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章 中庸

  《中庸》導讀

  《中庸》原來是《禮記》中的第三十一篇,全書共三十三章。西漢宣帝時,戴聖從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中輯錄了《禮記》四十九篇。但《禮記》自西漢問世後,雖有人整理注釋,但因為主要是典章製度書籍,未能引人重視。直到唐代韓愈、李翱等人強調《大學》、《中庸》的重要性,並把它們看成與《孟子》同樣重要的“經書”,《中庸》才得到重視。到了宋代,理學家程顥、程頤大為尊崇《中庸》,將其看成“孔門傳授心法”。

  理學家朱熹將《中庸》從《禮記》中抽出來,重新校訂章句並作注釋,完成了《四書章句集注》,並強調《中庸》“曆選前聖之書,所以提挈綱維,開示蘊奧,未有若是之明且盡者也。”《中庸》也從此成為儒家的主要理論綱領之一。至於《中庸》的作者,司馬遷、鄭玄、朱熹等人都認為《中庸》是孔子之孫子思所作。子思,名孔及。師從孔子的學生曾子,孟子又師從子思,從《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觀點來看,也大體上是相同的,所以有“思孟學派”之說,後代也因此而尊稱子思為“述聖”。不過,現存的《中庸》已經過秦代初年儒者的修改,大致寫定於秦統一全國後不久。《中庸》一書有著很強的哲理思辨性和嚴謹的體係,被認為是《四書》中比較難讀懂的一部。朱熹曾說:“某要人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立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大學》一篇,有等級次第,總作一處,易曉,宜先看。《論語》即卻實,但言語散見,初看亦難。《孟子》有感激興發人心處。《中庸》亦難讀,看三書後,方宜讀之。”而程頤則認為《中庸》的價值遠遠超過《大學》,並說:“此篇乃孔門傳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筆之於書,以授孟子。其書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複合為一理;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其味無窮,皆實學也。”不僅提出了將“中庸”作為儒家的最高道德標準,而且還以此為基礎討論了一係列的問題,涉及儒家學說的各個方麵。《中庸》被推崇為“實學”,也被視為可供人們終身受用的經典,在儒家學說中地位非常高。“中庸”二字在字麵上,是折中平常的意思。“中庸”又稱“中和”。

  《中庸》認為,一個人還沒有表現了喜怒哀樂的情感時,心中是淡然平靜的,叫做“中”。表現出來以後經過整飭,符合常理,叫做“和”。達到“中和”的境地,天地正常運作,萬物生長發育,國家也就太平了。而所謂的中庸之道的主旨就是教育人們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自我監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養成為具有理想人格,達到至善、至仁、至誠、至道、至德、至聖、合外內之道的理想人物。《中庸》一書係統地討論了中庸之道的理論基礎和其具體內容。天人合一為基礎,即天道與人道合一、天性與人性合一、理性與情感合一、鬼神與聖人合一、外與內合一。其具體內容為:五達道、三達德、九經。五達道是指運用中庸之道調節五種人際關係。這五種基本人際關係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是天下通行的人際關係。而調節這些人際關係靠什麽?靠人們內心的品德和智慧,因而就有了三達德--即智、仁、勇。《中庸》還提出用中庸之道來治理天下國家,以達到太平和合,應做的九項具體工作--即九經:修養自身,尊重賢人,愛護親族,敬重大臣,體恤眾臣,愛護百姓,勸勉各種工匠,優待遠方來的客人,安撫諸侯等。《中庸》還討論了中庸之道之所以難以實行的原因,指出世間有君子,有小人。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小人無所忌憚,君子的影響就要大大減弱;世間又有智者、有愚者,有賢者、有不肖者,智者、賢者過之,愚者、不肖者不及,過猶不及,無論過還是不及,都會對中庸的實行造成障礙。所以,雖然“中庸其至矣乎”,而“民鮮久矣”,“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中庸之道在在古代中國思想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也備受爭議。

  一方麵,因其難讀難懂,孔子說:“中庸其難哉。”孔子一生都很難做到幾次,可見其精神境界的高度和踐行的難度。另一方麵,“中庸”思想在曆史長河中遭遇到不斷的誤讀,更被很多人根深蒂固地認為無非是保守性、庸常性之類,遭到批判和拋棄。以往曾作為啟蒙教材的《四書》,到了今天卻成為很難讀懂的“天書”,“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結果是敬而遠之”(朱自清語),實在讓人痛心。本書以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為底本,分三十三章。各章包括原文、注釋、譯文,保留朱熹的批注,以〔〕標出,盡可能準確還原《中庸》一書原來的精義和麵貌,讓讀者一品先賢的思想。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