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章 歐洲的建築

  尖塔羅馬柱

  古色古香的歐式建築,是歐洲各國的主要看點之一。

  歐洲古代建築以大理石為骨架,因而不僅眾多著名的建築留存至今,而且,不同時期、不同建築傳承和揚棄的脈絡十分清晰。

  不同時期的建築,閃耀著不同時期的燦爛文明。

  愛琴海是歐洲古代文明的搖籃,古希臘的建築更是愛琴海文明的瑰寶。正如長城的雄偉震撼我們的心靈,古希臘建築雄渾壯美,大多建造在山坡和高地上,體現了接近上帝的宗教意識和營造國家權力的威嚴氣氛,它是整個歐洲建築最博大、最經典、影響最深遠的傑作。

  人類最初的探索,就是美學藝術的發端。當古希臘人想要在神廟中建築建造一種既能承重又具有公認的外觀美的神柱時,首先想到了人類本身。他們認為人類汲足了自然界所有的精華,並且發現男子的腳長是身長的1/6,這個黃金比例更具無與倫比的至美。於是他們就以柱身厚度的6倍作為神柱的高度,不用柱基,柱身刻20條凹槽。這樣,以男子身體剛勁優美為特征的多立克柱式就出現在神廟建築中,男人首先幻化為神靈。

  後來,當人們想要修建一座不是給男神阿波羅而是獻給女神狄安娜的神殿時,就把柱子的厚度做成高度的1/8,纖細修長,柱頭有一對少女一樣的垂髫,柱子的24條凹槽像女性長袍的皺褶。這就產生了愛奧尼亞柱式,女性也高拔在眾神之列。

  科林斯一位少女去世後,其墳墓上的花籃邊長出一種旋渦式的毛茛,建築師們靈感頓發,把這種旋渦形的裝飾疊加在愛奧尼亞柱式的柱頭,使雕刻與建築完美地融合起來,這種柱式被命名為科林斯柱式,從而女神的地位開始超越了男性神祇。

  粗壯的多立克、纖細的愛奧尼亞和華麗的科林斯是古希臘建築最重要的三種柱式,以這三種柱式為構圖要素的神廟建築,成為古希臘乃至人類建築藝術的典範。

  古羅馬建築是古羅馬人沿襲亞平寧半島上伊特魯裏亞人的建築技術,承接古希臘建築成就而廣泛創新的建築風格。他們改進了多立克柱式,創造出柱身沒有凹槽的塔斯幹柱式。他們還把科林斯柱式和愛奧尼亞柱式混合起來使用,以追求更加華麗的效果。這樣,多立克、塔斯幹和愛奧尼亞、科林斯混合式,就成為古羅馬建築中最常見的五種柱式。

  但我國許多人對羅馬柱的認識隻限於兩種,一種是粗壯光滑的塔斯幹雄性羅馬柱,一種是細長帶凹槽有柱飾的混合式雌性羅馬柱。

  古羅馬建築在公元1~3世紀攀達西方古代建築的峰巔。大型建築物的風格雄渾凝重,構圖和諧統一。其中最重要的貢獻,就是用十字拱把拱頂的重量集中到四角的墩子上,並把十字拱、筒形拱與穹隆組合起來,新創了拱券覆蓋下的複雜空間。

  他們還新創了柱式同拱券的組合藝術,遍布羅馬的凱旋門大多是券柱式結構。古羅馬建築以大理石為主構架,亦羼雜木結構建築,那時的木結構技術已能夠區分桁架的拉杆和壓杆。

  古羅馬建築有萬神廟、維納斯神廟等宗教建築,也有皇宮、劇場、角鬥場、公共浴場以及廣場等公共建築。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後,古羅馬建築日漸式微。代之而起的是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的拜占庭建築藝術。

  拜占庭建築承繼東方建築傳統,改進了古羅馬建築藝術,對東西方許多國家,特別是俄羅斯等東正教國家的建築影響巨大。君士坦丁堡(即伊斯坦布爾)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就集中體現了拜占庭建築的特點:正方形平台上覆蓋圓形穹頂;石柱從“圓柱形”過渡到“正方形”,附加一層鬥形柱頭墊石,柱身加銅箍;內部裝飾富麗堂皇;重點部位鑲嵌彩色玻璃。

  羅曼建築是10~12世紀,歐洲基督教流行地區的一種建築風格,譬如意大利比薩教堂建築群。

  羅曼建築承襲初期基督教建築,采用古羅馬建築的半圓拱、十字拱和簡化的古典柱式,並逐漸用拱頂取代了初期基督教堂的木結構屋頂。他們改進了古羅馬的拱券技術,采用扶壁以平衡沉重拱頂的橫推力,後來又逐漸用骨架券代替厚拱頂。羅曼建築的特征,是牆體巨大而厚實,牆麵用連列小券,大門用同心多層小圓券,以減少沉重感。頂部建有鍾樓。窗口窄小,在較大的內部空間營造出陰暗神秘的氛圍。中廳許多大小石柱有韻律地交替排列,側廊較大的空間變化打破了古典建築的均衡感。

  哥特式建築是11世紀下半葉起源於法國,13~15世紀普遍流行於歐洲的一種建築風格。

  哥特式的稱謂來源於日耳曼人的一支哥特人,有野蠻、怪誕等含義。哥特式建築主要見於天主教堂,也影響到世俗房舍居室。

  哥特式教堂的結構體係由石頭的骨架券和飛扶壁組成。其基本單元是在一個正方形或矩形平麵四角的柱子上做雙圓心骨架尖券,四邊和對角線上各一道,屋麵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頂。飛扶壁由側廳外麵的柱墩發券,以平衡中廳拱腳的側推力。為了增加穩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出高高的尖塔。由於采用了尖塔、尖券、尖拱和飛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外部高聳入雲,內部空間高曠、神秘。

  哥特式教堂是歐洲最多最有特色的教堂建築,在建築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般認為,第一座真正的哥特式教堂是巴黎郊區的聖丹尼教堂,早期哥特式教堂的代表作是巴黎聖母院,亞眠主教堂則是法國哥特式建築盛期的典範。

  文藝複興建築是14~15世紀歐洲文藝複興運動的成果之一。最明顯的特征是揚棄了中世紀的哥特式建築風格,而重新崇尚古希臘、古羅馬的柱式構圖要素,並將文藝複興時期許多科學技術上的新成果融入建築實際,呈現出空前繁榮的景象,對以後幾百年的歐洲建築風格產生了廣泛持久的影響。一般認為,15世紀佛羅倫薩聖母百花大教堂的建成,標誌著文藝複興建築的開端,也是最主要的標誌。

  古典主義建築流行於17~18世紀的法國,19世紀又出現了古典複興主義建築。古羅馬的廣場、凱旋門和記功柱等紀念性建築成為效法的榜樣,代表作是巴黎盧浮宮的東立麵、凡爾賽宮、雄獅凱旋門、馬德蘭教堂等等。

  17~18世紀,在文藝複興建築基礎上還興起一種巴洛克風格的建築。其特點是外形自由,追求動態,喜好富麗的裝飾、雕刻和強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麵和橢圓形空間。

  巴洛克一詞的原意是奇異古怪,古典主義者用它來稱呼這種被認為是離經叛道的建築風格。這種風格打破了對古羅馬建築的盲目崇拜,也衝破了文藝複興晚期古典主義者製定的種種清規戒律,在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調和表達世俗情趣等方麵另辟蹊徑,獨領風騷。同時,巴洛克風格的教堂典雅富麗,而且能營造強烈的神秘氣氛,契合天主教會炫耀財富和追求神秘感的宗旨,譬如羅馬的耶穌會教堂。因而,巴洛克建築從羅馬發端後,不久即傳遍歐洲,甚至遠達美洲。但有些巴洛克建築過分追求精美華貴,甚至到了煩瑣堆砌的地步。

  洛可可風格是在巴洛克建築基礎上引申出來的室內裝潢藝術。其特點是細膩柔媚,常采用不對稱手法,喜歡用弧線、S形線和鮮豔的淺色調,卷草舒花,纏綿盤虯,變化萬千。室內牆麵愛用嫩綠、粉紅、玫瑰紅,線腳大多用金色。護壁板有時用木板,有時做成精致的框格,框內四周有一圈花邊,中間常襯以淺色東方織錦。洛可可風格反映了法國路易十五時代宮廷貴族的生活趣味,代表作是凡爾賽宮的王後居室,曾風靡歐洲。

  浪漫主義建築流行於18~19世紀下半葉的英、德等國,強調個性,提倡自然主義,追求超凡脫俗的趣味和異國情調。建築主要限於教堂、大學、市政廳等中世紀就有的建築類型。

  稍後的建築風格有功能主義建築、折中主義建築、現代主義建築、有機建築等等,但在歐洲國家數量較少。

  歐洲的古建築,幾乎每一棟都是古董,每一個構件都是精品,每一個細節都充滿了藝術氣息。

  雖然許多建築有一種滄桑感,但依然十分堅固,有的甚至依然色彩豔麗。

  巨大的教堂、宮殿、博物館、凱旋門、紀念柱聳立在城市的中心,控製著製高點,成為遠觀近視的風景線。就是街邊的一排排住宅,山村的一棟棟別墅,粉紅、乳白或淺黃色的外牆,黑色的雕花窗欞,灰褐色或棕紅色的屋頂,或掩映在綠樹叢中,或蕩漾在小溪湖畔,都是一幅幅美不勝收的風景畫。

  歐洲許多建築都經過精心設計、精心建造,有的耗時數十年,有的曆經數百年,體現了歐洲人的精品意識和長遠目光。

  而在經受數百年甚至上千年風雨剝蝕後,仍能呈現出千姿百態的建築風格,則顯示了歐洲人對曆史文化的尊重。

  歐洲許多國家在對古城和曆史性建築的保護方麵製定了嚴格的法規。他們既要使新建築穿插其中,為城市增添情趣和現代化氣息,又不破壞城市古老的建築和整體風格,同時還能夠彰顯時代更迭與建築的演化進程,應該說,煞費苦心,匠心獨具。

  歐洲的建築,就是歐洲曆史演進的縮影。

  聖殿王宮態勢雄,

  櫛風沐雨更雍容。

  圓圓石柱尖尖塔,

  古色古香古韻濃。

  歐洲人在保護古建築方麵還有一個絕招:護麵換腸。他們為了延續城市建築風格,常保留許多建築原有外觀立麵,而對其內部空間進行重新設計和改造,有的甚至完全改變了建築的原有功用。因此,我們在歐洲,映入眼簾的幾乎全是清一色的古建築,但進入某些建築物內部,感受到的卻是現代化的氣息,現代化的服務,而且現代化的程度常令人驚訝不已。

  當然,為了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歐洲一些城市也在遠離舊城區的地方規劃了新區。

  新區更多地注重了對室外環境的營造,譬如房屋間距、日照、通風、綠化、交通、購物、醫療、文化、娛樂等環境質量和服務設施。他們充分利用現代設計理念、現代建築材料和技術進行了全新的創造,更顯得親切、舒適,更具人性化,實現了人與建築、環境的和諧相處。

  現在,許多有錢的歐洲人更喜歡到山清水秀、環境幽雅的城郊居住,那裏更是人們融入自然、閑適放達的理想之地,他們穿休閑裝,開普通車。而蝸居城中鬧市,西服筆挺,皮鞋鋥亮的人,大多是小職員,是打工族,是“窮人”。

  近年來,國內一些房地產商紛紛投入歐式房產的開發,追求雍容華貴、典雅富麗和浪漫色彩,以獲取自身的最大利益。但形似而非神似,不倫不類者居多,鮮有精品。我以為,適當借鑒一些歐洲建築風格和點綴一些歐式建築,可以增加多樣性和不同人群的需求,完全西化、唯“歐”為美則大可不必,甚至大錯特錯。

  中華民族泱泱五千年輝煌的曆史,自有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精華凝結,長城、故宮、布達拉宮、十三陵、大雁塔……無不閃耀著中華民族悠久燦爛文明的光芒,而在西方人眼中則更顯得神秘和博大精深。

  我們在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同時,挖掘民族特色,創新民族優勢,弘揚民族主旋律,才是正確的選擇。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