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章 平凡的家庭,也能讓孩子成功

  每一位父母都有讓孩子成功的夢想,然而,卻有很多父母認為自己學曆低、素質差,這樣的自己會影響孩子的成功。所以,家長就不惜代價,給孩子請家教、報輔導班……家長累,孩子也累。其實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風的心情可以理解,然而在教育的問題上,畢竟內涵比包裝更重要,品質比財富更關鍵。成功的教育不是隻從口袋裏掏錢就可以辦到的,而需要傾注愛心和努力;對孩子來說,擁有“獨立之精神”以及開放多元的品質顯然比“貴族腔”和“精英狀”重要得多。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起點,所以,家長應該學會在家庭教育中培養傑出的孩子。

  每個孩子都成功的機會

  歌德曾經說過:“一句話可改變一個孩子的命運,一本書可改變一個家庭的命運,一位教育家則可改變一個民族的命運。”

  在漫長的人生中,教育對於一個人是非常重要的,成功的教育能使人增長智慧,提高修養,使孩子從小具有強健體魄和優良品德。良好的教育能保證孩子將來事業成功、家庭幸福。因此,隻要從小重視對孩子的教育,每個孩子都能成功。

  但在現實生活中,許多家長朋友雖然也認識到了教育的重要,但他們對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卻束手無策,有些家長埋怨自己的孩子笨,有些家長對自己的孩子放縱嬌慣,使不少孩子有的性情孤僻,有的蠻橫無理,有的膽小嬌弱,有的任性胡鬧……這些現象,折射出我們在教育上的失誤。

  難道這些都是孩子的錯嗎?不!這些問題的出現,與家庭教育有直接的關係。每個孩子都是一座寶藏,等待著我們去挖掘,他們美好單純的童年,像清晨的朝陽,放射出絢麗的光彩,關鍵是我們怎樣用正確的教育方式來托起明天的太陽。

  有一句話這麽說:人類起於蝴蝶卻終於蠶繭。孩子原本就具有發展的驅動力,大人所要做的就是引導孩子這股內在生命力往正確的方向發展,並培養他們適應社會生活所必須具備的能力,比如品格形成、人際關係的能力、表達能力、麵對挫折的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創造力等等。但是令人遺憾的是,許多父母及老師並未尊重孩子內在的生命力,把自己的喜惡觀念強加於孩子身上。也有些父母過於嬌慣孩子,而未培養他們適應社會的能力,導致孩子一生過於自我而無法幸福。這就是為什麽有人說,人類起於蝴蝶卻終於蠶繭的原因。隻要你不要吐絲將自己的孩子作繭自縛,而是協助他們展開美麗的雙翅,飛向希望的未來,他們也可以闖出自己的一片天。

  有過這樣一個女孩。她從小就被老師當做“傻孩子”、瘋孩子,是不可救藥的學生,被誤送過精神病院,鋼琴老師無情地將她淘汰,學校老師把她看做傻子不讓她參加集體遊戲,因為怕她給班級丟分,老師不允許她參加全班大合唱。她的身後常有冷漠的目光,她的耳邊常響起老師同學諷刺的話語,幾乎所有的人都拋棄了她,她的心靈陷入了無邊的黑暗。她多次割腕自殺,兩隻手上布滿了自己用刀片劃的傷疤。

  就是這樣一個在老師、家長眼裏注定要失敗的孩子,在教育專家的關懷教育下考上了重點大學,還在著名報刊雜誌上發表了許多作品。

  這個女孩是不幸的,小小年便紀遭遇無情的打擊,但她又是幸運的,凶為她遇到了一位懂她的教育專家。可是,還有多少所渭的“差生”正存對自己失去信心,走向真正的失敗呢?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都有與眾不同的大腦結構、不同的氣質性格、不同的天分和才能、不同的成長方式。孩子的學習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他的指紋一般獨一無二,反映了他的特點、資質、能力和性格。

  但由於老師和父母對成功的錯誤定義,造成了許多學生失去了成功的機會。他們由於沒考上大學或考試成績不好就對自己失去了信心,瞧不起自己,有些學生幹脆放棄學習,在老師和家長的眼裏成為了不可救藥的學生。因此我們說,成功的教育會引領孩子走向成功,而失敗的教育也會導致孩子的失敗。

  美國著名的學習問題專家托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進行了15年的深入調查研究之後,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實際上根本沒有天生的所謂學習上不行的孩子,即使是那些有閱讀困難症、好動症、功能紊亂性讀書困難症、數學滯塞症等學習有障礙的孩子,絕大部分也是被世人帶著有色眼鏡看待的結果。

  托馬斯先生認為,成千上萬的被認為有“學業殘疾”的小孩,並不是真正的殘疾,孩子學習有困難,本質上是他們的學習方法壓根兒跟你不一樣,他們有自己獨特的學習方式,而老師和家長並沒有認識清楚。很多孩子學習不好的原因,最後歸結到是現今的學校教育很難適應孩子們多種天賦類型和學習方式的多樣性,老師們僅僅重視孩子在很有限的幾個能力方麵的培養,數以百萬計的孩子在校學習未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患有學校恐懼症或厭倦教室,是因為沒有誰認識到以及開發他們應該在學校表現出來的東西,也就是說他們特有的天賦與才華被打壓了,被教師和家長的傲慢與偏見徹底忽視和泯滅了。

  作為父母,你一定要相信:每個孩子都蘊藏著無法估量的潛能,都可以走進天才的殿堂。大多數孩子之所以未能成為天才,關鍵是最愛他們的家長與老師無意中將孩子的潛能扼殺在搖籃之中而已。我們知道孩子聰明,事實上孩子比我們想象得還要聰明。充分挖掘孩子的潛能,塑造孩子精彩的人生,應當是父母最偉大的使命。

  孩子的生命是爸爸的一個精子細胞和媽媽的一個卵細胞結合在一起形成的。但是也應該知道幾十億的精子中隻有一個成功的衝破卵細胞的外殼然後跟卵細胞結合誕生了孩子的生命,所以孩子天生就是冠軍,天生就是第一名,沒有哪一個孩子不是以天生就是冠軍、天生就是第一名的身份來到人世間的。

  作為家長,要堅信我們的孩子天生就是以冠軍、以第一名的身份來到人世的。所以家長一定要有這樣的信念,我們抽到的是一張好牌。

  比如,很多孩子可能在學習上不開竅,但是他可能在經商方麵,在其他領域是一把好手,因此我們要了解每一個生命都是帶著獨特的潛能、獨特的天賦來到人世間的。

  但即便每個孩子都有成功的潛能,他們還需要有效的正確的引導才能獲得個人能力的充分發展。孩子就像是車子,如果我們不幫車子加油,就算是性能絕佳的好車,任憑我們如何用力推車,也隻能前進一點點。

  但是如果我們幫車子加油,就算是普普通通的平價車款,還是可以飛奔向前。與其幫孩子推車,不如幫他加油,讓他可以自動自發地前進。那什麽是汽油呢?當然是全新的理念。當父母能把全新的成功理念放進孩子成功的“方程式”,就如同把汽油加入油箱,你絕對可以看到孩子成功的未來。

  就算是普通的孩子,隻要教育得法,也可以成為不平凡的人。所以與其強迫孩子念書,要他上才藝班,不如專心培養他的成功特質,讓他成為不平凡的人。

  教育孩子要循序漸進,量力而行

  陽光炙熱的八月,是一個遊泳的好季節。每天中午,門前的小河裏就有許多小朋友在遊泳。

  這天,一位媽媽帶著孩子到河邊去觀看,想讓女兒學習學習。可能是怕生的關係,剛到的時候,女兒話都沒幾句,基本隻是靜心地看。她就不停地和孩子說話,讓她放鬆警惕。慢慢地,看著哥哥姐姐玩得這麽開心,孩子也有點興趣了。一看時機已經成熟,她馬上就問孩子:“哥哥姐姐遊得好不好啊?”“囡囡要不要下去試試?”稍稍有點猶豫,但女兒還是答應了。

  於是媽媽抱著孩子來到岸邊,試了下水溫,然後讓孩子坐在高出水麵一點的台階上,隻讓兩隻腳浸在水裏感受河水的感覺,這畢竟是她頭一次,慢點來吧。看她適應得還可以,媽媽就想更進一步,讓孩子的身體也泡到水裏去。於是,幫她脫掉了衣服,抱著她,把她的身體慢慢地放進了水裏。

  水已經到孩子胸口了,媽媽以為自己已經成功了,但是她錯了,也就三兩分鍾的時間,孩子大聲地哭了出來……

  為什麽呢?是媽媽考慮得不夠全麵,也有急於求成的心理。對於一個兩歲都不到的孩子來說,要適應那種被水包圍全身的感覺不是一會兒功夫就能完成的。加之那個水域比較深,腳沒有立足點,是懸在那裏的,如果有一階一階的台階讓她走下去也許就是另一種結果了。

  教育孩子就是這樣,不能急於求成,要給他(她)設立一些台階,一步一步地讓他們走穩,不管是什麽人,接受一種新事物都是需要時間的,遊泳是如此,思想是如此,學習更是如此。

  如今的家長們越來越重視子女的教育,但是在教育觀念和方法上也存在一些值得重視的誤區。所有父母都必須明確,我們在家庭教育中必須根據孩子身心實際發展水平,遵循孩子生理和心理的發展規律,並以此決定教什麽,怎麽教。

  正在成長的孩子,在生理和心理方麵發展非常迅速,對周圍事物的認知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都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變化,所以在進行早期教育時,既要有一定的難度,又要讓孩子經過努力可以達到。如果家長不考慮孩子的實際水平,過難或過易都不能促進孩子的身心發展,無論是讓孩子做家務,還是讓孩子學習文化知識,都要從孩子實際的身心發展出發,遵循從易到難的順序進行,忽視了這一點就難以獲得應有的效果。所謂“跳一跳夠得著”就是這個道理。

  要激勵孩子學習某種知識,當這種知識與孩子已有的知識水平相差不大時,他不僅願意學,有能力學,而且也容易引發孩子學習的興趣。如果相差很大,甚至超過孩子的實際發展水平,他就不願學,也學不懂,當然就提不起興趣,甚至產生厭倦或抵觸情緒。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長一定要全麵了解孩子身心發展水平和所學知識的實際水平,在此基礎上選擇合適的教育內容和有效的教育方法,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每一門科學文化知識都有由淺到深、由易到難的邏輯順序,而且有一定的連貫性。在向孩子傳授知識的時候,要注意新舊知識的聯係,增強知識的係統性。既要注意鞏固孩子已學過的知識,又要啟發孩子學習新的知識,並要啟發、誘導孩子進行獨立思考,逐步培養孩子係統思考問題的能力,要注意觀察,了解孩子掌握知識的情況,當孩子對所學知識尚未理解時,不要急於教新的內容,要按照循序漸進、量力而行的原則向孩子傳授知識。

  有的家長不善於循序漸進地向孩子傳授知識或不了解知識的邏輯規律,隻從主觀願望出發,急於求成,讓孩子長時間學習、識字、看書。一份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許多孩子放學回家後要學習兩個小時,家長通常會要求孩子寫字、算算術,非常容易讓孩子產生厭倦情緒。

  可是,對於孩子的反感情緒,家長卻隻會一味埋怨孩子不理解家長苦心,甚至打罵孩子,這樣做的結果就像拔苗助長一樣,不僅不奏效,而且往往事與願違。隻有從孩子的實際水平出發,循序漸進地啟發教育孩子,才能達到教育目的。

  即使是已經上中學的孩子,心智思想都比較成熟了,但他們仍然是沒有完全長大的孩子,在生理與心理上都與成人有很大差別,不能用成人的思維方法和標準對待和要求他們。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每個孩子生來各異。有些孩子可能對音樂敏感,而有些孩子對語言敏感:有些孩子的記憶能力比較好,而有些孩子的觀察能力比較強。每個孩子在不同領域的能力是不一樣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文豪錢鍾書和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如果我們試圖把錢鍾書培養成一個物理學家,或者把愛因斯坦培養成文學家,我們會發現這些努力最終是要失敗的。因此,所謂的因材施教,也就是順應個體的優勢領域進行發展,同時盡可能提升孩子的劣勢區域。

  俗話說“一把鑰匙開一把鎖”,隻有適合孩子的,才是有效的。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隻要針對他的特點進行教育,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因材施教”雖然是古老的教育原則,但卻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方法,父母應根據孩子的特點對孩子進行教育。孩子的發展有各自的獨特之處,存在個體性差異:有發展速度的差異、思維類型的差異、興趣愛好的差異等等。有的家長不觀察自己孩子的特點與長處,盲目地與別的孩子進行比較:用自己孩子的弱點比其他孩子的優點,甚至用貶低的方式去刺激孩子的自尊心。盲目比較造成父母對孩子的長處視而不見,使孩子逐漸喪失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嚴重的還會使孩子產生自卑感。

  每一個孩子都不同於任何其他孩子,天生的條件是由遺傳因素決定的。

  每一個孩子未來智力與才能發展的物質基礎是不相同的,父母必須在了解與掌握孩子這些特點的情況下,根據具體情況,製定一個適合自己孩子特點的教育計劃。雖然家庭教育的原則和規律是相同的,但由於教育的對象不同,必須采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徑。

  有人會說,“知女莫如母,知子莫如父”,家長難道還不了解自己的親骨肉?其實不然。有的孩子在家裏是一種表現,在外麵又是另一種表現,在父母麵前是一個模樣,而在外人麵前又是另一副模樣。小學階段的孩子已經能夠撒謊、假裝和表裏不一了。做父母的如果不細心觀察,不聽取多方意見,往往會蒙在鼓裏。

  如有的孩子把在外偷的東西謊稱是同學給的;打架了,就說是別人挑起的;逃學了,就說學校今天放假了;有的在外鬼混,到放學時也背著書包佯裝放學回來;有的假借同學之間討論作業,而實則抄襲;假裝閉門學習,而實則看黃色書刊、玩遊戲,或幹脆睡大覺……凡此種種,父母不留心是很難識破真相的。俗話說,“孩子都是自己的好”、“誰家的孩子誰家愛”。因此,知子最怕的是一“愛”遮百醜,或者是愛一點而不及其餘,用放大鏡看孩子的優點,而對孩子的缺點,則“大化小,小化了”。

  孩子的性格、智力和身體特征是孩子品德之外最重要的特點。同一個孩子,對不同的教育方法會有不同的敏感性;反過來,不同的孩子,對同一種方法的反應也不相同。因此,家長要依孩子的個性特點進行教育。了解了這些特征,才能準確給孩子定位。知子是教子的前提,家長隻有準確把握孩子的道德品質,才能教育好孩子。

  正確認識自己的孩子之後,下一步才是因材施教製定培養計劃。所有優秀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都是有計劃、按步驟實施,隻有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培養出傑出的孩子。

  少年大學生馮瓏瓏的父母,從孩子喜歡畫畫中,製定了培養孩子的計劃:少年大學生田曉菲的父母,從孩子喜歡詩歌人手進行培養;少年大學生曹宇的父母,從孩子喜歡下棋開始培養超常智力;哈佛女孩劉亦婷的父母,從小有計劃地對其進行綜合素質培養。

  成功學專家羅賓曾說:“每個人身上都蘊藏著一份特殊的才能。那份才能猶如一位熟睡的巨人,等待著我們去喚醒它。”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作為家長,要認清自己的孩子,了解孩子的長處和短處,挖掘孩子的潛能,因材施教,揚長避短,要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才。

  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奧托·瓦拉赫剛讀中學時,父母為他選擇了一條文學道路。一個學期下來,老師給他的評語是:“奧托·瓦拉赫很用功,但過分拘泥。這樣的人即使有完善的品德,也絕不可能在文學上發揮出來。”於是,父母隻好尊重兒子的興趣,讓他改學油畫。可瓦拉赫既不善於構圖,又不會潤色,對藝術的感覺也不敏銳,成績在班上是倒數第一,得到的評語是:“非常遺憾:你在繪畫藝術方麵所表現的素質令人失望,將來恐怕難有造詣。”麵對如此“笨拙”的學生,大家都認為他成才無望時,化學老師卻發現他做事一絲不苟、耐心專一,具備做好化學實驗的應有素質,因此建議他改學化學。瓦拉赫改學化學後,潛能被激活了,最終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家長在教育和培養孩子時,最重要的是應該讓孩子自由地成長,自主地發展。對孩子一定要啟發和引導,千萬不要強製,不要抑製孩子的天性。

  要讓孩子快樂地學習,幸福地成長。

  我們必須要再次強調:父母一定要根據孩子的條件和特點,製定培養孩子成才的計劃。特別應該注意的問題是,做父母的需要吸取別人家庭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但不能照抄照搬別人的經驗。不能別人家的孩子學彈琴,我的孩子也彈琴;別人家的孩子學畫畫,我的孩子也畫畫;別人家的孩子上學跳級,我的孩子也非要跳級。依著葫蘆畫瓢,這種教育方法是絕對不行的,也絕對不可能成功。

  總之,每一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家長的教育方法也應有所不同。別人的“尚方寶劍”、“教子秘訣”對自己的孩子或許並不適用,家長要注意活學活用。

  科學地規劃孩子的人生

  孩子長大了要幹什麽?能幹什麽?許多家長和孩子並沒有認真思考。

  沒有理想,人生迷茫,使許多孩子從小沒有奮鬥的目標,長大成人後,才開始考慮人生,倉促培養就業技能,為時已晚。

  事實上,孩子的人生規劃貫穿孩子的一生。在信息衝撞如此激烈的現代社會,家長應多了解一些信息,多看一些教育孩子的書籍,在孩子幼年、少年這些成長的關鍵時期,幫助孩子對自己的性格特點、愛好進行分析,給出有力、有效的指導,避免浪費孩子寶貴的年華。

  事實上,多數人獲得事業成功都有其規律性,那種不規劃、不設計、不訓練而成才成功的人是不存在的,而所謂“天才”或幸運者,並不能形成定理,更不能拿來麻痹自己的孩子,以致影響孩子的前途,更不能作為學習、模仿和參考的依據,隻能作為故事和傳奇來消遣。在當今日益規範化的社會裏,孩子們需要走的是科學的、有規律可循的人生道路。

  楊鵬是我國當代著名兒童文學作家,他的科幻作品多次獲得國家級獎項,代表作有《校園三劍客》、《蝙蝠少年係列》、《裝在口袋裏的爸爸》等。

  他的父親是一位建築設計師,不是什麽名人,但是,在楊鵬眼裏,他是一位天才的教育家,他在為別人設計房子的時候,也為他的兒子設計了一條以書為徑的人生路。

  在他上小學之前,父親已經為他準備了整整一書櫥的圖書。父親做過木匠,心靈手巧,他做的書櫥很有創意——按一個開關,用薄竹片做的門就會“嘩嘩啦啦”自動往上爬,很科幻。每個孩子都喜歡新奇的玩藝兒,所以,玩耍父親的書櫥成了他童年時代的一個樂趣。如果說童年時代的他是一條對世界充滿未知的魚,那父親的書櫥,就是引他上鉤的一個用心良苦的誘餌——每次打開書櫥後,翻看那些他尚看不懂的圖書的插圖,也是莫大的歡樂。

  有一次,他拿著一本封麵畫的是工農兵的書問爸爸書裏寫了什麽,父親說那本書叫《十萬個為什麽》,如果能把十萬個“為什麽”都弄清楚了,那他就會成為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可是《十萬個為什麽》對小小的他來說太深奧了,父親就從書店裏為他買了一套文圖並茂、還是彩插的科普圖書——《動腦筋爺爺》。這些充滿親和力的科普圖書,為他打開了解開大千世界奧秘的大門,也使他從小就對自然科學充滿了向往和莫名的崇敬感。

  小學一年級,父親就為他訂報刊雜誌(上世紀80年代初,除了個別的“萬元戶”,老百姓的收入僅夠溫飽,但楊鵬的父親卻用他一半以上的工資拿來購買書籍)。其中對楊鵬影響最大的報紙是《中國少年報》,雜誌是《兒童文學》,這些,極大地影響了他的一生。

  父親經常出差,每次回家,給他帶回的禮物,除了動手動腦的益智玩具,就是在他們的縣城裏買不到的連環畫。其中,《鐵臂阿童木》和《星球大戰》,是讓他著迷了整個童年和少年時代的科幻作品。這兩部連環畫,像彗星撞地球一般,撞出了他腦海裏最初的想象力火花,一直到成名之後,他還經常在夢裏夢見這兩部作品中的科幻場景。

  如果小時候沒有和那些能夠上天人地的虛幻勇土們邂逅,日後的他是否還會成為一名少年科幻小說作家,是否會對動畫和製作動畫充滿如此濃厚的興趣,誰都不會知道。閱讀改變人生,那些充滿想象力的書不僅給他的童年描上了繽紛的色彩,也引他走上了一條令許多人心馳神往的寫作路,楊鵬的父親成功地幫孩子設計了人生道路。

  楊鵬的成長經曆告訴我們:家長應該與孩子一起,共同規劃孩子的未來,“設計”孩子的人生;更應該用科學、理性的思想方法引導他們,並且和他們一起,把基礎與明確的人生理想、職業目標緊密結合起來。隻有這樣,才能在教育資源有限、生存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上保有立足之地,擁有美好的人生。

  然而,在中國,由於高考的壓力,學生和家長一起跟著高考指揮棒轉,家家戶戶隻求拚過高考,屆時憑著分數在幾天時間內臨時選擇專業,把孩子送進大學,糊裏糊塗地塞進一個專業,糊裏糊塗地鎖定他們的人生,哪裏談得上什麽人生設計?

  我們的孩子無疑是勤勞的,然而,新世紀的全球化競爭並不僅僅是體力、智力的競爭,更是觀念的競爭。為什麽有的孩子並不比別的孩子笨,可怎樣刻苦學習,都沒有成為具有創造性的、優秀的孩子,相反的,甚至成為令人擔憂的孩子呢?問題是嚴重的,但責任不能歸咎於孩子。實際原因,主要是由於父母們,正在用陳舊的觀念和思維,把孩子束縛在教科書裏,讓孩子十年如一日地為考試而學習,使他們視野局限,思維拘束,能力低下。這是因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沒有把可能影響一生的人生規劃和自我塑造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是否科學合理地規劃,決定了孩子們的人生道路是平平坦坦,順利地實現理想,還是曲曲折折,甚至永遠無法達到目標。有了科學的人生設計,依靠從小就開始的長期努力,就能達到“最好”,就能獲得自我認識意義上的成功,在這個基礎上,機遇的眷顧將會使人生更加輝煌。家長要和孩子一起成長,在成長的過程中既有約束,也要有寬容,使優秀成為一種習慣,然後看著孩子步人您設計的人生殿堂。

  可是,當被問到想把孩子培養成什麽樣的人時,大多數家長基本都會用這樣的形容詞來描述——健康、快樂、樂觀、堅強、有用等等,這些寄托了家長們對孩子的愛和期望的詞匯因為難以衡量並不能做為家長對孩子的人生規劃:有的家長根據孩子的興趣和愛好,也在不斷盤算孩子的人生,如出國、學音樂等等,但這些也不是家長對孩子的人生規劃,隻不過是孩子將來實現人生目標的途徑和手段。

  歸納起來,大多數家長對孩子的人生期望要麽太不現實,要麽太不科學,要麽太一廂情願。有的家長為了讓孩子實現家長自己的理想,不懂得把孩子的學習和他們未來的人生好好結合起來,把孩子逼上了某項學習的死胡同,忽視孩子的生理心理特點,讓孩子的身心受到精神上的巨大創傷。

  還有的孩子家長,把對孩子的期望僅僅停留在口號上,對孩子的成長、學習、興趣、發展一無所知,不負責地隻要求結果。

  因此我們給孩子設計人生要做到三結合,即:長遠性與階段性相結合,穩定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理想與個性相結合。製定規劃的前提條件是,了解孩子的優勢和缺陷,把他們的優勢和潛力發揮到極致,然後彌補他們的不足。

  平凡的家庭,非凡的教育

  當今世界,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全球各國、各個地區間的經濟聯係和相互依存越來越密切,世界市場正在加速形成,因此,人才的爭奪也趨於全球化,全球都需要高素質的“現代人才”。

  我們的孩子,早晚有一天要走向社會。他們走向社會之時,首先要通過“人才市場”的挑選,所以,每位父母都不得不關注這個市場的“行情”。

  人生的答卷不是背出來的,而是靠實力做出來的。在“人才市場”上,你的孩子麵對的已經不再是紙質的試卷,而是一道道生活的實踐題,他答得怎麽樣,要看他的綜合素質和實力如何,是不是一個傑出的人才。

  張強是家裏的獨生子,他的家庭條件很好,但是他父母對張強很“苛刻”,從來不給張強搞特殊待遇,家裏條件那麽好,卻不見張強穿名牌、大手大腳花錢,張強跟同學結伴騎自行車去上學,放學後還要“順便”買菜回家,平時還要幫媽媽做家務。

  不過張強的成長也的確有一些跟其他孩子不一樣的地方。例如,張強的父母不管多忙,每年都要在張強假期的時候帶他自助旅遊。隨著年齡的增長,張強還要接替父母承擔規劃旅遊路線甚至管理旅遊經費的工作。父母對張強的愛好也很尊重。張強喜歡音樂,父母就在張強生日時送了他一把吉他;張強喜歡足球,世界杯期間父母就允許張強在不影響休息的情況下收看比賽。不過張強最喜歡的還是英語,這得益於張強跟父親的外國朋友打交道的經曆。在這樣寬鬆自由的家庭中長大,張強說自己的童年和少年生活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憶。

  張強的學習成績在班裏一直居中等水平,雖然他還有進步的空間,但是他的父母對此並不十分在意,他們更在意的是孩子是不是成長得快樂健康,是不是學到了很多有意義的東西。於是高中畢業的時候,張強考上了一所省裏的二流大學,專業也是他自己選擇的。

  大學裏的空閑時間比較多了,張強參加的課外活動就多了起來。這時候張強的優勢就顯現出來了。他是校足球隊的右後衛、校樂隊的貝司手兼主唱、校園廣播電台的英語主播,還在一家英語培訓學校當口語老師。畢業以後,張強沒有像同學們料想的那樣回家幫父親辦公司,而是一個人去了北京。他帶著簡曆直接登門拜訪一些外企,正好有一家國際知名的會計師事務所的人力資源經理在場,交談中,張強流利的口語、獨到的見地和豐富的經驗徹底打動了那位外籍經理,於是,張強成為那家公司有史以來招聘的第一個外地大學生。

  大家都稱張強為“幸運兒”,因為他家庭背景好,成長順利,擁有一份人人羨慕的工作和大好的前途。然而實際上,張強的父母從來沒有在兒子身上投入比一般家庭更多的金錢,嚴格比較的話,張強還從來沒有享受過現在獨生子女的那些小皇帝般的待遇呢。見過張強的人,都說他是一個真正的紳士,彬彬有禮,風度翩翩,更關鍵的是他的性格,自信、開朗、達觀、積極,跟他相處的人,無一不被他身上的陽光氣息所感染。在公司裏,具備優秀業務能力的不隻張強一個人,可張強卻是最受歡迎的一個,同事們都願意跟他合作,因為他真誠、坦率,總能給同事們帶來好心情;老板也喜歡把工作交給他,因為他熱情、穩健,總能贏得別人的信任。張強的收入很高,但他的生活很簡單,也沒有什麽不良嗜好,年紀輕輕的他,已經貸款買了自己的房子,而且,他還保持著每年跟父母旅遊一次的習慣,不過費用已經完全由他負責了。

  張強認為自己是非常幸運的,幸運之處不是自己擁有有錢的父母,而是擁有有智慧的父母。他說父母從來不會要求他取得學習成績的第一名,但是卻很注重培養他如何做人。這個“做人”既包括道德品質,也包括很多學校裏學不到的但卻彌足珍貴的素質,比如責任感。張強的父母總是讓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很多事情父母都放手讓他嚐試。例如一年一度的家庭旅行,很多路線都是張強自己策劃的,父母也都認為是最適合他們的。

  在事業上成績斐然的張強,在學校並不是老師眼中標準的好學生。老師們都很喜歡張強,但也為他惋惜,這麽一個聰明伶俐的孩子,為什麽總是成績平平呢?再多努力一些該多好!可是對張強來說,他正是把一些其他孩子“再多努力”的時間用來“玩耍”了。張強的“玩耍”包括做家務、發展業餘愛好、跟外國朋友侃大山、幫鄰居照顧小寶寶,甚至清早起來送報紙……這個好奇心“泛濫”的小夥子就這樣在實踐中觀察自然和社會,也反思自己。

  張強的父親認為自己的孩子跟別人沒什麽不一樣。所有的孩子在麵對新鮮世界時都躍躍欲試,隻是別的孩子沒有機會像張強一樣得到真正實踐的機會罷了。

  張強的父母不認為衡量成功隻有一把尺子。這個社會需要什麽人才?

  自然是智慧型、創新型、創造型與和諧型的人才。可是這樣的人才,果真是數、理、化、史、地、生等九大學科培養出來的嗎?事實上,人生的智慧有很多,而這九大學科,僅僅代表其中的兩種智慧——語言邏輯智慧和數理邏輯智慧而已。其他的智慧,例如人際交往智慧、心理調控智慧,這些往往是走向成功的基礎,並不是學習成績可以衡量的。

  你的家庭可以平凡,孩子可以看起來平凡,但未來他同樣可以非凡。

  愛因斯坦的童年其實相當平凡,甚至有一點適應不良;他的適應不良其實是一個自由思考者麵對強烈束縛的環境時常有的現象。他的少年與青年時代,從外在成就看起來,也相當平凡,因為,他第一次報考理工學院未被錄取,進入大學後也沒有遇到顯赫的名師,大學畢業後想謀求一個教職也被拒絕,沒有人能看出這個青年的非凡潛能。

  不平凡的偉人,不一定有不平凡的童年,但有許多“事後諸葛”會為他們創造不平凡的童年故事;反過來說,平凡的童年,可能孕育不平凡的傑出人物,這種長期、非線性的心理發展,即使智慧深厚的人也不一定能觀察或預測得出來,但接納孩子的平凡,給孩子多一點發展的空間或多一點嚐試潛能的機會,總是不會錯的。

  理念決定行動,行動造就未來。老子有言:低估孩子的天才因子,是對生命的戕害;不去挖掘孩子天才的礦藏,就等於將孩子最美麗的未來埋葬。要把孩子當成天才培養,且讓孩子感到自己就是天才。作為家長,擁有這樣的理念,並一如既往地行走下去,成功的孩子就會在你的家庭中橫空出世。

  為了孩子,改變教育觀念

  不要以為隻有中國的父母愛孩子,那些看似苛刻的美國父母同樣深愛他們的子女。

  一位美國爸爸如是說:

  我會常常用又大又暖的毯子裹著女兒,帶她到庭園裏,讓她坐在我的大腿上,我們一起觀賞月亮和星星,這對我們倆來說是最美好的時候。

  “我給我的每一個孩子都保存了一本他們4到9歲的日記。我讓他們知道,我是多麽地愛他們。沒有這些記錄,他們的一些重要瞬間、美妙時刻將很容易遺忘,也靠著這日記,他們成長中的趣事、思想、乃至”惡作劇都能如實地記錄下來。

  “記得在我還是小孩的時候,我的父親常雙手握住我的手,目光凝視著我,然後握我的手三次,好像對我說:‘我愛你。’現在我也用同樣的方式,試著握住我女兒的手,女兒會用雙手回握我,我非常激動。”

  一位美國媽媽這樣說:“我是一個職業女性,每天不得不很早地離開家,我的小寶貝們很少能對我說‘再見’。為了能讓他們知道我有多麽地愛他們,每天早上離家前,我悄悄地進入他們的房間,給他們每人臉上一個深深的吻,到孩子們起床時,會從鏡子裏看見媽媽留下的鮮紅的唇印,讓他們知道媽媽是愛他們的,並向他們說‘再見’”。

  “每逢周末,我會把準備好的午餐放在一個野餐籃裏,帶著我的四個孩子舉行一次美妙的活動。那一整天,就我和孩子們一起散步、放風箏、玩球。我的小寶貝們知道,這是一周中最特殊的時間。”

  但是,愛孩子不是溺愛孩子。他們的教育理念對中國父母來說是一個挑戰,但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應該從中汲取有益的部分。

  四年級的小莉莎很愛麵子。有一次去學校上課時忘了帶作業。她發覺後立刻給媽媽打電話,請媽媽把作業送到學校。媽媽卻說讓莉莎自己回家拿。莉莎在老師和同學麵前感到很窘,但拗不過媽媽,隻好自己回家拿了作業。她希望媽媽能開車送她回學校,媽媽又是不肯,於是她又自己返回學校。放學後,她向媽媽表示了氣惱的心情。媽媽則說:“我很愛你,這一點你知道。你為什麽忘帶作業呢?”“我趕校車忘了。”“這種感覺的確不好,以後你會怎麽樣?”“我想下次我會把作業事先放到書包裏,我還可以在鬧鍾一響時就起床,不至於那麽緊張。”

  小莉莎媽媽的做法較典型地代表了美國人“責任”型雙親的教育原則:教給孩子建築的本領,而不是給他們一座完好的大廈。這種原則聽起來很有道理,也很簡單,但如果中國的父母嚐試著做一下,恐怕就不太容易了。

  請看下麵一個故事:

  傑米的媽媽每天陪他睡覺,直到傑米4歲。媽媽漸漸意識到傑米膽小、依賴性強,於是決定結束這種狀況。開始,傑米說害怕,媽媽好言安慰。

  接著,傑米又哭又鬧,媽媽看了看他,不再說話,自己看書了。過了一會,傑米見無人理睬,隻好自己去睡覺了。

  對於小孩子,父母總是放心不下,感到自己應責無旁貸地“幫助”他們,但有時適得其反,這種孩子往往自立很晚,經不起風雨,做事不愛動腦筋,不會做計劃,不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這樣的父母在美國被稱為“尿布”型雙親。與之相比,“暴君”型的父母相信小孩子就是要打罵才能成材,同樣使孩子養成不必為自己行為負責的態度,這種類型的父母養育的孩子或感自卑、退縮,或有反抗心理,容易無理攻擊同伴。

  很遺憾的是,這兩種類型的組合也是一種類型,成為許多家庭的教子風格。真的難以想象,這種在“尿布”加“暴君”型的組合下培育出的孩子會長成什麽樣子?

  當年,美國7歲的女孩潔西卡駕機身亡的悲慘事件引起了全球範圍內的廣泛爭議。但潔西卡的母親在無比的悲傷之餘仍然說:“孩子想飛就讓她飛吧!我對潔西卡的要求從不輕易說‘不’。”

  這是對自己教育理念的堅持,這是一種需要多大勇氣的堅持啊!從這句話來看,我們的這位傷心的母親盡管對女兒的死很難過,但她仍然對女兒的這種獨立行為很讚賞。

  事實上,西方的教育精神就是這樣。他們注重鼓勵、支持,陪伴孩子度過漫長的學習、訓練過程,而不太看重最終的結果。西方人一般不會在孩子想幹什麽時說“不”。比如孩子想拆一件玩具甚至於電視機,父母也不會發怒。因為這完全可以買一些舊貨來滿足孩子的要求。甚至當孩子看見人家開汽車,自己也想試試時,父母明明不讚成,也會請專業的賽車手來教。他們為的是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懂得開車不僅是開得快,而且還要有體能、耐力的艱苦訓練。這樣既滿足了孩子的願望,又讓孩子在實踐當中明白了哪些該做、可做或相反。他們知道,簡單地說“不”,隻能破壞親情關係,壓抑孩子的能動性,迫使他們轉入“地下活動”——到那時就悔之已晚。

  我們說這些,並不是讓你縱容孩子,滿足他的一切要求,而是為了強調家長一定要尊重和支持孩子的願望,然後再考慮怎樣去尊重和支持。在這個過程中,父母最應該注意的是了解孩子的真正能力。因為每個孩子的身心發展程度不同,有時孩子隻是一種興趣,其實就其能力來講還達不到,這時為人父母者就更應該注意自己的幫助行為,保持他們的興趣,允許他們去嚐試和犯錯誤。

  對中國父母來說,傳統的教育觀念根深蒂固,這固然有其積極一麵,但消極因素絕對不可小視。時代在發展,傳統教育理念未必適合,因此家長要想把成功傳給下一代,首先需要改變自己的觀念,然後改變教育方法首先要改變把孩子作為父母私有財產的觀念,其次要改變孩子必須絕對服從父母的觀念,還要改變“隻有高分數才是好孩子,要成才就必須苦讀”的觀念,最後要改變隻有通過上好大學才能成功的觀念。

  父母要相信,“天才是培養出來的”,任何時候都不要放棄對孩子的關愛、嗬護和耐心培養;“家長是需要學習的”,過去的方法已使我們苦不堪言,為了孩子的成長,我們就必須改變過去錯誤的教育方法,學習新的教育方法,學習在新環境下優秀家長教育子女的成功經驗,尋找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孩子的“成長比成績重要”,成績好不代表成功,無論孩子取得什麽樣的成績,都不要放棄對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隻要孩子心理健康,在精心培養下,他們各方麵的能力都會不斷提高。

  父母要學會家庭教育的藝術

  蘇聯教育家A·馬爾庫沙說得好:“教育隻在某種程度上是一門科學,而在更大的程度上講是一門藝術。”什麽是家庭教育藝術?在家庭教育實踐中,那些遵循教育規律和教育原則,把握教育情境,富有創造性的、有效的教育活動,被譽為家庭教育的藝術。

  雖然,每一位父母都在按照自己的意圖教育子女,但是,絕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掌握家庭教育的藝術。掌握家庭教育的藝術,需要付出巨大的勞動。隻有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注意學習、體察、總結、積累,有選擇地讀一些有權威性的家教讀物,用自己和別人的經驗不斷補充、豐富、提煉,才能做到熟練掌握,運用自如。教育是一門偉大的藝術,隻有教育者具備了一定的素養,才能掌握這門藝術。

  家庭教育藝術的真諦在於:在科學的教育原則指導下,家長善於根據子女的個性特點和特定的環境條件,機智靈活地、創造性地運用科學的教育方法,對子女實施有效教育。

  居裏夫人是誰我們不需要介紹了,但你一定不清楚她還是一位偉大的母親,因為她成功地發掘了兩個女兒的天賦領域:大女兒伊雷娜·居裏的天賦是自然科學,後因“新放射性元素的合成”,於1939年榮獲諾貝爾化學獎:小女兒艾芙·居裏的天賦是文學藝術,日後成了傑出的音樂教育家和傳記作家,寫出了《居裏夫人傳》等傳世之作。

  居裏夫人很善於對子女進行早期教育,並善於把握孩子智力發展的年齡優勢。譬如,居裏夫人在女兒不足1歲時,就讓她們開始所謂的“幼兒智力體操”訓練,讓她們廣泛接觸生人,到動物園看動物,讓她們與貓玩;讓她們到公園去看綠草、藍天、白雲,看色彩絢麗的各種植物和人群,讓她們到水中拍水遊泳,使她們感受大自然的美景。

  孩子大點後,居裏夫人又開始了一種帶藝術色彩的“智力體操”,教孩子唱兒歌和講童話。再大些,就開始智力訓練和手工製作,如數的訓練,字畫的識別,彈琴、作畫、泥塑,讓她們自己在庭園種植植物、栽花、種菜等,並抽出時間與她們散步,在散步時給她們講許多關於植物和動物的趣事,如種子是怎樣在花裏長成的,小老鼠和鼴鼠是怎樣打洞的,哪裏能找到兔子窩等等。

  她的教育都力求從實物開始,且每天更新,以提高孩子興趣。她還教孩子騎車、烹調等。全方位幼兒早期“智力體操”訓練,不僅使孩子增長了智力,同時也培養了孩子的各種能力,增強了孩子的自信心,錘煉了她們的性格。

  為了發掘女兒的天賦領域,居裏夫人早在伊雷娜、艾芙啞啞學語時,就開始細心地嚐試、觀察、比較。她在筆記本上寫道:“伊雷娜在科學上聰穎,艾芙在音樂上早熟。”女兒們剛上學,居裏夫人就讓她們每天進行1小時的智力工作;當姐妹倆入了中學,在女兒每天放學後她又再上一節特殊教育課——在實驗室裏,聘請名家講授各門基礎課,居裏夫人親自為女兒們教物理。

  經過兩年特殊教育課的嚐試、觀察和比較後,居裏夫人發現:大女兒伊雷娜具備科學家的素質,小女兒艾芙的天賦領域是文藝。正是這種發掘女兒天賦領域的特殊教育,終使伊雷娜·居裏和艾芙·居裏雙雙成鳳。

  居裏夫人並不僅僅滿足於智力教育,盡管自己幾十年如一日地沉浸在繁忙的科學研究中,但她還是會抽空帶女兒鍛煉身體。每天功課做完,兩個孩子就被她帶到戶外去,不論天氣如何,伊雷娜和艾芙總要步行很遠的路程。居裏夫人還在梭鎮家裏的花園中設了一個橫架,上麵掛了一個吊杆、一副吊環、一條滑繩,讓兩個女兒在家裏進行體育鍛煉。此外,還讓她倆去體操學校接受訓練,女兒因成績出色,常常獲得一等獎。無論怎樣疲勞忙碌,她總要抽空陪女兒們騎車出遊。一到夏天,居裏夫人就帶兩個女兒下水,指導她們學遊泳。1911年暑假,居裏夫人帶著女兒旅行到波蘭,兩個女兒學著騎馬,她則身背行李在前麵行路。居裏夫人之所以如此強化女兒的體魄訓練,是因為她意識到:體魄是人的意誌、堅韌及力量的體現:一個人如果沒有強健的體魄,就無法在事業上獲得成功。

  另一位偉人馬克思則非常重視通過遊戲對子女進行家庭教育。他認為,良好的家庭氛圍是教育子女的重要條件。

  盡管馬克思的工作十分繁忙,但他總是擠出間隙時間花在孩子身上。

  每當晚餐後,馬克思就給孩子們講故事,做紙剪的輪船,還和孩子們一起把“輪船”放在一個大盆裏航行。有一次,小女兒愛琳娜正起勁地玩“航海遊戲”。父親用手輕輕攪動盆水,水麵頓時“波浪滾滾”,小愛琳娜立即驚慌起來,擔心翻船。“別慌,用力吃氣,讓小船頂著風浪,努力向前!”

  女兒在父親的熱情鼓勵下,鼓起小嘴,奮力吹氣,小船果真頂著“逆浪”。

  搖搖晃晃地繼續向前航行。10歲的愛琳娜在家庭遊戲的表格中填寫道,她最喜歡的座右銘是:“努力向前!”

  馬克思夫婦十分注意在幼年時發展兒童的智力。他們不等孩子們學會閱讀就親自把自己喜愛的《唐·吉訶德》、《一千零一夜》、《神曲》和莎士比亞的劇本等古典文學作品的精彩片斷,富有表情地朗讀給孩子們聽。這麽做,不僅豐富了家庭生活,也培養了孩子從小對文學的強烈興趣,還有良好的讀書習慣。

  不知道這些偉人們的教子方法是否對你有所啟示。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我們不能照搬別人的經驗,但還是有一些共同規律可以遵循的:比如,對孩子說話,要理智思考,不要責怪埋怨;叮囑雖重要,但要講到點子上;要相信孩子,放手讓孩子去做,做錯了,吸取教訓,無非花點“學費”;該管的要提出具體思路和要求,做後檢查,肯定成繢,糾正不足等等。

  然而,現實情況卻是:許多家長的心是好的,轉化為語言和行動的時候,就變得“麵目可憎”了,好心辦了壞事不說,累了自己又累了孩子,卻沒有達到教育的目的,這也是目前讓許多家長困惑不解的地方。事實上,孩子在幼兒園或是小學的時候,要求家長的隻是學識和耐心,而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要求家長的則是教育的藝術和人格的尊重。學識、耐心和人格的尊重,也許都還好辦,對孩子教育的藝術,卻實在讓家長感到頭痛。

  家長要了解孩子,指導幫助孩子,首先必須要認真學習家教知識,提高家教藝術。孩子的成長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家長也要不斷學習並改進自己的教育藝術,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給孩子以及時而又有效的指導。

  給孩子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

  作為父母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聰明健康、活潑可愛,作為父母也一直以“一切為了孩子好”而嘔心瀝血地教育和培養,然而要培養一個全麵發展的小孩隻提供給他必要的物質條件是遠遠不夠的,作為父母的我們還必須為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

  家庭是每一個人最初受教育的地方,也是最長久受教育的地方。家庭對個人最大的影響,往往不是父母嘔心瀝血的管教策略,而是揮之不去、處之不覺的家庭氣氛。

  家庭教育,對一個孩子的成長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良好的家庭環境是孩子身心健康發展的搖籃,是進行家庭教育的基本條件。孩子們如果處於良好的環境之中,就會成長為善良的、有愛心的人;在惡劣的環境裏長大,孩子則會變成不負責任、一無是處的人。社會上很多墮落為害群之馬、淪為罪犯的人小時候的成長環境都極其惡劣,就是這個原因。

  古代的孟母之所以三遷其居,現代的父母之所以為子女選擇學校不遺餘力;盡管兩者角度不同,但都在用行為詮釋一個道理,即給孩子的健康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一位心理學家曾經這樣說道:在充滿敵意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一定學會打架,在充滿諷刺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一定學會指責,在充滿鼓勵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一定學會自信。這裏所說的環境,不僅指學校和社會環境,也包括家庭環境。

  200年前美國康涅狄格州有一位集神學家、哲學家和道德學家於一身的學者,他的名字叫嘉納塞·愛德華。目前,他的子孫已傳了8代。其中,有13人當了大學校長,100多人任大學教授,14人創建了大學或專科學校,80多人成了文學家,一人就任副總統,一人做了大使,20多人任參眾兩院的議員,18人成了報社、雜誌社的負責人或者主編。

  但是,同是200年前,美國紐約有一個叫做馬克斯·朱克的酒鬼、賭徒,他的子孫也有8代,其中,有300多人成了乞丐和流浪者,7人因殺人被判處死刑。63人因偷盜、詐騙等被判刑,因喝酒夭亡或成為殘廢者也甚多。

  這兩個例子發人深省,它說明家庭環境對子女人生的影響有多麽重大。

  壞環境毀掉人,好環境成就人。

  文人學者的後代多數成才,酒鬼賭徒的後代大多被毀,智商的遺傳基因可能會占一部分,但絕不是重要的因素,重要的是兩者的家庭教育環境有天壤之別。書香世家父母的生活態度,乃至思維方式和習慣,會醞釀出一種學習氣氛濃厚的家庭環境,子女耳濡目染,會有很大程度潛移默化的影響;而酒鬼賭徒心思花在了自己的嗜好上麵,樣樣都會惡性循環,生活散漫,作風不正,又窮又懶,家裏可想而知會彌漫著吵嚷、暴力或者冷漠、絕望的氣息,有的甚至家破人亡也不足為怪。孩子長期生活在這種彌漫著思想毒素的空氣裏,怎麽能夠上進!

  而那些沒有良好家庭教育條件的孩子,如果能在另外的環境中成長,情形就會大不一樣,包括同樣是酒鬼賭徒的後代,他們也可能成才。

  50年前,美國紐約成立了一個兒童救護會。該救護會專門收容和撫養棄兒、孤兒和貧兒。它的做法同普通的孤兒院不同,其方針是必須讓這些孩子到可靠的家庭裏接受良好的教育。因此,他們把這三類兒童送到可靠的農家寄養。在該救護會50多年的曆史中,共收容、照顧了28000名這種孩子。最近的報告指出,有87%的孩子成了出色人物。其中,有的當了州長、高級審判官、市長及州會計檢察官,還有24人被選為美國議會議員,有9人被選為州議會議員。此外,在教育、農業、商業等方麵卓有成就者也不勝枚舉。更為有趣的是該救護會曾把前麵提到的馬克斯·朱克的第九代子孫收容到兒童救護會,照例把他送到良好的家庭寄養,而他成了地方上的模範青年,前途大有希望。

  可見,好環境造就好孩子,並成就各種各樣的優秀人才。不要怕自己家庭條件不夠好,不能完全滿足孩子的消費需求,錢並不是特別重要的教育資源,最重要的教育資源是高素質的父母營造出適合孩子成長的家庭環境。高素質的父母也不是說要有多高的文化程度,盡管文化程度會是一個影響因素。你看很多優秀人才都是出自鄉村的,他們的父母有的甚至目不識丁,但有一點很肯定,這些成功人士的農村父母一定是重視子女教育的,除了節衣縮食供孩子讀書,他們善良堅韌的品性一定深深影響過自己的子女。這樣的家庭盡管清貧,地處僻遠,但和睦的氣氛、純樸的家庭成員,反而使孩子養成了良好的道德倫理觀念。隻要你有心培養,山窩裏也會飛出金鳳凰!當然像嘉納塞·愛德華那樣的書香世家,一代代人的教育奠基和知識接力,對孩子的正麵影響就更不用說了。

  家庭教育的主要特點是潛移默化、言傳身教。由於孩子的可塑性大,模仿性強,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在以身示範,無時無刻不在悄悄地對孩子施加影響。對於0-3歲的嬰幼兒而言,這種影響尤為重要。因為人的個性和主要優缺點大多是在這一時期奠定基礎的。這一時期的孩子接觸最多的就是父母。因此,孩子在家庭中所學到的一切,包括說話的語調、動作、走路姿態、性格和品德等都會打上父母的烙印。所以有人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麵鏡子。如果父母下班回家後隻顧吃喝玩樂,生活自由散漫,甚至行為不軌,無疑會給孩子造成負麵影響。你的家庭如果充滿各種自私、虛偽、狡詐;各種矛盾、衝突、鬥爭;各種指責、嘲諷、打罵:對於孩子來說,無疑是成長的毒素。有一位心理學家精辟地概括了孩子與環境的14種關係,其中有7種不良環境,有7種健康環境,顯示出父母對孩子的態度,影響到家庭氣氛,進而影響孩子成為什麽樣的人。

  環境是成長的土壤,家庭環境是孩子成長的第一土壤。你施肥、鬆土、澆水,孩子就會開得花兒燦爛;你棄置不管,土質低劣,孩子就會病病歪歪,發育不良。

  蒙台梭利說:“環境就像人類的頭部,影響著孩子的整體發展。”人所處的環境決定著人的身心發展。

  對孩子來說,至少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時間是在家庭中度過的。所以說,家是孩子生存的第一環境,是孩子的第一學校。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極為重要,有什麽樣的家庭環境,就會造就什麽樣的孩子。

  良好的環境要從三個方麵來判斷,即:物質環境、人文環境、以及心理環境。

  物質環境是最好讓孩子有一個個人的空間,另外房間的布置盡量地配合孩子的性格,比如孩子性格內向,房間盡量選擇暖色調,孩子的性格熱情奔放,則盡量采用冷色調。

  人文環境則需要每個社會人的共同努力,給他們創造一個和諧的人文環境。

  最後一個心理環境是最容易被忽視的。所謂的良好的心理環境是指要給孩子一個和諧幸福的家庭環境,給孩子一種安全感。有的家庭父母雙方因為對於教育子女的觀點和方法不一致,於是經常在孩子麵前爭吵,並且還一定要吵個勝負來,其實吵架本身容易讓孩子心浮氣躁,夫妻雙方誰吵贏了,都會影響到對方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因此當家長意見不和時,應當私下協商,達成共識。

  父母還必須互相尊重。父母盡力維護對方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在孩子麵前盡量少用“我”,而時刻想著對方,處處以雙方的身份出現。讓孩子知道父母都很喜歡他,在孩子麵前誇獎一番對方:“今天爸爸(媽媽)燒的菜真好吃,你可要多吃一點。”諸如此類,看似小事,卻可以讓孩子知道了如何尊重別人,尊重別人的勞動。

  另外由於家長們為了給孩子創造良好的物質環境,工作辛苦繁忙,往往忽視了與孩子交流。經常有家長抱怨說孩子的性格內向,可是問一下自己:你通常多長時間和孩子談一次心,通常交流談心的內容除了學習還有什麽?相信很多人的回答常會是太忙了。試想作為最親最近的父母,你們都沒有跟他們交流溝通,孩子還沒有體會到溝通的益處,他又如何學會與別人溝通呢?

  最後一定要記得,父母要花時間跟孩子一起遊戲、一起學習,發展和培養父母與孩子共同的興趣,增進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感情,相互溝通理解。

  同時尊重孩子的愛好和個人選擇,給孩子一定的自主權。讓孩子擁有屬於自己的空間和自由,這才是對孩子真正的關愛。

  
更多

編輯推薦

1好父母勝過好老師
2影響孩子一生的66個...
3影響孩子一生的44個...
4影響孩子一生的58個...
5影響孩子一生的56個...
6影響孩子一生的42個...
7影響孩子一生的66個老故事
8教出最棒的兒子
9學前兒童遊戲
10教子從此不累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不要讓孩子輸在心態上

    作者:龍柒編著  

    親子育兒 【已完結】

    本書為家庭教育類讀物。全書共分九章,第一章至第八章,分別從培養孩子自信、樂觀、積極向上、獨立自主、寬容、勇敢、知足、感恩等八大心態,詳細、全麵講述了孩子的良好心態是如何被培養起來的。第九章“幫助...

  • 教子聖經

    作者:西西著  

    親子育兒 【已完結】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從生活習慣、溝通協調能力、學習及交往能力,甚至是孩子的快樂天性,父母時時刻刻影響著孩子的成長。本書分為“寶貝的生活習慣”、“寶貝的溝通能力”、“寶貝的學習能力”、“寶貝的協調能...

  • 原諒這世上沒童話

    作者:安小漠著  

    親子育兒 【已完結】

    這是一本關於一個女孩在艱辛的家庭中獨立自強的青春傷感小說。無法忍受賭徒父親的欺侮,林向南逃離南方小鎮,投靠多年前離家的母親,並多了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哥哥景昔。因為景昔對林向南的關心和照顧引起了他的...

  • 家教:與孩子同行

    作者:章創生主編  

    親子育兒 【已完結】

    本書向家長和我們的孩子講述家庭教育的道理,家庭教育的一些錯誤做法和想法,要的是給我們小孩以健康的成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