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沈香

歲月沈香 名博

為什麽他的出現成為了心理學史上的裏程碑?

歲月沈香 (2025-07-05 06:17:57) 評論 (78)
心理學史上的裏程碑(十四)

野孩子的進化之路

1800年1月,在一個寒冷的日子裏,一個裸體男孩顫抖著,漫無目的地走進了法國南部阿韋龍地區的一戶農家。盡管男孩看起來已有12 歲左右那麽大,但他不會說話,不了解人類行為舉止,也不能意識到自己的行為。他,就是在兒童心理學發展史上很著名的野人 —- 維克多。



維克多很快被人們帶到了巴黎,幾位心理學專家對他進行了檢查,其中一位專家宣稱他是一個“先天性白癡”。隨後,他又被送進法國巴黎聾啞研究所。該研究所所長是一名內科醫生,名叫讓·馬克·加菲帕爾德·伊塔德(Jean-Marc-Gaspard Itard),他對這個野孩子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為他取名維克多(Victor of Aveyron)。





在人類的曆史上,野人或野孩子的出現並非罕見,維克多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那麽,為什麽他的出現能成為心理學史上的一個裏程碑呢?

這是恰逢時機的相遇,維克多的出現正是哲學與科學思潮的交匯。據了解,十九世紀初,歐洲正圍繞著“人性本質”、“文明起源”、“先天與後天教育”以及“社會化”等問題展開激烈的爭論。哲學家和科學家們渴望了解:人性中到底有多少是與生具來的,又有多少是後天習得的?於是,野孩子自然被認為是最好的實驗品,仿佛為這場爭辯提供了一個“天然實驗對象”,因為他從來沒有受到過人類社會的任何影響。

伊塔德接觸了維克多之後不久,他並不同意上述專家的論斷,他相信,維克多所顯示出來的缺陷並非源於生理,而是源於長期跟人類社會隔絕,而且應該能通過再次的社會化和教育得到恢複。於是,維克多成為了伊塔德測試教育力量的案例,伊塔德試圖通過係統訓練,讓維克多成為“正常的男孩”。

維克多能否最終成為正常的男孩?

伊塔德和助理一起對維克多進行了長達五年的訓練。

伊塔德首先想弄清楚維克多為什麽一個人在野外生活?他在野外到底生活了多久?當人們發現他時,他的身世不詳,沒有人知道他是怎麽被遺棄在森林裏的,也不知道他在野外到底呆了多久。根據維克多的行為和身上的大量傷疤,伊塔德得出結論,維克多可能在兩三歲時就被遺棄了。維克多的脖子上還有一道傷疤,看起來是被利器劃傷的,而這可能是他原來的監護人企圖謀殺他的結果。所以,伊塔德最終得出結論,維克多可能有近十年沒有接觸過人類了。

伊塔德認為,處於純粹自然狀態的人要比許多動物都要低等,因為人類的孩子在獨處時,無法正常發育。這裏的純粹自然狀態指的是完全脫離人類社會和文化影響的個體,就像維克多這樣的人。

我很認同伊塔德的這一觀點,人類嬰兒在完全自然、孤立的狀態下,無法像許多動物那樣依靠本能生存和發展。而動物的幼崽通常具備更多的本能行為,它們能夠在沒有父母教導的情況下生存(如覓食、避敵等),比如,鹿的幼崽出生後很快就能站立和奔跑,鳥類的雛鳥在孵化後不久就能跟隨父母學習覓食。可是,人類嬰兒則完全需要成年人幾年的照顧和訓練才能開始在語言、工具使用和社交能力等方麵得到發展。

伊塔德給維克多製定了適合維克多的一係列教育計劃。首先,從訓練他走路開始。當他被人們發現的時候,他的行為非常像一隻野獸,他不會正常的走路,而是小跑或疾馳。然後,伊塔德訓練他一些生活基本技能,比如,吃飯、穿衣、點蠟燭、擺餐具等等。與其同時,伊塔德給維克多提供一個社交環境和愉快的生活環境,從而引起他對人類社交生活的興趣。伊塔德認為,人類的發展是生物本能和社會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而人類更依賴後者。



伊塔德想通過一些社交生活來喚醒維克多對環境的敏感和反應。他的目標是通過給維克多新的需求和增加社會接觸,來增加他的思想範圍。

伊塔德和助理教維克多說話,認字,教他用字母拚成單詞;教他如何與人打交道;教他如何表達情緒和情感,也教他如何有同理心。



通過五年的係統教育和訓練,維克多後來可以正常走路,可以自己穿衣吃飯,也可以幫忙做一些簡單的事情。最可喜的是他能產生情感。維克多在接受教育之前,完全不習慣人類社會生活,對周圍的人漠不關心,對其他人沒有任何的情感期望,沒有任何的情感表示。然而,訓練不到一年的時間,他開始接受周圍的社會,他對照顧他的家庭教師表現出了情感。她不在的時候,維克多會去找她。最終,維克多表現出了對照顧他的人的感激,也慢慢表現出了同情他人。

維克多的社會行為改變似乎顯示出伊塔德對他的教育是成功的。其實,維克多最終沒有變成“正常男孩”,他的進步還是有限的,各個方麵依然達不到正常同齡人的水平。

更為令人失望的是,五年的訓練始終沒有讓維克多像正常人那樣說話,他在40歲最終去世的時候,仍然一句完整的話都不會說。

然而,維克多失敗的案例並未因此而失去價值,伊塔德從中提煉出兩大影響深遠的結論:

第一,人類某些能力(如語言)的發展有關鍵期,錯過後將難以彌補這個結論對以後的兒童心理學家的理論研究有啟發作用。

第二,人類的發展高度依賴於社會和文化環境。人類作為“社會性動物”的本質,教育和社會化在人類發展中起到核心的作用,尤其人類的早期教育和社會化非常重要。

野人維克多的案例讓我想起了一句中國古語三歲定八十(《柳莊相法》),用現代語來理解就是,幼兒在3歲前的經曆和所受教育對其性格形成有重要影響,如果在這個時候給予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培養出良好的品德和習慣,那麽,他長大後就更容易成為一個有道德、有智慧的人。

我曾看過一份研究報告,上過幼兒園和沒有上過幼兒園的孩子在適應能力、社交能力、情緒管理和學習狀態等方麵都存在明顯的差異。在這點上,與伊塔德的發現不謀而合,進一步驗證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盡管當時的伊塔德很不情願地承認他對維克多的教育是失敗的,但是,他的這兩大結論對兒童發展心理學和教育學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1970年,法國導演弗朗索瓦· 特呂弗將維克多的故事搬上了熒幕,拍成了電影《野孩子》(The Wild Child ),向世人展現了一個野孩子的進化之路。



《親愛的你啊》這首歌是電視劇《無盡的盡頭》的主題曲,原唱是任素汐。博友曉青和花似鹿蔥都寫了這部電視劇的劇評。我還沒有看這部劇,但學會了這首歌。今天我翻唱這首歌,希望大家喜歡。



親愛的你啊 我們好久沒見

有沒有長大一點 破舊的以前

走不出的漁灣 停在荒草漫天

那時家裏麵 媽媽總在掩麵

窗外酒氣彌漫 你想你打算

忘掉滿身斑斕 長出翅膀飛遠

孤單繞著思念 流淌著的不安

每一步每一晚 踩住了 夢魘

你會翻過山 看到萬丈晴天

飛鳥正越過海麵 你會迎著風

放著膽唱著歌 把風景都看遍

你會翻過山 看到萬丈晴天

飛鳥正越過海麵 你會迎著風

放著膽唱著歌 把風景都看遍

你會翻過山 看到萬裏平原

天光正穿過雲間 你會握著拳

赤著腳流著汗 攀過千難萬險

呃… …

窗外有小孩 哼哼唱

水聲蕩 遠去了一隻船

謝謝大家閱讀和聽歌!祝大家周末愉快!

前段時間一直有謠傳,有個預言家預言,2025年7月5日日本和台灣將有一次“毀滅性的大地震”,這段時間飛往日本旅行的人大大減少。昨天開始,在美國的親戚們都紛紛表示關心和關注,要我和先生做好準備:)哈哈…今日(7/5)還沒有結束,我在等待著…

7/5 寫於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