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章 讓孩子告別平庸,走向優秀

  即使是普通的孩子,隻要教育得法,也會成為不平凡的人。

  人剛生下來時都一樣,僅僅由於環境,特別是童年時期所處的環境不同,有的人可能成為天才或英才,有的人則變成凡夫俗子甚至蠢材。

  一愛爾維修

  家庭教育,對一個孩子的成長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家庭教育正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如何進一步提高家長們的教育能力?如何通過家庭教育來培養出好品格、高能力的孩子?

  這是一個越來越重要,也是越來越急迫的問題。

  各位家長們,為了孩子擺脫平庸,有個光明的將來,開始學習吧。

  讓我們把孩子的童年重視起來

  美國詩人惠特曼有一首詩,名為《有一個孩子向前走去》。詩裏說:有一個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見最初的東西,他就變成那東西,那東西就變成了他的一部分……

  “媽媽,我最親愛的媽媽。我最愛我的媽媽,我的媽媽也愛我……我的媽媽是世界上最好的媽媽。”從幼兒園回來的路上,女兒又開始模仿《貓和老鼠》中那隻把一心想吃它的貓當做自己媽媽的小鴨子。聽女兒奶聲奶氣的模仿小鴨子傾訴心聲的時候,媽媽不禁笑著評論:“這隻小鴨子真可愛!”

  “媽媽,你說那隻小鴨子的媽媽幹什麽去了?她怎麽不陪在小鴨子的身邊呢?”女兒抬頭看看媽媽,若有所思地說,“對了,肯定是鴨媽媽太忙了,沒時間帶鴨寶寶,所以這隻貓才把小鴨子給騙來了……”女兒的另類思考,令這位媽媽心頭一緊:她設身處地為小鴨子擔心、鳴不平之後,又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得出了一個結論,就是媽媽太忙,沒有時間!

  這瞬間的驚悸,讓她對身邊的女兒充滿了歉意,往事一樁樁浮上心頭……癡迷陶醉於自己的工作當中,她把精心挑選的育兒經典托付給婆婆,而自己留給女兒的時間卻是很少很少。攬鏡自照時,不滿自己生完孩子後略顯臃腫的身材,感慨著“還是沒生小孩好”,卻忽略了女兒的感受,害得她在一旁傷心痛哭,委曲地抗議:“你總是這麽說,你一點也不愛我!”女兒的“媽媽,今天你能來接我嗎”、“這周六帶我去翻鬥樂玩,行嗎?”等等的懇求,經常被她以“現在實在是太忙了,沒有時間”為由而被無限期地拖延……

  於是,爺爺奶奶勇挑重任,力爭彌補忙忙碌碌的爸爸媽媽的缺席,恐龍、奧特曼、芭比娃娃成為女兒忠實的夥伴,形形色色的動畫片充斥著她童年的記憶……

  此時此刻,這位媽媽忽然意識到:吃著洋奶粉、嚼著營養含片、看著古今中外精美的啟蒙讀物、玩著高科技玩具長大的女兒,其實並不幸福。

  因為她的母親不夠稱職!對於孩子來說,爸爸媽媽能夠陪在他們身邊,與之一起成長,這才是最重要的。他們需要的名副其實的父母,應該既是他們好的玩伴、好的朋友,又是他們的好父母。

  在人的一生中,童年似乎是最不起眼的。大人們都在做正經事,孩子們卻隻是在玩耍、在夢想,仿佛在無所事事中揮霍著寶貴的光陰。可是,這似乎最不起眼的童年其實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季節。粗心的母親看不見,在每一個看似懵懂的孩子身上,都有一個靈魂在朝著某種形態生成。

  在人的一生中,童年似乎是最短暫的。如果隻看數字,孩提時期所占的比例確實比成年時期小得多。可是,這似乎短暫的童年其實是人生中最悠長的時光。我們僅在兒時體驗過時光的永駐,而到了成年之後,兒時的回憶又將伴隨我們的一生。

  每個孩子都有權利擁有幸福的童年。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知識經濟的不斷膨脹,快樂的童年似乎離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遙遠了。沉重的書包壓彎了他們的腰,沉重的升學壓力逼得他們喘不過氣來,父母在學習上的百般叮嚀更是令他們煩躁不已。孩子沒有了天真爛漫的快樂,父母們痛心不已。

  短暫的童年時光轉瞬即逝,孩子能有幾個童年?學習很重要,但玩樂更重要,有句話說得好“不會玩的人就不會學習”。玩和學習是相通的,有異曲同工之妙,本來玩樂的過程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學習的方式多種多樣,不必拘泥於一種形式,給孩子一個自由發展的空間,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學習的快樂,不是更好嗎?

  盧梭在其教育哲理小說《愛彌兒——論教育》中講得相當充分:童年是獨立於成人的個體,有與成人不同的尊嚴與權利,在成長的過程中,兒童應當享有大自然賦予的童年生活,隻有經過這樣的階段,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才有可能。因此,教育不應為兒童的未來而犧牲兒童的現在。與盧梭一樣,美國著名哲學家杜威也有類似的童年觀,他主張以兒童的現在而不是未來的角度來考慮童年,在充分肯定童年的獨立性與特殊地位後,他明確地指出:一個人在不同階段的生活是同樣真實而積極的,對兒童的教育就是要尊重未成熟下的狀態。

  每個人都會說童年是美好的,並且充滿深深的眷戀,但往往在告別童年後,都會不由自主地去破壞他人美好的童年。其實,成人們為什麽不回過頭來,細細體會一下自己的童年呢?尊重孩子,給他們創造寬鬆愉悅、安全和諧的生活、學習環境,把他們的童年還給他們吧,不要再讓童年為成人世界所左右。真正的童年不是成人的,而應該是孩子自己的。

  隻有這樣,孩子在童年裏、才能得到快樂,才能更加自由地發揮兒童的天性。其實童年真的很重要。隻要讓孩子在童年裏自由、快樂地成長,不知不覺就會超過家長的想象。重視孩子的童年,就是為孩子以後的人生之路蓄積勃發的能量。

  中央電視台采訪名噪一時的哈佛女孩兒王可時,她說:“在我和爸爸共同撰寫的《成長1+1》的書裏,我提出了一個家教話題,那就是——做兒女隻有一次!做父母隻有一次!你準備好了嗎?父母應該友好、理解、溫柔,是導師加朋友,也要哺育;希望孩子最好,但要了解孩子極限,鼓勵孩子挑戰自己。孩童時代隻有一次,我們期待和父母共同經曆這一美好時光。做個父母不困難,難的是抓住機會成為偉大的父母。你準備好了努力去做嗎?”

  身為家長的你,隻有這一次機會,準備好了努力去做嗎?

  從“問題孩子”到“發明家”

  有這樣一個實驗:一個長跑運動員參加一個5人組的比賽,賽前教練對他說:“據我了解,其他4人的實力不如你。”於是這個運動員輕鬆跑得了第一名。後來教練又讓他參加10人組的比賽,教練把其他人平時的成績拿給他看,他發現其他人的成績並不如自己,他又輕鬆跑了第一名。再後來,這個運動員又參加了20人組的比賽,教練說:“你隻要戰勝其中的一個人,你就會勝利。”結果比賽中,他緊跟著教練所說的運動員,並在最後衝刺時,又取得了第一名。

  後來換了個地方比賽,賽前其他運動員的情況,教練並沒有和他溝通,在5人組比賽中,他勉強拿了第一名;後來的10人組比賽,他滑到第二名;20人組比賽中,成績更糟,而實際情況是,這次各個組的其他運動員與第1次的水平完全相同。

  是的,生活中,不會永遠有人告訴我們競爭對手的實力和能力,於是麵對越來越多的人,我們茫然不知所措,或者妄自菲薄,主動把自己安排到一個較低的位置上,這也許是前進路上許多人要走的一條路。一位著名企業經營家說過:“一個優秀的人才,他的自信力恒久不衰。”

  優秀是自己鑄就的,平庸也是自己造成的。每位家長仔細回想一下孩子的成長軌跡,就會發現,每一個孩子從小是沒多大差異的,但一年年過去了,差異也越來越大了,甚至讓你無法接受。

  著名發明家愛迪生,他在小時候,曾被學校的老師趕回了家。因為愛迪生從小好奇心特別強,最愛問“為什麽”,喜歡對一個問題追根究底地問個明白,所以老師認為他是一個問題學生。

  有一次老師講一位數的加法,同學們都在認真聽講。愛迪生突然舉手問老師:“二加二為什麽等於四?”老師被問得張口結舌,一時難以回答他的問題。愛問問題的愛迪生經常讓老師很惱火,因此老師有時候訓他,甚至打他。愛迪生心裏很不高興,成績也總是沒有提高。老師把愛迪生的媽媽找來,當麵數落她的兒子:“他腦子太笨了,成績差得一塌糊塗,總是愛問一些不著邊際的問題。我們真教不好你的兒子了。”

  在學校,愛迪生的媽媽聽了,覺得是老師不理解兒子,問題多是因為孩子愛思考、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她相信兒子的智力沒有問題,而且比別人的孩子還要聰明很多。於是,她毅然對老師說:“既然這樣,我就把我的兒子帶回家吧,我們自己來教他。”老師聽得愣住了,他實在不能理解這個“奇怪”的孩子,還有他的“奇怪”的母親。

  愛迪生的父母是偉大的父母。他們沒有因為獨生子被攆回來而責怪他,相反,他們決定自己把孩子教育好。

  有一天,媽媽南希正在廚房忙著,愛迪生急匆匆地跑到廚房,睜大眼睛問:“媽媽,咱們家的那隻母雞真奇怪,它把雞蛋放在P股底下坐著,為什麽呀?”媽媽嗬嗬笑了,她放下手裏的活,認真地對愛迪生說:“雞媽媽那是在孵小寶貝呢!她把那些蛋暖熱後,就會有小雞從裏麵跳出來。你看咱家那些毛茸茸的小雞,它們都是被雞媽媽這樣孵出來的。”

  小愛迪生聽了,覺得很神奇。他認真想了一會兒,抬頭問道:“難道把蛋放在P股下暖和暖和,小雞就能出來了?”“對啊,就是這麽回事兒!”媽媽微笑著點頭。

  結果到了吃飯的時候,仍不見愛迪生回來,父母親很焦急,四下尋找,直到傍晚才在場院邊的草棚裏發現了他。父親見他一動不動地趴在放了好些雞蛋的草堆裏,就非常奇怪地問:“你這是幹什麽?”小愛迪生不慌不忙地回答:“我在孵小雞呀!”原來,他聽到媽媽的解釋後,也想自己也試一試。當時,父親又好氣又好笑地將他拉起來,告訴他,人是孵不出小雞來的。在回家的路上,他還迷惑不解地問,“為什麽母雞能孵小雞,我就不能呢?”

  對於兒子的稀奇古怪的問題,隻要他們知道的,他們就努力回答;不知道的,就讓兒子自己去看書。當他們發現兒子對物理化學很感興趣後,就給兒子買了本《派克科學讀本》,還把家裏的小閣樓改造成兒子的小小實驗室。

  小愛迪生雖然像其他的孩子一樣調皮、愛玩,但他不反對父母的教育。

  因為父母教給他的不僅是知識,而且是學習方法。

  就這樣,在這個不怕被問“為什麽”的父母的教育下,愛迪生雖然沒有在學校讀過幾年書,卻搞出許多偉大的發明,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做出了偉大的貢獻。

  在生活中有很多孩子,他們的小腦瓜裏總是裝滿了“為什麽”,許多父母都習慣對孩子那些異想天開、稀奇古怪的問題不加理會,或者輕易否定。

  愛迪生的父母卻認真地對待、細心地回答孩子的每一個問題,這對培養孩子的想象力、思維能力有很大幫助,使孩子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不至於泯滅,從小就能養成勤於思考、勇於探索的習慣。愛迪生的成長經曆就是對孩子從平庸到優秀非常好的佐證。

  孩子的好奇和創造難免伴隨著幼稚和犯錯。但孩子不斷“犯錯”的過程,其實是不斷改正錯誤、完善方法的過程。假如父母不給予孩子這類機會,輕易包辦代替,甚至粗暴否定,不但剝奪了孩子探索的樂趣,嚐試失敗、內疚、挫折的情感體驗,也會使他們變得謹小慎微、懶於動手、疏於嚐試,以至性格封閉。

  因此,父母應站在孩子的立場上,正確對待孩子的好奇心,多給孩子創造“犯錯”的條件和機會,使孩子成為勇於嚐試、探索,具有積極健康心理的開拓創新型人才。

  愛迪生擁有這樣的父母無疑是幸福的,愛迪生從問題少年成長為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發明家,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父母的教育。

  孩子的自尊源自父母的尊重

  在美國,體罰4歲以上的孩子是違法的。大多數孩子在4歲以後有了相對固定的玩伴和“朋友圈子”,獨立自主意識有了較好的發展,自尊心越來越強,開始努力地做事情,強烈渴望憑借自己的能力、勤奮,不斷帶來各種成就。這時體罰容易傷害寶寶的自尊心,更有可能喪失成長所必需的成功體驗,產生消極、自卑的情緒;並且在這一時期進行的體罰,寶寶能夠清楚地記住,在心靈上多少會留下一些陰影。

  尊重,是美國兒童教育中的重要方式和特殊營養。比如,美國人講究對孩子說話的口氣和方法,不但大人要認真傾聽孩子的話,而且有時還要蹲下來同孩子對話,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並可避免他有低一等的感覺。

  孩子吃飯時不能硬逼;孩子做錯了事不得橫加訓斥;要孩子換衣服也不可用命令的口吻,否則,都會給孩子的心理上留下自卑的陰影。家長帶孩子外出做客,主人若拿出食物給孩子,美國人則最忌諱提早代替孩子回答不吃、不要之類的話,也不會在孩子表示出想吃的時候對孩子嗬斥。他們認為,孩子想要什麽或是想看什麽,本身並沒有錯,因為孩子有這個需要,任何人都沒有理由來指責,隻能根據情況適時適當地做出解釋和說明,以做引導。美國人反對父母在人前教子,更不允許當著陌生人的麵斥責孩子不爭氣、笨蛋、沒出息,因為這會深深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父母這樣做是一種犯罪。

  美國父母這樣尊重孩子,不僅僅是因為他們年齡小,需要愛護、關心和培養,還在於他們從出生起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獨立的意願和個性。無論父母還是老師都沒有特權去支配或限製他們的行為。特別是孩子,在以後的成長中的大多數情況下,師長不能代替他們對客觀情況進行選擇,所以要讓孩子感到自己是自己的主人。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決定了我們可能暫時難以做到給孩子足夠的自由,但我們必須給孩子充分的尊重。

  兒童是有自尊心的,如果我們在教育兒童時忽視他們自尊心,常常對他們批評指責、甚至打罵,不注意給孩子留“麵子”,常在孩子同伴麵前或外人麵前數落孩子的不是,責罵、懲罰孩子,使孩子在同伴中抬不起頭、沒有地位,這樣不僅達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會大大刺傷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產生敵對和緊張情緒,漸漸形成報複和自卑的不健康心理。

  俗話說,好孩子是誇出來的,而不是打罵出來的。

  有這樣一則故事:

  一天下午,一個不足十歲的小學生放學後獨自到一片樹林裏玩耍。天黑了,這個膽小的孩子還沒有走出樹林,他怕遭到野獸襲擊,就爬到一棵大樹上躲了起來。父親見孩子很晚還沒回家,就沿孩子放學回家的路去尋找,在一片樹林裏,借著天空那微弱的星光,父親隱約看見兒子正躲在一棵大樹的樹杈上。父親沒有馬上喊兒子下來,而是假裝沒有看見,吹著口哨在離兒子藏身的大樹不遠處溜達。兒子聽到父親的口哨聲好像遇到了救星,馬上從大樹上溜下來,吃驚地問:“爸爸,你怎麽知道我在這片樹林裏呢?”“我是獨自散步,沒想正碰上你在樹上玩耍呢。”據說這個孩子長大後進入軍官學校深造,畢業後成了一名作戰勇敢的將領。

  自信、自立的基礎是自尊。一個在羞辱中長大的孩子,他的自尊是殘缺的,他的內心是自卑的,你羞辱孩子,就會讓孩子丟掉做人最根本的東西。將來,他如何有信心麵對生活和事業?一個從小失去尊嚴的孩子,長大後會堂堂正正的做人、抬起頭來走路嗎?如果你不希望你的孩子將來像奴隸一樣,那麽就把自尊還給他。

  自尊來源於受到尊重。兒童受到尊重時,會產生良好的自我感覺,產生積極、主動的心態。總是有良好的自我感覺,自尊就會萌發起來,這對孩子很重要,隻有自尊,才能增加自強、自立的精神。

  那些在兒時不被尊重的孩子,長大以後,他們的人際關係多是不好的,並由此給生活、工作和他人造成消極影響。

  培養孩子的自尊,要從尊重孩子人手。尊重孩子不是表麵文章,是正確的兒童觀的自然反映,也就是說,正確看待孩子,才會由衷地尊重孩子。

  現代教育認為,孩子再小,也是一個獨立的人,孩子和大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所以孩子和大人的關係應該是相互尊重的。

  有些家長總喜歡拿自己的孩子與別人的孩子比。當自己的孩子比別人強時,父母就沾沾自喜,反之就不停地數落、諷刺、挖苦孩子,這樣很容易使孩子消沉、迷惘。孩子由於年齡小,見識少,他們往往以父母、他人的評價來評價自己,過多的批評、責罵容易使年幼的孩子迷失自我。其實每一個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都是各不相同的,父母不能用別的孩子的長處來比掉自己孩子的自信,也不要因孩子某方麵的欠缺而否定他的一切,更不能照搬別的孩子的成功個案來培養自己的孩子。父母要有足夠的勇氣承認並正視孩子間的差異,要懷著沉穩的心態耐心地引導孩子,以他們自己的速度成長。父母要牢記,對孩子的信任與尊重是促使孩子健康成長的最佳營養品。

  但是尊重孩子並不是一味地順從孩子,而應追求尊重與要求的和諧統一。作為家長,要放下架子,把自己放在與孩子平等的位置上,努力尋求與孩子心理上的溝通與默契。愛孩子,尊重孩子,使他們從中感受到父母的愛和自身的價值,並由此學會尊重父母、尊重他人,這實在是特別有效的教子良方。

  還有很多父母在和老師或者親朋好友談論孩子的優缺點時,都是肆無忌憚地,從“不好好吃飯”到“今天被老師批評了”,把孩子的缺點像空氣一樣直接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曾經有位家長跟人閑談,話題扯到孩子身上,說“他有尿床的毛病……”話剛出口,一旁的孩子羞紅了臉,露出怨恨的表情。尿床這類生理缺陷,屬於“難言之隱”,孩子對此特別敏感,父母一般情況下不該向他人提及。這孩子從那天起,開始拒絕和母親溝通,甚至有抵觸行為。因此,作為家長需要牢記:不要到處宣揚孩子的隱私,你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孩子才能真正把你當成能講知心話的朋友。

  對待孩子,沒有比保護他的尊嚴更重要的事了。尊嚴是人類靈魂中不可糟蹋的東西。有一位作家曾經說過:“人受到震動有種種不同,有的是在脊椎骨上,有的是在神經上,有的是在道德上、感受上,然而最強烈的、最持久的則是在個人的尊嚴上。”

  一個人最寶貴的是尊嚴。對一個孩子來說,最害怕的不是棍棒、拳頭,而是失去麵子、失去尊嚴。當你知道孩子偷了東西,但還不能確定時,請你要保持冷靜,千萬不要冤枉孩子;而當你已經有證據確認孩子犯了錯誤時,請一定給孩子留點兒麵子,孩子會為此感激你一輩子。

  孩子的自尊源自父母的尊重,父母對孩子的尊重,才是孩子自立自強的根源。

  用無條件的愛來包容孩子

  在《愛你就包容你的一切》這個故事中,有這樣一段:2006年10月,母親即將告別人世,她把手放在我臉上,說:“你是我的寶貝。我愛你!”我說:“我也愛你,媽媽”。她說:“不,我的意思是毫無條件地愛你。”

  作為父母有愛孩子的天性,但是在今天的社會,無條件的愛似乎越來越少,包括父母的愛也經常摻雜了許多附加的條件。比較明顯的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時經常用的一句話:我現在辛辛苦苦為你勞累,看你將來怎麽報答我?於是在這種思想指導下,父母過多地幹預了子女的生活,試圖完全按照自己的方式來塑造孩子。我們知道,這其實是不可能的,於是父母失望,孩子壓抑。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有條件的愛說到底是一種自私的愛,一種等同於商人追求商業利益的愛。這樣的愛經不起世事的衝擊,在突發事件中容易變質,進而很有可能被拋棄。

  兒子上幼兒園了,第一次參加家長會,兒子的老師說:“你的兒子有多動症,在板凳上連三分鍾都坐不了,你最好帶他去醫院看一看。”回家的路上,兒子問媽媽,老師都說了些什麽,她鼻子一酸,差點流下淚來。因為全班30位小朋友,隻有她的兒子表現最差;唯有對他,老師表現出不屑。然而她還是告訴兒子:“老師表揚你了,說寶寶原來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鍾,現在能坐三分鍾了。其他的媽媽都非常羨慕媽媽,因為全班隻有寶寶進步了。”那天晚上,她兒子破天荒吃了兩碗米飯,並且沒讓她喂。

  轉眼間,兒子上小學了。家長會上,老師說:“全班50名同學,這次數學考試,你兒子排在第40名,我們懷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礙,你最好能帶他去醫院查一查。”走出教室,她流下了淚。然而,當她回到家裏,卻對坐在桌前的兒子說:“老師對你充滿了信心。他說了,你並不是個笨孩子,隻要能細心些,會超過你的同桌,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說這話時,她發現,兒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滿了光亮,沮喪的臉也一下子舒展開來。

  她甚至發現,從這以後,兒子溫順得讓她吃驚,好像長大了許多。第二天上學時,去得比平時都要早。

  孩子上初中時的一次家長會,她坐在兒子的座位上,等著老師點她兒手的名字,因為每次家長會,她兒子的名字總是在差生的行列中被點到。然而,這次卻出乎她的預料,直到家長會結束,都沒聽到她兒子的名字。她有些不習慣,臨別時去問老師,老師告訴她:“按你兒子現在的成績,考重點高中有點危險。”聽了這話,她驚喜地走出校門,此時,她發現兒子在等她。

  走在路上,她扶著兒子的肩膀,心裏有一種說不出的甜蜜,她告訴兒子:“班主任對你非常滿意,他說了,隻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點高中。”

  高考結束了,第一批大學錄取通知書下達時,學校打電話讓她兒子到學校去一趟。她有一種預感,她兒子被第一批重點大學錄取了,因為在報考時,她對兒子說過,相信他能考取重點大學。兒子從學校回來,把一封印有清華大學招生辦公室的特快專遞交到她的手裏,突然,就轉身跑到自己的房間裏大哭起來,兒子邊哭邊說:“媽媽,我知道我不是個聰明的孩子,可是,這個世界上隻有你能欣賞我……盡管那些都是騙我的話。”聽了這話,媽媽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幾年來凝聚在心中的淚水,任它流下,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世界上沒有一位不愛自己孩子的父母,孩子是自己愛的結晶,是自己生命的延續,是自己的希望和未來。孩子和自己血肉相連,當孩子還在母親腹中孕育的時候,做父母的就開始設計孩子的人生了,想象自己的孩子一定是最幸福、最優秀的。父母辛勤地勞作,拚命地賺錢都是為了孩子有一個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確實,父母是愛孩子的。但是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很多父母發現孩子並沒有像自己想象的那樣成為自己希望的那個樣子,他們是那樣的不聽話,那樣的不懂事,甚至和自己疏離,不好好學習,離家出走。焦慮、失望、無奈、憤怒纏繞著這些家長們。為什麽他們的愛心換不回自己想要的孩子,問題到底出在哪裏?

  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需要母親改變對孩子的認識。孩子弱小不懂事理,需要我們的照顧和教育,但他們是和我們一樣的人,是一個具有獨立意誌的個體。因此,孩子可以和我們不一樣,和我們對他的設計不一樣,他們會有自己的情緒和情感,會有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會有自己的人生道路。為此,作為父母千萬不要忘記,我們愛自己的孩子,要無條件地接納他們,允許孩子犯成長中的錯誤,同時也要知道愛中的責任——幫助孩子成為健康的社會人。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有時寬容引起的道德震動比懲罰更強烈。”父母的寬容,會讓孩子有一個更寬鬆的成長空間。

  孩子的成長需要廣闊的空間。世界上什麽地方最廣闊?是人的心靈。

  法國作家雨果有過一段很恰當的比喻:“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心靈。”寬闊的心靈能包容萬物,父母的心能包容各種各樣的孩子。

  作為父母,要容得下那些學習差、淘氣的孩子和所謂的“問題孩子”,隻要您給予孩子足夠的愛,孩子總會向著好的方向發展。

  貝多芬的一生是苦難的,從天生的麻臉到後來的耳聾,幾近絕望。但母親的慈愛伴隨了他一生,他真正體味到“母愛使你永不自卑”的真諦。

  可以這樣說,那種依稀彌漫在貝多芬心頭的母愛,使貝多芬苦難的一生更意味深長。

  愛不光是作為父母的一種本能,更是教育孩子的最持久、最有效的方法。父母的愛是最偉大的,他們隻知道付出,不求回報。

  愛迪生從問題少年成長為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發明家,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母親南希對他無條件的愛。愛迪生的母親南希對愛迪生深沉的愛表現在南希說過的幾句話上:“愛迪生出生時腦袋很大,很笨拙,但在我的眼裏,他是世界上最可愛的孩子。盡管孩子滿是缺點,很淘氣,但我從心底裏愛著這個孩子。他還是一個孩子,好奇心極強,常常會提出稀奇古怪的問題,但我從來沒有覺得愛迪生的那些提問很愚蠢。我想,孩子們一定是帶著好奇心出生的。我不強製他,我要和兒子一起享受思考的樂趣。默記教科書,長大以後起不了任何作用。活的教材不是遍地都是嗎?我從來沒有假設過如果他是個好孩子,如果他聽話等諸如此類的條件,我愛的是真實的愛迪生。我也沒有將他與其他孩子作比較。每一個孩子都是不同的,與其斥責愛迪生的缺點,我更希望拓展他的優點。他做了錯事時,我會毫不寬恕地訓斥他。我好幾次都用枝條抽打他的P股。斥責時要說明理由,而且短時間內就結束,斥責以後兩人盡量在一起交談。在他睡覺時,我給他讀書、唱兒歌,而且還緊緊地抱著他。”

  孩子在父母愛的浸潤中成長,造就了孩子健全的心理、良好的道德品質,為孩子的發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礎。

  用愛心去關愛孩子,就能發現孩子的閃光點,保護孩子的自尊心,樹立孩子的自信心。在父母的教育中,應把對孩子的愛放在首位,從而充分挖掘每個孩子的潛力。

  每位父母都應該懂得:愛是教養孩子的基礎。沒有愛就沒有資格談教育孩子。

  賞識讓孩子邁向優秀

  有這樣一則寓言:

  一隻蝸牛在田野散步,碰到一頭豬,蝸牛對豬說:“你這頭大肥豬真難看。”豬聽後心情變得很不愉快。它看到在樹洞裏睡覺的兔子,便對兔子說:“你這個膽小鬼躲在樹洞裏會讓狐狸吃了。”兔子的心情也因此變得不愉快。它跳出樹洞怏怏地走著,遇見一隻狗在睡覺,便大聲對狗說:“你這隻大懶狗,每天就知道睡覺。”狗聽了兔子的話,心情也變得很不好。它走到田野邊,遇到了那隻散步的蝸牛,狗對蝸牛說:“你的動作真慢,早上我看你在土堆下麵,現在都中午了,怎麽才爬到土堆上麵?”蝸牛的心情也變得不好了。晚上,蝸牛想起早上對豬說的話,決定第二天向豬道歉。

  第二天,蝸牛找到豬,對豬說:“對不起。”豬問:“有什麽對不起的?”蝸牛說:“我昨天說你肥啊,其實我就喜歡你胖乎乎的樣子,很可愛。”豬高興地說:“真的嗎?謝謝!”豬趕緊找到兔子,向兔子說了聲:“對不起!”……就這樣兔子對狗、狗對蝸牛也都說了對不起,都誇讚了對方,它們都很高興,又都開開心心地做自己了。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希望別人對自己加以賞識。所謂賞識就是充分肯定學生,通過心理暗示,不斷培養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從而使其不僅有勇於進取的信心,也能有不斷進取的動力。因而,賞識從本質上說就是一種激勵。詹姆斯還發現,一個沒有受過激勵的人僅能發揮其能力的2%—3%,而當他受過激勵後,其能力是激勵前的34倍,因而在學習過程中,激勵的存在,至關重要,任何學生都需要不斷地激勵。

  有一個很有才氣的女孩,叫張茗,16歲時就出版了詩文集《陽光女孩》。

  母親王玲玉常對女兒說:“孩子,媽媽是你永遠的讀者。”正是這樣忠實的讀者培養了這樣的少年詩人和作家。

  張茗第一次寫詩時才7歲。那時,張茗在寄宿製學校讀書,學校不讓帶玩具,細心的媽媽悄悄地給女兒帶了一麵小鏡子。沒想到,鏡子競成了陪伴女兒度過寂寞時光的夥伴。為了宣泄想家的情緒,女兒寫了一首小詩《鏡子的美麗》:

  當你發悶的時候,是誰在陪伴著你?

  不錯——是鏡子!

  鏡子,一個多麽響亮的名字!

  當你發悶的時候,有鏡子陪伴,鏡子發悶的時候,有誰在陪伴它?

  不錯——沒人!

  它隻有默默地想著和小主人在一起的情景,隻要小主人一進家門,鏡子就又露出了笑臉。

  當時,張茗還不大會寫字,許多字是用拚音代替的,可她卻興奮不已。星期六一到家就大聲對媽媽說:“媽媽,你看我寫的詩!”媽媽看了一遍後,非常激動地說:“太棒了!我的女兒會寫詩了!我要把它珍藏起來。”

  媽媽的鼓勵,讓女兒信心大增,寫詩方麵的潛能逐漸表現了出來。以後,女兒又陸陸續續地寫了第二首、第三首……後來又開始寫散文、小說。

  每逢生日、新年,張茗總要給爸爸媽媽送張賀卡。起初,女兒送給爸爸的賀卡是這樣寫的——將心中沉沉的愛意化做纖纖的祝福,祝願爸爸生日快樂,永遠快樂!賀卡封麵上畫了一隻小狗和一隻小老虎,小老虎手上捧著一顆心給小狗(媽媽和女兒屬虎,爸爸屬狗)。

  爸爸看了,心裏很感動。但想到父愛是“大氣磅礴”的,不應輕易顯山露水,他隻是喜悅地說了句:“喲,女兒長大啦,記住爸爸的生日了,謝謝你!”隨手把賀卡放在桌子上。

  但是,張茗給媽媽寫的賀卡卻年年不同,真摯感人。因為媽媽能讀懂女兒的心。

  張茗送給媽媽的第一張生日賀卡是這樣寫的——謹送您一張很小的卡,說上一句很真的話,不必說母愛是豐滿、是美好或偉大,隻因她洋溢在每一個平凡的日子,就已是最美的神話。媽媽,生日快樂!卡片醒目的地方畫了一大一小兩隻小老虎,歡愛之情躍然紙上。

  媽媽激動極了,熱烈地向女兒致謝:“媽媽太感動了!我要把這張賀卡永遠保存!”

  每當王玲玉與丈夫分享這些快樂時,丈夫都頗有微詞,認為女兒對媽媽比對爸爸用心。王玲玉對丈夫說:“同一個孩子,給你寫的賀卡流於形式,而給我寫的卻感情充沛,這便是肯定和欣賞的作用啊!”

  張茗則說:“媽媽的欣賞是我寫作最大的動力!”

  可見,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是現代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父母若期望孩子成人、成才、成功,最佳的辦法就是:永遠作孩子的欣賞者,欣賞孩子的才華,培養孩子的自信。

  教育孩子,從來都是人生的一件大事,牽動著千千萬萬父母的心。因為孩子是我們生命的延續。愛孩子,這是人類共有的情感。但是,如果隻知道愛,如高爾基所說,那是母雞也會做的事。人之所以異於其他動物,更在於人懂得教育自己的後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孩子自我意識形成的時刻,父母的看法會給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記。可以說孩子是通過父母的眼睛在看自己,父母要用鼓勵、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肯定孩子,讓孩子的潛力能得以最好的發揮。

  心靈的成長需要肯定。如果你能把“孩子,你真棒”作為口頭禪,相信孩子一定會帶給你出人意料的驚喜。

  周弘的女兒周婷婷一歲半時因注射慶大黴素造成雙耳失聰,然而婷婷卻取得了正常人都難以取得的成績-6歲多便能認識許多漢字:10歲出版了6萬字的科幻童話;11歲榮獲“全國十佳少先隊員”稱號;她先後3次跳級,僅用9年便學完了中小學12年的全部課程;16歲成為中國第一位殘疾少年大學生;17歲被評為全國自強模範;還以優異成級畢業於遼寧師範大學,獲學士學位。後來,被美國最好的聾人大學加勞德特大學錄取。

  周弘說,他給女兒測過幾次智商,都處於正常人的範圍,絲毫沒有“天才”、“神童”的跡象,但他就是通過一次次的鼓勵、賞識,使女兒達到了常人達不到、甚至都不敢想象的人生境界。周弘像欣賞嬰兒說話一樣,欣賞著女兒在各方麵的點滴進步,在欣賞中教育,在教育中欣賞。他終於領悟到:在教育女兒的同時,女兒也教會了他很多,他正是通過女兒那顆純潔的童心,在讀一本充滿真善美、充滿良知的大書,使他認識到人生的價值,找到了新的自我。

  沒有種不好的莊稼,隻有不會種莊稼的農民;沒有教不好的孩子,隻有不會教的父母!農民怎樣對待莊稼,決定了莊稼的命運;家長怎樣對待孩子,決定了孩子的一生!農民希望莊稼快快成長的心情和家長希望孩子早日成才的心情完全一樣,但做法卻截然不同:莊稼長勢不好時,農民從未埋怨莊稼,相反總是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孩子學習不行時,家長更多的卻是抱怨和指責,很少反思自己的過錯。

  尊重和愛是孩子的基本心理需要,由衷地欣賞、讚美孩子,需要家長學會從多個角度發現孩子的閃光點,用發自內心的喜悅感染、打動孩子,使其保持健康積極的心理狀態。

  不過,家長也需要注意:賞識要恰到好處,不能濫用、過度。

  賞識要正確客觀地分析,要了解孩子的身心需要,要了解孩子心理狀態,根據實際需要進行表揚、鼓勵,而不能為達到某種目的而牽強地賞識,這不僅對孩子本人起不到真正作用,而且會讓孩子感覺到虛偽,失去對家長的信任。同樣賞識不能過度,這樣會導致孩子對自己認識不足,會產生自滿自傲的心態,稍遇不順就會一蹶不振。同時賞識要因人的性格而有所區別。例如:對膽小的孩子要多肯定、鼓勵;對調皮、好動的孩子,要適當賞識,同時要多提新要求,克服不良習慣。

  賞識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愛的教育,是充滿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人性中最本質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賞識、尊重、理解和愛。就精神生命而言,每個孩子都是為得到賞識而來到人世間的,賞識教育的特點是注重孩子的優點和長處,逐步形成燎原之勢,讓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態中覺醒;而抱怨教育的特點是隻注重孩子的弱點和短處——小題大做、無限誇張,使孩子自暴自棄,在“我是壞孩子”的意念中沉淪。不是好孩子需要賞識,而是賞識使他們變得越來越好;不是壞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們越來越壞。

  教育是人與人心靈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觸,賞識是心靈的接觸、情感的溝通。它需要關心備至地去觸及孩子稚嫩的心靈,去深刻理解正在成長的孩子的內心世界。給孩子以信任、鼓勵和關愛,多一份寬容、一份尊重、一份期待,這樣你的孩子將成長為你所期待的人。

  賞識讓我們擁有了一份愛心、一份寬容、一份尊重、一份期待。讓孩子沐浴在愛的陽光中,生活在寬鬆的環境裏,讓孩子對學習充滿信心,對未來充滿希望。

  好習慣決定孩子的一生

  習慣是人生的主宰,習慣即命運,任何成功都是從養成好習慣開始的。

  好習慣是人們走向成功的鑰匙,而壞習慣是通向失敗的敞開的門。對於孩子們來說,養成良好的習慣比在考試中獲得高分重要千倍萬倍。

  當今社會競爭日益加劇,如何讓孩子在未來工作生活中脫穎而出顯得尤為重要。而奠定孩子一生基礎的就是好習慣的培養,所以如何教育孩子養成一個好的習慣,就成了家長們的一個熱點話題,也是當前教育應當積極關注和努力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孩子的習慣是在他們的生活、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但是,要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一定要先從家庭教育人手,盡可能在家庭中樹立起孩子良好習慣的意識。

  俄國著名的教育家烏申斯基曾經說過:“好習慣是在人神經係統中所存放的道德資本,這個道德資本會不斷地增長,而人在整個一生中就享受著它的利息。”而“壞習慣是道德上無法償清的債務,這種債務能以不斷增長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創舉失敗,並把他引到道德破產的地步。”

  對孩子來說,在他的成長過程中,會遇到很多事情需要他自己來處理,而處理的方式往往是由他的習慣所決定的。習慣會決定孩子的行為,也會決定孩子的選擇。

  讓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習慣對他的一生有很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將伴隨他們的一生,無論學習還是生活,做人還是處世。它以一種無比頑強的姿態幹預著生活中的細枝末節,從而主宰人生。對於孩子來說,要成就學業、事業,要擁有美好人生,必須養成好習慣。

  近代英國教育家洛克在其《教育漫話》中說道:“兒童不是用規則教育就可以教育好的,規則總是被他們忘掉。你覺得他們有什麽必須做的事,你便應該利用一切時機,給他們一種不可缺少的練習,並在他們身上固定下來。這就使他們養成了一種習慣,而且這種習慣一旦養成以後,便不用借助記憶,會很容易地、很自然地發生作用。”

  一個人帶著一條狗過馬路,那個人穿過了馬路,而那條狗稍微慢了一點,於是就沒有尾隨他過去,主人已經到了馬路對麵,可它隻是看著馬路對麵的主人,仍然站在路的這邊。大家一抬頭,原來是紅燈亮了,那條狗就等在路邊,一直到綠燈亮了才過馬路。

  這說明,它顯然具備了一種能力,就是它會看紅綠燈,其實,最主要的是它有條件反射,一看到紅燈它就停下了。從一定意義上來說,那條狗在看紅綠燈的過程中並沒有特別多地思考,而是一種習慣的驅使。這就是習慣的巨大力量。

  有一些孩子,考試總是會出點小錯誤,這點小錯誤來源於什麽呢?很大程度上是來源於馬虎的壞習慣。因為孩子平時沒有養成一種仔細認真地學習、做作業的習慣,才導致考試的時候因為馬虎而失利。還有的孩子有拖拉的壞習慣,一做作業就會做到半夜。這些孩子的習慣就是一邊寫一邊卻不知道自己在想什麽。吃飯也是一樣,一邊吃一邊玩,總也吃不完。有的家長會給孩子講道理說:“你吃飯要快,做作業要認真。”其實,這些都不管用。因為孩子已經養成了一種習慣,遇到特定的情況,他就會條件反射般地去做。所以我們說,不良習慣直接影響到孩子的發展。當然,好的習慣同樣也會推動孩子的發展。

  孩子良好習慣的培養,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長期的訓練才能養成。

  培養孩子的好習慣,一定要講求方法。作為父母,必須明確自己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擔當的角色,必須明確應該在什麽時候用什麽方法培養孩子什麽樣的習慣,要抓住關鍵時期,注重科學方法,有針對性地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

  英國教育家斯賓塞說過:“怎樣使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父母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不僅要身體力行,而且對孩子還要有耐心。這對孩子的發展是有很大好處的。”要想讓孩子好好學習,父母僅僅用口頭教育是不夠的,還需要身體力行,用自己的行動來指導孩子學習。

  教育家葉聖陶對三個子女的教育就是一個典型:

  每天吃完晚飯,葉聖陶就把三個子女至善、至美和至誠叫到一起,開始給三個孩子改作文。三個孩子圍著葉聖陶,你一句,我一句,互相提出對方存在的錯誤和不足。

  葉聖陶並不責怪孩子們,他的目的就是要通過改作文這個活動,讓孩子學會如何溝通,探討作文上的技巧,鍛煉孩子們的思考能力。因此,葉聖陶給孩子們改作文的時候,並不隻是在作文上修改,而是邊看作文邊問孩子們:“這兒能不能換一個更恰當的詞語?”“為什麽這句話念起來不太通順?”“這裏的句式能不能再修改一下?”“這兩個詞語放在這裏是不是特別能表達意思?”……如果遇到他看不大明白的地方,他從來不責備孩子們,而是耐心地問孩子:“這裏你到底要表達什麽意思?”“為什麽會表達不清楚?”通過這種詢問,孩子們很樂意向父親講述自己在寫作文中遇到的問題。

  每修改一段,葉聖陶都要給孩子朗讀一遍,看看語氣是否通順。這時,孩子們總是圍著父親默默地背誦。就這樣,三個孩子不僅跟葉聖陶的關係非常融洽,而且,三人的文章都非常出色,很小的時候,三個人寫的文章就得到朱自清、宋雲彬的好評。

  後來,三人把小時候寫的作文合在一起出版了《花萼》和《三葉》,朱自清和宋雲彬還特意為這兩本書寫了序。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的道理是:父母要以身作則,注意身教。父母的一舉一動,都要做孩子的榜樣,因為兒童的模仿能力強,看到好的舉動,無形中就會模仿,反之也一樣,因此,父母要多給孩子正麵的影響。所以說: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對於外界是全方位吸收的,看到什麽學什麽。

  在孩子的情商方麵,孩子更多的是受到家庭的影響、父母的影響。一個家長的人生經驗、身心修養、平時的為人處世,都在無形中影響著孩子,也決定了家庭教育的水準。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於孩子長大以後少走彎路,盡可能地避開來自生活的無謂打擊和挫折,從而更加迅速地取得成功。

  但是在兒童習慣養成的過程中,有一個誤區存在,那就是習慣養成的過程變成了奴役兒童的過程。這是什麽意思呢?就是大人在研究習慣,大人在定規範,強迫孩子去執行,這樣做就很可怕,孩子始終處於被動中,處於父母的高壓下,孩子自己的主動性發揮不出來。有的父母就采用這種“逼”的方式、“壓”的方式,每天逼孩子彈琴多長時間,逼孩子每天看書多長時間,逼孩子每天必須要完成什麽什麽任務……一直約束著孩子,始終不敢放手讓孩子自己管理自己,這樣的孩子就特別被動。到了中學,孩子到學校住校了,父母沒有條件管理孩子了,孩子自己也沒學會管理自己,自己沒有學會約束自己,結果成績就開始下滑。

  另外家長必須記住一句話:沒有說出來的習慣,隻有練出來的習慣。

  比如:有些家長教孩子尊敬長輩,然後對著孩子說一大通道理,應該怎麽樣。這樣做沒什麽效果,最好的辦法就是從身邊的小事開始訓練孩子尊敬長輩。比如:父母下班回家,讓孩子幫父母拿一雙鞋過來給父母換上,再讓孩子給父母倒一杯水。或者媽媽在廚房做菜,讓孩子幫著媽媽擇菜。

  要知道,孩子,特別是很小的孩子,他不能理解太高太大的事情,給他講大道理沒用。要讓他明白什麽是愛心、孝心,最好的辦法就是“做”,鼓勵孩子從身邊的小事做起。

  所以說,習慣不是說出來的,是訓練出來的,要從身邊的細小的事訓練起。

  好習慣可以讓孩子受益一生,好習慣會影響孩子的生活方式和個人成長的道路。好習慣對孩子極為重要,會成為孩子一生成功的導師,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好習慣是人生最重要的指導”。因此,作為父母,一定要在孩子的習慣培養上下功夫。

  要讓孩子體味善良

  有這樣一個故事:美國著名作家亨利·詹姆斯的侄子問他人的一生應該做什麽時,詹姆斯回答說:“人生有三樣東西是最重要的。第一是要善良;第二是要善良;第三還是要善良。”善良的情感及其修養是人道精神的核心。

  善良是一種高尚的品質,是一種良好的社會風氣。然而在這個複雜的社會中,許多父母往往對孩子進行一些特殊的教育,例如:灌輸“社會如何爾虞我詐”、“人與人之間如何勾心鬥角”等。也許父母的本意沒有錯,即告誡孩子學會保護自己,小心上當。可是,這種教育的尺度卻很難把握,試想如果在家長本身帶有偏頗甚至錯誤思想的情況下引導孩子,那麽,我們將在孩子心中埋下什麽樣的種子?

  一個健康的孩子就好比一棵樹,必須以善良為根,正直為幹,豐富的情感為枝丫,這樣才能結出美麗善良的果子。善良必須在童年時細心培養,否則,等孩子“定型”了,就難有效果了。

  一個孩子假若沒有善良,他的聰明、勇敢、堅強、無所畏懼等品質越是卓越,將來對社會構成的危險就越可怕。學會在善良中培育我們的孩子,是讓孩子走向傑出的良好開端。

  西方大文學家莎士比亞說:“善良的心地,就是黃金”。

  在19世紀的英國名門公立學校——哈羅學校,經常發生以強淩弱的事情。一天,一個強悍的高個子男生攔住一個新生,蠻橫地命令他為自己做事。新生初來乍到,不明原委斷然拒絕。高個子學生惱羞成怒,一把抓住新生的領子,劈頭蓋臉地暴打起來。新生痛得齜牙咧嘴,卻並不肯乞憐告饒。

  旁觀的大群學生們或冷眼觀看、或起哄嬉笑、或一走了之,隻有另一個外表文弱的新生,看著欺淩的這一幕,眼裏漸漸湧出了淚水,終於挺身而出,上前責問那個高個子男生:“你到底還要打他多久才肯罷休?”高個子朝那個又尖又細的抗議聲音望去,一看也是個瘦弱的新生,就惡聲威脅他:“你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家夥,問這個幹嗎?”這個新生用含淚的眼睛緊緊地盯著他,毫不猶豫地回答:“不管你還要打幾下,讓我替他承受一半的拳頭吧。”

  高個子看著他的眼淚,聽到這出人意料的回答,不禁羞愧地停下了手,走開了。

  從此以後,學校裏反抗惡行暴力的聲音開始響起,幫助弱者的善舉也逐漸增多。兩個新生也成了莫逆之交。那位被毆打的少年,深感善心與見義勇為的可貴,他就是後來成為英國頗負盛名的大政治家羅伯特·比爾;而挺身而出、願為陌生弱者分擔痛苦的瘦弱新生,則是名揚全世界的大詩人拜倫。

  善心是人性中最為寶貴的生命之光,也是一個人道德境界的最高體現。一顆純潔善良的心靈不僅受人敬仰,還能感化和啟迪冷漠的心。在人生的旅途中,人們需要的正是拜倫那樣的善心和勇氣。以善治惡,其惡必克。

  人們常說:“人之初,性本善。”善良是人的真性情的表現。可惜,孩子最純真的善良之心可能不知不覺被漸漸“抹殺”。現在的獨生子女自私、懶惰、怕吃苦,隻知道享受,不懂得付出,這是誰的錯呢?

  我們經常可以聽到這樣的話:“別人打你,你也打他,打不過就咬。”“咱們寧可賠錢,也不能吃虧。”這是現在很多家長在教育小孩子時經常說的話。我們不難看到,我們很多家長在孩子受了一點委屈之後,立即氣勢洶洶地帶著孩子向學校、向別人要說法,而且往往是聽了自己孩子的一麵之詞之後。

  在生活中我們父母往往會給孩子灌輸“社會如何爾虞我詐”、“人與人之間如何勾心鬥角”等,家長的本意是“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別上當”。

  可是,這種教育要把握好尺度,如果在家長偏頗甚至錯誤的引導下,孩子心中善良的成分會越來越少。在家長看來,“從小不吃虧”,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人善被人欺”的思想讓家長們不願意對孩子進行“善良教育”。

  實際上,沒有善良之心的孩子也不可能很好地保護自己。父母給了孩子漂亮的衣裳、美味的食物,但是,忘了給孩子善良!善良似乎是一個早就過了時的字眼。在生存競爭中,在階級鬥爭中,在各種各樣的人際關係中,利益原則與實利原則似乎早已代替了道德原則。

  一次,幼教專家到北京一家幼兒園進行心理測試:“一個小妹妹感冒了,她冷得直哆嗦,你願意借給她外套嗎?”結果,半數以上的孩子都找出種種理由,表示不願意借衣服。

  央視中的一個“猜猜看”欄目,有這樣一個題目:衝著門口的電梯間壁上的鏡子,是做什麽用的?現場觀眾競沒有一個答對的!當得知正確答案是,為了坐輪椅的殘疾人出電梯時,不用轉身就能知道身後情況後,現場寂靜了好一會兒,沒有掌聲、沒有笑聲。

  在德國,非常重視善良教育。他們反對玩具商開發生產“暴力玩具”,不支持孩子玩槍炮、坦克等武器性玩具。在孩子學會走路時,特意教孩子喂養小動物,讓他親自照料,學會體貼入微地照顧弱小生命。孩子稍大時,家長就教育他同情人、關心人,給人以真誠的愛。“寬容待人”被德國人普遍認定是一個人“善良品質”的一個方麵,在他們看來,即使得理,也要饒人。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為的肥沃土壤。”從小培養孩子善良的情感,是對孩子強化品德教育的重要一環,無疑也是素質教育的應有之義。時下,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智力發展和身體健康十分重視,卻極少考慮如何讓孩子學會同情、關心和幫助別人。在少得可憐的品德教育中,也往往隻是教孩子一些禮貌用語和待人接物的常識,滿足於一時的、表麵的效果,卻忽視了孩子良好情感的形成。

  毋庸置疑,這些在十分優越的環境中生活的孩子,不缺食品、不缺衣服、不缺玩具,更不缺少愛,唯獨缺少善良的情感。他們往往體會不到愛,不知道愛父母、愛家庭、愛同學,不知道關心別人、為別人服務、為社會盡義務,日漸成為冷漠、自私、放任又很脆弱的“小皇帝”。這樣的“小皇帝”長大後是很成問題的。其實,當前素質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應該注重培養孩子善良的情感。

  因為善良,孩子會變得更加真實;因為善良,孩子會更具有愛心;因為善良,孩子會變得更加的美麗。美,隻有真心、善良的人才會發現,才會欣賞,才會珍惜。教會孩子真、善、美,他的人生才會是一個真實的人生、美麗的人生。讓我們盡好父母師長的職責,為我們的孩子引導灌輸善良的理念,培養孩子善良、無私的品德,我們的孩子將一生受用無窮。

  善良作為一種美德,對孩子的成長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積極影響。可以說,缺乏善良品質的人,同時也是個道德上有缺陷的人,最終很難有所作為。

  長大之後,孩子是否有一顆善良的心,與父母有很大關係。如果孩子做的事得到了肯定和表揚,那麽他還會繼續這麽做。因此,當你的孩子幫了別人一些小忙,或者替別人著想時,你要告訴他你讚成他的這一舉動,鼓勵他為別人多做一些令人愉快的事情。讓他知道你希望他這樣做,希望從他的舉動中看到善意,表現得友好些。如果孩子對他人不友好,也不必責怪他。要讓他認識到這樣不好,不是好孩子應該做出的舉動,並表示你對此的遺憾,相信他下次會做得好一些。

  有這麽一句話:“因為慈悲,所以懂得。”其實對於現代社會的人來說,擁有一顆平和而善良的心,並以此善待社會、善待他人並不是一件多麽複雜和困難的事。給迷途者指條路,向落難者伸出一隻手,用會心的笑祝賀友人的成功,用真誠的話鼓勵失落的同事等等,這種看似輕而易舉的行動,其實並不僅僅隻是一種樸素的善良,而是用善良浸潤後的靈魂折射出來的人性的光輝,是一種經過善良沐浴後而散發出來的平和心態。

  孩子的心就像一片廣袤的土地,種植邪惡,就會滋長邪惡、泯滅良知;種植仁愛,便會收獲尊重、關心、寬容、同情。因此,從小給孩子的心靈播下善良和愛的種子,比給他任何財富都寶貴。

  珍惜時間就是珍惜生命

  時間是個抽象的概念,你沒有辦法抓一撮時間給孩子看看,也沒有辦法指著時間告訴孩子說,看,那就是時間。通常,你怎麽跟孩子解釋時間,就代表了自己對時間是如何理解的。比如時間是金錢、時間是生命,時間是……等等。那麽,當我們要求孩子珍惜時間的時候,我們在傳遞給孩子這樣的信息,“時間無比珍貴,對你意義非凡,你必須緊迫起來,深刻認識到時間在催著你的腳步。”

  時間意味著什麽?這些年來流行的說法是“時間就是金錢”。事實上,在時間和金錢之間,還有效率和財富。也就是說,爭分奪秒提高效率——創造更多的財富才是現代人的時間觀念。時間比錢還要珍貴,珍惜時間就是珍惜生命。

  1845年10月31日,是德國著名有機化學家、諾貝爾獎金獲得者阿道夫·馮·拜爾的10歲生日。前一天晚上,拜爾就高興地盤算著:明天爸爸媽媽一定會帶自己上街采購各種生日禮物,然後在家裏熱熱鬧鬧地慶祝一番,或者帶自己去痛痛快快地玩一玩。因為德國人對生日特別看重,鄰居小朋友們過生日總是這個樣子的。誰知天一亮,父親早餐後照例就戴起老花眼鏡伏案攻讀,母親則領著他到外婆家去消磨了一整天,直到黃昏才返回。

  對父母親這樣的安排拜爾感到很奇怪,也有點不高興。細心的母親看出了這一點。在回家的路上,母親邊走邊開導拜爾:“我生你時,你爸爸已41歲,還是一個大老粗。現在他跟你一樣,正在努力讀書,明天還要參加考試。我不願意因為你的生日,耽誤他的學習時間。媽媽現在隻能盡心盡力,使我們的家庭生活豐富多彩一些,你長大了,可要使我們這個世界更加多姿多彩啊!”

  拜爾的母親出身名門,是德國一位著名律師、曆史學家的女兒,她見多識廣,通情達理,既是賢妻又是良母。她在拜爾10歲生日時給拜爾的這番教誨,成了拜爾受用終生的座右銘。拜爾在1905年70歲時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之後寫的一部自傳中回憶說:“這是母親10歲生日時送給我的最豐厚的禮品。”

  拜爾的父親約翰·佐柯白原先是普魯士總參謀部一位陸軍中將,軍階雖高,文化水平卻不高。在軍隊服役時曾有一位牧師勸告過他,叫他退役後一定要學習,掌握一門科學技術,以便更好地立足於世界。他父親認為牧師的話很有道理,自己又很愛好自然科學,所以50歲退役後便不顧別人笑話,拜師學習地質科學,小拜爾10歲時,他父親已經51歲,正是其苦心攻讀地質科學、積極準備應考的第二個年頭。父親的好學上進、勤奮刻苦,形成一種無形的力量,給拜爾的學習以有力的推動和深刻的影響。

  父親對拜爾既嚴格管教,又時時給予鼓勵,1858年,年僅23歲的拜爾以出色的論文獲得了柏林大學博士學位,父親特意趕去參加了他的學位授予盛典,向他表示祝賀。因為拜爾是取得博士學位的人中年紀最小的一個,盛典結束時校長特別關心地問起他今後的去向。拜爾向在座的化學家們環顧一周,耳邊又響起了父親那深沉的聲音,於是從人群中請出了年輕有為的奧古斯特·賈古拉教授,對校長說:“我要追隨他!”

  拜爾年少得誌卻不自滿。他牢記父母的教誨,學習父親那好學不倦、珍惜時間的精神,幾十年如一日地不斷向科學高峰登攀,在研究有機染料和氫化芳香化合物方麵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終於在1905年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孩子過生日,父母怎麽辦?是送一件精美的生日禮物,還是擺上酒席慶賀一番?拜爾的母親未這樣做,而是以父親50歲退役後還拜師學習地質科學的事例教誨兒子要珍惜時間,努力學習。母親的教誨成了拜爾受用終生的座右銘。父親勤奮好學的精神從此激勵著他去拚搏、奮鬥。

  這種精神的饋贈勝過任何高檔的物質禮品。這就是成功家教的高明之處。

  曆數古今中外一切有大建樹者,無一不惜時如金。古書《淮南子》有雲:“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漢樂府《長歌行》有這樣的詩句:

  “百川東到海,何時複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晉朝陶淵明也有惜時詩:“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唐末王貞白《白鹿洞》詩中更有“一寸光陰一寸金”的妙喻。法國作家巴爾紮克把時間比做資本。德國詩人歌德把時間看成是自己的財產。魯迅先生對時間的認識更深刻。他說:“時間就是生命。無端地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無異於謀財害命。”法拉第中年以後,為了節省時間,把整個身心都用在科學創造上,嚴格控製自己,拒絕參加一切與科學無關的活動,甚至辭去皇家學院主席的職務。居裏夫人為了不使來訪者拖延拜訪的時間,會客室裏從來不放坐椅。

  那麽,應該怎樣教育孩子珍惜時間呢?

  父母們一定要給孩子樹立榜樣。如果父母本身就是一個勤快的人,生活節奏快而不亂,自然會影響孩子;反之,如果父母整日飽食終日,無所事事,孩子隻有意識到這種危害性以後,才能珍惜時間,那就要走一段彎路。

  父母有意無意在孩子麵前所表露出的一舉一動,都對形成孩子的一些習慣性行為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由於一些父母的疏忽,總認為孩子還小,“樹大自然直”,對孩子做事少聞少問,少導少管,正確的行為缺乏鼓勵強化,錯誤的行為沒有堅決刹住,久而久之,使問題變得愈為突出,好習慣沒有形成,卻形成了許多壞習慣。

  為了讓孩子不浪費時間,就要教導他們一切生活與學習用品,擺放要有序,要有定規;若擺得雜亂無章,就會常常為找東西浪費許多寶貴的時間。要督促孩子從小養成今日事今日畢的習慣,把應該做的功課按時完成,不要隨意將任務推延。切忌明日複明日,明日何其多的拖拉作風。在養成按時完成任務這個好習慣的過程中,父母要耐心細致地說服幫助,不可性急、焦躁,更不可采取粗暴強製的辦法。在督促孩子完成他自己排定的任務時,要著眼於時間觀念的培養,而不僅僅是應付差事。

  有的孩子雖然很勤奮,但不會利用時間。同樣是一個小時,有的孩子可以把作業都做完,而有的孩子卻隻能做完一半。此時,父母可以幫助孩子提高學習的效率,取消浪費時間的活動,從而達到花盡量少的時間,完成盡量多事情的目的。

更多

編輯推薦

1好父母勝過好老師
2影響孩子一生的66個...
3影響孩子一生的44個...
4影響孩子一生的58個...
5影響孩子一生的56個...
6影響孩子一生的42個...
7影響孩子一生的66個老故事
8教出最棒的兒子
9學前兒童遊戲
10教子從此不累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不要讓孩子輸在心態上

    作者:龍柒編著  

    親子育兒 【已完結】

    本書為家庭教育類讀物。全書共分九章,第一章至第八章,分別從培養孩子自信、樂觀、積極向上、獨立自主、寬容、勇敢、知足、感恩等八大心態,詳細、全麵講述了孩子的良好心態是如何被培養起來的。第九章“幫助...

  • 教子聖經

    作者:西西著  

    親子育兒 【已完結】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從生活習慣、溝通協調能力、學習及交往能力,甚至是孩子的快樂天性,父母時時刻刻影響著孩子的成長。本書分為“寶貝的生活習慣”、“寶貝的溝通能力”、“寶貝的學習能力”、“寶貝的協調能...

  • 原諒這世上沒童話

    作者:安小漠著  

    親子育兒 【已完結】

    這是一本關於一個女孩在艱辛的家庭中獨立自強的青春傷感小說。無法忍受賭徒父親的欺侮,林向南逃離南方小鎮,投靠多年前離家的母親,並多了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哥哥景昔。因為景昔對林向南的關心和照顧引起了他的...

  • 家教:與孩子同行

    作者:章創生主編  

    親子育兒 【已完結】

    本書向家長和我們的孩子講述家庭教育的道理,家庭教育的一些錯誤做法和想法,要的是給我們小孩以健康的成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