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何深愛美國
——一位移民的製度情書
一、不是血緣,而是誓詞
我不是在這片土地上出生的,但我選擇在這裏宣誓效忠。
我曾逐句背誦《獨立宣言》。那些寫在羊皮紙上的話語——“
我家門前斜插著一麵星條旗。不為標誌身份,也不為表達立場,
我是美國公民。這不僅是一個身份的轉變,
二、語言中的製度認同
許多人通過文件成為國民,而我,是通過語言與文本完成了認同。
我曾全文背誦《獨立宣言》《權利法案》和《葛底斯堡演講》。
這些文獻不是抽象理念,而是製度運作時的錨點。
製度,不隻存在於法院與國會,也存在於語言中。
三、生活中不動聲色的表達
我並不擅長公開表達情感。很多時候,我選擇讓生活來表明立場。
我掛國旗,不為他人看到,隻為內心有據。
在職場、或在休閑娛樂區,我和各種背景的人相向而行或並肩前行。
認同不一定要高調表達。有時,一個小小的物件,
四、不是“洗腦”,而是主動的選擇
有朋友說我“被洗腦了”。我未作回應。
在他們看來,一個成年人會主動認同並融入另一種製度,
我願意洗去對權力的恐懼,洗去對等級的依賴,洗去那種“
這不是“洗腦”,是“洗心”——以清醒取代順從,
五、不完美,但可修正
我從不認為美國完美。它有其曆史的沉屙,也有現實的爭議。
但我認同它的機製:當製度偏離時,有渠道糾正;當權力濫用時,
愛這個國家,不是因為它從不犯錯,
六、旗幟之下:選擇、承擔與提醒
我家門前的那麵旗幟,不是一種表態,而是一種提醒:
美國從不強迫人熱愛,也不要求忠誠宣言。它隻設問:
我願意。
後記,寫給製度的一封信
這篇文章,既是對七月四日的致意,也是寫給自己的一種確認。
無論未來如何,我希望自己仍能堅定地說:我深愛這個國家,
這不是一場激情,也不是一份情緒;而是一次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