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羅馬的路不止一條,孩子,希望你到達的時候仍然身心合一

打印 (被閱讀 次)

今天網媒Slate刊登了自己的科技記者Aaron Mak“錄取的代價”一文, 借自身的大學申請經曆,回顧了亞裔二代對高校錄取中Affirmative Action的矛盾糾結態度。

http://www.slate.com/articles/life/education/2017/12/the_price_of_college_admission_for_asian_americans.html

Aaron Mak 2012年入讀耶魯大學,在申請材料中他刻意抹掉了自己的華人特征。首先是拒絕提供任何族群信息,Mak這個不常見的華人姓氏拚寫讓他能隱身於歧義和含混的麵具後麵。 接下來,他小心地避免踏入各種與亞裔特征有關的陷阱與雷區:

1. 大學的專業 -- 哲學,亞洲父母不喜的不能當飯吃的專業;
2. 預期的研究生專業 -- 不能提醫生或是律師這類亞裔熱衷的行業;
3. 申請文書 -- 隻字不提任何可能被當作線索的跟族裔背景有關的經曆;加州大學的申請除外,因為加州大學不考慮種族因素。

Aaron Mak“洗白”自己的計劃 在高中時就開始了。他退了中文課,因為不想讓錄取官在成績單上猜出他的族裔背景, 他不選擇亞裔熱衷的樂器, 數理課外活動。他的自我包裝顯然是成功的,他被自己的理想學校錄取了。現在,同樣的包裝策略已經成了一些升學機構的賣點,華人父母用高價雇傭他們幫自己的孩子抹去自己的族裔背景和成長經曆,為的就是進入那些”名校“。

在近日的司法部讓哈佛大學提交入學申請數據的法律行動後麵是64個亞裔協會和人權組織和個人對哈佛錄取過程中對亞裔歧視的訴訟。現在就讀威廉瑪麗大學的Michael Wang是這個訴訟的原告之一。Aaron Mak對比了自己的入學申請和被6所藤校拒絕的Michael Wang的申請,他所看到的唯一不同是一個以犬儒態度掩藏了自己的族裔背景,而另一個則是誠實公開,但是也許後者為自己的誠實公開付出了代價。

華二代對高校錄取中的平權法案的矛盾糾結在這篇文章中赫然可見,一方麵是數據支持的藤校在亞裔入學申請中確實比其他族裔申請人高很多的標準化考試分數,和其他顯而易見的陳見和刻板印象對亞裔入學的傷害;另一方麵是亞裔作為少數族裔本身被當作棋子來反對旨在造福少數族裔的平權運動的不安,在夾縫和石頭之間的兩難處境。

Aaron Mak在文章的結尾反思自己的大學申請經曆,他想對十幾歲時的自己說,  ”我同情他的計算 -- 一個光鮮的文憑在人一生中產生的效益也許比選什麽課,參加什麽活動這樣的瑣碎選擇重要,但是我也鼓勵他認真考慮為了贏得藤校錄取通知書而扭曲自己的身份的真正重量。” 盡管有著耶魯的文憑和各式各樣的機會,他始終不能擺脫內心揮之不去的感覺,”我賣了自己。“

查看Aaron Mak的領英簡曆,他在大學期間曾兩度去北京和台灣學習中文。畢竟一個人可以改名換姓,閉口不提自己的從哪裏來,但他不可能完全剝離自己傳統和文化的社會基因。

大學隻是人生的一站,我會對自己的孩子說,通往羅馬的路不止一條,孩子,希望你到達的時候仍然身心合一,並且知道你從哪裏來,到哪裏去。

tiantianlu02 發表評論於
回複\'朱珠兒\':yes!
朱珠兒 發表評論於
這是原創嗎?很喜歡你的思考和見解。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