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人

描述中關村的人和事.
個人資料
正文

百年南社(十五)南社社員李書城等人與中共“一大” - 金建陵

(2009-05-20 18:50:38) 下一個

1909 年 11 月 13 日 “那一天,四方來回合的,便有十九籌好漢。我們在正午以前,雇了一支畫舫,帶著船菜,容與中流,直向虎丘而去。那開會的地點,是虎丘的張公祠……”這是柳亞子先生在《南社紀略》中描寫的中國近代著名文學社團“南社”在蘇州成立時的情景。“南社”與中國共產黨的因緣殊深,就連 1921 年 7 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開會場所,也放在了南社社員李書城在上海的寓所之中。這一情況,恐怕知道的人並不多。現將筆者經眼的一些史料陳述如下,以求教於方家。

李書城( 1882 — 1965 )字小垣,湖北潛江人。 1902 年 5 月,兩湖總督張之洞從省城幾個書院選派學生赴日本東京弘文書院學習,李書城是其中一個。他到日本後結識了孫中山先生,並一起從事反清、反帝、愛國的宣傳活動。 1903 年 1 月,他與湖北留日學生劉成禺等在日本東京一起創辦《湖北學生界》,宣傳反清革命。同年,又與湖北留日學生張繼煦等撰寫致國內同學書,鼓吹革命,極大地振奮了湖北學生界。 1904 年春,李書城得到同學的資助,再次東渡日本,先入振武學校,後入陸軍士官學校,成了第 5 期士官生。同年 11 月,孫中山、黃興、李書城在東京相會,商議組織革命大同盟之事。 1905 年 8 月 20 日 在東京赤阪區阪本金彌的家中,舉行了“同盟會”的正式成立大會,會上大家簽名入盟,李書城化名李唐在盟約上簽了字。李書城極力讚同並宣傳孫中山提出的“驅逐韃虜,恢複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主張。 1908 年 10 月,李書城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回到廣西桂林與黃興取得聯係,積極參與革命活動,擔任了陸軍幹部學堂及陸軍小學堂的監督,主管教學工作。清光緒三十一年( 1905 年),出席中國同盟會籌備會,為同盟會發起人之一。 1911 年 11 月 2 日 ,李書城來到武漢參加武昌首義,由黃興提議他擔任中華民國軍政府參謀長。 11 月 3 日 ,黎元洪在武昌閱馬場舉行隆重的登壇拜將儀式,將印信、令旗、令箭授予黃興和李書城。

辛亥革命勝利後, 17 省代表於 1911 年 12 月 29 日 在南京集會,選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代表中陳陶遺(江蘇)、呂天民(雲南)、景秋陸(山西)、馬君武(廣西)四人,均為南社社員。 1912 年 1 月,國民臨時政府各部成立,南社社員得次長位置者就有呂天民、景秋陸、馬君武等,陳陶遺則擔任臨時參議院副議長,雷鐵厓、柳亞子、朱少屏等皆進總統府任秘書。“於是少年同社,盡慶彈冠了。”(《南社紀略》 43 頁)到 1912 年 5 月,南社社員已由成立時的 17 人發展到 311 人。南社的社務也有“由南向北”的趨勢。 1912 年 8 月 1 日 ,上海的《太平洋報》發表《北京之南社通訊處成立》的消息,雲:“南社社友,在北京者二十餘人,內以參議院、報界同盟會、統一、共和黨兩本部為多。前由田梓琴、楊杏佛發起,附設通訊處於《國光新聞》內,現已成立,稍緩當召集社員,舉行茶話會,以期聯絡情誼,俾社務日臻發達雲。” 8 月 13 日 ,宋教仁等又在《民主報》發表《告在京南社諸社友》的啟事,雲:“本社為中國文學界之中心,自成立來,蒸蒸進步。近日在京社員正眾,聚首無從,同人為聯絡情誼起見,暫設事務所國光新聞社內,謹此布聞。宋教仁、景耀月、田桐、陳蛻庵、楊杏佛、仇亮同啟。” 9 月,有 23 位南社社員在北京黃興的住宅內舉行了臨時雅集。 10 月 21 日 ,黃興和李書城都正式填寫了入社書,介紹人都是朱少屏, 【 1 】 入社書的編號分別為 323 、 324 。 【 2 】

李書城的弟弟李漢俊比他小 9 歲, 12 歲就東渡日本留學。李漢俊極為聰明,不僅日語講得很好,而且精通英語、德語、法語。李漢俊在日本拜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帝國大學教授河上肇為師,轉向研究馬克思主義,成為當時中國精通馬克思主義者之一。李書城與李漢俊兄弟在上海的寓所原在法租界白爾路三益裏 17 號, 1920 年才遷往法租界貝勒路樹德裏 106 、 108 號(即現在通常所說的望誌路 106 號)。這是一幢磚木結構的兩層樓房, 106 、 108 號內部打通,共用 106 號斜度較大的大樓梯。上樓之後,便是李漢俊的房間,朝西走,則是李書城的臥室。中共“一大”開會期間,李書城正在湖北主持驅逐軍閥王占元的運動。“李公館”的特殊背景,加上當年寓所周圍僻靜的環境,每天的會議又是在晚上秘密進行,毫不聲張,因此與會的代表得到了一定的掩護。

黨的“一大”之所以有驚無險,還得力於《新時代叢書》社通訊處的掩護。原來,當年上海貝勒路樹德裏 106 號不僅是李漢俊、李書城兄弟倆的寓所,同時還是《新時代叢書》社的通訊處。該社是由李大釗、陳獨秀、李達、李漢俊、沈雁冰(即茅盾)、陳望道、邵力子、沈玄廬、夏丏尊、經亨頤、周作人、周建人等 15 人於 1921 年 6 月發起成立的專事翻譯的出版機構。同年6月 24 日,上海《民國日報》的《覺悟》副刊曾登載《新時代叢書編輯緣起》一文,談到該社出版的宗旨是“增進國人普通知識”,編輯內容“包括文藝、科學、哲學、社會問題及其他日常生活所不可缺少之知識”,通訊處是“上海貝勒路樹德裏一百零八號”(即望誌路 108 號,與隔壁 106 號同為李家所住)。籌備黨的“一大”時,既因 106 號是“李公館”,又鑒於 108 號是出版機構的公開通訊處,有進出集議之便,所以就設會場於此。在會議過程中,會址突然受到巡捕搜查時,李漢俊即泰然自若地以《新時代叢書》為由與之周旋。當巡捕走後即去李家的“一大”代表包惠僧回憶說,李漢俊當時向他這樣講:“他們問我開什麽會,我說是北京大學的幾個教授在這裏談天,順便談談編寫新時代叢書的問題,並不是開什麽會。”既然是出版機構的通訊處,編輯成員在這裏會商就不足為奇,所以巡捕們搜查得很馬虎,“寫字台抽屜內有一份中國共產黨黨綱草案沒有來得及收檢,他們竟沒有發現。”

與黨的“一大”有著密切關係的另一位南社社員便是邵力子( 1913 年入南社,入社書號為 408 )。朱仲華在《仲輝先生的教誨》中寫道:“邵先生生前於 1923 年 2 月在由滬返紹的滬杭快車上,到嘉興站時親口告訴過我說,連中國共產黨的一大由上海轉移到嘉興南湖續開,也是會議接受了由他所提出的建議。” 【 3 】 這樣的“口碑資料”雖隻能成一家之言,但決不是空穴來風。李書城、李漢俊兄弟原住法租界白爾路三益裏 17 號時,邵力子的家就在李寓斜對麵的 5 號。 1920 年 5 月,邵力子與陳獨秀等人在上海發起建立馬克思主義研究會。 8 月,轉為中共黨員並參加上海共產主義小組。邵力子的夫人傅學文在《水流雲在》一文中寫道:“從五四運動到五卅運動,力子大力支持青年運動和工人運動,竭盡全力辦好《民國日報》及其副刊《覺悟》。這一時期內,作為共產黨員和國民黨左派的力子,據他生前談,‘為了守《民國日報》這個陣地’,中國共產黨的一大和中國國民黨的一大,都沒有去參加。” 【 4 】 誠如毛澤東 1940 年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所說:“那時,以共產黨的《向導周刊》,國民黨的上海《民國日報》及各地報紙為陣地,曾經共同宣傳了反帝國主義的主張,共同反對了尊孔讀經的封建教育,共同反對了封建古裝的舊文學和文言文,提倡了以反帝反封建為內容的新文學和白話文。”毛澤東這裏所指的上海《民國日報》,確切地說應該是指該報從 1919 年 6 月 16 日起 開辦的《覺悟》副刊。

值得一提的是:在 1921 年中共“一大”召開前後,《覺悟》副刊擴大改版,並在 7 月 1 日 的擴版《宣言》中明確提出:要“使本刊於時下的潮流更能盡一點推挽的微力。”並且提出了三條辦刊主張:(一)“提倡真摯的著述”;(二)“破除著譯的藩籬”,強調“隻要是好的著述,無論是中國人做的,外國人做的,一樣地可以使我們思想情感進步”;(三)“歡迎奮發有為的青年”。這個《宣言》分明是為譯述馬列主義敞開園地大門:為培養青年革命者,鼓勵他們創作打亮“綠燈”。整個 7 月,《覺悟》副刊就先後發表了張聞天的《無抵抗主義的我見》、《讀“紅樓夢”後的一點感想》和《人格的重要》;李漢俊的《婦女問題的關鍵》;沈雁冰的《“語體文歐化”答凍儰君》;山川均的《從科學的社會主義到行動的社會主義》; C.T 的《第四階級獨裁政治的研究》;澤民的《看了郭泰氏 < 唯物史觀解說 > 以後》等。特別是當“一大”在嘉興南湖續開之際, 7 月 31 日 的《覺悟》刊出了《再論太樸論主義的選擇》,文中公開宣稱:“我所信的馬克思主義,就是布爾什維克主義,彼底最後目的,就是‘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共產社會,彼底最近手段,就是‘勞農專政’。其他一切與此不對的反對議論,與我都無關係。”此文的應時發表,似是邵力子的有意安排,是在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作公開的理論獻禮。

邵力子以國民黨員和共產黨員的雙重身份長期主持上海《民國日報》直至 1925 年,才到廣州擔任黃埔軍校秘書長、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等職。 1926 年中山艦事件後,蔣介石要求邵力子退出共產黨,邵不願。《上海區委召開“民校”黨團擴大會議記錄》( 1926 年 7 月 11 日 )載:“蔣要許多同誌退出 c.p ,他們都不情願。蔣要邵退出,他說,我本掛名,現如退出,人就說我為飯碗問題,所以不願退出。”北伐開始後,蔣命邵作為國民黨代表赴莫斯科出席共產國際執委會擴大全會。到上海時,中共中央召開歡送會,要邵以純粹國民黨員的身份赴蘇,邵因而退出中共。 【 5 】 1945 年起,邵力子又作為國民黨代表參加國共和平談判。 1949 年 4 月,赴北平和談失敗後,便毅然宣布脫離國民黨。 9 月起便任全國政協委員、政務院政務委員等職,並出席了開國大典。李書城 1948 年就在湖北發起反蔣“和平運動”。 1949 年 5 月 17 日 ,武漢回到人民手中,李書城應邀出任武漢軍管會高級參議。不久,他接到毛澤東主席的親筆信,邀請他“速來京共商國家大事。”參加即將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並出席開國大典。後又擔任新中國第一任農業部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和全國政協委員。 1965 年 8 月 23 日 ,李書城先生因病在北京去世,毛澤東、周恩來、董必武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送了花圈。他的骨灰也放進了八寶山革命公墓第一陳列室。(原名南社與中共“一大”)

參考文獻:

1楊天石、王學莊《南社史長編》309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2柳亞子《南社紀略》217191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3】【4《和平老人邵力子》49頁、15頁,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85年版

5楊天石《蔣氏秘檔與蔣介石真相》153-154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