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

堅強的京叭, 就是比你強~_~!
正文

禪坐對身心的影響(1)

(2007-09-12 02:59:45) 下一個
首先來了解禪坐對身心的影響。日本的笠鬆明(Akira Kasamatsu)和肥田富雄(Tomio Hirai)研究記錄了45位禪者坐禪30分鍾的變化,發現他們在坐妥後一兩分鍾,α腦波就開始出現;而且隨著禪定的加深,漸漸變強、變慢。最熱烈的人,還會出現θ腦波。α腦波是一種清醒、放鬆的腦波,若長時間出現α腦波,往往代表入睡的前奏,但θ腦波則是清醒放鬆的腦波,若長時間出現α腦波,往往代表入睡的前奏,但θ腦波則是清醒、放鬆而又保持覺察的腦波。
坐禪的人,對於外界輕微幹擾的反應與瑜伽靜坐的結果略有不同。若以每15秒響一聲“哢嚓”來幹擾他們,禪坐組的α腦波會阻滯幾秒,繼又恢複原來狀況,他們開始保持警覺狀態。瑜伽靜坐組則在第二、三聲後,α腦波減少阻滯,到第四聲之後已不再受幹擾。他們已經習慣那聲音的幹擾。禪者的報告是:

  在禪坐冥思時,對外界每一個刺激,感覺比平常更敏銳。但心靈一點也不受外在或內在刺激的影響。他感覺到什麽就作出反應,接受每一個刺激的本來麵目,而且任它流過腦際。此時,心靈狀態就像走在街上,注意人潮中的每一個人,走過就走過,從來沒有回看一眼的想法。

  外離相,內不亂

  禪是一種內在效能的訓練,從腦波的證據可看出,它是一種清醒的心理狀態。禪是透過坐禪的訓練,培養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種清醒、放鬆和隨時待動的態度。《六祖壇經》解釋禪定時說: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

  當外界的種種刺激呈現在自己眼前時,隻是覺察看得清楚,但不會被它給欺蒙或係縛,而內心仍保持清醒、明白而不紊亂,這就是禪定。

  從禪坐的內在訓練,遷移到日常生活動靜的響應,是禪所謂向內學習的要領。於是,坐禪成為習禪的重要訓練,不隻安定其心,而且包含了清醒的覺照。

  坐禪使人安定下來,不過它比一般的靜坐更進一步達到覺察和清醒的效果。現在,進一步討論靜坐冥思對生理機能的變化。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羅伯特·華裏斯(Robert K. Wallace)和赫伯特·班遜(Herbert Benson)兩人,研究36位學習超覺靜坐(TM)三年的人。他們學習想著一個單純的念頭或一個令他安靜的聲音,舒適的靜坐,把注意力集中於思想的精微部分,直到心靈超越了它,而歸於此意念的本源。這個冥思方法與禪宗參話頭的法門,有異曲同工之妙。研究這些受試者靜坐30分鍾,結果是:

  一開始,他們的耗氧量快速下降,身心舒緩下來。

  皮膚電阻升高,表示放鬆、不緊張。

  心跳緩慢下來,身心感到舒適。

  出現α腦波,身心安定、放鬆。

  血液中乳酸鹽的濃度下降,焦慮得到緩解。

  這些受試者靜坐30分鍾,耗氧量減少16%;相對於睡眠6小時,才減少8%,催眠時則沒有什麽改變,靜坐的休息效果可見。血乳酸與焦慮息息相關:焦慮症的人,每逢緊張,乳酸鹽濃度立刻上升;如果將乳酸注入人體,不但會引起病人發病,也會使正常人出現焦慮症狀。低濃度乳酸鹽顯然與心神寧靜有關。研究發現,靜坐對於降低乳酸鹽,比睡眠要快四倍。至於皮膚電阻,是鬆弛的指標,靜坐對於皮膚電阻的提升,要比一般睡眠快四倍。

  研究還發現,超覺靜坐能使自主神經係統平息,產生清醒和代謝的效果,使心跳跟著緩和。如果我們經常緊張、焦慮,心跳加快,氧的消耗增加,全身進入備戰狀態,生理平衡容易受到幹擾,則會導致慢性高血壓,心髒功能失常。研究指出,靜坐不失為舒緩身心的良方。

  此外,泰瑞·拉斯(Terry V. Lesh)曾經對心理輔導人員作過每天一小時坐禪的訓練,為期四周,主要的發現是:

  同理心(empathy)增加。

  產生開放的經驗(open to experience)之態度。

  提高生活中的自我實現(self actualization)。

  同理心增加

  同理心是覺察人我關係的心力。同理心強,比較能清楚了解別人的感受、立場和想法,容易和別人溝通。對自己的角色和立場也清楚,不會把自己的感受、意識硬加於別人身上。同理心就是慈悲心,是生命世界相互了解、互助互愛,從而發展民胞物與的襟懷。真正的愛建立在同理,珍貴的情感來自同理,它是精神成長的關鍵因素。

  透過同理,個人才可能從自我中心和執著中解脫出來。透過同理,才有真正的信仰,因為它讓我們與“他”有了真正的默契和會心的互動。

  宗教的情操來自同理。同理心一旦開發出來,你將會仰望著他,但也明白自己的存在。彼此交流著,形成清醒和覺察,從而看清生命的真實。

  同理心使人在精神生活上找到自己。因為它是內在純淨自性萌發出來的力量。

  透過禪定的修持,我們看到自我,認清了“無相”的慧命。

  開放的經驗

  其次是開放的經驗。人的心很容易被自己所產生的感情、經驗、知識和成見所障。心在麵對生活情境時,必然產生感受、思考和反應,這是維係生命的本質。我們當然要記取前次的經驗、教訓和感受,作為以後前車之鑒的參考。正因如此,這些過去的經驗和感受,都回過來阻礙我們清醒的思考和回應的智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