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

打印 (被閱讀 次)



“流浪地球“這片子還不錯的,我打75分,家裏ABC們打60分。娛樂角度看,場麵大,特效好,就是千萬不要提拔到弘揚民族精神的高度,我想很多人反感的也是這種宣傳。
這片子就看看特效也可以值回票價了。所以網上看盜版的說電影不好看,也能理解,看盜版就連特效都欣賞不了。而這電影故事薄弱,對人物塑造不夠,沒了特效就沒有太多看點。

當觀眾不能理解人物所作所為的動機,就不能在情緒上產生共鳴,不能被打動。電影裏的人物都不招人喜歡。

1.吳京是最大的敗筆,一個空間站普通的宇航員,不聽指令,沒有集體觀念,這種行為缺陷,導致空間站這條線硬傷太多。別的宇航員沒有家人?就隻有他在意?這麽在意還十年不說話。他一上來就是陰謀論“叛逃“,所以不相信別人,要自己解決,置其他休眠的隊友不顧,置幾十萬受精卵不顧,到處mess up。而他的動機隻是救兒子,其實我寧可他是為了救地球,不然也太自私了。搞笑的是片子中處處有規則,處處提醒他違規,他一概不聽。看見很多評論說這片子表現了中國人的集體觀念,而不是好萊塢式的個人英雄。excuse me,中國人是對集體觀念有什麽誤解?吳京恰恰表現了中國人不守規則,沒有team work,總喜歡在別人背後搞自己一套的作風。把吳京塑造成英雄,我覺得悲哀,這到底是宣傳什麽樣的行為準則?

2聯合政府就是一群傻子,事先不需要溝通,也不好好計劃contingency plan(就是摸著石頭過河的意思吧),事後輕易同意他的亂搞。處處表明了你們不需要參與,我們都已經為你們的命運做好了決定。以聯合政府如此之無腦,倒是能理解吳京的不信任,非要反抗,自己決定命運。這就是文化差異吧,這樣的政府,這樣的人民,在國內看,嚴絲合縫。離開中國的環境來看,就別扭了。另外聯合國官方語言有六種,現在所有文件都保證有這六種語言的版本,所以電影裏麵聯合政府不如直接說中文呢,扭扭捏捏說另外一種語言。然後幾乎美國人就不存在,也挺可樂的。

3.沒有必要把21歲的孩子拔高到人類救星的地步。而且就那麽巧碰上一群軟件也行,硬件也行的人。巧合太多,失去了說服力。其實不如就讓那幫專家被派去做這個點燃木星的任務,倆孩子無意中卷入就可以了。

4.朵朵空洞的廣播完全沒有感染力和說服力,大家回頭參與救援也不能讓人感動。

5. 這個片子對生命的漠視也是個敗筆。地球上一半人被放棄了,一筆帶過,應該有更好的解釋(比如某種沒有來得及應對的災難);吳京放棄久病的妻子,少了掙紮和難過,就隻有計算後的冷血;空間站其他宇航員還能回到地球嗎?其實都是幾十秒就能交代一下劇情,會幫助觀眾情緒上層層推進,然而電影是不在意的。可是另一方麵,電影裏又好像挺在意生命。吳京經過計算能放棄老婆,卻一定要救兒子,懷疑他隻是為了傳宗接代吧?運送火石的關鍵時刻,戶口為了他的家人各種鬧。這些前後矛盾的價值觀,讓我挺困惑的。難道隻有自己家人重要,管他別人洪水滔天?

interstellar比這部電影好看很多,勝在能自圓其說,女兒是科學家,又有爸爸的幫助,她最後得出結果並不突兀。父女之間的感情塑造的也好,對爸爸的思念,後來怨恨,再後來和父親相見,都合乎情理。這片子裏對戶口的怨恨塑造得不夠。所有人的行為都是導演在“ tell“,堆砌了幾件事情,然後你們就感動吧,哭吧。一個好故事是自然而然的帶人沉浸劇情。


其實大劉的原著還更好一些,烏合之眾的盲目與悲哀,雖然灰暗,倒是直擊人性的弱點。再說原著是短篇,bug不多。要另起爐灶,改成長篇英雄故事,導演講故事的功力不夠,細節缺失。而且導演講的吳京就是大劉書裏的反派啊:不相信政府,隻相信陰謀論。吳京就是一個反政府的角色,也或者是反政府的孫悟空形象,這裏麵倒是能看出中國傳統文化的深遠影響,也挺有意思。

Bruce Willis有一個老片子,ArmAgeddOn,是說一個行星要撞地球,緊急培訓了一批沒有什麽文化的建築工人上行星安置炸藥。看流浪地球就想起那部片子,也是一群人犧牲小我,保衛地球。好萊塢的洗腦方式更加自然一點,中國的電影比較生硬,可能也和我們從小到大受到的填鴨式教育有關,電影裏看到太陽都快毀滅了,中國還是那樣的教育,有點震驚。我們都逃不出自己認識的局限。




我其實覺得“流浪地球”是災難片,不是科幻片。未來世界的各種場景,比如地下生活,比如那個莫名其妙難開的卡車,比如那架飛機,都不太體現出未來感。也還是細節不到位的緣故。

期待中國電影能把一個故事講好,做到讓人不知不覺流淚的地步。砸錢在特效上,反倒是最容易實現的。

周末和朋友討論了一下,覺得這電影不值得75分,所表現的價值觀扭曲,又得到如此廣泛的叫好,讓我對中國電影比較悲觀。文化最終要打動人,還是要關注生命,尊重生命。周末重新看了電影Arrival,是2016年最佳科幻片,“流浪地球“和這部電影的差距不在特效,而在無法改變的價值觀。Arrival並沒有特別大的場麵,電影的氣氛層層推進,有很多閃回,讓人困惑。最後雖然謎底揭曉,但是並沒有全部說出來,而留白之處,不是讓人猜測辯解,而是思考而流淚。我認為這才是中國電影應該努力的方向。

Arrival是根據一位出生在紐約的華裔科幻作家,Ted Chiang,的短篇小說改編。今年準備讀幾本他的書。

樂學樂遊 發表評論於
回複 'cng' 的評論 : 我沒有看過原著,需要補課。Arrival電影全靠演技和故事,打動了我。
樂學樂遊 發表評論於
回複 'joycewu12' 的評論 : 等著你的博文
joycewu12 發表評論於
我上星期天看了這部電影:ok.
準備寫一篇博文。
cng 發表評論於
我以為ted chiang這個arrival, 似乎不適合改編成電影。它涉及的問題比較抽象,用電影語言述說,有點不知所雲。
nightrider 發表評論於
@westshore:

Agree with your argument on the earth rotation. In fact, there is no need to arrest the earth rotation. The earth engines can simply burn and vector thrust (angle) in sync with the earth rotation. This will impart translational momentum to the earth and push it out of its original orbit, while maintaining its original rotational speed and direction.
樂學樂遊 發表評論於
回複 'westshore' 的評論 : 謝謝你這樣認真留言。我周末和朋友們討論了這部電影,把博客也修改了一下。
這部電影小bug特別多,影響觀感。另外價值觀的問題無法改變也無法修補,這是我對這部電影最失望的地方。
樂學樂遊 發表評論於
回複 '菲兒天地' 的評論 : 期待你看完後的評論
樂學樂遊 發表評論於
回複 '飄蕩粒子' 的評論 : 謝謝推薦。我很喜歡arrival,和這部片子是鮮明對照,場麵不需要很大,故事不需要太滿,留白的故事後,讓人深思流淚。我找找你推薦的電影看看。
westshore 發表評論於
這個確實算是科幻片,隻不過多數科幻片是災難片。
演員太“演”了,大概也是因為演員都是不那麽知名的緣故。
聯合政府說的是法語,不是俄語,吳京那個搭檔是俄國人。
影片裏一開始就說明所有人都有自動翻譯耳機,戴上後自動sync,因此不在乎誰說什麽語言。
影片的災難表現在木星引力下地球流浪計劃收到的幾乎無法逆轉的情形,和如何解決的方式,不可思議的方式,這部分屬於科幻部分。
災難下人們共濟的模式,很常見的表現方式。
硬傷是在科學常識上,地球是不能讓其停止自轉的,否則會失去地球磁場導致宇宙射線在第一時間殺死所有生物,地球也會失去大氣,這種傷害不是木星引力的破壞能比的,在到達木星之前很久以前地區上就沒人了。
影片以科幻的名義假設了很多前提,燒石頭就可以獲得近乎無限的核能是這部片子的不可少前提。如果能源不是問題,食品與氧氣都可以造,但我還是認為無法解決宇宙射線問題,藏在地下也許可行,但出地麵絕對不能裸露任何皮膚。
影片關於一個孩子想到點燃木星的主意也不算敗筆,畢竟他並不是唯一這樣想的,以色列先想到了,但計算證明沒能力實現。事實上影片裏也確實失敗了,也就是並不是大人們不如孩子。
隻不過沒人想到要使用空間站的自殺模式罷了。
飄蕩粒子 發表評論於
如果你喜歡Arrival,另一部美國科幻片 《湮滅》也很值得一看,是我近年看過的最好的科幻片。
菲兒天地 發表評論於
還沒看呢,謝謝介紹!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