旁通,而各極其趣。雖於道統之傳,不敢妄議,然初學之士,或有取焉,則亦庶乎行遠升高之一助雲爾。淳熙己酉春三月戊申,新安朱熹。

  序

  “譯文”為什麽要撰寫《中庸》呢?子思先生擔心道學因曆時久遠失其傳承而撰寫了此書。原來從上古聖賢神人開始,他們繼承天命,開創皇極,而道統的傳授就發源於此了。中庸之理在經書中出現是在《論語堯日篇》中引《尚書》中的“允執厥中”這句話。這是堯用來傳授給舜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四句話是舜傳授給禹的。堯的一句話,已經把中庸的精神概括無餘了,而舜之所以又增加了三句話,是用來闡明堯的話,必須這樣,才差不多說得很完整了。我曾對它加以論述:心的本體和心的美德,實質是一回事罷了。而認為有人心、道心差異的人,認為它可能生成於形、氣的私,或者本源於性命的正,因此形成內心的德的不同,所以有人以為危險而不安寧,有人以為深奧微妙而難以見到。但人都是有形體的,所以即使是上等智慧的人,也不能沒有人心,也不能沒有這樣的天性;雖然是下等的愚蠢人,也不能沒有道心。人心和道心,交雜在人們心中,但不如怎麽處理才好,那麽就會導致危險的愈加危險,暗微的愈加暗微,而天理的公,終於不能戰勝人欲的私了。精心審察人心、道心之間不相交雜,乃是專一守住它的本心之正而不離開。從事道心之修,沒有絲毫的間斷,必定使道心成為一身的主宰,而人心則聽從道心的指揮和製約。這樣做,危險的自然安寧,暗微的自然明顯,而動靜均能合度,就沒有過和不及的差異了。堯、舜、禹是天下的大聖人。拿天下來進行禪讓,這是天下的大事呀!

  以天下的大聖人,實行傳授天下的大事,當他們之間傳授和接受的時候,叮嚀告誡,不過是“允執厥中”的中庸道理而已,可見這是最高的道理。天下的道理,有哪一個道理能夠超過中庸的道理呢?從堯、舜、禹以來,聖人與聖人互相承襲,譬如商湯、文王、武王做君主,皋陶、伊尹、傅說、周公、召公做臣子,都用“允執厥中”的中庸之道來接受和繼承道統的流傳。像先生孔子,他雖然不能得到天子的尊位,但他從中庸之道出發,繼承聖人,開啟後學,他的功業反而比堯、舜還要偉大。然而在當時,能親見而親知的人中,隻有顏回、曾參能夠承傳他的正宗。等到曾子的再傳弟子,又到孔子的孫子子思,這時候,已遠離聖人的時代而異端學說已經興起。子思恐怕時間愈久而愈失其真理,於是追源於堯、舜以來相傳授的本意,用平日聽到的父輩、師長的言論加以印證,互相推理,撰成《中庸》一書,用來教誨後來的學者。子思先生十分擔憂中庸的失真,所以他的話特別懇切;他的思慮更加深遠,所以他說的話特別詳盡。他說“天命率性”,就是所謂的道心;他說“擇善固執”,就是所謂求善精一;他說“君子時中”,就是所謂無過無不及而用其中。

  從此以後一千多年,他的話沒有變異,好像符合憑證、信物等符節一樣。選擇曆代聖賢的書,能夠做到提綱挈領,開啟、闡發深奧而蘊藏著的義理的,沒有比《中庸》更明顯而詳盡的了。從那以後,由子思而再傳到了孟軻,孟軻又推廣闡明了這中庸之道,以繼承先聖的道統。等到孟軻死後,中庸的道統便失傳了。那麽,我們道學的理論寄托,不能超越《中庸》一書的語言文字了。可是異端的學說,日新月異,一天比一天發展,甚至於道教、佛教的傳人出來,他們用似是而非的言論,大大地幹擾了中庸的正道而亂其真。然而,值得慶幸的是《中庸》這部書沒有泯滅。所以程顥、程頤先生兩兄弟出來,能夠有所考證,用來繼承千年不傳的道統;能夠有所依據,用來斥責道、佛二家似是而非的謬論。由此回顧,子思先生對於續承道統的功勞是很大的了。而程顥、程頤先生,也還不能按照子思的話而掌握他的精神實質。尤為可惜的是程顥、程頤先生闡發中庸的論說沒有流傳下來,雖然有石先生輯錄的《中庸集解》,那也僅僅出於他的學生的記錄。所以中庸的大義雖然明確,而細節的探討尚未能做到條分縷析。至於程顥、程頤先生的學生也各自立說,雖然有很多比較詳盡的闡述和較多的創見,然而,違背他們老師的說法、傾向於道家和佛家說教的,也是有的。我少時就曾經誦讀《中庸》,而私下有所疑惑;深沉地反複思考,也有好多年了。有一天恍然大悟,好像得到了它的要領,於是才敢會集大家的說法而加以分析折中,終於著成《中庸章句》一篇,用來等待後來的君子加以修正。再與一二誌同道合的朋友,取石先生所編輯的《中庸集解》一書,刪去它煩瑣雜亂的地方,定名為《中庸輯略》,又把記錄平時論辯取舍的內容,別為《或問》一書,將它們附在《中庸章句》後麵。

  這樣,《中庸》這部書的要旨,支流分而節目解,脈絡貫通,詳略得當,大小道理全部包括在裏麵了。而所有各種說法的相同相異,所得所失,亦能夠婉曲流暢,觸類旁通,各盡旨趣。雖然對於道統的流傳,我不敢妄加議論,但對於初學的人,大概是有幫助的。那也差不多是為登高遠行的人增添一點助力罷了!

  南宋孝宗淳熙己酉春三月戊申,新安朱熹序。一天命天命之謂性(1),率性之謂道(2),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3),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4)。致中和(5),天地位焉(6),萬物育焉。〔右第一章。子思述所傳之意以立言,首明道之本,原出於天而不可易,其實體備於己而不可離。次言“存養省察”之要,終言“聖神功化”之極。蓋欲學者於此,反求諸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誘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楊氏所謂一篇之體要是也。其下十章。蓋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終此章之意。〕

  “注釋”(1)命:賦予。之謂:叫做。性:本性。(2)率:遵循,按照。(3)見:顯現,明顯。乎:於,有比較之意。(4)達道:普遍法則。(5)致:達到。(6)位:位置得當。

  “譯文”天所賦予人的東西就是“性”,遵循天性就是“道”,依循道來修養自身就是“教”。“道”是片刻不能離開的,可離開的就不是“道”。因此,君子在無人看見的地方也要小心謹慎,在無人聽得到的地方也要恐懼敬畏。隱蔽時也會被人發現,細微處也會昭著。因此君子在獨處時要謹慎。喜怒哀樂的情緒沒有表露出來,這叫做“中”;表露出來但合乎法度,這叫做“和”。“中”是天下最為根本的,“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法則。達到了“中和”,天地便各歸其位,萬物便生長發育了。〔上麵一段是第一章,是子思根據孔子傳授的意思以創立《中庸》。

  首先說明“道”的本原是出於天並且不可變更,“道”實際上存在於我們自身而不可分離;其次說明“存養省察”的要點,最後說明“聖神功化”的至高境界。其目的大概是想使那些做學問的人可以從這裏開始學習,反過來要求自己從而領悟出其中的道理,用以去除因外界的引誘而產生的私欲,充實自己天生的本性,這就是楊氏所說的:這一章是《中庸》一書的綱領。以下十章,是子思引述孔子的言論,用來闡釋和說明這一章的含義的。〕

  二時中仲尼曰(1):“君子中庸(2),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3);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右第二章。〕

  “注釋”(1)仲尼:即孔子,名丘,字仲尼。(2)中庸:中是不偏不倚;庸是平常,不可改易。(3)時:隨時。中:符合。

  “譯文”孔子說:“君子的言行是符合中庸之道的,小人的言行是違反中庸之道的。君子之所以符合中庸,因為君子的言行時時都不偏不倚。小人之所以違反中庸,因為小人的言行無所顧忌、無所畏懼。”〔上麵一段是第二章。〕三鮮能子曰(1):“中庸其至矣乎(2)!民鮮能久矣(3)!”〔右第三章。〕

  “注釋”(1)子:指孔子。(2)至:盡善盡美。(3)鮮(xian):少,不多。

  “譯文”孔子說:“中庸是最高的境界啊,人們卻很少能長期實行它。”〔上麵一段是第三章。〕四行明子曰:“道之不行也(1),我知之矣:知者過之(2),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3)。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右第四章。〕

  “注釋”(1)道:即中庸之道。(2)知者:即智者。知,同“智”。(3)不肖者:不賢的人,與賢者對應。

  “譯文”孔子說:“中庸之道不能被實行的原因,我是知道的啊!聰明的人做得太過分,愚昧的人達不到它。中庸之道不能被發揚的原因,我是知道的啊!賢明的人做得太過分,不賢明的人達不到它。這就好像人沒有不吃飯的,但能真正品嚐滋味的人卻很少。”〔上麵一段是第四章。〕五不行子曰:“道其不行矣夫(1)!”〔右第五章。〕

  “注釋”(1)其:語氣詞,表推測,大概。矣夫:歎詞,表感歎。

  “譯文”孔子說:“中庸之道恐怕是不能實行的了!”〔上麵一段是第五章。〕六大知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1),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2)!”〔右第六章。〕

  “注釋”(1)邇言:淺近的話。邇:近。(2)斯:這。

  “譯文”孔子說:“舜真是有大智慧啊!他喜歡向人詢問,並且善於分析審察那些淺近的話。他隱瞞別人的壞處,表揚別人的好處。他掌握好(”過“和”不及“兩個極端,對人民使用折中的辦法。這就是為什麽他被尊稱為‘舜’的原因吧!”〔上麵一段是第六章。〕七予知子曰:“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攫陷井之中(1),而莫之知辟也(2)。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3)。”〔右第七章。〕

  “注釋”(1)諸:之於。罟(gu):網。攫:捕獸機械。陷井:指陷阱。(2)莫之知辟:不知躲避。辟(bi),同“避”。(3)期(ji)月:一整月。

  “譯文”孔子說:“人們都說‘我是有智慧的’,但他們被(利欲)驅使而落入漁網、木籠和陷阱之中,卻不知道躲避。人們都說‘我是有智慧的’,但他們選擇了中庸之道,卻不能堅持到一個月。”〔上麵一段是第七章。〕八服膺子曰:“回之為人也(1),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2)。”〔右第八章。〕

  “注釋”(1)回:指孔子的弟子顏回,是孔子所喜愛的學生之一。(2)服膺:記在心中。弗:不。

  “譯文”孔子說:“顏回就是這樣的人,他選擇了中庸之道,領悟到一條善理,他就牢牢記在心上而不失去它。”〔上麵一段是第八章。〕九可均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1),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2)。”〔右第九章。〕

  “注釋”(1)均:治理好。(2)能:做得到。

  “譯文”孔子說:“天下國家是可以公正治理的,爵位俸祿是可以謝絕不要的,雪白的利刃是可以冒死踩上去的,隻是中庸之道卻不易實行。”〔上麵一段是第九章。〕十問強子路問強(1)。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2)?寬柔以教,不報無道(3),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4)。衽金革(5),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6),強哉矯(7)!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8)!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右第十章。〕

  “注釋”(1)子路:孔子的弟子,姓仲名由,字子路。(2)抑:選擇性連詞,意為“還是”。而:代詞,你。與:疑問語氣詞。(3)報:報複。(4)居:堅守。(5)衽:臥席,此處為動詞。金:兵器。革:皮革製成皮盾。(6)流:同於流俗。(7)矯:堅強的樣子。(8)塞:不得誌。

  “譯文”子路問什麽是強大。孔子說:“你問的是)南方的強大呢?北方的強大呢?還是你所認為的強大呢?用寬容柔順的態度去教化,對無理的行為不施報複,這是南方的強大,品德高尚的人就屬於這一類。頭枕武器、盔甲睡覺,死而後已,這是北方的強大,強悍的人屬於這一類。因此,品德高尚的人要隨和但不隨波逐流,這才是真正的強大!獨立而不偏不倚,這才是真正的強大!國家政治清明時不改變誌向,國家政治晦暗時至死不變節,這才是強大的!”〔上麵一段是第十章。〕十一素隱子曰:“素隱行怪(1),後世有述焉(2),吾弗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塗而廢(3),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見知而不悔,唯聖者能之。”〔右第十一章。〕

  “注釋”(1)素:按朱熹說,“素”字是“索”字之誤,索,求。隱:深奧的道理。(2)述:稱道。(3)塗:通“途”。

  “譯文”孔子說:“追求生僻的道理,行為荒誕不經,後代也許對此會有所稱述,但我不這樣去做。君子遵循中庸之道行事,(但有的)半途而廢,而我是不會停止的。真正的君子依據中庸之道行事,雖然在世上銷聲匿跡,不為人知,但(即使如此也)不後悔,隻有聖人才能做到這一點。”〔上麵一段是第十一章。〕十二費隱君子之道費而隱(1)。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2)。《詩》雲:“鳶飛戾天,魚躍於淵(3)。”言其上下察也(4)。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5);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右第十二章。子思之言,蓋以申明首章“道不可離”之意也。其下八章,雜引孔子之言以明之。〕

  “注釋”(1)費:廣泛,廣大。隱:深奧。(2)破:分割。(3)“詩》雲”句:引自《詩經大雅旱麓》。鳶:鷂鷹。戾:至,到達。(4)察:明顯,昭著。(5)造端:開始。

  “譯文”君子所奉行的中庸之道既廣大又精微。普通百姓雖然愚昧,但還是可以知道它;但至於最高境界的道,即使聖人也有不知道的地方。普通百姓雖然不賢明,但還是可以實行它;但至於最高境界的道,即使聖人也有不能做到的地方。天地如此的大,但人仍有不滿意的地方。因此,君子說的“大”,天下都載不起;君子說的“小”,天下都不能理解。《詩經》上說:“鳶在天空上飛翔,魚在深水處跳躍。”這是說君子的中庸之道在天地之間都是顯豁的。君子所奉行的道,發端於普通百姓,在達到最高境界時便彰著於天地之間。〔上麵一段是第十二章。是子思所說的話,大概用來闡明第一章“道不可離”的意思。下麵八章,博引了孔子的話來闡明它。〕十三不遠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詩》雲:‘伐柯伐柯,其則不遠(1)。’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2)。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3)。“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4);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5)。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餘,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6)!〔右第十三章。〕

  “注釋”(1)“詩》雲”句:引自《詩經幽風伐柯》。伐柯:砍木頭做斧柄。則:樣板。(2)睨而視之:斜著眼睛看。(3)以人治人:根據各人的實際情況加以治理。(4)所求乎子以事父:以人子所應具備的行為去事奉父親。(5)所求乎朋友先施之:要求朋友做到的,自己首先去做。(6)慥慥:忠厚誠實的樣子。

  “譯文”孔子說:“中庸之道不遠離人。如果有人為了實行中庸之道卻遠離了人,他就不是在實行中庸之道。”《詩經》上說:‘砍伐斧柄,砍伐斧柄,斧柄製作的方法就在手邊。’手握斧柄伐木製斧柄,斜著眼審度兩者,仍然覺得相差很遠。因此,君子應以對待人的方式治理人,直到他們改正為止。“忠‘恕’與道相去不遠,不願加於自己身上的,也不要加在別人身上。”君子所奉行的道有四條,我孔丘一條都做不到。對侍奉父親的兒子所要求的孝順,我尚未做到;對侍奉國君的臣下所要求的忠心,我尚未做到;對侍奉兄長的弟弟所要求的遵從,我尚未做到;要求朋友做到的自己先做,我尚未做到。在日常德性的實行方麵,在日常語言的謹慎方麵,我做得還不夠,不敢不繼續努力,即使有做得完滿的地方也不敢把話說盡了。言語要符合行為,行為要符合言語,(這樣的)君子怎麽能不篤實忠厚呢?〔上麵一段是第十三章。〕

  十四素位君子素其位而行(1),不願乎其外(2)。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3),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4)。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5)。故君子居易以俟命(6),小人行險以徼幸(7)。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8),反求諸其身。”〔右第十四章。〕

  “注釋”(1)素其位:安於平常所處的地位。素:平素,現在,這裏為動詞。(2)外:超出。(3)夷狄:泛指當時的少數民族。夷:東方的部族。狄:北方的部族。(4)無入:無論進入什麽樣的境地。入:處於。(5)尤:歸咎,抱怨。(6)易:平安。俟命:等待天命。(7)徼幸:僥幸,指求取意外的成功。(8)正鵠:靶心。畫於布上的叫正;畫於樹皮上的叫鵠。

  “譯文”君子安於目前的地位做他所應該做的事,不羨慕自己地位以外的東西。地位富貴,就做富貴人做的事;地位貧賤,就做貧賤人該做的事;處在夷狄的地位上,就做夷狄該做的事;處在患難的地位上,就做患難時該做的事。如此,君子無處不感覺到悠然自得。居上位,不欺淩下級;在下位,不攀附上級。端正自己不苛求他人,這樣就沒有怨恨。對上不怨恨天命,對下不歸咎別人。因此,君子安於自己的地位等候天命的到來,小人則冒險求得本不應該獲得的東西。孔子說:“射箭的道理與君子安身處世的行為有相似的地方。如果沒有射中靶子,(不應怪靶子不正,)應反過來責求自己。”〔上麵一段是第十四章。〕

  十五行遠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1),辟如登高必自卑(2)。《詩》曰:“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兄弟既翕,和樂且耽;宜樂室家,樂爾妻帑。(3)”子曰:“父母其順矣乎!”〔右第十五章。〕

  “注釋”(1)辟:通“譬”。邇:近。(2)卑:低處。(3)“詩》曰”句:引自《詩經小雅常棣》。翕:合。耽:樂。帑:通“孥”,子孫。

  “譯文”君子實行中庸之道,就好像是走遠路,必須要從近處開始;就好像是登高山,必須要從低處開始。《詩經》上說:“夫妻情投意合,協調有如琴瑟;兄弟和睦相處,快樂安順長久。使家庭美滿,使妻兒愉快。”孔子說:“這樣父母是多麽舒暢啊!”〔上麵一段是第十五章。〕

  十六鬼神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1),以承祭祀(2)。洋洋乎如在其上(3),如在其左右。《詩》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4)’夫微之顯,誠不可掩如此夫(5)!”〔右第十六章。〕

  “注釋”(1)齊(zhai):通“齋”,齋戒。明:沐浴,潔淨。(2)承:舉行。(3)洋洋:盛大的樣子。(4)“詩》曰”句:引自《詩經大雅抑》。格:到。思:語氣詞。度:測度。矧(shen):怎麽,況且。射(yi):通“斁”,厭而不敬。(5)掩:像這樣掩蓋。

  “譯文”孔子說:“鬼神的德行,真是宏大啊!看,看不到它;聽,聽不到它。它養育萬物,沒有一種事物可以離開它。天下的人齋戒沐浴,身穿華麗的祭服,為它舉行祭祀典禮。它浩浩蕩蕩,好像在天之上,在人身旁。《詩經》上說:‘鬼神來到,不可揣測,怎麽能夠對它厭怠不敬呢?’從隱微到明顯,真實的東西就是這樣隱藏不住啊。”〔上麵一段是第十六章。〕十七大孝子曰:“舜其大孝也與!德為聖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1),子孫保之(2)。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3)。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4)。《詩》曰:‘嘉樂君子,憲憲令德。宜民宜人,受祿於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5)’故大德者必受命。”〔右第十七章。〕

  “注釋”(1)饗之:祭祀他。(2)保之:保持祭祀。(3)篤:妥善處置。(4)覆:傾覆,摧敗。(5)“詩》曰”句:引自《詩經大雅假樂》。憲憲:《詩經》作“顯顯”,顯明興盛的樣子。令:美好。申:重申。

  “譯文”孔子說:“舜應該是最孝順的人了吧?有聖人的德性,有天子的尊貴地位,有普天下的財富。宗廟祭祀他,子孫維護他。因此,有崇高德性的人必然會獲得應有的地位,必然會獲得應有的俸祿,必然會獲得應有的名望,必然會獲得應有的壽命。因此,上天生養萬物,必會根據它們的資質而厚愛它們。所以,能夠栽培的就培養它們,不能成材的就遭到淘汰。《詩經》上說:‘高尚優雅的君子,美德盛明,讓上下都感到歡樂,上天賜給他福祿。保佑他,任用他,給他重大的使命。’因此,有偉大的德性的人一定會承受天命的。”〔上麵一段是第十七章。〕

  十八無憂子曰:“無憂者其惟文王乎(1)!以王季為父,以武王為子,父作之(2),子述之(3)。武王纘大王(4)、王季、文王之緒(5),壹戎衣而有天下(6),身不失天下之顯名。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武王末受命(7),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8)、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禮。斯禮也,達乎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為大夫,子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為士,子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喪達乎大夫(9),三年之喪達乎天子,父母之喪無貴賤一也。〔右第十八章。〕

  “注釋”(1)其惟:大概隻有。(2)作:開創。(3)述:繼承。(4)纘(zuan):繼續。大王:即太王古公撣父,王季之父,文王之祖。(5)緒:事業。(6)壹(yi)戎衣:穿一次甲胄,指消滅殷商一戰。(7)末:晚年。(8)追王:後代追封先祖以“王”的稱號。(9)期(ji)之喪:一周年的守喪期。

  “譯文”孔子說:“恐怕隻有周文王是個無憂無慮的人吧!王季是他的父親,周武王是他的兒子。他有父親開創事業,有兒子繼承事業。周武王繼續著曾祖太王、祖父王季、父親文王未完的功業,披掛戰服(伐紂),取得了天下。他沒有失去自己顯赫的名聲,獲得了天子的尊貴,獲得了普天下的財富,宗廟祭奉他,子孫維護他。”武王年邁的時候才承受天命平定天下,周公成就了文王、武王的德業,追尊太王、王季為王,用天子的禮製祭祀祖先。這種禮製一直貫徹到諸侯、大夫、士和普通百姓。如果父親是大夫,兒子是士,父死就要按大夫的禮製埋葬,按士的禮製祭祀;如果父親是士,兒子是大夫,父死就要按士的禮製埋葬,按大夫的禮製祭祀。守喪一年的喪禮,通行到大夫;守喪三年的喪禮,通行到天子。給父母守喪本身沒有貴賤的區別,都是一樣的。〔上麵一段是第十八章。〕

  十九達孝子曰:“武王、周公,其達乎孝矣!夫孝者,善繼人之誌,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廟,陳其宗器(1),設其裳衣(2),薦其時食(3)。宗廟之禮,所以序昭穆也(4);序爵,所以辨貴賤也;序事,所以辨賢也;旅酬下為上(5),所以逮賤也(6);燕毛(7),所以序齒也(8)。踐其位,行其禮,奏其樂,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教之至也。效社之禮(9),所以事上帝也;宗廟之禮,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禮,禘嚐之義(10),治國其如示諸掌乎!”〔右第十九章。〕

  “注釋”(1)宗器:祭祀之器。(2)設:擺設。(3)薦:進獻。時食:應時的食物。(4)昭穆:宗廟的次序,左為昭,右為穆。(5)旅:眾。酬:敬酒。(6)逮賤:使卑下者表其敬意。(7)燕毛:按頭發的顏色排列宴飲座次。(8)序齒:分別年齡大小。(9)郊:祭天之禮。社:祭地之禮。(10)禘(di):指五年一次的大祭,極為隆重,由天子主持。嚐:每天秋天舉行的秋祭,此處泛指小祭。

  “譯文”孔子說:“武王、周公真是最守孝道的人啊!守孝道的人,善於繼承先人的遺誌,善於繼承先人未完的功業。在春秋兩季,修繕祖上廟宇,陳列祭祀器具,擺設祭祀服飾,進獻應時的食品。宗廟祭祀的禮製,是要排列父子、長幼的順序。按官爵排列次序,就可以分辨出貴賤;按職位排列次序,就能辨別出賢與不賢;敬酒時晚輩先向長輩舉杯,這樣祖先的恩惠就會延及到晚輩;宴飲時按頭發的黑白序座,這樣就使老少有序。參加祭祀的人站在應該站的位置上,行先王傳下的祭禮,演奏先王時代的音樂,尊敬先王所尊敬的,親愛先王所親愛的。侍奉死者猶如侍奉活著的人,侍奉亡故的人猶如侍奉現存的人,這是最高境界的孝啊。郊社祭禮,是用於侍奉天地神明的廟。廟宇的祭禮,是祭祀祖先的。明白了郊社的祭禮,大祭、小祭的意義,治理國家就像看手掌一樣容易吧!”〔上麵一段是第十九章。〕

  二十問政哀公問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1)。其人存,則其政舉(2);其人亡,則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樹(3)。夫政也者,蒲盧也(4)。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5),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6);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7),尊賢之等,禮所生也。在下位不獲乎上(8),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9)。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10)。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齊明盛服,非禮不動,所以修身也;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所以勸賢也;尊其位,重其祿,同其好惡,所以勸親親也;官盛任使,所以勸大臣也;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時使薄斂,所以勸百姓也;日省月試,既稟稱事,所以勸百工也;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遠人也;斷絕世,舉廢國,治亂持危,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右第二十章。〕

  “注釋”(1)布:陳列。方策:木板和竹簡,這裏指典籍。(2)舉:施行。(3)“人道”句:用人之道,在於堅持勤於政事的原則;耕種田地之道,在於堅持勤於栽培的原則。(4)蒲盧:蒲葦,這裏比喻為政像蒲葦生長一樣容易。(5)取人以身:得到賢人的關鍵在於搞好自身修養。(6)親親為大:親近自己的親人是大仁。(7)殺:差別。等:等級。(8)獲乎上:得到上級的信任。(9)達道:通行的原則。所以行之者三:賴以實行的品德有三條。(10)達德:通行的品德。所以行之者一也:賴以實行的條件是一樣的。及其知之一也:等他們知道以後,結果是相同的。安而行之:心安理得地實行。利而行之:為取得利益而實行。為:治理。九經:九條根本原則。經:準則。子庶民:愛民如子。來:招致。柔:撫慰。懷:安撫。官盛任使:為大臣多設屬官足以供調遣。時使:役使適時。省:審察。試:考核。既稟:工資待遇。稱事:與所做的事相符。繼:延續。絕世:斷絕的世家。舉:振興。廢:沒落。持:扶持。朝聘以時:按時進行朝見聘問。厚往而薄來:多給賞賜,少要貢稅。所以行之者一也:賴以實行的條件是相同的。定:想定。跲(qie):語塞。疚:毛病。獲乎上:得到上級的信任。審:仔細。篤:忠實。弗措:不罷休。措:停止,罷休。

  “譯文”魯哀公問孔子如何處理好政事。孔子說:“文王、武王的政令,都寫在木版竹簡上。他們在世,政令就會得到貫徹施行;他們不在世,政令就會消失。以人立政,政治就會迅速昌明,這就像用沃土植樹,樹木會迅速生長。這政事啊,就像是蒲葦。因此,治理政事取決於賢臣,賢臣的獲得取決於明君的修養德性,修養德性取決於遵循天下的大道,遵循天下大道取決於仁愛之心。所謂仁,就是愛人,親愛親族是最大的仁。所謂義,就是相宜,尊重賢臣是最大的義。親愛親族時的親疏之分,尊重賢臣時的等級劃分,是從禮製中派生出來的。因此,君子不能不修養德性。想要修養德性,不能不侍奉親人。想要侍奉親人,不能不知賢善用。想要知賢善用,不能不知道天理。”普天下有五種大道,實踐大道的美德有三種。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交往,這五項是天下的大道。智、仁、勇這三者是天下的大德性。實踐大道的道理是一樣的。有的人生來就通曉大道,有的人通過學習才通曉大道,有的人經曆過困惑後才通曉大道,他們最終通曉大道,這是一樣的。有的人從容不迫地實行大道,有的人憑著利害關係去實行大道,有的人勉強去實行大道,最終成功的時候是一樣的。孔子說:“喜愛學習就接近智慧了,盡力去實行就接近仁愛了,知道羞恥就接近英勇了。”知道這三點,就知道如何修養德性。知道如何修養德性,就知道如何治理人。知道如何治理人,就知道如何治理國家了。治理天下和國家有九條準則。那就是:修養德性,尊重賢人,親愛親族,敬重大臣,體貼眾臣,愛民如子,招集各種工匠,優待邊遠異族,安撫四方諸侯。修養德性,大道就能順利實行;尊重賢人,就不會被迷惑;親愛親族,父、兄、弟就不會抱怨;敬重大臣,處事就不會恍惚不定;體貼眾臣,士人們就會重禮回報;愛民如子,百姓就會努力勤奮;招集各種工匠,財富用度就會充足;優待邊遠異族,四方就會歸順;安撫各方諸侯,普天下就會敬畏。清心寡欲,服飾端正,無禮的事不做,這是修養德性的方法;摒除讒言,遠離美色,輕視財物重視德性,這是勉勵賢人的方法;尊崇親族的地位,重賜他們俸祿,與親族有共同的愛和恨,這是盡力親愛親族的方法;為大臣多設下官以供任用,這是鼓勵大臣的方法;以忠誠信實、厚重俸祿相待,這是鼓勵士人的方法;根據節令使役、賦稅微薄,這是鼓勵百姓的方法;日日訪視,月月考查,贈送給他們的糧食與他們的工作相稱,這是鼓勵工匠的方法;盛情相迎,熱情相送,獎勵有才幹的,同情才幹不足的,這是優待邊遠異族的方法。承續中斷的家族世係,複興沒落的國家,整治混亂,解救危難,定期朝見聘問,贈禮豐厚,納貢微薄,這是安撫諸侯的方法。

  總之,治理天下和國家大凡有這九條準則,但實行它們的道理是一樣的。凡事有準備就會成功,沒有準備就會失敗。說話事先想好就不會語塞;做事事先想好就不會感到困難;行動之前事先想好就不會內心不安;法則事先想好就不會陷入絕境。在下位的人得不到上級的信任,百姓就治理不好。得到上級的信任是有途徑的,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上級的信任。得到朋友的信任是有途徑的,不孝順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孝順父母是有途徑的,自己心不誠就不能孝順父母。心誠是有途徑的,不明白何為善就不能心誠。誠實是上天的法則。做到誠實是人的法則。誠實,不需要努力就能達到,不需要思考就能獲得,從容不迫地達到天道法則,這就是聖人。做到誠實,就是選擇善並堅持做到它。要廣泛地學習,仔細地詢問,慎重地思考,清晰地辨別,忠實地實踐。要麽就不學,學了沒有學會就不中止。要麽就不問,問了還不明白就不中止。要麽就不思考,思考了沒有收獲就不中止。要麽就不辨別,辨別了不分明就不中止。要麽就不實行,實行了但不夠有成效就不中止。別人一次能做的,我用百倍的功夫去做;別人十次能做的,我用千倍的功夫去做。如果真能這樣做,即使愚笨也會變得聰明,即使柔弱也會變得剛強。〔上麵一段是第二十章。〕

  二十一誠明自誠明(1),謂之性(2);自明誠,謂之教(3)。誠則明矣,明則誠矣。〔右第二十一章。子思承上章夫子天道、人道之意而立言也。自此以下十二章,皆子思之言,以反複推明此章之意。〕

  “注釋”(1)自:發自,由。(2)性:先天的本性。(3)教:後天的教化。

  “譯文”由真誠達到明曉事理,這叫做天性。由明曉事理達到真誠,這叫做教化。真誠就會明曉事理,明曉事理就會真誠。〔上麵一段是第二十一章。是子思承接上章孔夫子所說天道、人道的旨意而發表的看法。從這以後的十二章,都是子思的話,用來反複推論、闡明這一章的意思。〕二十二盡性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讚天地之化育(1);可以讚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2)。〔右第二十二章。〕

  “注釋”(1)讚:幫助。化育:化生和養育。(2)與天地參:與天地並列。

  “譯文”隻有天下最真誠的人才能充分發揮他天賦的本性;能發揮天賦的本性,才能發揮所有人的本性;能發揮所有人的本性,才能充分發揮事物的本性;能夠發揮事物的本性,才能幫助天地養育萬物;能夠幫助天地養育萬物,就可以與天地並列為三了。〔上麵一段是第二十二章。〕二十三致曲其次致曲(1)。曲能有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2)。〔右第二十三章。〕

  “注釋”(1)其次:次一等的人,即次於“自誠明”的聖人之人。致:推致。曲:局部,部分,此處是小的善事。(2)為能:才能做到。

  “譯文”比聖人次一等真誠的賢人從細微處入手。從細微之處做起也能達到真誠的境界。達到真誠的境界就會表現出來,表現出來就會昭然顯著,昭然顯著就會光輝明亮,光輝明亮就會感動萬物,感動萬物就會引發轉變,引發轉變就會感化人們。隻有天下最真誠的人才能感化人們。〔上麵一段是第二十三章。〕

  二十四前知至誠之道,可以前知(1)。國家將興,必有禎祥(2);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3),動乎四體(4)。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右第二十四章。〕

  “注釋”(1)前知:預知未來。(2)禎祥:吉祥的預兆。(3)見:出現。乎:在。蓍:算卦用的蓍草。龜:占卜用的龜殼。(4)動:體現。四體:四肢的行動。

  “譯文”最高境界的真誠可以預知未來。國家將要興盛,必定有吉祥的前兆;國家將要衰敗,必定有妖孽作怪的反常現象。它呈現在占卜用的蓍草龜甲上,體現在身體的儀態上。禍福要來臨時,好事一定會預先知道,不好的事也一定會預先知道。因此,最高境界的真誠如同神靈一般微妙。〔上麵一段是第二十四章。〕二十五自成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1)。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2)。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3),合內外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4)。〔右第二十五章。〕

  “注釋”(1)無物:沒有萬事萬物。(2)成物:成就萬物。(3)性之德:本性的德行。(4)時:無論何時。措:實行。宜:適合。

  “譯文”真誠,是自己完善自己;道,是自己引導自己。真誠貫穿萬物的終止和發端,沒有真誠就沒有萬物。因此,君子把真誠看得非常寶貴。真誠,並不隻是完善自己就夠了,還要完善萬物。完善自己是仁義,完善萬物是智慧。仁和智是發自本性的德性,是結合了內外的道,因此適合在任何時候實施。〔上麵一段是第二十五章。〕二十六無息故至誠無息(1)。不息則久,久則征(2),征則悠遠,悠遠則博存,博厚則高明。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3)。如此者,不見而章(4),不動而變,無為而成。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5),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6);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係焉,萬物覆焉。今夫地,一攝土之多;及其廣厚,載華嶽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7),萬物載焉(8)。今夫山,一卷石之多(9);及其廣大,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測,黿鼉蛟龍魚鱉生焉,貨財殖焉(10)。《詩》雲:“維天之命,於穆不已!”蓋曰天之所以為天也。“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蓋曰文王之所以為文也,純亦不已。〔右第二十六章。〕

  “注釋”(1)息:止息,休止。(2)征:征驗,顯露於外。(3)疆:邊界。(4)見:同“現”,顯示。章:同“彰”,顯著。(5)不貳:專一。誠是忠誠如一,所以不貳。(6)斯昭昭之多:這不過是光明的一小片。斯:此。昭昭:光明。(7)振:包容。洩:漏。(8)載焉:負擔在它上麵。(9)一卷(quan):一拳頭大的石頭。卷:通“拳”。(10)殖焉:從那裏生產出來。“詩》雲”句:以下兩句詩均引自《詩經周頌維大之命》。維:語氣詞。於:語氣詞。穆:深遠。純亦不已:文王品德的純正像天道那樣無止境。

  “譯文”所以,最高境界的真誠是永不停止的。永不停止就會長久,長久就會有效驗,有效驗就會深遠無窮,深遠無窮就會博大深厚,博大深厚就會高大光明。博大深厚,能夠負載萬物;高大光明,可以覆蓋萬物;深遠無窮,可以生成萬物。博大深厚可與地相配,高大光明可與天相配,深遠長久可以無窮無盡。這樣,不表現也會顯著,不行動也有變化,不做也會成功。天地的法則,可以用一個“誠”字概括。作為物它純一不二,因而它化生萬物就不可測度了。天地的法則,是博大、深厚、高大、光明、深遠、長久。現在來說天,(論小)它不過是一小片光明,而它(的整體)無窮無盡,日月星辰懸掛在天上,覆蓋著萬物。現在來說地,(論小)它不過是一小撮土,而它(的整體)廣大深厚,負載著華山不覺得沉重,收攏著江河湖海沒有泄漏,負載著世間萬物。現在來說山,(論小)它不過是一小塊石頭,但它(的整體)高峻厚重,草木生長在上麵,飛禽走獸居住在上麵,寶藏從裏麵開發出來。現在來說水,(論小)它不過是一小勺水,但它(的整體)深不可測,裏麵生活著蛟龍、魚鱉,珍珠珊瑚等有價值的東西都在裏麵繁殖。《詩經》上說:“隻有上天的定命,深遠無窮。”這大概是說天之所以成為天的原因。“啊,多麽顯赫光明!文王的德性這麽純潔。”這大概是說文王之所以被尊為文王,是因為他美德純一,而且永無止境。〔上麵一段是第二十六章。〕二十七大哉大哉,聖人之道!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於天。優優大哉(1),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待其人而後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2)。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倍(3)。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4)。《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謂與(5)!〔右第二十七章。〕

  “注釋”(1)優優:宏大、充足的樣子。(2)極:達到。道中庸:遵循中庸之道。(3)倍:通“背”,背叛,背棄。(4)其默足以容:他保持沉默,能足以容納其身。(5)其此之謂:大概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譯文”偉大啊,聖人的道!浩浩蕩蕩,生養萬物,與天一樣高峻。充足而且偉大啊!三百條禮儀,三千條威儀,等待聖人出現來實行。所以說:如果達不到最高境界的道德,就不能成就最高境界的道。所以,君子應當尊奉德性修養,善學好問,達到寬廣博大的境界而又深入細微之處;達到極端的高明而又遵循中庸之道。溫習過去所學習過的從而獲取新的認識,用樸實厚道的態度尊崇禮儀。這樣,在上位時不驕傲,在下位時不自棄。國家政治清明時,力爭主張被采納接受;國家政治黑暗時,以沉默保全自身。《詩經》上說:“既明智又通達,這樣才能保全自身。”這句話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吧!〔上麵一段是第二十七章。〕

  二十八自用子曰:“愚而好自用(1),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2)。如此者,烖及其身者也(3)。”非天子,不議禮,不製度,不考文。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雖有其位,苟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苟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子曰:“吾說夏禮,杞不足征也(4);吾學殷禮,有宋存焉(5);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周。”〔右第二十八章。〕

  “注釋”(1)自用:自以為是。(2)反:通“返”,恢複。(3)烖:古“災”字。(4)杞:國名,夏的後代。征:驗證。(5)宋:國名,殷商的後代。

  “譯文”孔子說:“愚蠢卻又隻憑主觀意圖行事,卑賤卻又好獨斷專行;生活在現在這個時代,卻一心要恢複古代的做法。這樣的話,災禍就要降臨在他身上了。”不是天子,就不要議定禮製,不製定法度,不考訂文字。現在普天下車轍統一,文字統一,倫理觀念統一。雖有天子的地位,但如果沒有天子的德性,就不能輕易製禮作樂;雖有天子的德性,但如果沒有天子的地位,也不能輕易製禮。孔子說:“我解說夏代的禮法,但夏的後裔杞國的文獻已不足以驗證;我學習殷朝的禮法,殷的後裔隻有宋國保持著它。我學習周代的禮法,現在正實行著它,因此,我遵從周代的禮法。”〔上麵一段是第二十八章。〕

  二十九三重王天下有三重焉(1),其寡過矣乎!上焉者(2),雖善無征(3),無征不信,不信民弗從;下焉者,雖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從。故君子之道:本諸身(4),征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繆(5),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質諸鬼神而無疑,知天也;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遠之則有望(6),近之則不厭。《詩》曰:“在彼無惡(7),在此無射(8)。庶幾夙夜,以永終譽(9)。”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譽於天下者也(10)。〔右第二十九章。〕

  “注釋”(1)王(wang):動詞,王天下即在天下做王之意,也就是統治天下。三重:三件重要事情,即儀禮、製度、考文。(2)上焉者:在上位的人。(3)征:驗證。(4)本諸身:以自身為依據。諸:之於。(5)三王:夏、商、周三代之王。繆:通“謬”。(6)之:指君子。望:威望。(7)無惡:沒人厭惡。(8)無射:沒有人嫌棄。(9)永:保持。終:自始至終。(10)蚤:即“早”。

  “譯文”統治天下要做三件重要的事情(即議定禮製,製定法度,考訂文字),做好了就會減少損失。在上位的人,品德雖好但沒有驗證,沒有驗證就不能讓人信服,不能讓人信服百姓就不會服從。在下位的人,品德雖好,但地位不尊貴,不尊貴就不能讓人信服,不能讓人信服百姓就不服從。因此,君子的道,根本在於自身,在黎民百姓那裏得到驗證。考查三代先王(即夏、商、周三代先王)的做法而不顯出錯誤,樹立在天地之間沒有悖理的地方,卜問鬼神沒有可疑的地方,等到百世以後聖人到來也不感到困惑。卜問鬼神沒有可疑的地方,這是知道天理;等到百世以後聖人到來不感困惑,這是知道人意。因此,君子的舉動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的法則,君子的行為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的法度,君子的言談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的準則。離得遠使人仰慕,離得近也不讓人厭煩。《詩經》上說:“在那裏無人厭惡,在這裏不遭人厭恨。幾乎是日夜操勞,為了保持大家的稱讚。”君子沒有不做到這一點而能早早在天下獲得美名的。〔上麵一段是第二十九章。〕

  三十祖述仲尼祖述堯舜(1),憲章文武(2);上律天時,下襲水土(3)。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4);辟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5)。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6),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右第三十章。〕

  “注釋”(1)祖述:效法、遵循前人的行為或學說。(2)憲章:遵從,效法。(3)律:合。襲:順應。(4)覆幬(dao):覆蓋。(5)代明:交替光明,循環變化。(6)敦化:使萬物敦厚純樸。

  “譯文”孔子遵循堯、舜的傳統,效法文王、武王。上遵從天時變化,下符合地理環境。就好像天地沒有什麽不能負載,沒有什麽不能覆蓋的。又好像四季的更迭運行,日月交替光明。萬物同時生長發育互不相害,天地的道同時運行而互不違背。小德如江河長流不息,大德使萬物敦厚化育,這就是天地之所以是大的原因。〔上麵一段是第三十章。〕

  三十一至聖唯天下至聖,為能聰明睿知,足以有臨也(1);寬裕溫柔,足以有容也(2);發強剛毅,足以有執也(3);齊莊中正(4),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5),足以有別也(6)。溥博淵泉,而時出之(7)。溥博如天,淵泉如淵。見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說。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8),施及蠻貊(9);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隊(10),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故曰配天。〔右第三十一章。〕

  “注釋”(1)有臨:君臨天下,居上臨下。(2)有容:容納,包容。(3)有執:做事果斷。(4)齊莊:恭敬莊重。中正:不偏不倚。(5)文理密察:有文采,有條理,精明詳細。(6)有別:辨別是非。(7)“溥博”句:像淵泉一樣廣闊深幽,並時常表現出來。(8)洋溢:廣泛傳播。乎:於。中國:中原之國。(9)施:傳。蠻貊:古代兩個邊遠部族的合稱,泛指邊境少數民族。(10)隊:通“墜”,降落。

  “譯文”隻有天下最聖明的人,才能做到聰明智慧,能夠居上位臨下民;寬大為懷,溫和柔順,能夠包容天下;奮發勇健,剛強堅毅,能夠決斷天下大事;威嚴莊重,忠誠正直,能夠博得人們的尊敬;條理清晰,詳觀細察,能夠分辨區別是非曲直。聖人的德性廣博深厚,時時會展現出來。其廣博如天,深厚如淵。表現出來百姓沒有不尊敬的,說出話來百姓沒有不信服的,做起事來百姓沒有不喜歡的。這樣,他的聲譽在中原大地廣泛傳播,並延續到邊遠的少數民族地區。船車所能達到的地方,人的力量所能通到的地方,天所覆蓋的地方,地所負載的地方,日月所照耀的地方,霜露落下的地方,凡有血氣生命的,沒有不尊重親近他們的,所以說能與天相配。〔上麵一段是第三十一章。〕

  三十二經綸

  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1),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2)淵淵其淵!(3)浩浩其天!苟不固聰明聖知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右第三十二章。〕

  “注釋”(1)經綸:統理。大經:根本大法。(2)肫肫:真誠懇切。(3)淵淵:水幽深靜穆的樣子。

  “譯文”隻有天下最真誠的人,才能成為治理國家的典範,樹立天下的根本,認識到天地化育萬物的道理。這需要什麽依靠呢?仁愛之心那樣誠摯,像潭水那樣幽深,像天那樣廣闊。如果不真是聰明智慧、通達天賦美德的人,還有誰能知道天的極端真誠呢?〔上麵一段是第三十二章。〕

  三十三尚《詩》曰:“衣錦尚”,惡其文之著也(1)。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2);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3)。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詩》雲:“潛雖伏矣,亦孔之昭(4)!”故君子內省不疚,無惡於誌(5)。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詩》雲:“相在爾室,尚不愧於屋漏(6)。”故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7)。《詩》曰:“奏假無言,時靡有爭(8)。”是故君子不賞而民勸,不怒而民威於鈇鉞。《詩》曰:“不顯惟德!百辟其刑之(9)。”是故君子篤恭而天下平。《詩》雲:“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10)。”子曰:“聲色之於以化民,末也。”《詩》曰“德輏如毛”,毛猶有倫。“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右第三十三章。子思因前章極致之言,反求其本。複自下學為己謹獨之事,推而言之,以馴致乎篤恭而天下平之盛,又讚其妙,至於無聲無臭而後已焉。蓋舉一篇之要而約言之,其反複丁寧示人之意,至深切矣,學者其可不盡心乎?〕

  “注釋”(1)衣錦尚:引自《詩經衛風碩人》。指穿錦衣還加上罩衫。文:花紋色彩。(2)闇然而日章:雖竭力隱蔽但結果是美德日益顯著。(3)的然:顯著,鮮明。(4)“詩》雲”句:引自《詩經小雅正月》。潛、伏:指魚。孔:很。昭:明顯。(5)疚:毛病。惡:汙。(6)“詩》雲”句:引自《詩經大雅抑》。相:視。爾:你。不愧於屋漏:在黑暗的屋的西北角問心無愧。指在隱蔽的地方也小心謹慎。(7)不動而敬:沒有行動也能表現出恭敬。不言而信:不用說話也能看出內心誠實。(8)“詩》曰”句:引自《詩經商頌烈祖》。奏假:進獻。靡:無。(9)“詩》曰”句:引自《詩經周頌烈文》。不:通“丕”,大。辟:諸侯。刑:通“型”,效法。(10)“詩》雲”句:引自《詩經大雅皇矣》。大聲以色:厲聲厲色。聲:號令。以:與。聲色之於以化民:靠厲聲厲色去教化百姓。末:末等的本領。“詩》曰”句:引自《詩經大雅傑民》。德輏如毛:德行感化,輕便如毛。倫:相比。“上天之載”句:引自《詩經大雅文王》。載:事。臭(xiu):氣味。

  “譯文”《詩經》上說:“內穿錦緞,外罩麻衣。”這是討厭錦緞衣服的花紋太鮮豔了。因此,君子的道,暗淡無光但日益彰明;小人的道,鮮豔顯著但日趨消亡。君子的道,平淡但不令人厭惡,簡約但文采熠熠,溫和但有條理,由近知遠,由風知源,由微知顯,這樣就可進入到聖人的德性行列中去了。《詩經》上說:“盡管潛藏隱匿在水下,仍然明晰可見。”因此,君子內心省察自己而無愧於心。別人不及君子的原因,大概正是君子在人看不到的地方也能嚴格要求自己。《詩經》上說:“看你獨自一人在室,是不是能無愧於神靈。”所以,君子即使沒有行動也能表現出他的恭敬態度,即使沒有言談也能表現出他的誠實。《詩經》上說:“默默祈禱,不再有爭執。”因此,君子不用賞賜,百姓也會受到鼓勵;不用發怒,百姓也會比看到鐵鉞還要畏懼。《詩經》上說:“讓上天的德性大放光明,凡百諸侯都來實行。”因此,君子忠厚恭敬天下就會太平。《詩經》上說:“我懷念文王的美德,不用厲聲厲色來宣揚。”孔子說:“用聲張宣揚感化百姓,這是最拙劣的啊!”《詩經》上說:“德性猶如羽毛。但羽毛仍是可比的。‘上天所負載的道,無聲無味。’這才是最高的境界啊!”〔上麵一段是第三十三章。子思按照前章所說聖人道德的極致,反過來探求其根本。這一章再從後學立身慎獨說起,一直講到君子敦厚恭敬而致天下太平的盛況,更稱讚他們德行的高妙,達到了“無聲無臭”的最高境界,然後才結束話題。這大概是舉出《中庸》一篇的要點,而加以概括說明。如此反複叮濘以教人的用意,非常深摯懇切,學道的人難道可以不盡心去領會嗎?〕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