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15日在法國愛克斯—普羅旺斯圖書節上,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與中國流亡作家高行健就邊緣問題展開對談。高行健談到自己流亡後的創作經驗,強調“邊緣”的獨立性與自由,大江健三郎則回應說,自己從年輕到成熟階段都感受到處在’邊緣“的矛盾,但邊緣並非終點,而可能是通向另一種可能性的通道。大江健三郎說他小時候成長在一個很偏僻的山村,這個山村開始還有公交車可以通行,後來因為太過偏僻,連公交車也撤銷了,唯一與外界聯通的就剩一座橋了。小橋通往別處,你如果說處在某一邊緣,我則說,邊緣是通往另一世界。他們的對談中文整理稿刊出在2007年第一期的《探索與爭鳴》上。
高行健的小說也是專門寫邊緣人物,他的諾貝爾獲獎作品《靈山》就是通過寫邊緣人物來固守個人微弱的聲音,通過寫人性來達到寫人的普世性。而人性必須通過個人來達到,一旦抹殺了個人也就無人性可言。他說個人無論是指身體,或是情感,或是精神,都無法去製造一個模式。
之所以翻出這麽多年前的一段對談,是由於近期沸沸揚揚的張雪峰翻車事件。張雪峰是網絡紅人,最近因為蹭愛國流量聲稱如果武統台灣他立馬捐五千萬導致負麵反饋。他作為教育網紅,他在為學生選專業提供建議的時候,發表“文科都是服務業,總結成一個字就是’舔’”等極具爭議的言論。張雪峰過去在網絡上逐年爆火來源於學生和家長在人生選擇上的焦慮,也得益於中國這個社會還處於沒有完全市場化和不完全自由的狀況。他的工作就是為那些為未來焦慮的群體提供一些實現他們人生價值最大功利化的建議。如果是一個完全自由的社會,學生選擇什麽專業其實沒有那麽重要,任何專業在社會上都可以找到用武之地。但是中國不一樣,中國的教育製度從來就是在塑造一個個標準化的模版並忽視個體的需求。張雪峰正是迎合了這種群體化的需求,企圖讓每個個體都去追求最大的利益,去考公、考編、去學計算機,而那些學文科藝術類的卻被他貶低。張雪峰在他的專業建議裏幾乎沒有提到的一個類別,就是農業,可能他覺得太過邊緣,他提都懶得提,而我本人就是農業大學畢業的。
選擇讀農業大學當然不是我的初衷,我是高考失利最後掉到農大的。我們當年能夠讀上大學的都可以稱作天之驕子,但是在農大的一次講演會上,有個同學說:“考上大學是我們的幸運,但是考上農大又是我們的不幸。”,可以看見農學類專業在社會上所受的歧視,連我們自己都瞧不起自己。我也是經過了很久都沒有從這種失敗的情緒中解脫出來,隻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才慢慢喜歡上我的專業還有農大的氛圍。我發現農大的課程實際上比較輕鬆,沒有什麽難度,這樣我可以有很多時間發展我的業餘愛好,我開始閱讀文學作品,我搞過攝影,有一段時間還迷上了剪紙。我也慢慢喜歡上我的專業課程,我發現我其實本來就喜歡與大自然打交道,我喜歡花草樹木,更喜歡通過深入地研究它們得到一種心靈的療愈。在農大的日子還有一個無心的收獲就是我建構了自己的情感世界,在愛與被愛裏為我的人生塗抹上了一層最明快的底色。
我發現我的人生其實一直都處在一種邊緣的賽道上,大學畢業分配到一個很不起眼的單位,最後脫離體製自謀生路成了社會的邊緣人,經過社會上的一番摸爬滾打後又移民海外,成了西方社會的一個非主流群體中的一員,我住在遠離大城市的一個小鎮,過著非主流的生活。一路走來,每次偏離正軌時,開始都是誠惶誠恐,到後來確也怡然自得。正是因為這樣的非主流,反而成就了不一樣的風景,應驗了大江健三郎的那句話,邊緣是通向另一世界的橋。
我在業餘時間特別喜歡看韓劇,作為一個中年人,韓劇打動我的不再是愛恨情仇,而是裏麵各種各樣的職業和形形色色的人生百態,在這裏麵每一個職業,每一個人物都有他們個性化的生命力,而不是程式化固有的模版。除了影視劇常見的醫生、律師、警察等職業外,我在韓劇裏還看到了餐飲業、美術、銷售、建築、會計、獵頭甚至還有獸醫等職業。有一個以獸醫為題材的電視劇特別好笑,女主角在為狗動手術的時候,她都一本正經地稱呼狗為患者,動不動就說我們要減輕患者的痛苦,這已經超出了人道主義的關懷了。從各種各樣的職業裏麵,我看到了一個社會自由流動運轉的良性互動機製,也看到了在一個自由的社會裏每一個人的主體性,哪怕再小的一個小人物都有他們存在的價值。我希望中國總有一天成為真正的自由的市場經濟社會,那個時候就不會再有張雪峰這樣的人來為要上大學的孩子權衡每個專業的利弊,也不會所有人看人都盯著學曆、資曆和背景。
今年夏天去日本旅遊,在一座古寺外有一棵紫薇樹華蓋如雲,樹上開著白色的花。我對旅行社的同伴說這種樹大多是開紫色的花,白色花很少見。他們問是嗎,你怎麽知道?我說我當然知道呀,因為我是植物學家,我說完突然感到一絲得意,好像在荒漠裏麵開出了花。
邊緣是通向另一世界的橋
藕香榭 (2025-09-15 17:28:03) 評論 (0)
2006年10月15日在法國愛克斯—普羅旺斯圖書節上,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與中國流亡作家高行健就邊緣問題展開對談。高行健談到自己流亡後的創作經驗,強調“邊緣”的獨立性與自由,大江健三郎則回應說,自己從年輕到成熟階段都感受到處在’邊緣“的矛盾,但邊緣並非終點,而可能是通向另一種可能性的通道。大江健三郎說他小時候成長在一個很偏僻的山村,這個山村開始還有公交車可以通行,後來因為太過偏僻,連公交車也撤銷了,唯一與外界聯通的就剩一座橋了。小橋通往別處,你如果說處在某一邊緣,我則說,邊緣是通往另一世界。他們的對談中文整理稿刊出在2007年第一期的《探索與爭鳴》上。
高行健的小說也是專門寫邊緣人物,他的諾貝爾獲獎作品《靈山》就是通過寫邊緣人物來固守個人微弱的聲音,通過寫人性來達到寫人的普世性。而人性必須通過個人來達到,一旦抹殺了個人也就無人性可言。他說個人無論是指身體,或是情感,或是精神,都無法去製造一個模式。
之所以翻出這麽多年前的一段對談,是由於近期沸沸揚揚的張雪峰翻車事件。張雪峰是網絡紅人,最近因為蹭愛國流量聲稱如果武統台灣他立馬捐五千萬導致負麵反饋。他作為教育網紅,他在為學生選專業提供建議的時候,發表“文科都是服務業,總結成一個字就是’舔’”等極具爭議的言論。張雪峰過去在網絡上逐年爆火來源於學生和家長在人生選擇上的焦慮,也得益於中國這個社會還處於沒有完全市場化和不完全自由的狀況。他的工作就是為那些為未來焦慮的群體提供一些實現他們人生價值最大功利化的建議。如果是一個完全自由的社會,學生選擇什麽專業其實沒有那麽重要,任何專業在社會上都可以找到用武之地。但是中國不一樣,中國的教育製度從來就是在塑造一個個標準化的模版並忽視個體的需求。張雪峰正是迎合了這種群體化的需求,企圖讓每個個體都去追求最大的利益,去考公、考編、去學計算機,而那些學文科藝術類的卻被他貶低。張雪峰在他的專業建議裏幾乎沒有提到的一個類別,就是農業,可能他覺得太過邊緣,他提都懶得提,而我本人就是農業大學畢業的。
選擇讀農業大學當然不是我的初衷,我是高考失利最後掉到農大的。我們當年能夠讀上大學的都可以稱作天之驕子,但是在農大的一次講演會上,有個同學說:“考上大學是我們的幸運,但是考上農大又是我們的不幸。”,可以看見農學類專業在社會上所受的歧視,連我們自己都瞧不起自己。我也是經過了很久都沒有從這種失敗的情緒中解脫出來,隻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才慢慢喜歡上我的專業還有農大的氛圍。我發現農大的課程實際上比較輕鬆,沒有什麽難度,這樣我可以有很多時間發展我的業餘愛好,我開始閱讀文學作品,我搞過攝影,有一段時間還迷上了剪紙。我也慢慢喜歡上我的專業課程,我發現我其實本來就喜歡與大自然打交道,我喜歡花草樹木,更喜歡通過深入地研究它們得到一種心靈的療愈。在農大的日子還有一個無心的收獲就是我建構了自己的情感世界,在愛與被愛裏為我的人生塗抹上了一層最明快的底色。
我發現我的人生其實一直都處在一種邊緣的賽道上,大學畢業分配到一個很不起眼的單位,最後脫離體製自謀生路成了社會的邊緣人,經過社會上的一番摸爬滾打後又移民海外,成了西方社會的一個非主流群體中的一員,我住在遠離大城市的一個小鎮,過著非主流的生活。一路走來,每次偏離正軌時,開始都是誠惶誠恐,到後來確也怡然自得。正是因為這樣的非主流,反而成就了不一樣的風景,應驗了大江健三郎的那句話,邊緣是通向另一世界的橋。
我在業餘時間特別喜歡看韓劇,作為一個中年人,韓劇打動我的不再是愛恨情仇,而是裏麵各種各樣的職業和形形色色的人生百態,在這裏麵每一個職業,每一個人物都有他們個性化的生命力,而不是程式化固有的模版。除了影視劇常見的醫生、律師、警察等職業外,我在韓劇裏還看到了餐飲業、美術、銷售、建築、會計、獵頭甚至還有獸醫等職業。有一個以獸醫為題材的電視劇特別好笑,女主角在為狗動手術的時候,她都一本正經地稱呼狗為患者,動不動就說我們要減輕患者的痛苦,這已經超出了人道主義的關懷了。從各種各樣的職業裏麵,我看到了一個社會自由流動運轉的良性互動機製,也看到了在一個自由的社會裏每一個人的主體性,哪怕再小的一個小人物都有他們存在的價值。我希望中國總有一天成為真正的自由的市場經濟社會,那個時候就不會再有張雪峰這樣的人來為要上大學的孩子權衡每個專業的利弊,也不會所有人看人都盯著學曆、資曆和背景。
今年夏天去日本旅遊,在一座古寺外有一棵紫薇樹華蓋如雲,樹上開著白色的花。我對旅行社的同伴說這種樹大多是開紫色的花,白色花很少見。他們問是嗎,你怎麽知道?我說我當然知道呀,因為我是植物學家,我說完突然感到一絲得意,好像在荒漠裏麵開出了花。
高行健的小說也是專門寫邊緣人物,他的諾貝爾獲獎作品《靈山》就是通過寫邊緣人物來固守個人微弱的聲音,通過寫人性來達到寫人的普世性。而人性必須通過個人來達到,一旦抹殺了個人也就無人性可言。他說個人無論是指身體,或是情感,或是精神,都無法去製造一個模式。
之所以翻出這麽多年前的一段對談,是由於近期沸沸揚揚的張雪峰翻車事件。張雪峰是網絡紅人,最近因為蹭愛國流量聲稱如果武統台灣他立馬捐五千萬導致負麵反饋。他作為教育網紅,他在為學生選專業提供建議的時候,發表“文科都是服務業,總結成一個字就是’舔’”等極具爭議的言論。張雪峰過去在網絡上逐年爆火來源於學生和家長在人生選擇上的焦慮,也得益於中國這個社會還處於沒有完全市場化和不完全自由的狀況。他的工作就是為那些為未來焦慮的群體提供一些實現他們人生價值最大功利化的建議。如果是一個完全自由的社會,學生選擇什麽專業其實沒有那麽重要,任何專業在社會上都可以找到用武之地。但是中國不一樣,中國的教育製度從來就是在塑造一個個標準化的模版並忽視個體的需求。張雪峰正是迎合了這種群體化的需求,企圖讓每個個體都去追求最大的利益,去考公、考編、去學計算機,而那些學文科藝術類的卻被他貶低。張雪峰在他的專業建議裏幾乎沒有提到的一個類別,就是農業,可能他覺得太過邊緣,他提都懶得提,而我本人就是農業大學畢業的。
選擇讀農業大學當然不是我的初衷,我是高考失利最後掉到農大的。我們當年能夠讀上大學的都可以稱作天之驕子,但是在農大的一次講演會上,有個同學說:“考上大學是我們的幸運,但是考上農大又是我們的不幸。”,可以看見農學類專業在社會上所受的歧視,連我們自己都瞧不起自己。我也是經過了很久都沒有從這種失敗的情緒中解脫出來,隻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才慢慢喜歡上我的專業還有農大的氛圍。我發現農大的課程實際上比較輕鬆,沒有什麽難度,這樣我可以有很多時間發展我的業餘愛好,我開始閱讀文學作品,我搞過攝影,有一段時間還迷上了剪紙。我也慢慢喜歡上我的專業課程,我發現我其實本來就喜歡與大自然打交道,我喜歡花草樹木,更喜歡通過深入地研究它們得到一種心靈的療愈。在農大的日子還有一個無心的收獲就是我建構了自己的情感世界,在愛與被愛裏為我的人生塗抹上了一層最明快的底色。
我發現我的人生其實一直都處在一種邊緣的賽道上,大學畢業分配到一個很不起眼的單位,最後脫離體製自謀生路成了社會的邊緣人,經過社會上的一番摸爬滾打後又移民海外,成了西方社會的一個非主流群體中的一員,我住在遠離大城市的一個小鎮,過著非主流的生活。一路走來,每次偏離正軌時,開始都是誠惶誠恐,到後來確也怡然自得。正是因為這樣的非主流,反而成就了不一樣的風景,應驗了大江健三郎的那句話,邊緣是通向另一世界的橋。
我在業餘時間特別喜歡看韓劇,作為一個中年人,韓劇打動我的不再是愛恨情仇,而是裏麵各種各樣的職業和形形色色的人生百態,在這裏麵每一個職業,每一個人物都有他們個性化的生命力,而不是程式化固有的模版。除了影視劇常見的醫生、律師、警察等職業外,我在韓劇裏還看到了餐飲業、美術、銷售、建築、會計、獵頭甚至還有獸醫等職業。有一個以獸醫為題材的電視劇特別好笑,女主角在為狗動手術的時候,她都一本正經地稱呼狗為患者,動不動就說我們要減輕患者的痛苦,這已經超出了人道主義的關懷了。從各種各樣的職業裏麵,我看到了一個社會自由流動運轉的良性互動機製,也看到了在一個自由的社會裏每一個人的主體性,哪怕再小的一個小人物都有他們存在的價值。我希望中國總有一天成為真正的自由的市場經濟社會,那個時候就不會再有張雪峰這樣的人來為要上大學的孩子權衡每個專業的利弊,也不會所有人看人都盯著學曆、資曆和背景。
今年夏天去日本旅遊,在一座古寺外有一棵紫薇樹華蓋如雲,樹上開著白色的花。我對旅行社的同伴說這種樹大多是開紫色的花,白色花很少見。他們問是嗎,你怎麽知道?我說我當然知道呀,因為我是植物學家,我說完突然感到一絲得意,好像在荒漠裏麵開出了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