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one on the Wall -- 看奧斯卡得獎紀錄片 《Free Solo》有感

打印 (被閱讀 次)

一、
“I  am delighted" . 這是Alex  Hannold 在他攀上了頂峰後的唯一發言。除了平靜甚至有些靦腆的微笑,他的整個表情和身體姿勢感覺隻是剛剛從一個雜貨店走出來,手裏剛買到了等了好幾天的汽車雜誌。沒有狂喜、跳躍、脫衣服,也沒有誇張地尖叫,或者跪地的祈禱,就像我們經常在奧斯卡領獎台、奧利匹克比賽,或者歐冠聯賽上經常看到的場景。

你難以想象他剛剛創造了世界紀錄,創造了曆史。他的成就前無古人,到目前還是後無來者。在整個過程中,他不能失敗,他的賭注是生命:如同電影裏麵說的,“這太瘋狂了,就像你參加奧運比賽,但是沒有拿到金牌的懲罰是死亡”。所以如此平靜的過後表現,如此文縐縐的用詞,讓我非常地困惑。

上個周末捏著滿手心的汗,看完了今年的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國家地理雜誌製作的《Free Solo》。全片以跟蹤采訪和現場攝製的方式,講述了Free Solo(無保護徒手攀岩) 傳奇人物Alex Hannold 的經曆、生活,和最後見證他成功徒手攀登加州優勝美地國家公園裏麵難度達到5.1c的酋長岩,總計長度超過3000英尺(900米左右)、全程幾乎都是接近90度垂直無比光滑的岩牆的故事。

這個片子的確有很多得獎的理由,可謂實至名歸。它的製作團隊也同樣驚世駭俗,在拍攝過程中也創造了很多世界紀錄。比如,整個團隊的攝影師都是登山高手,因為攝製此片是如此的高難度和高風險。也間接說明了不是每一個團隊都能拍這樣的主題。當然,關於本片攝影的文章網上已經非常多了,這裏就不再多說,有興趣可以去看微信帖子。不過,很少有人談到片子的敘事上的傑出之處。我印象很深的是它的劇本和敘事手法,倒很像一個故事片。

電影一開始就是Alex 正在徒手攀岩的場景,鏡頭在震撼的航拍全景和緊張的近景之間來回切換,迅速地抓住了觀眾的心,把他們推到了岩石的上空。觀眾感覺似乎在近距離目睹他的冒險。與此同時鏡頭也不時插入Alex的畫外音和演播室訪談。一時間,在行動和背景、室內和室外、動和靜、緊張和放鬆的對比襯托之下,電影營造了強烈的反差氣氛和快速的節奏變化,大大調動了觀眾的好奇心和觀影興趣。

在開始的小高潮之後,影片的節奏變得舒緩,更多的背景介紹、現場拍攝和訪談徐徐展開,講述Alex 的現在和過去,他的想法、他的生活和他的朋友。讓觀眾逐漸了解、感受和接受這個人,讓他成為觀眾情緒的中心,創造足夠的帶入感。

接著電影的情節往縱深發展。雖然作為紀錄片仍然隻能借助於采訪和跟拍,但由於高超的剪輯和處理手法,影片有意鋪陳出了不少的懸念,很像懸疑故事片的平行敘事,包括:
- Alex 的受傷使他的腳踝力量和持久能力減弱,他怎麽迎接新的挑戰?
- 大多數的Free Soloer  都已經死於各種事故,他怎麽證明自己不是下一個?
- Free Solo 這個運動需要內心的平靜和孤獨的生活方式,他女朋友的存在會讓他分心而無法專注嗎?
- 整個攀岩過程中,攝製組都會在他旁邊,這給Alex 帶來什麽樣的期望和心理壓力?
- 酋長岩的難度之大已經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即使訓練的時候,都會經常掉下來。(當然有繩子)。他徒手無保護能成功嗎?

除了這些以外,電影還專門拍了他在2016年的一次放棄的過程。還有在真正發起衝擊之前,女朋友難以承受這樣的壓力開車離開的場景。這些鋪墊既真實又戲劇化,在節奏把握上恰到好處。給觀眾製造了強烈的心理暗示,吊足了胃口。

最後的高潮大約二十分鍾,很細節地刻畫了他攀岩的過程、中途的困難和選擇,以及在旁邊圍繞他的半空中和地麵上的攝製人員的緊張和壓力等等。有了前麵的烘托,這二十分鍾的觀影體驗隻能用驚心動魄來形容。最後的成功讓大家都舒了一口氣。的確,整個過程是奇跡,這個奇跡甚至不屬於他個人,屬於整個人類。他成了我們這個時代冒險的標誌,他是當今人類突破恐懼、心理障礙和自身極限的代名詞。唯一讓我能夠想到的可以類比的,是一百多年前用自己生命衝擊南極極點的前輩們。

二 、
但是,這部電影不是一個簡單的勵誌或者英雄故事,內涵比表麵上的驚險要深刻得多。它是一個探索。這個探索始終圍繞 Alex 而提出的三個問題:
- Alex 是誰(為什麽他成為瘋狂的極限運動的代表)?
- 他從哪裏來(為什麽會選擇徒手攀岩)?
- 他要到哪裏去(他的將來和怎麽樣)?
在高超的拍攝水準和劇本背後,這個劇更希望承載上麵這幾個嚴肅的“哲學終極問題”。可以肯定從本片的構思、腳本到完成階段,拍攝者自己也有一個思考、探索、發現的過程和某種程度的結論。因此在編排上,拍攝者呈現給觀眾的是經過篩選和加工的事實,目的是發掘在表麵的冒險征途下麵更為深邃複雜的心理探索,最後讓觀眾自己得出結論。

在我看來,電影中實際上呈現了三個不同的層麵,來試圖發掘主人公的心理過程。每個層麵相互遞進,有著明顯的內在邏輯關係。

片中首先用了很多訪談和回憶來描述Alex早年生活。他父親如何帶他學習攀岩;他嚴厲的母親要求他們在家隻說法語,她自己則對什麽事情包括兒子的表現似乎從來都不滿意;在他記憶中,他的原生家庭不太溫暖,父親很少和母親交流,父親晚上往往獨自在沙發上看書直到睡著。他們家裏從沒說過“愛”這個字等等。

這些都可能導致了他初高中時代極度的害羞(也可以說自閉)。他曾經自己描述了他作為一個孩子的“黑暗靈魂”和他“自我厭惡的無底洞”。而後來更多的報道裏麵,他也談到了在加州伯克利大學的時代同樣非常不愉快,他沒有任何朋友,沒有和任何人說過什麽話,他像一個修道士一樣孤獨。

可以推測,Alex之所以成為今天的Alex的最初起因,也許正是由於兒時缺乏家庭的溫暖和愛,隨著年齡的成長,他的心理越來越出現了一些自閉、叛逆和障礙的傾向;他有著強烈的情緒,但是作為孩子,在他成長的家庭和學校,他感到受到束縛,無法正常的表達。

這時候的他就像一個火山口,表麵的平靜隻等待著最後的爆發。

影片做的第二個解釋,就是在他青春期的突發事件導致了人生選擇和命運的改變。在19歲那年父親突發心髒病去世,他隨即回到家,孤獨地度過了幾個夜晚。據他自己說,他覺得他父親“死得不值,什麽也沒有幹過什麽也沒有完成”。然後沒有和任何人商量,就選擇了從伯克利退學去爬山。

在青春期的孩子遭遇巨變,由於承受能力弱和心智不成熟,的確有可能突然改變他的人生觀乃至對生命和生死的認識。因此,從這一刻起,他的命運軌跡完全改變了。

仔細想來,輟學爬山這個決定對Alex而言,既是衝動的,又是合理的。首先他一直抗拒上大學。比如一個訪談說到,他是在截至日期的最後一天晚上,才交的大學申請。因此可以知道他與平常人的生活、價值觀,已經存在了深刻得多的格格不入的情緒和想法,他的遁世早有端倪。

而且他當時剛滿19歲,算成年人了,他可以自己做決定,打工掙錢也合法了。一句話,他突然有了選擇的自由。他希望能夠掙脫那種束縛。他雖然仍然孤僻,卻不再迷茫,他開始了自己的嚐試和探索。

Alex 很快發現,孤獨的登山和極限挑戰給了他覺得自己想要的東西。他在回答一個采訪中說到,在登山的時候,“沒有人在評判他。他隻是做他想做的事。他可以成為他想成的人。”在最初的幾年,他沒有任何名氣,也沒有人和他交談。他隻是一個人,開著一輛小客車(van) , 孤獨地尋找攀登的對象,反複地訓練,然後每天晚上忠實地記他的攀登日記。

這是什麽樣的一種生活?在影片中除了上麵的說法,其實比較少談及到他的細致感受。從心理學資料看,參加極限運動的人可能感受到一種強大的、肯定的、超越的原始動力和激情,從而獲得克服恐懼, 或者征服“死亡願望”的那種本能的非凡感受。也因此,他們暫時擺脫受約束尋常社會角色,和自然融為一體,真正放飛自我。

而且,更有很多科研結果發現,愛好冒險和極限運動參與者的腎上腺素/多巴胺/內啡肽激增之間,存在明顯的聯係。極限運動也可以作為一種臨時的抗抑鬱藥,至少在短期內可以提升情緒。

所以,至少可以猜測,攀岩運動為年輕的Alex 釋放了壓力,讓他得到了自我釋放和自我展現的機會,這讓從小一直孤獨壓抑的他,找到了生命的某種意義。或者更加簡單,他感受自己活著或者快樂的方式,就是這些可以短時間大劑量刺激多巴胺或者內啡肽的運動。

我們知道多巴胺是成癮和藥物濫用最相關的神經遞質,因此這種運動就像抽煙喝酒一樣,有著很強的成癮性。這也就解釋了他在過了最初的新鮮階段,在長期的憤怒和壓抑得到了發泄之後,他沒有回頭,卻一如既往地堅持做了下去。

所以可以簡單地說他上了癮。對冒險上了癮,玩的就是心跳。而且,相比其他人,由於他的天賦,他更早地獲得了關注和名利。在第一次爬半月山(Half Dome) 之後,他已經不再是nobody,他有了女朋友,讚助商和大量的粉絲。他成為了一個知名人物,登山圈的大神和偶像。名利很可能也讓他上癮,Alex 畢竟是個凡夫,難以脫俗。

話又說回來,就算如此,對正常人來說的本能是對死亡的恐懼,要超過對快樂和名利的追求。為什麽他偏偏選擇了極度危險的Free Solo ,除了對登山的熱愛以為,除了他能夠High 以外,觀眾們需要更多的解釋。

為此,電影繼續探索。電影呈現的第三個解釋, 是試圖從Alex獨特的個性中和他對生命的態度尋找答案。

綜合電影和其他媒體報道,可以看到Alex是一個聰明、敏感、坦率直接,但是又自我討厭(至少在中學階段)、極度內向和孤獨的人。他的性格可能是矛盾和極端的混合體。比如,他能夠被諾貝爾獲得者成堆的加州伯克利錄取,說明他很聰明。聰明而內向的人,內心應該是非常敏感的。另外一方麵,他女朋友說過他非常坦誠,“坦率的有些古怪”。看他說話講演訪談,眼神其實很單純;極度坦率的人有可能有一種不願意妥協的傾向,同時極度坦率也讓他在技術上受益,如實地麵對細節。而細節的把握常常給心理上帶來超出一般人的自信。

但是他更多的矛盾,體現在他對生死的態度上。表麵上看,他非常理性。比如,他承認,在女友的失誤僅僅讓他從十幾英尺高處摔下來之後,他就體會到了自己的身體是多麽脆弱,由此來強調自己並不瘋狂,他很敬畏和珍惜自己生命。他在訪談中也曾經說過,他如果在攀登中需要擺脫絕境,在所有方案中他絕對不會選擇跳躍,“我不想把我的生命係在一個動作上”,因為風險太大。

話雖這麽說,卻隻能解釋他在技術層麵是小心的,不然他活不到現在。但是他的選擇或者行為卻無疑展示了他真正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宏觀層麵,他似乎從來就不曾覺得保住生命是一件需要考慮的事情。也許由於早年的經曆,自我生命的價值或者他人的價值,在他的人生中沒有能夠正常的體現,他一開始就顯得比較漠然。用他自己的話說,“其實每個人都不知道什麽時候死,每天也麵臨危險。Free Solo 隻是更加的明顯一點”。

在電影中有這麽一段對話:
她的女友問,”你有沒有想過為別人活得長一點?“ 
他的回答簡單幹脆:”為什麽?活得長的目的是什麽?“

對一般人來說,這種想法是非常憤世嫉俗的,難以理解。然而另外一些研究發現,極限運動員可能存在自殺潛意識和傾向。 Dean Potter,一個有名的極限運動員,也做徒手攀岩和低空翼裝飛行,說過在低空翼裝的時候,“就是和死亡起舞,感覺非常好,它將不可能變為可能”。

不過,Alex從沒有說過類似的話,Alex很低調。為了證明自己,他也經常強調真正Free Solo 的死亡率很低,很多人其實死於其他運動。比如Dean Potter,  實際上死於翼裝飛行而不是攀岩。

所以,在很多采訪中,Alex 都會無數次被問到同一個問題:“為什麽要選擇這種,不能有任何失誤,否則就是生命為代價的運動?”,他唯一的解釋就是他覺得隻要準備好了, 就沒有危險。他經常舉例說明他有多麽重視準備。電影告訴我們,為了攀登酋長岩,他準備了四年幾百次重複的攀爬。Alex還在去年TED Talk 演講,比較他自己在了半月山和酋長岩的不同經曆:一次純冒險,一次有著充分準備。

在我看來,Alex 真正的矛盾是,他從來沒有正麵回答過這個問題,他無法自圓其說。事實上,他的練習也隻能做正向的解讀,即他從來隻有成功的方案,沒有失敗的方案。他永遠在回避。這正是讓大眾覺得有悖常理最關鍵的地方,因為全部人類的曆史告訴我們, 沒有不犯錯誤的人,沒有永遠十足的把握。

總而言之,Alex 的為什麽走上這條路,總結起來首先是幼年的家庭生活,導致了人格障礙和心理陰影;而內心長期逐步積累的火山,在偶然事件的觸發下造成人格和人生觀的徹底變化,而衝出了世俗生活的樊籬。在投入這個運動之後,他壓抑的自我得到了表達。再加上他獨特性格、他的智商、嚴謹精神、強大的心理基礎,還有他的的精神/生理上的變化和神經生物學的規律,共同推動他在這項運動中不斷邁進,不斷突破自己的極限,把其他人遠遠甩在後麵。他完全地蛻變、投入、獻身於這樣的人生觀和生活方式中,成為一個職業的Free Soloer。更因為隨著被人所知,所追捧,所定位,他順著既定的軌道發展到了今天。

這一切都是推測,也許沒有知道真正的原因,包括他自己。因為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和世界觀裏麵。這也就像一般人很難理解出家人,或者解放前上海灘的小資產階級很難理解當年離家投奔延安的革命青年一樣。

我們又多大程度了解我們自己呢?


沒有答案,這也是這個電影給人帶來了不安和困惑。作為觀眾我們已經習慣了下結論。在《黑天鵝》這本書裏麵,把人類的這種傾向歸結於大腦的偷懶。記住有關聯有答案的事情比開放的問題要容易地多。

那麽我們先回顧一個相比簡單的問題:Alex為什麽如此厲害?我想我們可以從技術和心理兩方麵去研究。

第一是技術細節上他近乎變態的充分準備和反複練習。在準備階段,他首先需要沉下心來,克製內心想馬上達到目的那種衝動,這在心理學上叫“延遲滿足“。有成就的人都是延遲滿足的高手。然後他需要以極其嚴謹、細致、坦率麵對的精神去分解這個高難度項目的,這裏不能有任何的含糊過關和妥協將就,因為最終隻靠手指、腳掌和牆的摩擦力爬在接近90度岩牆上的時候,就是物理,就是科學,沒有任何虛假的空間。以前對很多珠穆朗瑪峰登山者研究也表明,他們會化數千小時來發展他們的技能,直到他們感覺難度可以控製。

Alex的確是這樣做的。他在各種場合也反複強調,經過幾年的訓練,他會在頭腦裏麵把每一步具體位置都想清楚,也就是說把一個3000尺的攀登分解成幾千部動作。他要保證每一步他都知道怎麽做,手放在哪裏,腳放在哪裏,怎麽切換方向,怎麽移動,做到萬無一失。的確,這樣的過程,有助於降低整個過程的難度和風險,因為你每次麵對的就是那一步。

第二,除了延遲滿足,專門的心理訓練也同樣重要,首先就是提高心理上的承壓能力,讓極限變得不極限,讓危險變得不危險。這並不是在事實上可以這樣改變,但是在心理上必須要達到這個感覺,否則像如我一樣的一般人光想想,就已經抖抖索索心跳加快,還怎麽爬山呢? 也可能就是我們常說的“戰略上藐視,戰術上重視”,換到這裏,就是“心理上藐視,技術上重視”。

電影中Alex 隻是輕描淡寫地說過,為什麽他比別人更能不怕這種風險和壓力。他說唯一的秘訣隻是不斷擴大心理的舒適區(comfort zone )。 這就是藐視,不把危險當成一回事。不過,這個說說容易,估計也就是Alex 獨特人生經曆、性格才真正做得到,這個前麵已經研究過,不再重複。 其實,能夠放鬆還有一個硬性的條件,來自非常充分細致的準備,這點上一般人多少也有類似的體會。所以,身心相互影響,技術和心理必須要相輔相成,過分隻強調一個方麵都不合理。

第三,有了心理上的藐視和放鬆,就可以進入到心理訓練的第二個關鍵:專注。在專注之下,你才能發揮出平時的訓練,或者超常發揮去對付臨時遇見的因素。正如一位自由攀登者所指出的那樣:“Free Solo 它使我處於一個可以集中注意力的位置,並且比我做的任何其他事情都更加謹慎”,“沒有繩索保護攀爬的行為非常有價值,真正迫使我安靜下來。“ 另一位參與者也指出:”這個運動就是一個超級專注而帶來的平靜經驗。” 

可以想見,長期訓練之後由於內心的專注、放鬆、平靜和警覺都得到了延展,他可以越來越不受自己的情緒、期待、對小小失誤或者未予見的後悔心理等的幹擾。這非常像修行中要求的正念,或者說是一種禪定功夫。我們看到Alex的內心不太容易激動,甚至登頂都隻是淡淡的一笑,說明他的確表現出了某種境界。毫無疑問,這是一個混合著天賦,性格和長期訓練的驚人成果。

仔細想想也有道理。修行者經常談到專注和放鬆後,我們的心可以非常強大。再加上Alex把握了所有技術細節,他事實上像一台精密計算的機器,達到了技術和心理的完美結合。如果在長期訓練中的計算是準確的,他就一定能實現它,創造出常人無法企及的奇跡。



但是,Alex 不是沒有爭議的。他從事的極限運動本身,有著天然的巨大危險,一直有著不同的爭論,凸顯出公眾觀點的分化。特別是隨著這部電影的獲獎,肯定有更多的公眾開始去了解和關注它。比如我自己就是一個例子,我以前從不關心極限運動,估計是我比較膽小,極限運動和我自己的價值觀完全沒有交集。而這次也特意看了不少的資料,所以稱為Alex現象應該說一點也不過分。

一方麵,他的攀登代表了一種理想,一種簡單而不妥協和絕對的東西。這是我們平時的生活和心理狀態所缺少的。正因為我們內心有某種聲音,一種在平時單調的生活中渴望變化、冒險或者追求卓越的潛意識企圖,因此我們感覺非常刺激。與此同時,我們也很矛盾,我們並不想自己的孩子參加這活動。

所以,對於一般人來說,隻是一個電影和飯後談資而已,一種新奇的娛樂。但是,如果放任傳媒的報道、跟蹤、談論,我們可能事實上就是在鼓勵這個冒險。我們通過觀看Free Solo,排隊購買這部紀錄片,增加它的票房收入;點擊Alex Honnold YouTube視頻,閱讀新聞報道,閱讀他的書籍,都在鼓勵了這個產品的創造和消費。Alex 顯然有市場,他就是商品。

與其他商品不同的是,極限運動風險太大,讓人無法無視。而在人群的推動和影響下,可以想見有更多的人可能會被激勵,想去嚐試和參與。但是他們能否像Alex 這樣卓越就很成問題了,他們他們更可能會有生命危險。進一步說,Alex本人的危險也一直存在。

比如,媒體的關注和報道本身,和徒手攀登是有天然矛盾的。哲學家傑克·特納認為,“Solo攀登是獨一無二的,與自我直接對抗。一旦你開始擔心其他事情,那注意力的純度就會開始被稀釋。當你擔心你的徽標是否被人看到時 ,這是一種完全不同的體驗。”

甚至拍攝電影的時候,攝製組也存在著這樣的道德困境和心理壓力。攝製組反複提到擔心因為攝製導致他心理受影響而失誤的話,他們有道德上的負罪感;甚至也許隻是Alex自己的原因,攝製組如果親眼見證Alex 在他們麵前摔死,他們心理上也是無法接受的。因此,電影中刻意展示下了2016選擇放棄的那一次,固然有推高整個懸念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想強調攝製組一直在刻意避免影響他,他們希望能夠撇清關係。

同樣的矛盾也發生在Alex自己身上。媒體既幹擾他,他也是媒體受益者。他當然知道,如果沒有被拍攝成名,就沒有這些榮耀,也沒有廣泛發行的紀錄片,就沒有隨之而來更多的讚助商和金錢。岩石上是冰冷的,經過訓練可能不會對他的心理產生影響,但是出名和更多的關注就難說了,說不定會動搖他曾經賴以自豪的禪定或者心如止水的能力。據我了解,除了真正修行成就者,由於他們的智慧到達更高的階段,一般的凡夫很難抵抗這些誘惑和幹擾,哪怕他們的心曾經非常平淨,達到過某種程度的無欲無求。

還有,成名帶來了更多的期望或者更高的要求,這些期望來自Alex自己、公眾和讚助商。要達到這些期望需要更多的訓練、更加專注、更好的表現和去挑戰更困難的壯舉。所以,如果有朝一日 Alex 不慎失足,我們要不要拷問一下,作為公眾和電影製作人是否都是幫凶呢?

一個更難回答的問題是,他的將來會怎麽樣?可能誰也不知道,我想也包括Alex 自己也不知道。但至少有一點我們知道,他是最優秀的和到目前為止最幸運的。沒有人真正記得那些挑戰失敗,而摔下去的人。曆史上是寫給成功者的,哪怕暫時的成功者。

Alex 是傳奇的,他也是孤獨的。無論過去,現在或者將來,他會繼續 Alone on the Wall,這是唯一可以肯定的事實。

freemanli01 發表評論於
曆史上是寫給成功者的,哪怕暫時的成功者。
---------------
我覺得真正的成功者必須超越曆史,也就是說,他其實已經不在意曆史的記錄了,
因為曆史,是庸夫寫的。

心理健康的人,是活在當下的人,活動本身就是他的生命。

牽掛曆史就是被名所累。

一點體會,還需要再看看,這部電影帶給人的啟示太多了。
freemanli01 發表評論於
覺得這個電影裏涉及得幾個人,都跟修行有關。
金自己是喜歡道教的。。。他描述Alex 的 free solo時,說得是:What a mental game...
選民 發表評論於
@greencardwaiting 是, 不過他自己的解釋是在這樣的危險環境中時間常了, 對危險環境的反應自然會慢慢地變遲鈍.
迪兒 發表評論於
昨天才看了這部影片,全程屏息凝神。當時在想,當這樣孩子的父母有多麽煎熬。

謝謝分享如此精彩的影評,不輸電影本身。
greencardwaiting 發表評論於
據說Alex Honnold的腦電波測量結果是他沒有正常人對恐懼和危險的反應。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