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三個莎翁來較量--名家中譯版本各有優缺點

本帖於 2013-02-14 17:03:13 時間, 由版主 林貝卡 編輯

三個莎翁來較量

名家中譯版本各有優缺點

 

 

⊙ 記者/董成瑜

今年全球掀起莎士比亞作品熱,不但電影熱門,莎翁劇本也有許多重新出版。台灣的「莎士比亞全集」過去曾有世界書局的朱生豪譯本和遠東圖書公司的梁實秋譯本,最近遠東又把莎翁四大悲劇出成一本合集《四大悲劇》,加上貓頭鷹出版社新出版了早年大陸知名作家卞之琳譯的《莎士比亞四大悲劇》,因此莎翁的四大悲劇又成為新的熱門話題。而麵對這三種名家版本,讀者該如何選擇呢?

台大外文係教授彭鏡禧認為,判斷這三個譯本時,「時間」是一考慮。朱、梁、卞三人都以各自的時代語言來寫,而人們對莎士比亞成就的評量也是與時俱增,每個時代看待莎翁的角度不同,因此翻譯時的用字遣詞亦不相同。此外,時代的風尚也影響了莎劇版本的完整性-在保守的時代裡,「猥褻」與「低俗」的內容容易被刪。因此如何選擇版本,關係著譯者本身的水準。

香港學者張信常在《莎士比亞在中國》一書中綜述外國翻譯莎劇的情況時說,莎劇初介紹到另一種文化時,多數先傳入故事情節,再以該文化中既有的文學形式翻譯,最後才逐漸精確地模仿莎劇原來的形式,忠信地傳達出內容。

許多討論《哈姆雷特》漢譯的論述中,以周兆祥的《漢譯〈哈姆雷特〉》最被重視。周兆祥認為張信常所說亦適用於中國。他指出梁譯本和朱譯本應該同屬於莎劇介紹的第二階段-以譯入語文化固有的文學體裁進行翻譯,兩個譯本都隻利用散文話劇的形式 -- 而且事實上,兩個譯本完成的時間都在三 ○ 年代末。至於一九五六年出版、也是最晚完成的卞之琳譯本,則是「踏進這最後的精確模仿階段:有原則地用詩劇的方式,用原文的體裁(而非譯入語本有的形式)為依歸,源源本本地恢復莎劇的麵目。」

香港中文大學翻譯係教授王宏誌在〈評價「翻譯」的「標準」〉一文中則提出,雖然周兆祥詳細指出朱生豪譯本對原文不夠忠信的缺點,但「原文的麵貌」在哪裡?他說,「即使有一個譯本能真的讓讀者看到『原文的麵貌』又怎樣?是否能像朱生豪的譯本那樣得到大眾的歡迎?」

朱生豪的譯本在 1940-60 年代的二十多年裡,不斷被翻版或盜印,是唯一在台、港、大陸大量翻印的莎劇譯本,在普及莎劇方麵扮演重要角色-「普及」也正是朱生豪當初翻譯莎劇的動機。

梁實秋在〈關於莎士比亞的翻譯〉一文中,對於自己譯本有這樣的解釋,「 ....要把中國的白話散文譯得聲調鏗鏘,也許可以略微彷彿莎士比亞的無韻詩,但是無韻詩的那種節奏仍是不易完全移植在另一種文字裡,我的譯文完全是散文。我老實講,我無法顧到原文的節奏。」他說,當初胡適提議請聞一多、徐誌摩試譯為韻文體,即「無韻詩」體,可惜徐誌摩早死,聞一多又誌不在此。「我的譯本是以散文為主,如果能有人把原文的無韻詩譯成中文的無韻詩,那當然是最好不過的事。」

周兆祥指出梁實秋譯本的兩個現象,受到不少論者的贊同。一是梁實秋特別注意保留原著的意義,達到了譯者自訂的「不刪節、了解正確、不草率」的目標。但由此帶出的第二個現象,則是譯者在行文時顯得拘謹、缺乏文采。梁實秋後來承認這樣的指責,並指出這是他為了達到忠信而付出的代價。

雖然許多論者都認為朱生豪的譯筆流暢、梁實秋的譯文接近原貌,但更晚的卞之琳譯本似乎是眾所公認最能譯出莎翁「無韻詩」的精神與形貌,而卞之琳所寫的註釋也最豐富與嚴謹。不過對此,也有學者認為,譯者在翻譯時加上註釋,也就是告示了他在譯文正文裡無法把意思充分表達出來(雖然責任不一定在譯者)這樣的質疑,而且譯注太多有時反而增加讀者的負累。

不論如何,這三種譯本使用的語言都與現時不再貼合,因此賦予舊書新的時代 意義是出版社的重責大任。然而彭鏡禧認為,遠東圖書公司和世界書局多年來隻 一再地把舊版本重印,未加入新的資料與解釋時代意義的導讀,令人失望。他說 ,至少應該把錯譯處重新修改,並請專家撰寫具有時代意義的新的導讀。彭鏡禧說,目前大陸已有不少人開始重新尋找版本、重譯,或者未來讀者可有更多選擇 。

http://www.monkey.com.tw/young/bbs2/bbsresp.asp?idx=62

所有跟帖: 

轉貼該文,是要告訴大家,用七字形式翻譯莎翁,bmdn或許是第一人。 -聚曦亭- 給 聚曦亭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2/14/2013 postreply 07:14:54

多謝高抬 -bmdn- 給 bmdn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2/14/2013 postreply 08:13:15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