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主義,個人主義並不僅僅是意識形態層麵

當然有其實踐方麵的。中國傳統上的實踐的根本是道是一切合一的,所以個人與集體是不會衝突,所以中國以往隻有社會而沒有明確的國家概念 - 因為國家就代表著對立和鬥爭。而西方文化中一直貫穿著鬥爭和對立,所以需要集體主義。

聖經並沒有真正主張集體主義或個人主義哪個是正確的意識形態”?基督教要求的團體生活是與家庭有衝突的,是要求教徒服從集體而非家庭,更不要說個人。引用一段話,可以看看集體主義的出處,而這種思想在中國傳統經典是找不到的。

在基督教勢力下,個人所負宗教的義務,是遠超過家族的要求。教會的凝結力,是以家族的凝結力為犧牲的。《新約》裏有兩段文字,其所表現之倫理觀念與中國傳統倫理觀念相悖之甚,使得現今通行的漢譯本不得不大加修改。其一段記載耶穌說“假若任何人到我這裏,而不憎惡他的父母妻子兒女兄弟姊妹,甚至一己的生命,他就不能做我的門徒。”又一段記載耶穌說“我來並不是使世界安寧的,而是使它紛擾的;因為我來了將使兒子與他父親不和,女兒與他母親不和,媳婦與他婆婆不和”(以上兩段並見韓亦琦氏新譯本)。(中略)基督教一千數百年的訓練,使得犧牲家族小群而盡忠超越家族的大群之要求,成了西方一般人日常呼吸的道德空氣。後來(近代)基督教勢力雖為別的超越家族的大群(指民族國家)所取而代;但那種盡忠於超越家族的大群之道德空氣,則固前後如一。(張著《論中西文化的差異》,《思想與時代》第十一期。)

“以“忠、孝、仁、義”等理念構建個人與集體的關係”隻是現代人以自己做作的習慣看古人得出的結論。中國古人是沒有什麽“構建關係”之類的想法的,其實隻是順應人與人之間自然的關係而已,所謂的無為。西方的哲學是意識中的思維中有意得出來的,而中國的傳統則是建立在深刻的觀察上有所引導的自然秩序,而並非從有意的思維中想出來的。

 

所有跟帖: 

您還真挺喜歡抬杠哈,那我就再奉陪一次 -愛城小魚- 給 愛城小魚 發送悄悄話 愛城小魚 的博客首頁 (2489 bytes) () 11/05/2025 postreply 10:04:24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