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是人類發明的最偉大的自由工具。隻有金錢會向窮人開放,而權力永遠不會。
--弗裏德裏希·哈耶克
健康、財富、家庭以及社交關係,是普通人最注重的幾個事情。而幸福感可以說是綜合衡量一個人日常狀態的最直觀的指標。
財富和幸福的關係,是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一些人說:貧賤夫妻百事哀;另一些人說:有錢不等於幸福。這些相互矛盾的民間諺語聽起來都有些道理。那麽真實的情況是什麽樣子的呢?
最近,三位名滿天下的經濟學家就這個問題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aper)發布了最新的研究成果。這三位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芭芭拉·梅勒斯(Barbara Mellers和馬修·格林沃斯(Matthew Killingsworth)。
他們分析了海量的長期數據,得出的結論是:收入越高,幸福感就越高;而且越是富裕階層,高收入帶來的幸福感的增加就越明顯,而沒有一個明顯的收入天花板。
不過,研究者們也發現:在每一個收入群體,都有一些不快樂的群體。他們的幸福感先是隨著收入增加急劇上升,但是在年收入超過10萬美元之後趨於停滯。例如,如果你又富有又痛苦,那麽更多的錢也無濟於事。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有錢也不一定幸福。
研究者們還發現,這種收入和幸福感的正相關性,在收入差距越大的國家,比如美國和英國,就越明顯。而在貧富差距小的國家,比如日本和一些拉美國家,就不是那麽明顯了。
那麽,有錢人是如何獲得更高的幸福感的呢?
首先,有錢人有資源並且知道如何用錢購買幸福。比如他們有更好的醫療服務、食品、居住環境等等。他們可以用錢解決很多麻煩事,比如打車、點外賣、請人打掃衛生等等。就像我經常說的那樣: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大問題。
其次,有錢人有更好的社交關係,而良好的社交可以大大提高幸福感。俗話說的好: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富人不僅朋友多,而且通常富人的朋友的素質和社會地位也高,這也會提高他們的社交生活水平。
最後,富人可以更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時間,而這種自由是普通窮人無法奢望的。比如,富人可以選擇一個想走就走的旅遊,或者換一個壓力更小的工作。這就允許富人把時間花在自己最喜歡的事情上,自然就獲得更高的幸福感。
當然,如何更有效地用錢買幸福,也是有講究的。
比如,我們應該選擇更多的體驗消費和更少的實物消費。比如,度假、參加演唱會、高檔晚餐這種體驗性消費,除了給我們留下持久的記憶外,也能帶來更長久的幸福感。而裝修房子或者購買一輛豪車獲得的幸福感持續時間就很短。我們對新東西(比如新家和豪車)的適應速度非常之快,而一次體驗帶來的回憶,比如和家人一起去黃石國家公園的旅遊,則會曆久彌新,並且事前的期待也同樣會帶來效用。
另外,把錢花在他人身上而不是在自己身上,也會更加有效。因為花錢在自己關心和喜歡的人身上,可以提高社交質量;而良好的社交關係可以提高幸福感。
最後,多個小意外之喜勝過一個大快樂。各種各樣頻繁發生的小獎賞,比如雙份的拿鐵咖啡、質量上乘的足療服務、別有風味的的晚餐,完全勝過了一次大額消費,比如購國際航班上的頭等艙或者前排的演唱會門票。這其實就是邊際效益遞減的經濟學原理:一個為期兩周的假期不如兩個一周的假期爽。研究發現幸福感和頻率的關係確實比和強度要密切。
作為結尾,請允許我套用萬事達卡的一個經典廣告詞:
一頓麥當勞快餐:30美元;一箱汽油:80美元;一個旅館房間:300美元;駕車和家人遊覽黃石國家公園:無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