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2016-01-07 19:01:43)
憶青年(一)初中畢業後,部分啟東同學回啟東縣了,因為啟東縣的文化相對比較落後,一般具備初中文化的人回到家鄉可以混個公職,或上個師範學校進修一下當個小學教師,至少可以擺脫繁重的體力勞動。也有部分同學繼續留在崇明縣參加高中升學考試,他們基本上都考取了崇明中學和民本中學。當時崇明中學是江蘇省重點中學,民本中學在崇明縣也是一所不錯的中學。[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6-01-03 18:19:04)
憶少年(二)回到老家半個月以後的一天,我騎著腳踏車去鎮上玩,我們小學時幾個要好的同學聚在一起,大家似乎都長大一些,開始關心起自己的前途來了,擔憂著能否繼續升學讀書,他們都是鎮上比較富裕的商家子女,讀書似乎是他們唯一的出路。他們都知道我的父親和哥哥都在上海,而且我曾在上海讀過小學,他們就是不明白我為什麽不去上海讀中學?當他們知道沒有[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6-01-03 10:08:16)
有感於‘幾壇’遊覽我上網遊覽之初衷是為了解解悶,因為離開了祖國,親朋好友,同事,同學,來到了異國他鄉,又語言的礙障,沒有所能及的事,似乎隔離了這個世界。一度真想‘打朝回府’。後來,感恩節我兒子帶著孫子,孫女來看望我們,見我悶的慌,便建議我上‘海外華人第一大門戶—文學城’網站,並當場為我申請博客,可以在博客上發表博[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4)
石庫門房子裏的故事(六)—乘風涼(納涼)(上) 回憶起六,七十年代上海的夏天,天氣沒有那麽炎熱,那個時候,絕大多數人家家裏沒有電風扇,更沒有空調,居住的房子又沒有現在這麽寬敞。每當夏天的傍晚來臨時,每家人家都早早吃過晚飯,把孩子喜歡乘風涼的地方掃的幹幹淨淨,然後再在上麵潑些涼水,好讓曬了一天的熱量散去,使孩子們乘涼時更涼快。我們[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6)
石庫門房子裏的故事(四)—蘇州爺叔一家 我剛讀大學時,蘇州爺叔也才來這裏不久,當時,他還孤身一人,住在從客堂間攔出的一間才五-六平方米的小房間裏,他穿著平常而整潔一個人默默地很早出去,又一個人默默地很晚回來,幾乎與所有的鄰居都不發生任何關係,偶然遇見鄰居也隻是笑著點個頭打過招呼後出去了或關進了自己的房間。誰也不知道他在哪裏工作?[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我的青年時代(十五)—三線建設(上) 七零年的夏天,我報名參加了三線建設,當時還不到三十歲。這是我主動要求去的,也可以說是被迫去的,隻要你們看過‘我的青年時代(十四)—涉世之初’的博文,你們就知道我參加三線建設的原由了。從其意義而言有三個方麵:首先,參加三線建設是黨和國家的號召,是一件光榮而偉大的使命;就我個人而言是為了[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15-12-28 03:22:21)
我的青年時代(十四)—涉世之初 我在上海參加我國第一艘‘051’蒸汽動力裝置試驗回到大連以後,大連市的文化大革命形勢又有了新的發展,兩派之間的鬥爭日益激烈,軍隊已經進駐工廠,從大門進去的跨越鐵路的高架大道兩旁,搭起了用跳板和木方搭成的台階,一直延伸至廠區大門,台階上站著許多低著頭掛著現刑反革命分子、牛鬼蛇神、狗頭軍師……[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5-12-27 06:36:01)
我的少年時代(一)我小學畢業以後,我家鄉的文化教育比較落後,整個縣隻有兩所中學(啟東中學和大江中學),因此,當時家鄉的許多學生都去同省的文化教育事業比較發達的崇明縣報考中學(全縣有十來所中學),雖然我從來沒有過這個考慮,但是命運之神卻將我送進了去崇明報考中學的行列。有一天,我去餘角鎮要好同學王正的家,他是我小學時四兄弟之一,他家在[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2015-12-25 14:54:07)
童年五我又很快在老家距家1.5公裏的育才初級小學讀三年級,班主任與我家還有點親戚關係,是一位很敬業的年輕男教師,叫邢仲觀。盡管我是土生土長在家鄉,但我在上海讀了二年書以後,我的同學和家鄉的所有人都叫我“上海人”,因為我總是自覺不自覺地講“上海話”,但我與他們都相處的很好。不久,我在那裏發現比我低一年級的班級裏也有一個會講“[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石庫門房子裏的故事(三)—褚哥一家(下) 送走欣華以後,一整天的勞累已經使她疲憊不堪,可是回到屋內看到桌子上一堆待收拾的碗筷和吃剩的殘渣,她隻能振作起精神,收拾整理它們。然後,再安排他們一一入睡時,已經十點多了。這時她幾乎支撐不住了,她拿著一隻小板凳獨自坐天井裏休息片刻,又輕輕地走進房間,拿出一個藥瓶走了出來,再到廚房裏倒了杯涼[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1]
[2]
[3]
[4]
[5]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