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薯情懷

打印 (被閱讀 次)

紅薯情懷

  窗外白雪飛舞,天寒地凍。取些木柴在壁爐裏玩火取暖,順手用鋁箔包上幾塊紅薯放在裏麵烘烤。片刻,爐中飄出了紅薯的甜甜焦香,彌漫在整個房子的空氣中,沁人心脾。剝開後,那桔紅亮麗的色澤,甜糯綿軟的感覺和甜焦混合的香氣令家人垂涎欲滴。可是,於我,卻勾起了我往日人生對紅薯的愛與恨的感懷。

  紅薯,也有人叫地瓜,家鄉人叫番薯。從“番”字看,可知是泊來品。其實番薯引進到中國的時間並不長。由於產量高,能生長在貧瘠的土地,在中國南方廣泛播種,尤其是三年饑荒之後,南方的絕大部分土地都種上了紅薯。 平原地區有水田,有稻米收成。丘陵山區全靠紅薯為主食。他養育了幾十代人,為解決國人的肚皮問題作出了不朽的貢獻。

  我的家鄉地處江南丘陵地帶,雖然靠山傍海,物產豐富,但耕地不足,水田更少。在豐年尚足以供養當地的住民,荒年則會不裕。人們在山坡上,溪溝邊,隻要能長草的地方,都能開墾出土床,種上紅薯。哪怕是隻有一平米大小,也能種上幾株。

  每年的白露秋分時節,人們開始挖紅薯鮮吃,豪華一點的加進少許梗米一起煮。此時,家家戶戶歺歺是鮮挖的紅薯。至霜降,紅薯完全成熟,農民們全力刨地挖薯,農村學校也放二個星期的農忙假,讓孩子們幫忙收成。主要工作是挖薯,清洗,去皮,刨絲,曬幹成“番薯絲”,存藏為經年的充饑主糧。

  鄧小平第三次出山前的新中國,土地由生產隊集體耕種,農民出工記工分。糧食收成後按工分和人口進行分配。沒有勞力出工的家庭要出錢才分到口糧,我家就是這樣的“投資戶”。

  每次生產隊分糧時,小隊的記工員都會根據每戶的勞工,口糧來分配當天的鮮濕收成。我在讀小學時,常在記工員旁邊看他算帳,大致知道哪家是大戶,哪家能分多少。平時多勞力大戶能分七堆八堆,我家隻有一堆二堆。有一次,我家分了三堆,大戶人家也是三堆,與平時不成比例,明白不過來,問母親緣由,母親告訴我,因為今天的紅薯全是蛀蟲。我頓悟到人世間是有不公平的,這也是我人生啟蒙中關於世態人心的第一課。

  在深秋初冬,大約二個月的時間裏,天天可以吃鮮紅著。其餘的十個月,就要吃哪被刨成絲曬成幹貯藏的“番薯絲”。其難吃的程度和狀況今天找不到一個詞匯去描述。難吃,難吃,就是難吃。

  日複一日,年複一年,每天咽著這難以下咽的番薯絲,我厭它,我恨它。哪一天我能不吃番薯絲,隻吃白米飯,一定是我最幸福的一天。我渴望著這一天,期盼著這一天,我兒童少年時的夢想就是如此簡單,這麽真實。

  日複一日,年複一年,每天咽著這難以下咽的番薯絲,我長大,我長高。在溫飽線上,是它喂育我的生命,是它滋養我的成長,是它喂養了我祖輩十幾代遠離饑苦。如此大恩大德之天物,我豈能褻瀆,哪敢輕蔑。

  紅薯,我聞之色變;紅薯,我敬而遠之。

  現今當下,紅薯已被視為最健康的食物,連當年喂豬的紅薯葉也看成是最養生的食品。每當生長在城裏的親友向我述說烤紅薯的美味,吃紅薯的益處時,我也隻能嗬嗬。他們哪裏知道,不吃紅薯,曾經是我最大的人生理想。

京工人 發表評論於
我小時候因為家裏都是男孩糧票定量不夠吃,而一斤糧票可以在糧站買7斤紅薯,父母就總是買紅薯充數。我們一抱怨母親就會說,要餓肚子還是吃紅薯,我們沒有辦法,要吃飽,所以就總吃紅薯。
Diana-Sun 發表評論於
我的老家福建也是把山芋稱作番薯。姑媽嫁到山嶺地帶,土地貧瘠隻能種花生和番薯。以前,條件不好,我去看望她時,她覺得沒什麽好招待我。見我真心喜歡吃(鮮)番薯,就挺高興的。隻是她送我們的番薯幹,就是您說的番薯絲,我也不能欣賞。不過現在老家也把番薯加工成紅色透明的番薯條,做零食很好吃。
greencardwaiting 發表評論於
想起我爸。無論你怎麽說吃粗糧好,他就一句話,“我這輩子不要再吃粗糧了。”
xubingqing65 發表評論於
向你學習!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