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聰明的真正原因 --- 斯坦福教授的最新發現

恰似遠來的紅葉,懷著一片赤子癡心,或思鄉長嘯,或感時歎詠,或壯哉抒誌,或相思寄情,喜怒哀樂,無不聚於晨空的筆端,無不融於雲廊的書箋。
打印 (被閱讀 次)

孩子聰明的真正原因 --- 斯坦福教授的最新發現   (ZT)

去年全球獎金最高的教育獎項 " 一丹獎 " 公布的獲獎名單中,斯坦福大學卡羅爾 · 德韋克教授榮摘獲一丹教育研究獎。

德韋克教授提出了人的思維方式分為兩種,一種是成長型思維,一種是固定型思維。在她看來,一個人擁有成長型思維,將樂於接受挑戰,並積極地去擴展自己的能力。而這也是未來發展最需要具備的能力。

那麽,你知道你的孩子是固定性模式思維,還是成長型模式思維呢?

8 張圖分辨思維模式是固定型 OR 成長型 ?

固定思維的人:規避挑戰       成長思維的人:歡迎挑戰

固定思維的人:害怕變化       成長思維的人:擁抱變化

固定思維的人:關注限製       成長思維的人:尋找機會

固定思維的人:對改變現狀無能為力      成長思維的人:總認為凡事皆有可能

固定思維的人:不容易接受批評       成長思維的人:珍視反愧主動學習

固定思維的人:喜歡留在舒適區       成長思維的人:喜歡探索新事物

固定思維的人:有時候覺得努力是無用功        成長思維的人:認為每次失敗都是一堂課

固定思維的人:認為畢業後無需過多學習        成長思維的人:認為學習是終身的事業

“成長型思維”的人,未來可能取得成功

德韋克教授

人是教育應該關注的重要對象。本次獲獎者德韋克教授提出的 " 成長型思維 " 就是從人的角度探討不同的思維方式對世界的影響各異,並將自己遠見性的想法總結成《終身成長:重新定義成功的思維模式》一書。

在她看來,人類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思維方式其實蘊含了無限的能量。而一個擁有 " 成長型思維 " 的人,未來更有可能取得成功。

這個結論,甚至被美國大西洋月刊等媒體評價為 " 考試驅動型社會的一股清流 ",因為孩子學習的內驅力被忽視了太久,而德韋克的這個觀點,恰恰讓孩子將重點重新放到自己的學習動機和心態上。

如果我們認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是一成不變的,而整個世界就是由一個個為了考察我們的智商和能力的測試組成的,我們擁有的就是 " 固定型思維模式 " ( fixed mindset ) 。固定思維的孩子往往害怕失敗,擔心自己看起來不那麽聰明、比較笨,而拒絕接受挑戰、麵對困難,由此他們的發展潛力會受到限製。

而如果我們認為所有的事情都離不開個人努力,這個世界上充滿了那些幫助我們學習、成長的有趣挑戰,我們擁有的就是 " 成長型思維模式 " ( growth mindset ) 。那些成功孩子的思維模式就屬於成長型的。他們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改變智商和能力,相信自己的潛力是未知的,困難和失敗隻是幫助自己進步的挑戰,他們對學習充滿熱情 ...

且當孩子每一次突破自己的 " 舒適區 " 去學習新知識、迎接新挑戰,大腦中的神經元會形成新的、強有力的聯結,長久下去,他們變得越來越聰明。

也就是說,成長型思維模式不但決定了孩子麵對困難和挑戰的積極態度,還將通過激發更活躍的大腦活動,提高孩子的智商。

德韋克 教授還在很多其它領域發現了兩種思維模式的差異存在。在兩性關係中,成長型思維的人會尋找那些讓他們變得更好的伴侶,而固定型思維的人則更傾向於找那些允許自己停滯不前的人。

如何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模式

更為關鍵的是,德韋克教授的研究結果證實,一個人的思維模式是可以改變的。或者說,成長型思維模式是可以教育和培養的。

她給出了一係列的成功案例。South Bronx 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在接受成長型思維模式的教育和訓練後,在短短 1 年的時間內,數學測試成績就從墊底迅速上升到紐約州第 1 名。

我們到底怎麽培養孩子的成長思維 ?

德韋克教授說,不困難,一些很小的幹預,就能產生塑造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作用

比如,更加明智地表揚孩子。不要表揚孩子的智力或能力,不要給孩子貼標簽。讚美孩子的天賦而非他的努力、策略和選擇,可是在慢性地扼殺他的成長型思維哦 !

不要用類似 " 這幅畫太棒了,你就是我們的畢加索 !"、" 寶貝,你太聰明了 !" 這樣模糊從語句表揚孩子。這樣做並不會增加孩子的自信心,讓他們學的更好,反而會使孩子認為自己被重視、被表揚僅僅是因為智商。

最終的結果是,他們會拒絕接受挑戰和承擔風險,擔心搞砸了,自己看起來 " 不聰明 "、" 很蠢 ",長此以往,他們慢慢失去了對學習的積極性。

對孩子的表揚一定要具體明確,要表揚過程而不是結果,比如他的努力、專注、堅持、創意、策略等等。

美國大學教授瘋狂吐槽,我最反感學生做這幾件事!

為何我養不出一個樂觀自信的孩子?也許你該聽聽兒童心理學家的支招!

爸爸媽媽們為什麽要去在意孩子的智力 ?

 

富春江南 發表評論於
讚好文!
胥鈞屏 發表評論於
回複 'westshore' 的評論 :

謝謝你的留言。

多出去走走是個好辦法,可以促增孩子的好奇心,提高他們探求知識的欲望。

westshore 發表評論於
其實就是培養孩子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人類發展科學的動力,那麽對於孩子也是一樣。
因此帶著孩子去旅行,或者接觸自然,或者經常去不同的博物館,圖書館。。。這些內容都會給孩子留下不同深度的印象。真實看到的與網上看到的不是一種刺激,因為沒有互動和現場刺激,而孩子到了高中後就開始更多使用網絡來了解世界了,趨同心理導致的,也是因為忙,因此這種刺激好奇心的過程是在三四歲開始,到十五六歲,否則就晚了,什麽歲數幹什麽事情。
我們當時定下的規矩就是每個周末必須出去,不論去哪兒,反正一定要出去,最差也能去博物館。
胥鈞屏 發表評論於
回複 '唐西' 的評論 :

你說的太好了, “其周邊的朋友圈” 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可變性的因素。 近墨者黑,近朱者赤。
因此,孟母三遷。
唐西 發表評論於
百分之三十天生,百分之七十是後天的培養和努力。
一個人的思維模式是可以改變的。或者說,成長型思維模式是可以教育和培養的。
德教授說得好。
孩子的成長有三個點,非常重要。家庭,學校和其周邊的朋友圈。
胥鈞屏 發表評論於
回複 '無法弄' 的評論 :

是的,你提到的都是最重要的基本。其實,這些也是智力持續發展的基本要素。
胥鈞屏 發表評論於
回複 'SCNC' 的評論 :

牽涉到曆史上的問題,好像遠了一點。

教育孩子,還是要做到德智體全麵發展。


胥鈞屏 發表評論於
回複 '漂亮姑娘' 的評論 :

你說的很對,智商與情商是相輔相成的兩方麵。

如果要鬥的話,在一般情況下,智商是鬥不過情商的。

SCNC 發表評論於
智商和情商一樣是有先天的因素和後天的努力因素。但都要在人品的構架內來討論的。特別是情商。人品不好,情商和智商特高的話,就很容易成為像武則天那樣的人。滿腦子是算計和陰謀。在當時的人看來,還同情她,她的女兒死了。人品不好,他有高智商,在外人看來,他隻不過是低智商。所以啊,ai 是不可能取代人的,因人可以高低,真假難辨。
無法弄 發表評論於
要培養孩子的意誌力,好習慣和興趣,至於發展都是基於這些。
漂亮姑娘 發表評論於
智商高的情商一般都低,所以不要老指望智商
胥鈞屏 發表評論於
回複 '天涼好秋' 的評論 :

謝謝你的支持。

小學時中學時,看到出類拔萃的人不計其數。 這樣的正反例子現在都顯示出來了。
現實一直在教育我們。


胥鈞屏 發表評論於
回複 '武勝' 的評論 :

哈哈,“不然的話,我覺得那個擅改人胚胎基因的家夥倒是蠻符合“成長思維”的。 ”

敢為天下之大不韙,是需要巨大勇氣的,需要冒險的。

槍打出頭鳥 -- 曆來如此,

胥鈞屏 發表評論於
回複 'biglow' 的評論 :

真理曆來都是簡簡單單的,甚至有些人看來膚淺的。

但是,其中個味,各人來品。

各種各樣的人可以品出各種各樣的味。 此乃放之四海而皆準。

胥鈞屏 發表評論於
回複 '路邊的蒲公英' 的評論 :

從“洋雞湯” 中可以悟出真理,再付諸實踐,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不會差。
胥鈞屏 發表評論於
回複 '清漪園' 的評論 :

不錯,智商卻有先天遺傳的因素,但是,高智商的人也必須後天努力和機遇。

生活中,孩時智商高的,長大默默無聞比比皆是。
天涼好秋 發表評論於
同意這個觀點,在生活中也見過正反麵的例子。
biglow 發表評論於
這個教授的所謂發現好像很膚淺。
路邊的蒲公英 發表評論於
洋雞湯
武勝 發表評論於
思維模式比較複雜,同一個人不同的方麵也可能有不同的思維模式。比如一個科學家在專業領域銳意創新,但在人文方麵十分保守。而且不能說任何時候都是改變、進取和追逐新事物比較好,那本身會成為一種固定思維。還是應當“有所為,有所不為”。不然的話,我覺得那個擅改人胚胎基因的家夥倒是蠻符合“成長思維”的。
清漪園 發表評論於
謝謝分享!這也是一家之談,隻說後天培養,而沒有談先天遺傳部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