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人

描述中關村的人和事.
個人資料
博文
最近讀到民國史和南社研究的著名學者楊天石先生的文章“陳去病、高旭、柳亞子的早期交往與文化活動”對南社的史料的研究很有啟發。我記得母親陳緜祥講過有位叫楊天石的年輕學者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為研究南社曾到我家拜訪家母,並借閱南社書刊,對他留有很好影響。以下全文轉載:
陳去病、高旭、柳亞子的早期交往與文化活動
楊天石
「說明」本稿[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林庚白,7歲能詩,負有神童之譽。14歲,入京師大學(今北京大學),嚐與同舍生結詩社,敲詩鍾,弘揚古典詩詞。辛亥軍興,投身革命,追隨孫中山先生奔走大江南北。翌年,結識柳亞子先生於滬上,入南社,偕諸子共酬唱,與亞子先生則鴻雁往還,品詩論文,竟為柳寓座上常客。後中山先生辭大元帥職,庚白知事不可為,掛冠拂袖去上海,發篋盡讀古詩,上溯詩經離騷,[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一、詩緣
先父、先母林寒碧、徐蘊華均為辛亥革命時同盟會會員,南社社員,與柳亞子、陳去病等南社巨子世誼情深,並時有酬唱。我受家庭影響,7歲學吟詠,熟讀唐宋名家詩詞,特愛杜甫、蘇軾、陸遊詩品。杜詩《石壕吏》,蘇詞《江城子•密州出獵》,陸遊《關山月》,無不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動蕩和民族的矛盾,詩人憂國運之危殆,患人民之疾苦,愛國愛民之心溢[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柳亞子曾經不無得意地說過:“從晚清末年到現在,四五十年間的舊詩壇,是比較保守的同光體詩人和比較進步的南社派詩人爭霸的時代。但有一種怪現象,在同光體詩人中間,沒有一個出名的女詩人。大概他們主張中國固有文化,認為餒言不出於閫,是女子的本色,奉章學誠的迂腐議論為天經地義吧。在南社派中間,舉得出名字的,卻有旌德呂碧城,湘鄉張默君,和崇德徐[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憶爺爺陳去病二三事陳世安2009年5月12日我的爺爺陳去病是南社創始人之一。爺爺去世的時候,我雖然年紀尚小,但是過了這許多年,爺爺的音容笑貌,他的處世為人,我仍記得清清楚楚。在日常生活中,母親也常對我們小輩談起爺爺的待人接物和處世哲學,時時教育我們,應以爺爺的為人處世為楷模,對於人生、正氣和理想的追求,須坐得正、站得直,不可隨波逐流,堅[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南社百年追憶母親陳綿祥淡淡紫色的丁香花又一叢叢綻放,香氣四溢,引來蜂蝶無數。母親愛丁香,愛白蘭花,每日澆灌年年花妍。丁香,白蘭猶在,母親卻早已離開我們數十年了。但她音容笑貌栩栩如生,永遠留在我們兒女的記憶中。母親陳綿祥女士,江蘇吳江人,又名馨麗,亨麗,為南社社員。其父陳去病是中國近代文史學家,愛國詩人,畢生追隨孫中山先生辛亥革[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西方社會在五、六月間都要過母親節和父親節。母親節作為一個感謝母親的節日,最早出現在古希臘,時間是每年的一月八日,而在美國、加拿大和一些其他國家,則是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天。母親們在這一天通常會收到禮物。20世紀末,這一節日在中國大陸各地也日益推廣開來,在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中國人和世界其他國家的人們一道以各種各樣的方式表達對母親養育[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4)
   於右任是辛亥革命的老人、國民黨的元老,他是南社社員,傑出的詩人。據《南社社友姓氏錄》記載:於右任,原名伯循,字騷心,陝西三原人。入社號65。下麵是金建陵先生的文章:    國務院總理的溫家寶在十屆人大會議上,曾應邀在人民大會堂三樓中央大廳會見約800名中外記者。他在回答台灣中天電視台記者提問時說:“說起台灣我很動情,[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1909年11月13日“那一天,四方來回合的,便有十九籌好漢。我們在正午以前,雇了一支畫舫,帶著船菜,容與中流,直向虎丘而去。那開會的地點,是虎丘的張公祠……”這是柳亞子先生在《南社紀略》中描寫的中國近代著名文學社團“南社”在蘇州成立時的情景。“南社”與中國共產黨的因緣殊深,就連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開會場所,也放在了南社社員[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1914年2月到1918年6月,毛澤東在湖南第一師範度過了長達五年的青春歲月。這一時期,恰逢“民主教育的先驅”【1】孔昭綬(?—1929)【2】於1913年1月到1914年1月和1916年9月到1918年9月兩度擔任該校校長。孔昭綬是湖南教育界公認的教育家,但對於他曾經參加過柳亞子、陳去病、高旭等發起組織的文學團體“南社”的文學活動經曆,則少有人論及。本文試就此為本文的切入點作[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1]
[2]
[3]
[4]
[5]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