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章 品德的力量,讓孩子走上正途

  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中積累的優秀品德,如堅韌的意誌、積極的朝氣、實幹的精神、節儉的習慣等,無論在任何時代、任何社會都不會過時。這品德不僅是個人,也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興旺發達的必要條件。

  青年強則國家強,孩子是祖國的明天,作為父母,有責任培養孩子良好的品德。

  禮貌是優秀的通行證

  教育孩子文明禮貌是做人處世的起點。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

  英國著名教育家洛克認為,禮貌是兒童與青年應特別小心養成的習慣,是人生的第一件大事。可見,無論是東方人還是西方人,都把文明禮貌看得很重。

  作為古老的禮儀之邦,我國的傳統文化中有許多獨具特色的禮儀、家規應該得到傳承。如:清晨即起,打掃庭院;如:長幼有序,尊老愛幼。

  但是在現在的獨生子女家庭裏,由於一個孩子的金貴,容易形成以孩子為中心,於是長幼、父子都不分了,該具有的禮貌、該遵守的規矩都不複存在了。這可不是什麽好事情。文明禮儀需要根基,失去了根基,就等於丟掉了中華民族的特色。

  在公交車上,兩個孩子跑來跑去,一下子撞到人,一下子抱著柱子跳舞,媽媽怎麽喊都沒用。被撞到幾次的乘客說:“怎麽會有這麽討人厭的孩子?”

  喜宴桌上,新郎新娘過來敬酒,5歲的小強競脫口而出:“媽媽,新娘好醜。”當下,新娘的臉沉下來了,所有的人都很尷尬。

  這種情形往往會造成家長的困擾,令家長感到難堪。

  “你是豬,你白癡”,“叔叔,你的嘴巴好臭”,“媽媽,這個新娘好醜”。當這些話冷不防從孩子的嘴巴出現時,爸爸媽媽窘得想鑽進地洞裏。

  其實,孩子所說的話通常不代表他想要故意侮辱或傷害別人。但要避免出醜,家長要做的是持續引導孩子,讓他們的行為更適當、得體。

  比如說,孩子在婚宴上當著新娘麵說她很醜,媽媽可在事後告訴孩子,不一定要當場、馬上把所有的感覺講出來,如果隻想說給媽媽聽,附在耳邊說就好。

  也要教孩子將心比心,體會別人的感受與反應,可問孩子:“如果別人也這麽說你,你會不會很難過?如果會,就不要這麽說。”也要提醒孩子,常常說這種話會得罪人,沒有人喜歡跟他做朋友。和孩子討論他的情緒感覺,建議他使用其他文雅有禮的語句,會比純粹的斥責更有效。

  一對夫婦總是帶著孩子去看電影。每次開始放映之前,他們都要教導自己3歲的兒子看電影時要安靜。除了偶然小聲問個問題,孩子都是安靜地坐在那裏,一副全神貫注的表情。

  然而,從某一天開始,銀幕上電影的聲音卻幾乎聽不見了,因為有兩個孩子不是在座位上蹦蹦跳跳,就是大聲說話,要麽就是在走廊上跑來跑去。卻從來看不到他們的父母。幾個這樣的晚上過去後,一天,這對夫婦跟著這兩個孩子到了晚餐室,他們的父母正在享受晚餐。

  母親很有禮貌地說:“您的孩子在影院裏到處亂跑,使我們不能好好看電影,如果他們對電影不感興趣的話,能否讓他們在外麵玩?”那位父親冷淡地回答:“我們付了錢,就有權享受這裏的一切設施,孩子們願意到哪玩就可以到哪玩!”

  這位有禮貌的母親目瞪口呆,是什麽使這對看似知書達禮的夫婦能夠寬容如此明顯的粗魯行為?難怪維蒙特大學心理學教授托馬斯·哈得斯說:“看一看今天的電視吧,夜郎自大、粗野無修養已是家常便飯。”

  這些社會現象對孩子都有深刻的影響。哈得斯博士說:“通過對七十年代中期的青少年和八十年代後期的青少年做比較,僅僅15年,孩子變得更加衝動、不服從。”很多專家認為,越來越多的“原子家庭”、“電子家庭”產生了,父母會編計算機程序,卻不會寫一張感謝的便條。

  盡管我們不能保護孩子免受家庭之外的一些影響,但專家們還認為通過耐心和堅持,你還是可以培養出懂禮貌、有修養的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教孩子學禮儀、懂禮貌,是責無旁貸的。

  做家長的要想讓自己的孩子成為文質彬彬、舉止大方高雅的人,那麽就要從兩三歲的幼兒期開始訓練。從最簡單的站立、坐姿、走路、說話教起,訂立一些規矩,告訴他什麽是好的行為,什麽是不好的行為,經常提醒他該怎樣做,不該怎樣做。在一點一滴的積累中,孩子會逐步建立良好的習慣。

  當孩子養成了文明禮貌的習慣,他就會用健康向上的態度,積極去追求美好的東西。從這個角度講,文明禮貌是孩子成才的“促進素”。同時,講文明懂禮貌的孩子也會給家庭帶來生氣,給自己減少麻煩,增添許多樂趣。更重要的是,孩子從小養成文明禮貌的習慣,就會從小意識到自己的行為要受到社會規範的約束,逐步懂得一個人的社會責任,從而更自覺地遵守社會規範的要求。因此,每位家長都要把文明禮貌教育作為孩子品德教育的重要內容,重視它,搞好它。這既是父母的責任,也是父母對社會必須承擔的一種義務。

  英國著名教育家斯賓塞說過:“野蠻產生野蠻、仁愛產生仁愛”,這就是真理。對待孩子不禮貌,孩子長大也就變得沒有禮貌可言。也就是說,以應有的尊重及禮貌對待孩子,孩子才會懂得尊重和禮貌。當然好的禮儀習慣的養成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還需要耐心等待與守望。

  正確對待孩子的說謊問題

  在孩子幼小時,我們看著孩子天真可愛的樣子,心底洋溢著幸福,但有一天你突然發現天真的孩子居然會騙你了,當時我們有些人會驚訝,覺得不可思議;也有些父母感覺很憤怒,認為孩子染上了惡習。

  要知道,一個人剛剛出生時是根本不會說謊的,孩子從小到大,如果他的謊話越來越多,那麽他所有的謊話都是在他所接觸的人那裏“學會的”。在幼兒期,兒童所接觸的人主要包括父母和其他成人(如親戚、幼兒園老師)以及同伴,因此可以說幼兒說謊主要是從父母、老師那裏學來的,是父母、老師的不良的教育方法造成的,而父母作為幼兒最重要的親人,對孩子說謊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想要真正讓孩子養成誠實的品德,主要的還需要家長從日常生活中、從平時的小事開始培養。

  美國第一任總統喬治·華盛頓很小的時候,他的爸爸給他買了一把小斧頭,小斧頭非常漂亮,他非常喜歡。

  他高興極了,拿著小斧頭在小花園裏跳來跳去開心極了。

  他想用小斧頭砍東西。他看到一棵小樹。小樹好像對他說:“過來!砍我吧……”

  喬治·華盛頓在森林裏經常見人們把大樹砍倒,很是有趣。於是他學著大人的樣子砍倒了那棵小樹。

  不久,他的爸爸回來了。

  “誰砍倒了我的櫻桃樹?”

  “我花了許多時間,才種活了這棵櫻桃樹。假如我知道是誰……”

  “爸爸!”小喬治·華盛頓哭了,“爸爸!是我用小斧頭砍的。”

  爸爸竟然忘記了發火。他抱起了小喬治·華盛頓說:“兒子!我很高興你講真話。我寧願不要那棵櫻桃樹,也不願意聽到你撒謊。”

  後來,喬治·華盛頓用誠實的言行,贏得了美國人民的擁護和愛戴,對美國人民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孩子說謊大多不含惡意,有的可能是因為自我保護意識,害怕被責罰,或為了贏得大人的注意、分不明白現實與幻想等因素,才會說謊。所以父母應理清孩子不誠實的原因,如此一來,養成孩子誠實的習慣並不難。

  誠然,撒謊是最讓父母生氣的原因之一。有的孩子撒謊是偶爾為之,而有的孩子撒謊則成了習慣,令很多父母大傷腦筋。從表麵看,孩子不知道撒謊的後果有多麽嚴重,所以才隨便說謊。其實,這種看法是由於不了解孩子的心理造成的。據心理學研究發現,孩子撒謊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

  比如想象與現實混淆,由於模仿而撒謊,由於父母要求過高而撒謊,由於父母教育方式不當而撒謊,由於父母的不信任而撒謊,虛榮心作祟想引起父母對自己的關注等等原因也會使兒童撒謊。

  家長如果發現孩子撒謊,不要發火,首先要弄清楚原因。比如:有的孩子不知道該怎麽表達自己的需要,或者大人對孩子關注的方式不當,比如,平常不太關心孩子,一旦孩子生病或者表現害怕等情況下會表現出過度的關注,這時,孩子可能會出現以說謊來引起來親人對自己的關注。比如:孩子說“爸爸,我肚子疼”時,可能隻是想和爸爸親近。

  為什麽有些孩子格外愛說謊呢?孩子對誠實的理解以及道德規範的認識發展程度有先有後,需逐漸完善,所以有時難免出現說謊現象。但是,當孩子說謊成為一種惡習時,一定要及時找出原因,在分析之後,幫助孩子矯正這一不良習慣。

  每一個孩子都是天真無邪的,像一縷純潔的白絲,而環境則是一個大染缸,好的環境就像一個色彩明朗的染缸,染出來的絲明豔耀眼:不好的環境卻像一個色彩混濁的染缸,本來潔白的絲一經染過,再怎麽洗也不能恢複本色了。小孩子也是一樣,一旦在不好的環境裏學壞了,想要再改過來就很不容易了。所以我們想使自己的孩子品行端正,做一個有出息的人,就要遠離那些容易使他們變壞的朋友和環境。

  墨子是我國古代的一個學者,他的學說主張兼愛和勤儉,跟儒家不太相同,自成一派。

  有一天,墨子率領他的學生經過一家染廠,看見主人把一縷一縷潔白的絲丟進染缸裏,立即變了顏色。墨子看了,非常感慨地說:“絲本來是多麽純潔呀,可是丟到紅色的染缸裏,就變成紅色;丟到藍色的染缸裏就變成藍色;我們人在一出生的時候不也是很純潔嗎?可是卻因為後天的影響,就變得形形色色,成為各種各樣不同的人了。”

  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讓你的孩子保持誠實的本性,就要遠離那些虛偽的人。

  孩子生長於批評中,便學會論斷人;孩子生長於敵意中,便學會攻擊人;孩子生長於包容中,便學會了忍耐;孩子生長於讚美中,便學會了欣賞。當然,如果孩子生活於虛偽中,就會放棄誠實。

  如果發現小孩撒謊,家長應首先檢查自己。研究表明,撒謊兒童最有可能來自父母有此行為的家庭。要培養誠實的孩子,自己就不應撒謊。

  同時,家長還要注意不要“逼”孩子撒謊。導致父母與子女關係緊張的原因之,是孩子日漸增強的獨立性與家長對孩子的約束,不幸的是,許多家長很少想到應當了解孩子生活中的哪些內容,如孩子的閑暇在哪兒消磨,作業完成沒有,在校表現如何等。隨著孩子的長大,家長應幫助孩子發展獨立性,給孩子提供一塊屬於他的小天地,如獨立的房間等。

  有時候,你發現孩子撒謊了,但他卻不肯承認?怎麽辦呢?通常,強迫孩子坦白是最糟糕的辦法,雖然你成功地證明孩子是說謊者,但在道德品質上給了他什麽教訓呢?有經驗的家長會查找說謊的原因,防止說謊再次發生。如果說孩子的撒謊是一個警鍾,那麽應對孩子講明這個警鍾的重要性。

  即使發現孩子撒謊,對他們的信任也不應結束。可以告訴孩子,一個謊言可以饒恕,但如果謊言繼續發生,就可能像喊狼來了那個男孩子那樣,最終失去人們的信任。

  最後,家長們須牢記,對撒謊這個人們深感棘手的問題,從未有過容易的答案,盡管我們想盡千方百計,到頭來仍發現孩子說謊,因此,在家長與孩子之間必須建立起相互信任的關係。作為一個家長,一開始時,得到的是孩子全然的信任,隨著孩子的長大,家長必須盡力留住這種信任。

  學會感恩,擁抱大愛

  公交車上,一位老奶奶上車了。人們立刻像條件反射一樣起來給她讓座,她禮貌地推辭了一下笑眯眯地接受了。向讓座的人道完謝後,她回身一招手,她那生龍活虎的孫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竄上了座位,這回他沒和奶奶有任何客氣的意思便欣然接受了!

  各位父母,這個場景你們熟悉嗎?

  孫子沒有謙讓,當然也更沒有感謝他的奶奶,他覺得理所應當,他奶奶看起來也覺得理所應當,可我想到的卻是對他奶奶都不會關心謙讓一下的孩子,很難想象,將來長大後對我們所謂傳統美德會有什麽樣的結論或看法。可話又說回來了,這隻是孩子一個人的錯嗎?

  車上的人把這位奶奶當做自己的奶奶,她的眼中卻隻有她的孩子,她用她的實際行動教育了她的孫子,你最重要,你最珍貴,你隻要照顧好自己我們就高興,哪怕你從來關心的就隻是你自己。奶奶這個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她用這自以為偉大無私但實際無比自私的愛讓孩子喪失了感恩之情。

  感恩是一種生活的智慧。給孩子一顆感恩的心,孩子便會更加感激和懷想那些有恩於我們卻不言回報的每一個人;給孩子一顆感恩的心,便會以給予別人更多的幫助和鼓勵為最大的快樂,便能對落難或者絕處求生的人們愛心融融地伸出援助之手,而且不求回報;給孩子一顆感恩的心,就能對別人對環境少一份挑剔,而多一份欣賞;給孩子一顆感恩的心,就能贏得別人的喜歡。

  古話有雲:“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感恩,是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更是一個人的基本品德。所以,對於孩子來說,父母應該從小引導他們,做到知恩感恩,這些“恩”包括父母的養育之恩、老師的教育之恩、社會的關愛之恩……。

  人之所以區別於一般動物,就在於人有感情、有道德、有感恩之情、有正義之心。我們常說的“孝道”、“尊師”,就是要求子女對父母、學生對老師感恩。感恩是一種做人的道德、是一種處世哲學。感恩是一種美好的情感,是人類情感世界裏一個溫馨的成分、是理解、是寬容、是人性和人的高貴之所在。

  作為父母要教會孩子懂得感謝,會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個生命,重新看待我們身邊的每個人,尊重每一份平凡普通的勞動,也更加尊重自己。

  隻記得自己辛苦和努力的人不容易凝聚人際關係,你必須讓孩子意識到光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夠的,因此想實現人生的理想就愈加困難,為了鞏固這種意識,請將“謝謝”當做孩子的一種習慣從小培養。

  陽陽七歲半了,爸爸媽媽一直挺寵她,買個桂圓、香蕉的都盡著她吃,平常到超市裏,她想吃什麽零食,爸媽也是盡量滿足她,久而久之,她競有了吃“獨食”的傾向。

  買回來的蛋糕、點心,媽媽若拿起吃時,她會用一種奇怪的眼神看著,雖不開口說什麽,那種不悅的神情卻一覽無餘。更讓人哭笑不得的是,她對她的那些小夥伴絕對大方,隻要她們一來,她就把自己那些好吃的統統搬出來與她們共享,幾乎每次都是風卷殘雲。

  一天下午,媽媽帶她出去玩,回來時順便買了兩個烤地瓜。她們來到花園裏,在圓石桌前坐定,地瓜的焦香引誘的人肚裏的饞蟲千回百轉,媽媽順手拿起一個說這個我吃,那個你吃。陽陽不解的問,媽媽,你為什麽要吃呀?

  陽陽的這句話把媽媽問懵了。讓媽媽記起了多年前看過的一篇小散文,那篇文章說得是一個外國女人在丈夫出走後,苦心拉扯著一雙小兒女,那女人自己不舍得吃不舍得喝,卻把一對雙胞胎喂得如花似玉。在他們上小學後的一個烈日炎炎的夏日,幹渴難奈的女人,平常隻買兩個冰淇淋,這次卻破例買了三個。她分給兩個孩子後,把手中的那個冰淇淋舉到嘴邊,還沒來的及咬,卻見兩個孩子都驚奇的望著她。她笑著說,寶貝們,吃呀。

  兩個孩子異口同聲的問,媽媽,你為什麽要買三個?女人大為震驚,她把自己的大好青春喂養了孩子,可孩子們呢……

  媽媽當時看完這個故事,隻是一笑置之,沒想到若幹年後,同樣的事卻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媽媽不得不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物質上的富裕填補不了精神營養上的欠缺,給孩子的應該是一顆會感恩的心。

  也許因為現在物質生活比較富裕,孩子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以為媽媽就應該給他們提供這樣的條件和服務,而做母親的也在最大化地給孩子以最優質的生活,可許多母親卻忘記了如何去教育孩子感恩。

  感恩是每個人都應該有的基本道德準則,是做人起碼的修養。不會感恩或者不願意感恩的人是缺乏情感的,是不受歡迎的。

  正是懷著感恩的心,詩人艾青在詩中寫道:“為什麽我的眼中飽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懷有一顆感恩的心,才更能體會到自己的職責。現代社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職責、自己的價值。當“2004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的徐本禹走上銀幕時,人性的善良再一次被點燃,這個原本該走人研究生院的大學生,卻義無反顧地從繁華的城市走進了大山。

  這一平凡的壯舉刺痛了每一個人的眼睛,也點燃了每一個人內心未燃的火種。而讓他做出這一抉擇的理由很簡單: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徐本禹用他感恩的心,為大山裏的孩子鋪就了一條愛的道路,點燃了貧窮和希望,完成了他的職責,實現了他的人生價值。

  其實讓孩子擁有一顆感恩的心也很簡單,一則公益廣告可以給你啟示:一個鏡頭是媳婦每晚都把熱乎乎的洗腳水端到婆婆的房間,為婆婆洗腳;另一個鏡頭是媳婦的兒子才四、五歲光景,顫巍巍地端著洗腳水給他媽媽洗腳。畫麵很感人,這就是無聲的教育。

  茶餘飯後,和孩子聊天,給孩子講講故事,不妨也講些感恩的故事與孩子一起分享:《第一次抱母親》、《感恩的心》、《母親的姿勢》、《花開了,就感謝》……通過這些感人至深的文章,讓孩子學會感謝:感謝父母給了自己健全的身體,感謝他們為自己創造的溫馨家庭,感謝所有讓你快樂的事情……

  將習慣養成教育滲透於日常生活之中,讓孩子從小就浸潤在感恩的環境裏,真心感受,通過家長的言傳身教,使之耳濡目染,並內化於人格之中。

  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契機對孩子進行教育。時時言感謝,事事存感恩。

  比如:春節時要教孩子熱情接受爺爺、奶奶及其他親屬送給他的禮物,並表示感謝,不管價錢多少,回到家裏都要求孩子妥善保管,學會珍惜別人的情意;教師節,讓孩子親手製作賀卡送給老師,表達對老師的美好祝願;父親節和母親節,跟爸爸媽媽說幾句感謝的話語,不一定感謝爸爸媽媽給他們幫了多大的忙,而隻需表達生活中感覺很幸福的一點一滴。

  古人雲:“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羊有跪乳之義”,何況我們人類呢?讓孩子擁有一顆感恩的心吧,隻有這樣我們的孩子才不會出現“愛的麻痹症”,才能享受著感恩的幸福,我們的愛才更有意義。

  心靈成了沙漠,就失去了愛的感知力量,心靈敏感,才會敏銳地感知他人的冷暖、知恩圖報。讓孩子學會幫助他人,心靈敏感才會換位思考,讓孩子擁有一顆感恩的心,去感謝那些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

  學會給予,利他就是利己

  從前有兩個人,就要投胎到世上,臨行前到上帝那裏告別,上帝問他們有什麽要求。一個說:我喜歡什麽都是別人給我,穿的吃的住的用的……另一個則說:我願意把自己的任何東西都分給別人,隻要我有……

  上帝答應了他們。果然,喜歡“別人給”的那人到人間做了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乞丐,天天到街上做伸手派,當然,吃的穿的住的都是不好的;願意“給別人”的那個,則成為大老板,生意順利,掙了很多錢,富甲一方,他經常做善事,捐錢建敬老院和學校,資助貧困的人……

  給予遠比接受要幸福,但是現在的父母們隻是熱衷於孩子的早期教育、技藝訓練、學習強化等,把注意力僅僅集中於孩子適應能力的培養上。這樣便製造出了一個又一個“學習努力、聽父母話的乖孩子”。但是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其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準則便會產生扭曲。他對朋友不僅不會充滿友情,甚至還會把朋友視為競爭對手。於是,在處理與朋友或其他人的關係上,也以是否對自己有利作為判斷的標準,完全是以自我為中心的。

  “你給予了什麽,生活就會回饋你什麽!”雖然這句話極其平凡,但是卻意蘊深遠,富含哲理。“贈人玫瑰,手有餘香”。你給予了什麽,就會得到什麽。

  有這樣兩個關於醫療的故事,令人深思,讀罷你能漸漸明白:生命其實就像一種回聲,或嘶啞、或高亢,或清脆,或渾濁,都由你自己主宰,沒有人去強迫你去給予,也沒有人壓迫你去回饋,心境決定一切。

  一則是:

  一位法國最有名的醫學專家,一天晚上,接到有關部門的緊急通知,要求迅速趕到某醫院對一位兒童進行急救。當時已是淩晨兩點。他接到命令後,急促地奔向車內,接著一直以最快的速度在超速行駛。他顧不了那麽多了,他隻知道他必須救活那個孩子。突然,在漆黑的公路上,一束很強烈的光迎麵刺來,他猛地停下了車,一個中年男子攔住了他的去路,用凶狠狠的目光盯著他,並恐嚇他:“下車,否則我用槍斃了你……”醫生焦急地說:“我要去救人……”這像猛獸一樣的男人根本聽不進任何解釋,強行勒令醫生下車,醫生無奈地看著車子消失在茫茫的夜色中。當他趕到醫院時,氣喘籲籲地對院長說:“路上有一個劫匪,攔住了我的車……”

  院長說:“我知道你已經盡力了,孩子在半小時前已經去世了……這是孩子的父親。”院長指著那位中年男子說。他轉過頭一看,這不正是路上攔住了我車子的人嗎……

  另一則也是醫療故事:

  在一個寒冷的冬季,外麵狂風大作,暴雨傾盆,一位醫生接到命令時,已是深夜12點,他妻子叫他別去了。基於醫生的道義,他毅然駕著小車奔向郊外的一所醫院。由於暴風雨實在太大,道路泥濘,不知怎麽地,車輪陷入了泥坑裏,卡住了。在這時,對麵有一輛推土機在行駛著。“還有20分鍾,必須趕到醫院!”上麵又來電話了。他焦急地下了車,“兄弟,能幫我把車推上去嗎?這個男人毫不猶豫地去幫助他。一分鍾、兩分鍾……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汽車終於被推上來了,醫生趕到醫院輕鬆自如地把一套急救設備派上了用場,這個孩子得救了。他第二天找到那個開推土機的人緊緊地握著他的手說;”兄弟,我們配合得很好,那個孩子得救了……該中年男子說:非常感謝你,救了我的孩子……

  幾乎同樣的事情,可是結果卻是這樣的不同。是的,“你給予了什麽,生命就回饋你什麽。”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給予他人,不光是幫助他人,實際上也在幫我們自己,當我們把別人腳下的絆腳石搬開時,或許正好給自己鋪平了道路。因此,當自己有能力時,微笑著對他說:“請讓我來幫你!”

  那麽要怎樣培養孩子給予的品德呢?我們來看一個故事吧:

  元宵佳節那天,一對父母請來家在外地的幼兒園老師小於和他們一起過節。

  當富有節日特色的主食——元宵端上來後,爸爸開始逗女兒:“佳佳,給爸爸幾隻元宵,好嗎?”素有搶占意識的女兒朝爸爸翻了個白眼:“我才不呢!”爸爸自討了個沒趣,習慣地笑笑了事。在場的於老師見了,拿同樣的問題逗佳佳,尚不識尊師之禮的孩子當然不會給老師麵子,又是一個“我才不呢”。

  這對夫婦連忙訓斥孩子,於老師手一擺,拿起湯匙自個兒到佳佳碗裏舀起了幾隻,隨即放到碗裏,邊吃邊說:“你不給我,我偏要拿來吃。”

  從來沒有經曆過這個場麵的佳佳愣住了,眼睛眨巴眨巴地要落淚了。

  爸爸連忙對孩子說:“別哭,她是老師,爸爸馬上再給你盛。”陳老師連忙做了個“不”的手勢,接著拿著湯匙又在佳佳碗裏舀了一匙,問:“你給不給我吃?”

  不知是怕了陳老師,還是因為爸爸答應馬上還給她盛,她破天荒地點點頭。這次,陳老師又到自己的碗裏舀一匙放在她碗裏,對她柔聲細語:“寶寶真乖,老師不吃寶寶的,呶,這是老師獎勵寶寶的。”這一次,佳佳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接下來,她不斷地舀元宵給爸爸媽媽和老師,父母都高興地推辭了,唯有於老師有的推辭,有的接收,再回贈幾句表揚的話。

  晚飯後,於老師背著孩子對這對年輕的父母說:要讓孩子學會“給”:越是不肯給,越不讓她占到便宜;越是肯給,越讓她得到。這樣她就會學會付出,學會奉獻了……

  孩子吃獨食,不願給予他人,是與父母的溺愛密切相關的。很多家庭出於對孩子的愛,把好吃的、好玩的全讓給孩子,孩子偶爾想與父母分享,父母卻在感動之餘,常說:“我們不吃,你自己吃吧。”長此下去,就強化了孩子的獨享意識,他們理所當然地把好吃的、好玩的據為己有。

  如果你的孩子也是這樣,上麵的故事對你有所啟發嗎?

  謙虛是一種永遠的美德

  謙虛是一種美德,“枝橫雲夢,葉拍蒼天,及淩雲處尚虛心。”我國古代詩人曾以竹子來歌頌謙遜的品格。謙虛也是一種求實的態度。它能使人比較清醒地認識自己所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比較清醒地認識主觀與客觀、個人與集體的關係。孩子也必須明白,驕傲是謙虛的對立麵,是前進的大敵,是失敗的陰影。一個人的成績都是在他謙虛好學撲下身子實幹的時候取得的,當他什麽時候驕傲了,自滿自足了,那麽他就必然會停止前進的腳步。而驕傲自滿、固步自封不但是個人成長進步的障礙,而且還會造成夥伴關係的緊張。

  巴甫洛夫說:“絕不要陷於驕傲。因為一驕傲,你們就會在應該同意的場合固執起來;因為一驕傲,你們就會拒絕別人的忠告和友誼的幫助;因為一驕傲,你們就會喪失客觀方麵的準繩。”所以,父母如果發現了孩子驕傲的情緒,一定要盡快地加以糾正。

  驕傲是一種不良的心理狀態,孩子特別是聰明的孩子常容易產生驕傲自滿的情緒,父母應該給予積極的引導,使其心理健康發展。

  一天,蘇格拉底和弟子們聚在一起聊天。一位家境相當富有的學生,趾高氣揚地麵向所有的同學炫耀:他家在雅典附近擁有一望無邊的肥沃土地。

  當他口若懸河大肆吹噓的時候,一直在其旁邊不動聲色的蘇格拉底拿出了一張世界地圖,然後說:“麻煩你指給我看看,亞細亞在哪裏?”

  “這一大片全是。”學生指著地圖洋洋得意地回答。

  “很好!那麽,希臘在哪裏?”蘇格拉底又問。

  學生好不容易在地圖上將希臘找出來,但和亞細亞相比,的確是太小了。

  “雅典在哪兒?”蘇格拉底又問。

  “雅典,這就更小了,好像是在這兒。”學生指著地圖上一個小點說。

  最後,蘇格拉底看著他說;“現在請你再指給我看看,你家那塊一望無邊的肥沃土地在哪裏?”

  學生急得滿頭大汗,當然還是找不到。他家那塊一望無邊的肥沃的土地在地圖上連個影子也沒有。他很尷尬又很覺悟地回答道:“對不起,我找不到!”

  任何人所擁有的一切,與有大美而不言的天地相比,與浩瀚無際的宇宙相比,都不過滄海一粟,實在是微不足道。從曆史的長河來看,不管我們擁有什麽、擁,有多少、擁有多久,都隻不過是擁有極其渺小的瞬間。

  人譽我謙,又增一美;自誇自敗,又增一毀。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應該保持一顆謙卑的心。

  在現實生活中,孩子往往由於學習成績較好或者某方麵有特長而經常受到家長和老師的表揚,這種太多的表揚常常會誤導孩子,使他們不能正確認識自己,於是就會滋長驕傲情緒。他們會因此誇大自己的優點,看不到自己身上的問題,而把別人看得一無是處;由於他們聽不進別人的善意批評,總是處於盲目的優越感之中,就會逐漸放鬆對自己的要求,因此導致成績下降,表現也就不再那麽優秀了。

  家長應該讓孩子認識到驕傲是孩子健康成長的絆腳石,任何成績的取得隻能是階段性的、局部的,隻能作為一個起點。在學習上,知識是無邊的海洋,如果一時一事領先就忘乎所以,恰恰是知識不夠、眼界不寬的表現。

  “謙受益,滿招損”,家長應有意識地給孩子介紹一些成功者的經驗,告訴他們古今中外凡是有所作為的人都是在取得成績後仍能保持謙虛奮進的人。

  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就有謙虛的美德,有許多這方麵的格言警句啟迪後人,如“謙受益,滿招損”,“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虛心竹有低頭葉,傲骨梅無仰麵花”,“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愛因斯坦是20世紀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他的相對論以及他在物理學其他方麵的研究成果,留給我們的是一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然而,就是像他這樣的大科學家,在有生之年仍然不斷地學習、研究,活到老,學到老。

  有個年輕人去問愛因斯坦,說:“您老可謂是物理學界空前絕後的人才了,何必還要孜孜不倦地學習呢?何不舒舒服服地休息呢?”愛因斯坦並沒有立即回答他這個問題,而是找來一支筆、一張紙,在紙上畫上一個大圓和一個小圓,對那位年輕人說:“在目前情況下,在物理學這個領域裏可能是我比你懂得略多一些。正如你所知的是這個小圓,我所知的是這個大圓,然而整個物理學知識是無邊無際的。對於小圓,它的周長小,即與未知領域的接觸麵小,他感受到自己的未知少;而大圓與外界接觸的這一周長大,所以更感到自己的未知東西多,會更加努力地去探索。”

  這是多麽好的一個比喻,多麽深刻的一番闡述。作為父母,要時刻警惕孩子的“自大、自傲”心理,要塑造孩子謙虛的品質。每個人都要養成“虛懷若穀”的胸懷,都要有一種“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的精神。

  英國哲學家丁尼生曾經說過:“真正的謙虛是最崇高的美德,是一切美德之母。”奧地利詩人裏爾克在談到著名雕塑家羅丹的時候,曾經說過一句名言:“榮譽畢竟是一切誤解的總和。”這句話恰如其分地指出了羅丹的人生信條:永不滿足。

  謙虛是進步的基石。世界上有虛懷若穀的求知者,卻沒有狂妄自大的成功者,可見驕傲和自滿是事業成功的大敵。有人打了一個極為形象的比喻:求知的人就像是一個永遠也裝不滿的容器,正因為有著許許多多的空缺,才促使他不斷求知、不斷奮鬥、不斷前進。古希臘被譽為“智者之尊”的蘇格拉底曾經說過一句極為精辟的話,他說:“我之所以有智慧,不是因為我更看中自己的長處,而是能夠意識到自己的不足。”

  謙虛的人對自己有信心,卻不自大,他們懂得關心、包容、體貼別人的感受。多數人會誤以為,孩子長大後才會懂得謙虛,但事實上,謙虛是非常根本的,很多好品德都是從謙虛延伸而出,也唯有謙虛,才能發展出上述的好品德。

  勤儉節約不可丟

  有一個民間傳說:一位老人去世時,除了一塊刻有“勤儉”的匾外,什麽也沒給兩個兒子留下。兄弟倆分家時,便把匾從中據開,哥哥要了“勤”,弟弟要了“儉”。那以後哥哥每日辛勤耕作,但不知節儉生活,結果是兩手空空;弟弟則省吃儉用,卻不知勤勞耕作,結果坐吃山空。後來兄弟倆經過仔細琢磨,他們把匾合在一起照著去做,勤儉持家,終於創造了豐富的財富,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從這則故事可見,勤勞儉樸是一種立身、立家、立業的美德。

  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無論是誰,都必須通過勞動來創造相應的財富和價值,貢獻於這個社會,才有可能快樂地生存。但也不是隻要勞動就可以了,勞動隻是分內的事,也是一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勤勞就是努力工作,不怕辛苦。作為學生就時刻有對待學習孜孜不倦的奮鬥精神。對一個人來說,越早把自己放在艱苦的環境中鍛煉,越早能夠通過自己的雙手來自食其力,就越早能取得發展和成功。

  人們的物質追求欲望越來越高,家長對下一代的疼愛有加,關懷備至,往往在滿足孩子物質需求的時候,忽視了勤儉節約精神的培養。有些孩子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過於溺愛、遷就孩子,孩子要什麽就滿足什麽,孩子“穿衣要名牌,飲食要海鮮,娛樂要刺激”,家長就千方百計地滿足這些“小皇帝”的要求。據調查,有的學生一個月零花錢達50多元,一次春遊要花上幾十元,有的家長為孩子舉辦生日宴會,少則幾百元,多則幾千元。孩子浪費的行為也十分嚴重,有的孩子吃不完的包子、油條、麵包、飯菜,到處亂扔亂倒……這種現象不能不引起家長高度重視。家長必須充分認識教育孩子勤儉節約的必要性、迫切性,認真在孩子心中種下勤儉節約的種子。

  洛克菲勒雖然擁有了巨額財富,但他的生活依然非常儉樸,而且時時刻刻都在給他的兒女們灌輸節約的價值觀。防止他們揮金如土的第一步就是不讓他們知道父親是個富人,洛克菲勒的幾個孩子在成人之前,從沒去過父親的辦公室和煉油廠。

  洛克菲勒曾指著13歲的女兒對人說:“這個小姑娘已經開始掙錢了,你根本想象不到她是怎麽掙的。我聽說煤氣用得仔細,費用就可以降下來,便告訴她,每月從目前的賬單上節約下來的錢都歸她。於是她每天晚上四處轉悠,看到沒有人在用的煤氣燈,就去把它關小一點兒。”他不厭其煩地教育孩子們勤儉節約,每當家裏收到包裹,他總是把包裹紙和繩子保存起來。為了讓孩子們學會相互謙讓,隻買一輛自行車給4個孩子。小約翰長大後不好意思地承認說,自己在8歲以前穿的全是裙子,因為他在家裏最小,前麵3個都是姐姐。

  隻有懂得勞動不易的人才能節儉,並能創造更多的財富。為此,洛克菲勒十分注重孩子的家務勞動能力的培養,比如每拔出菜地裏10根雜草可以掙到1分錢,唯一的男孩小約翰劈柴的報酬是每小時1角5分錢,保持院裏小路幹淨每天是1角錢。

  跟洛克菲勒一樣,台灣的塑料業大王——王永慶,對子女也特別“苛刻”,他要求孩子學習吃苦,嚴格限製他們的零用錢花費,子女們出國後,他繼續對子女進行“經濟製裁”,要求子女把每次花費詳細記錄在案,花一塊錢也要詳細交待,王永慶嚴父式的管教,成就了子女今天獨立自主、勤儉節約的品格。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美德,是五千年文明古國的優良傳統,而現在,在孩子們身上卻很少能看到這種美德和傳統的體現。這與孩子從小養成的習慣大有關係。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家長贈予孩子一生最好的禮物。印度作家泰戈爾說:“鳥翼係上了黃金,這鳥永遠不再在天上翱翔。”

  家長不要讓奢侈成為孩子飛翔的“黃金”牢籠。所以父母要從小培養孩子勤儉節約的良好品質。

  怎樣培養孩子勤儉節約的習慣呢?可以從以下方麵來做:

  首先要讓孩子懂得衣食都是辛勤勞動的結果。多講講父母勞動的艱辛、掙錢的不易:讓他多觀察成人的勞動,聽聽父母持家的打算和安排,讓他感到錢是要節約用的;還可通過講故事,背古詩《鋤禾》等形式,教育孩子一粒米、一張紙、一段衣料都來之不易,都是用辛勤的汗水換來的。提倡勤儉節約,不僅僅因為這些東西都是家長花錢買來的,而且意味著對別人勞動的尊重和勞動成果的珍惜,我們要教育孩子,不隨便倒掉飯菜,應隨手關燈、不亂撕書本、不亂扔鉛筆,對家裏、園內的各種用品和自己的衣物鞋帽等都要愛護,同時還要教育他們養成愛護公共財物的良好習慣。讓孩子懂得一粒米、一滴水、一度電來之不易,都是人們辛勤勞動換來的。曆史上的陶侃(東晉時大官)由於受他母親良好的教導,一生勤勉儉樸,連造木船剩下的碎塊木屑都收藏好,備以後用,這一美談流傳至今。可讓孩子們種些蔥、蒜和花草;養些小動物,由他們自己照料,從而體會一隻雞、一隻兔,需要花費多少心血、多少時間才能養大,這樣孩子就會逐漸明白勞動的艱辛和收獲的不易。

  然後再從日常生活著手,教育孩子物盡其用。比如:玩具壞了自己修,圖書破了自己補,實在不能修了再買新的。平時要注意正確引導孩子使用“零錢”,不隨便買零食,以免養成“貪吃嘴饞”的習慣。

  勇於認錯,絕不護短

  古語雲:“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勇於認錯,此乃智者之舉;不肯認錯,終將失去進德的機會,殊為可惜。

  人的一生不可能永不犯錯,有時候錯誤隻是自己的一時疏忽所造成,並不構成太大的得失;但如果不認錯,後果不堪設想。一個人的際遇安危、成敗得失,往往和自己能否“認錯”有十分密切的關係。我國曆史上有名的“將相和”,趙國名相藺相如能夠“相忍為國”,固然贏得後人尊敬;但廉頗勇於認錯,登門“負荊請罪”,更是流芳千古。

  如果清楚自己應達成什麽要求,卻刻意不做到,事後仍不肯認錯,這種明知故犯的行為,是嚴重缺乏責任的表現。這些孩子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會以此方式來達到目的,若家長不正視此問題,久而久之,會讓孩子誤以為犯錯行為是親子間的正常相處模式,因此可以說家長的教育方式是孩子刻意不認錯的原因。

  認錯應是讓孩子“學會認識錯”,而從認識錯到承認錯,中間的鋪陳很重要。家長宜以適當的方式引導,才不會讓孩子的自信心受損,或是有負麵影響介入。

  周末,華華到叔叔家和妹妹一起玩,玩著玩著,兩人就為爭一個玩具吵了起來,華華不但搶了妹妹的玩具,還動手打了妹妹一巴掌。媽媽聞聲趕來,要求華華把玩具還給妹妹並道歉,可華華不但不向妹妹道歉,反而不服氣地:“哼!哼!”。看著華華一副不懂事的樣子,媽媽真是又急又氣,朝著華華的P股“啪啪”打了幾下後,逼著他去跟妹妹說“對不起!”在孩子中間,像華華這種表現的很多。要了解孩子為什麽不肯認錯,必須從他的年齡、認知與家長的教養方式等層麵來探討。當孩子認知能力不足時,是非對錯的觀念也不夠,相對地,就容易犯下許多無心之過。而家長本身的心態,以及所采取的教育方法,也會影響孩子犯錯後的態度。

  想要讓寶貝乖乖認錯,卻又怕傷害到他的自尊心,隻要善用引導方式,你也可以教出勇於認錯的好孩子。

  當孩子做錯事時,父母應及時給予教育並糾正,讓孩子知道錯誤不是不可挽救的,隻要改好了,就可以得到原諒。父母千萬不要在孩子做錯事後,一味地批評、指責孩子,這樣易導致孩子產生逆反心理,以後犯錯時就會找借口推托。

  對懂得道歉但又頻繁犯錯的孩子,父母不僅要注意孩子言語的道歉,更要關注孩子改正錯誤的行為。因此,如何處理孩子所犯錯誤的方法,比孩子犯的錯誤更值得父母思考。

  另外,中國父母尤其要學會向孩子認錯。傳統的家庭觀念認為父母向孩子道歉,會喪失自己的威嚴,所以,不少父母為了維護自己的麵子,仍然堅持即使做錯了也不向孩子認錯。

  研究顯示,父母向孩子認錯,不僅可以融洽家庭關係,並且可以用現身說法讓孩子明白每個人都會有錯的時候,認錯不是一件丟臉的事情。父母向孩子認錯,不僅不會因為認錯而喪失尊嚴,反而會讓孩子更加尊敬。

  “認錯”沒有大小之分,認錯要態度坦誠,是否真心能改,就在於是否具有“勇氣”。曆代“下罪己詔”的帝王,反而更增賢名;美國總統羅斯福在紐約市長任內,曾經當眾坦承自己因一時不察通過議案的疏忽,結果贏得更多人的尊敬;三世紀前統一全印度的阿育王向小沙彌賠罪。自古以來,沒有人恥笑阿育王以九五之尊道歉,反而同聲讚美他“勇於認錯”的美德。

  所以,“認錯”不但不會失去自己的尊嚴,反而能贏得更多的尊重。認錯,實在是一門很高的人生哲學,值得父母深思。

  另外,當外人來告狀時,父母一定要冷靜熱情傾聽受害人父母或本人的申述,然後當著孩子的麵弄清實情,應該向對方道歉的,應吩咐孩子向對方道歉,做父母的,在自己的孩子認錯後,也應向對方家長道歉,損壞了別人的東西,應該在道歉後照價賠償,或者該付醫藥費的,就應該支付醫藥費。以此來教育孩子正確對待事物。這是正確的態度,也是不少家長所采取的態度。

  但是應該看到,在我們的周圍,也有不少家長,不是采取教育自己子女向對方道歉的態度,而是對自己孩子采取護短的態度。事實俱在,是自己的孩子打了別人的孩子,或損壞了人家的東西,他不但不責備自己的孩子,不教育自己的孩子,反而認為對方來告狀是錯誤,認為孩子在外麵打架或做別的事,與他無關。甚至強詞奪理地說:“我的孩子也挨了打。”或狡辯“那東西根本不是我孩子打壞的,我孩子絕不會去損壞你家的東西!”

  這樣護短的結果是孩子在外可以做壞事不負責任,於是越學越壞,並且做壞事的膽子也越來越大,甚至會公然喊叫:“你去告訴我父母好了,他們根本不會相信!”後果當然不堪設想。

  孩子要學會勇於認錯,父母則要學會絕不護短。

  責任一學會做小大人

  在人的綜合素質中,責任心是極其重要的。試想一個孩子對自己的學習沒有責任心,隻知道家長讓我學,老師讓我學,不知道自己學習是為什麽;對同學沒有責任心,隻知索取,不知回報;對班集體沒有責任心,隻顧個人利益,不顧集體利益,這樣的孩子長大了能成為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嗎?

  孩子的成長是社會化的過程,嬰兒時期,孩子的溫飽及其他生理需求未得到滿足時,他們經常哭喊,這種哭喊是向成人求助,是他們對自我負責的一種表現,就嬰兒的能力而言,他們隻能做到這一步。所以說,嬰兒對自我負責的能力非常有限。蹣跚學步的孩子跌倒或撞在桌上,因為疼痛而哭喊,我們常常會一邊拍打著地麵或桌角,一邊說:“打它,打它,都怪它把你撞疼了。”其實,孩子因“不小心、沒看見”而把自己弄疼了,他們已經在承擔責任了,隻是這份責任有些苦澀、有些被動罷了。而我們的做法會使孩子產生不是“我不小心”、不是“我沒看見”,而是“地不平或桌擋道”的錯覺。這種做法不利於培養孩子從自身尋找原因的意識和方法,致使孩子以後遇到不順的事就會怨天尤人。

  有這樣一個令人感慨的故事:

  一個人到瑞士訪問的時候,在洗手間裏,他聽到隔壁小間裏一直有奇特的響動。由於這響動時間過長,而且也過於奇特,因此引起了他的好奇心。

  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他通過小門的縫隙向裏探望。這一看使他驚歎不已。原來,小間裏一個隻有七八歲的小男孩正在修理馬桶的衝刷設備。一問才知道,是這個小男孩上完廁所以後,因為衝刷設備出了問題,他沒有把髒東西衝下去,因此他就一個人蹲在那裏,千方百計地想修複它。而他的父母、老師當時並不在身邊。這件事令這個人非常感慨:一個隻有七八歲的小男孩,竟然有如此強烈的負責精神,可見其父母的教育是成功的。

  責任心是衡量一個人成熟與否的重要標準。一個缺乏責任心的人,在遇到沒有人能為他負責的時候,就喜歡哀歎自己的不幸、抱怨生活的不公。

  其實,所有的抱怨都是在做無用的減法。

  責任心是一種習慣性行為,也是一種很重要的素質,是做一個優秀的人所必需的。

  在70年前,有位11歲的美國男孩踢足球,不小心踢碎了鄰居的玻璃,人家索賠12.5美元。當時,12.5美元可以買125隻生蛋的母雞。闖了大禍的美國男孩向父親認錯後,父親讓他對自己的過失負責。兒子為難地說:“我沒錢賠人家。”父親說:“這12.5美元借給你,一年後還我。”從此,這位美國男孩開始了艱苦的打工生活。經過半年的努力,終於掙足了12.5美元,還給了父親。這位男孩就是後來成為美國總統的裏根。他在回憶這件事時說,通過自己的勞動來承擔過失,使他懂得了什麽叫責任。

  像裏根的父親那樣,讓孩子自己承擔過失的責任,看起來似乎有點兒“殘酷”和不近人情,其實這才是父親深沉的愛。一般來說,當孩子有了過失的時候,恰好是家長教育孩子的最有利時機。不論孩子有什麽過失,隻要他有一定的能力,就應該讓他承擔責任,而不是由父母大包大攬。

  但是,有這樣一位父親,他的兒子因為打架鬥毆被公安機關拘留,罰款和承擔醫療費共計3000元,而父親沒有這麽多錢,怎麽辦呢?這位父親東借西借,好不容易湊夠了錢替兒子交上去。然而,兒子卻不思悔改,又犯了搶劫殺人罪,被判處極刑。

  這位父親的行為不是讓兒子對自己的過失負責,而是自己為兒子的過失承擔了責任。從表麵上看這也是一種“愛”,但是,這種“愛”卻葬送了兒子,最終還是由兒子為自己的過失負了責,不過付出的是生命的代價。

  最終,父親的這種“愛”變成了“殘酷”。兩種不同的父愛,收到了兩種不同的結果。一般來說,孩子有了過失的時候,恰好是教育的良機,因為內疚和不安使他急於求助,而此時明白的道理有可能刻骨銘心,孩子可能會吃一塹長一智。當然,在這種時候,父母應當保持冷靜,盡量不要大聲訓斥,更不要誇大其詞恐嚇孩子,而應當實事求是講清道理,明確指出彌補過失的辦法。

  作為父母,應該怎樣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呢?其實並沒有什麽靈丹妙藥,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讓孩子獨立去做力所能及的事,一個人隻有擺脫依賴才能意識到責任,隻有獨立才能主動承擔責任。孩子在獨立完成某事的過程中,逐漸學會客觀地認識事物,同時客觀地認識自己。他們逐漸意識到什麽事是他們能夠把握的,什麽事是不以他們的意誌為轉移的。孩子的責任心需要父母的培養。

  有些家長認為:孩子畢竟是孩子,還小,樹大自直,長大了自然就行了。殊不知,孩子的責任感是應該從小培養的。平時對孩子嬌生慣養、百依百順,不舍得放手,事無巨細都替孩子想到做到,很難想象,在這種環境中成長的孩子長大後就能體諒父母、關心他人,能幹好自己的事,能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因此,需要從小開始就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孩子,作為家庭的一名成員,既應該享受其權利,也應承擔一定的家庭責任,包括建立家庭中的崗位,承擔一定數量的家務勞動。父母可通過鼓勵、期望、獎懲等方式,督促孩子履行職責,培養責任心。根據有關統計,中國孩子每天家務勞動一兩個小時,而美國孩子每天家務勞動三四個小時,如果一個孩子在家庭層次上的責任心難以確立,將來一旦走上社會,就難以向社會層次上的責任心過渡。

  家長在訓練孩子的自理能力時,除了訓練孩子管理自己的日常生活以外,還要特別強調訓練孩子學做家務。如讓孩子自己做早點、洗襪子、拿牛奶、買東西等。家長在吩咐孩子做家務時要有耐心,孩子主動幫助做家務應得到鼓勵。家長還要讓孩子們懂得不是做完家務就算完事,而是要培養獨立、勤勞、剛強、負責任的心理品質,以及提高自己的責任能力。

  宋代思想家張載曾說:“勿謂兒童無記性,所曆事皆能不忘。”父母在家庭生活中所表現的責任感的強弱,是孩子最先獲得的責任感體驗。父母對孩子的影響不僅是深刻的,而且是終身的。因此,家長一定要加強自身的修養,要做一個有責任感的人,這也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責任感是孩子前進的動力,缺乏責任感的孩子隻會坐享其成,缺少前進的動力。許多孩子出生在幸福的家庭,父母望子成龍心切,一心想讓孩子成才,在這美好願望的驅使下,許多父母心甘情願、盡其所有、盡其所能地替孩子做一切事,把孩子的責任擔到自己肩上。結果卻是孩子缺乏奮發向上的願望、缺乏責任心,這樣的孩子是不可能成才的。可見,培養孩子的責任心是非常重要的。

  
更多

編輯推薦

1好父母勝過好老師
2影響孩子一生的66個...
3影響孩子一生的44個...
4影響孩子一生的58個...
5影響孩子一生的56個...
6影響孩子一生的42個...
7影響孩子一生的66個老故事
8教出最棒的兒子
9學前兒童遊戲
10教子從此不累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不要讓孩子輸在心態上

    作者:龍柒編著  

    親子育兒 【已完結】

    本書為家庭教育類讀物。全書共分九章,第一章至第八章,分別從培養孩子自信、樂觀、積極向上、獨立自主、寬容、勇敢、知足、感恩等八大心態,詳細、全麵講述了孩子的良好心態是如何被培養起來的。第九章“幫助...

  • 教子聖經

    作者:西西著  

    親子育兒 【已完結】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從生活習慣、溝通協調能力、學習及交往能力,甚至是孩子的快樂天性,父母時時刻刻影響著孩子的成長。本書分為“寶貝的生活習慣”、“寶貝的溝通能力”、“寶貝的學習能力”、“寶貝的協調能...

  • 原諒這世上沒童話

    作者:安小漠著  

    親子育兒 【已完結】

    這是一本關於一個女孩在艱辛的家庭中獨立自強的青春傷感小說。無法忍受賭徒父親的欺侮,林向南逃離南方小鎮,投靠多年前離家的母親,並多了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哥哥景昔。因為景昔對林向南的關心和照顧引起了他的...

  • 家教:與孩子同行

    作者:章創生主編  

    親子育兒 【已完結】

    本書向家長和我們的孩子講述家庭教育的道理,家庭教育的一些錯誤做法和想法,要的是給我們小孩以健康的成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