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九章 歐洲的教育

  泥巴嘴巴

  中國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親朋好友,同窗同事,喜慶歡聚,其樂融融。

  歐洲人獨來獨往,獨善其身,老子兒子妻子,各花各的票子,各得其樂。

  中國老太太有一筐蘋果,生怕放壞了,總是從蟲蛀摔破的吃起,剜剜切切,結果她吃的大多是最不好的;歐洲老太太有一筐蘋果,也怕放壞了,卻先從最好的吃起,靚靚麗麗,結果她吃的大多是最好的。

  中國退休老爺子說,忙活一輩子,終於攢夠買房子的錢了——他住了一輩子又小又破的舊房子;歐洲退休老爺子說,忙碌一輩子,終於把債務還清了——他住了一輩子豪華舒適的洋樓別墅。

  歐洲人在思維方式、生活方式、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倫理觀等許多方麵與我們有許多不同,這除了曆史淵源和地域差異,在很大程度上,還與他們的教育有關。

  巴黎。綠茵茵的草坪。一對年輕夫婦坐在那兒小憩,他們不滿周歲的兒子則爬在草地上玩耍。突然,小男孩兒抓起一把泥沙塞進嘴巴。中國留學生媽媽嚇得尖聲叫了起來。孩子的法國爸爸卻若無其事地說:沒事兒,他一會兒就會吐出來。孩子果然很快就吐出了泥沙。法國爸爸說:這下,你不用教他,他一輩子都會記著這東西不能吃。

  這就是歐洲式的教育。

  歐洲人不是喋喋不休地教育孩子應該怎麽樣不應該怎麽樣,而是從小就培養孩子養成獨立觀察、獨立思考、獨立生活、獨立工作的能力和習性,當然也養成了歐洲人的冷漠與人情淡薄。

  一個普通的法國家庭。客廳。放學後的孩子在那兒玩籃球。突然,籃球把一個花瓶打落在地板上,摔掉一大塊瓷片。那是祖傳的中國古董,價值不菲。孩子嚇壞了,慌忙把碎片用膠水粘起來,把花瓶放回原處。孩子的母親發現後問:是不是你打碎了花瓶?怕挨打的孩子撒謊說:一隻野貓從窗口跳進來,在客廳裏上竄下跳,最後碰摔了花瓶。就寢前,母親讓孩子到書房裏去。孩子膽戰心驚,以為難逃一劫。母親卻從一個精致的盒子裏拿出一塊巧克力遞給孩子:“寶貝,這是獎給你的,你用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出一隻會開窗的野貓,你以後很可能寫出懸念迭出的偵探小說。”接著又拿出第二塊:“這塊也是獎給你的,你的修複能力很了不起,如果用強力膠水,再師從專業藝術家學習,你很可能成為修複古董的藝術家。”母親拿出最後一塊巧克力:“這塊代表我對你深深的歉意,作為母親,我不應該把花瓶放在那麽容易摔碎的地方,希望你沒有被砸著或嚇著。晚安,寶貝。”

  結果大家都應猜得著,那孩子不一定成為偵探小說家或修複古董的藝術家,但他一輩子再沒有說過謊話。

  把懲罰變為獎賞,把一噸火辣辣的暴打變為一陣溫情脈脈的啟發,這也是歐洲的教育方式之一。

  歐洲人在對待子女問題上,也相互攀比。但他們攀比的,不是給子女留下多少遺產,而是子女學會了什麽本事。

  歐洲的學校教育,也與我們高強度的灌入法不同。

  德國的小學生早8點入校,下午1點放學。在學校他們隻上4節課,扣除老師在每節課裏花去三分之一的時間評點作業,學生們真正聽課的時間加起來也就2個小時。放學後也很少布置家庭作業,老師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自己去學感興趣的東西,觀察感興趣的事物,思考感興趣的問題。

  許多學校經常安排野營、郊遊、參觀、實習等活動。通過各種豐富多彩而又趣味十足的課外活動,引導學生在寬鬆和諧的氛圍中感悟人類文明和科技創造的快樂,在大自然、在社會生活的感知與體驗中,激發學生的思維靈感和創造潛能,使每個學生的自主意識、獨立人格得到良好的發展和揮灑。

  歐洲國家對教師的要求極嚴。法國有專門培養教師的師範學院,實行全國範圍的統一考試,應試者必須具有大學本科畢業文憑。德國的教師從不同大學選擇,但必須參加國家統考,還要再經過兩年見習期才能成為正式教師。德國教師享受公務員待遇,但教師的業務考核、職業道德考核、教學業績考核十分嚴格。一旦考核不合格,即刻就被取消教師資格,永不錄用。

  歐洲的基礎教育居世界前列,多數國家實行中學義務教育,有的到大學的費用也全部由國家承擔,推行全民教育及終身教育製。學前教育一般不帶強迫性,幼稚園大多由教會、工商業團體等社會機構和民間組織設立管理。

  歐洲最有特色的是職業教育。

  職業教育在歐洲得到特別的重視,這也是歐洲國家尤其是德國、瑞士、法國在機械製造、精密儀器、航空航天等領域領先世界的秘密武器。

  德國中學生畢業後,一部分升入大學,相當一部分則同相關企業簽訂培訓合同,再到相關職業學校就讀。這種在學校是學生、在企業是學徒工的“雙元製”職業教育模式,把教育和社會需求直接鏈接起來,既能減少培訓費用,又可標定教育目標,學生學習、培訓結束後很快就能成為企業的熟練工人,成為實用型技術人才。

  法國有專門的職業教育部,以國家法律的形式把職業繼續教育確定為國民的義務和權利,並明晰了參加培訓的人員、經費、時間和機構。

  瑞士曾培養出16位諾貝爾獎得主,而70%的中學生畢業後就走上了職業學校、學藝創業的途徑。瑞士普遍形成了這樣的社會共識:一個國家不能隻培養科學尖子,還要注重培養職業技術尖子。瑞士75%的老板曾就讀於職業學校,瑞士最大的銀行——聯合銀行的大老板施圖德爾就出身於職業學校。

  相比之下,我國的基礎教育很不均衡。職業教育發展緩慢,教育與需求常常脫節,而且原先一些培養職業人才的學校如師範、煤炭、電力、農機、水利、林業等專科學校逐漸被冷落,出現邊緣化傾向。

  高等教育不在提高教育質量上下工夫,而是一窩蜂地大搞專升本,或者把不同類型的大學拉郎配,似乎隻有大學才是培養人才的孵化器,而大學也似乎越大、涵蓋學科越多才算一流大學。前幾年更提出了“教育產業化”的錯誤口號,幾乎把教育引向歧途。

  許多家長望子成龍,認為隻有考上大學特別是重點大學才有算抱定了人生的敲門磚,職業專科學校則統統被視為庶出。

  學生就業的政策法規、社會用人的觀念和風氣也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

  這就造成了我國人才結構不合理的現狀。

  一方麵,是本科以上學曆的畢業生動用所有智慧和資源往國家機關裏擠而擠不進去,造成人才浪費;另一方麵,是企業急需的大量實用型人才特別是職業技術尖子又嚴重短缺,稀如鳳毛麟角。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國的教育特別是職業教育,應該借鑒歐洲成功的經驗。

  當然,歐洲教育也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一是義務教育學製從8年到12年不等。

  二是大學學製3年、4年到5年、7年的都有。歐洲許多國家不設本科學位,其第一學位就相當於碩士學位。

  三是高等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質量下降,名校越來越少。

  大學起源於歐洲,最早的巴黎大學已有1000多年的高齡。但20世紀以來,高等教育的王冠卻拱手讓給了美國。在近幾年公認的50所世界名牌大學中,美國有35所,而歐洲3300所大學卻隻有牛津、劍橋、倫敦大學和荷蘭烏德勒支大學榜上有名。

  歐洲90年代以來大學畢業生獲得的博士學位,75%是由美國授予的,而且有40萬多高級學者、專家、研究人員長期滯留美國。

  這種狀況引起了歐盟國家的高度重視。

  20世紀90年代後期,歐洲大地逐步展開了各國高等教育體製趨同的聯合行動,旨在2010年前建成“歐洲高等教育圈”。其主要目標是各國的高等教育要有趨同性、可比性、相容性和透明性,要在教育體製、學分、學位等方麵實現國際通用的一體化,以利於它在歐洲、在全球的交流與合作,以利於學生和人才的跨國流動,增強國際競爭力。這必將是一場巨大而深刻的教育變革,而這種眼光和魄力是值得讚賞的。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