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有人提出, CUSPEA 是李政道發起的,和楊振寧無關。 我問了AI。 今早又有我了解和尊重的網友留言說 AI 會“胡說”。 當時因為太忙沒顧上, 下午有閑暇時才又和AI討論。
AI 的回答有變化,或者說對資料中的用詞翻譯嚴格了。我的問題中把“誤導”錯為“舞蹈”,AI還幽了一默。 AI現在認為, CUSPEA 是李政道倡議(initiated),楊振寧深度參與的(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Professor Chen Ning Yang”)。



困惑仍然存在。 上麵 AI 說 CUSPEA 學生施一公、饒毅。 而這兩位應該是 CUSBEA 學生。 網上的消息各自強調自己喜歡的,AI 就不能十分確定, 除非有自己的親身經曆。
無疑楊李都參與了 CUSPEA 的工作。 文章中應該避免用到“發起”和“主導”這樣dominate 性強的詞匯。 這讓我進一步認識到,寫博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 需要情感, 也需要嚴謹。
我覺得不應該過分強調和渲染兩位傑出華裔物理學家的分裂。 既然知道分裂是悲哀, 為什麽要炒作這種悲哀而不是積極地改變悲哀? 況且炒作的人並不了解真相,都是道聽途說。人家兩位當事者都沒說過什麽。 自己窩裏鬥中國人還不夠, 還要諾獎得主互鬥。
下麵是周末時AI的回答截屏。 避免混亂,大家現在請以最新結果為準。


寫文章應該盡量客觀,用事實和數據說話,而不是用自己的觀點忽悠別人。比如,不懂物理和楊李的工作, 就是不懂,而不是隻看別人的評論就惡意攻擊得諾貝爾獎的人。 有網友寫文時使用了傳聞的信息,就明文寫清是“傳聞”挺好的。不懂,就說自己不懂, 可以不寫。 但不能強詞奪理說懂評論就行。
特別是如果把不同意文章觀點的ID 都拉黑了, 而那些ID 並沒有“在評論中留下不友好信息或者類似侮辱性的言辭”,有的 ID 都沒留過評,就被事先拉黑時,那評論客觀性可靠性有多少? 享受一片”讚譽“聲,不是跟頭鑽沙堆裏的鴕鳥一樣,自欺欺人麽?
網上還有混淆 CUSPEA/CUSPBEA 的。 如果有人真參加過 CUSPEA 考試, 真是“CUSPEA 學者”, 希望分享自己的經曆。 在哪裏考得試、考得哪種(P 還是 B)、誰麵試的,試題有什麽? 這些我的親戚都說過。 我還知道更多他那一年考試的試題,和他麵試時的問題。改變一生的事件,親身經曆者很難忘記。
AI 說為什麽大家會混淆如下。搞笑的是它自己也說得不精準,英文和中文的轉換上造成誤解。


寫博是為了記錄自己的生活,同時分享。 不是為了打仗,為了把和自己不同的觀點給消滅,還打著“正義”的旗號。 那樣和獨裁者又有什麽區別? 楊振寧的生命本身就很高,何需拔高?虛榮心人人有之。 想想自己,一個實驗室的實驗員,資深倒是真的,老把自己拔高成副教授, 也不說明是沒有 tenure track 的, 反過來卻過分批評別人。 要親身示範小人常戚戚麽?
美國的 AI 上周末說 CUSPEA 是楊振寧發起推動時。 列出的為什麽混淆的原因挺有道理的。 它給出的美國方麵的文獻記錄(APS - American Physics Society)也有說服力。下麵是當時的 AI 截屏。 今天它再次核實了楊李二人的參與和主導作用(第三圖)。


哈, AI還給我建議。 從事實上看,楊或李參與了CUSPEA 的工作的說法並不矛盾。 這事影響深遠。 李政道是優秀的華裔物理學家,說到底華人並不是隻能幹中餐館、洗衣店、TA、或者在實驗室裏打雜刷瓶子、殺小動物、做導師吩咐的實驗; 華裔可以是堂堂正正的美國博士,真正的大學教授和科學家,也可以得諾貝爾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