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妞

土生土長北京老妞,深愛北京,熟悉北京。
博文
北京養鴿曆史悠久,起碼可以追溯到明清兩朝。無論王公貴胄、市井細民,均有熱衷此道者。有人說,是京師漢人的風俗感染了旗人,也有人說,是旗人把喜歡擺養小動物的習性帶給了漢人。大清近三百年的曆史,已使滿漢兩族水乳交融,以上兩種說法均已無從考證。但是,京城悠久的養鴿曆史以及這個行當裏的那麽多的“講究”,應無可爭議的歸屬於老北京的民俗文化[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自從元朝在北平建都,經過明清兩朝一直到民國初年,六百多年的皇皇帝都,人文萃集,在飲饌方麵,真是稱得上膳饈酒醴,盛食珍味,集全國之大成。可是如果有位外省人初履斯土,跟北平人打聽哪一家是地道北平飯館,就是北平老古典兒也沒法指明,說不出來呢!北平人大都有儉樸的習慣,在飲食方麵但求適口充腸,每天能有白米白麵吃著,也就心滿意足啦。真要想換換[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2017-12-27 22:29:11)
過去,牛街回民很講究禮儀,甭管什麽時候碰見長輩或年長於自己的平輩都要打招呼。牛街回民稱呼長輩與老北京的漢民大致相同,但也有自己的特色。由於早年間沒有“計劃生育”一說,父輩間兄弟姐妹及他們的配偶、再往上一輩間兄弟姐妹及他們的配偶等等關係很多,對應這些關係都有特定的稱謂。先說上一輩:“爸爸”、“媽”不用多說,街裏街外都[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淸道光年間,菜市口北半截胡同路東,有一家小有名氣的山東飯館“廣和居”。這一日,飯館的老板見附近的菜店“二和號”來了幾筐鮮菜。就買了一筐黃瓜,讓菜店的黃掌櫃給送過去。這黃掌櫃是個牛街回民,自然不敢耽擱,就趕著卸了一半菜的騾子車來到了飯館。那時候黃瓜是稀罕物,一般老百姓不敢問津,尤其當時是數九寒冬的臘月,這一筐頂花帶刺、湛青[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菊有幽芳,棗有靈黃,月明下,小院廚房。把鮮活料,兌藥材湯,看灶火紅,大廚累,二廚忙。老輩功夫,後輩傳揚,學來了,南北專長。通宵打理,直到晨光,道汁其濃,色其美,味其香。”這首詞牌是“行香子”的詞,形容的是老北京胡同裏的醬肉作坊。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提起老北京的“沙窩門排叉兒”(亦稱“沙窩門焦排叉兒”),估計70歲以下的不少人大概都不知道。就連“沙窩門”就是北京的“廣渠門”,恐怕也有人不知道。但70歲以上的老北京人則不同,起碼他們都知道“沙窩門”就是“廣渠門”。我小時候,胡同裏的男孩子們經常唱一首順口溜,雖詞句不大文雅,倒也不失孩子的天真稚氣,加上句[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老北京的傳統小吃“灌腸”,是一種用料和製做方法都非常簡單的食品。傳說灌腸是把澱粉灌進豬腸蒸熟即可,所以有詩句“粉灌豬場炸得焦”。實際上,現在的灌腸都是直接用澱粉調成稠漿,配之上好的紅曲,上鍋蒸熟後晾涼即成為粉坨子狀的灌腸,吃時用刀切成薄片用油煎。具體做法,我曾經發表文章介紹過,這裏就不重複了。老北京人幾乎沒有不喜歡吃灌腸[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老北京的傳統小吃“灌腸”,是一種用料和製做方法都非常簡單的食品。傳說灌腸是把澱粉灌進豬腸蒸熟即可,所以有詩句“粉灌豬場炸得焦”。實際上,現在的灌腸都是直接用澱粉調成稠漿,配之上好的紅曲,上鍋蒸熟後晾涼即成為粉坨子狀的灌腸,吃時用刀切成薄片用油煎。具體做法,我曾經發表文章介紹過,這裏就不重複了。老北京人幾乎沒有不喜歡吃灌腸[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藕,老北京人也稱之蓮藕、蓮花藕,這種水中生長的植物,其營養價值和功效,人們幾乎說得近乎神乎其神,什麽清熱涼血、益血生肌、健脾開胃、通便止瀉,等等。藕,可以生吃、可以做菜肴、可以做營養價值高的藕粉、可以炸“藕盒兒”、也可以做“藕餡兒餃子”等。藕餡兒餃子,似乎老北京人中吃這種餡兒餃子的並不普遍,但是畢竟有不少人吃。有人說,這[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老北京的城市設計,既有景山萬春亭、鍾鼓樓、四牌樓等精心規劃、刻意安排的傑作,也有不少無心插柳、妙手偶得之妙筆。在熙熙攘攘的舊京街頭,偶爾邂逅這類小品,驚喜之餘,亦能得到許多城市設計方麵的啟示——不妨稱之為老北京的“街頭奇遇”。  萬鬆老人塔是北京舊城內難得的金、元時期的建築遺存。該塔屹立在車水馬龍的西四南大街西畔,位於西[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1]
[2]
[3]
[4]
[5]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