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

堅強的京叭, 就是比你強~_~!
博文
(2006-11-15 01:52:58)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若有百千萬億眾生,為求金、[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依照密宗的「中陰救度法」、「西藏生死書」提到其中大概是說:「人臨終時,死亡光明會現前,且亡者在生前所造的善、惡業境會現前...」。
佛教的大成就者,常告戒弟子,人活者時候,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密勒日巴也說過:「因果業力是很精密的,如齒輪一樣,一齒一齒的運行,個人造業,個人承擔,他人無法替您去承受的」。
在歐美對於「瀕死經驗」的[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6-11-10 16:59:32)

國王召集群臣來會議,他問群臣,還有什麽方法,能夠使太子不舍棄國家,不去當宗教師,像老仙人曾經所預言的那樣。群臣們貢獻意見說:‘要挽留太子最好的方法,就是選擇最美麗的女子,為太子結婚;當太子和妃子過著恩愛的夫婦生活,他就不會去想到別的事情了;而且會依照大王的意思,將來繼承王位。’
國王認為群臣的話很對,就命令全國選擇最美麗的女子,在[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06-11-10 16:33:24)


淨飯王去田裏舉行耕禮,用手扶起金飾的犁,開始耕田;後麵跟著一群官員,用銀飾的犁耕田;最後是農民,兩人一排,用自己普通的犁耕田,堅硬褐色的泥土,被翻鬆了,才適合播種。
到了吃飯的時候,隨侍悉達多太子的人,丟下太子去聚餐了;所以,悉達多太子,一個人單獨走到一棵茂盛的閻浮樹下,靜靜地坐著,去除種種妄念,心很安靜,太子開始想道:他的父[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6-11-10 03:21:04)


太子不單對他的馬很仁慈,對其他的各種動物,也是一樣地慈悲愛護。做太子的悉達多,雖然從來沒有遭遇過困難和痛苦,但是太子的同情心,使他了解其他的一切眾生,都是同樣地希望得到快樂而厭惡痛苦,不分是人類和禽獸

當太子還在八歲的時候,就有一種特別的性格,不論在任何地方,任何機會中,都避免做傷害眾生的事,而且幫助解救正在受苦的眾生。[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2006-11-10 03:20:49)


太子不單對他的馬很仁慈,對其他的各種動物,也是一樣地慈悲愛護。做太子的悉達多,雖然從來沒有遭遇過困難和痛苦,但是太子的同情心,使他了解其他的一切眾生,都是同樣地希望得到快樂而厭惡痛苦,不分是人類和禽獸

當太子還在八歲的時候,就有一種特別的性格,不論在任何地方,任何機會中,都避免做傷害眾生的事,而且幫助解救正在受苦的眾生。[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6-11-10 03:09:03)

付托
太子生下的第五天,淨飯王集合了很多學者,在王宮大廳裏會議,為太子舉行加髻和命名典禮。經學者們會議後,選定‘悉達多’為太子的名字,意思是‘一切事都能達到成功!
在會議命名典禮的那天中,學者們看到太子的德相,都一致地預言著說:‘假使太子將來繼承王位,將成為轉輪聖王;假使太子出家修道,將成為無上正覺的佛陀。’但是有一位青年學者橋[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6-11-10 02:59:48)

在佛陀時代以前的印度,原名叫做瞻部洲,分成很多大小國家,有些國家是國王統治,有些國家是由幾個王族聯合起來統治。
在那些小國家裏,有一個國家叫迦毗羅國,建立在喜馬拉雅山的邊緣,羅波底河的北岸,是由一位釋迦族的淨飯王在統治著,他姓喬達摩,他的王後名叫摩耶夫人。
當淨飯王和摩耶夫人結婚以後,過著很快樂的日子。好多年後,夫人懷了孕,快到[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06-10-25 02:49:06)
佛陀於舍衛國時,一天,有四位比丘於樹下討論:“什麽是世間上最苦的事?”第一位比丘感歎地說:“天底下沒有比淫欲更苦的了。”第二位比丘則說:“嗔恚才是天底下最苦的事。”第三位比丘卻認為:“天底下最苦的莫過於饑渴的感受。”最後一位比丘則表示:“天底下最苦的是驚怖。”四位比丘在這個話題上爭論不休,始終得不到答案。
  佛陀藉此因緣,適時前[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忠誠
  有一句話好象這麽說來著,人隻有三個朋友:老妻、老狗和現鈔。以前看過一幅名叫《又是一個兩分》畫,描繪的是家中的小兒子考試又得了兩分,灰頭土臉回到家中的情景。畫麵中我們看到的是父親的慍怒,母親的無奈,姐姐的不屑,隻有可愛的大黃狗依然歡快得撲到了小主人的身上。不計較你的美醜,不在乎你的貧富,隻是想跟你過一輩子。有這樣忠誠的男人[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1]
[2]
[3]
[4]
[5]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