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一群書呆子!
數據哪裏來的?人寫出來的。
數據其實不會說話,數據隻是木偶,說話的是背後的人。用不同的木偶演不同的戲,用不同的數據說不同的話。
看數據:
新冠期間,全世界經濟低迷是事實,大多數國家經濟倒退或停滯,唯獨中國一枝獨秀風景獨好?2023年還增長5.2%?你信嗎?
既然經濟形勢一片大好,還需要慈善機構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北京市捐贈100萬元用於國家建設?如此“風景”似乎與大好形勢不太相稱嘛。
前30年如何,我們暫且采納驢網友的數據,但是,經濟的發展是要有投入的,沒有投入就沒有產出,隻講產出不提投入就是耍賴皮。
前30年經濟是有發展,不否認。畢竟,很多大型項目都是那時的產物,人造衛星,氫彈,原子彈,萬噸輪,萬噸水壓機,核潛艇等等。但這些東西與百姓的生活有多少關係?千千萬萬的人窩在山溝溝裏,犧牲個人的利益甚至生命換取了這些成果,換句話,當年中國的國民經濟指標都是草民的生命換來的:公私合營,全民煉鋼,大躍進,當了褲子造核彈……
此外,計劃經濟造成的瞎指揮嚴重阻礙了經濟正常運轉,如某試劑廠花費7萬元的乙酰胺生產線被迫閑置,另一家傳統生產紅藥水紫藥水的藥廠因未被納入國家係統而被被勒令停產。上海虹光化工廠的優勢產品小蘇打被迫減產,改由沈陽供應、上海生產的氯仿和硫酸鋇,卻要分別改由石家莊市和湖南省調入。上海益民食品四廠生產的糖鈣粉無沉澱,粒子細,物優價廉,醫藥公司將其任務集中到中華製藥廠生產,價格高了許多,質量遠沒有上海的好。
如此折騰所消耗的人力物力統統計入GDP,但實際的效率大打折扣。
根據暨南大學統計,49-57年中國工農業運行效率(TFP)逐年下降。文革之後,農業投入與產出不成比例(投入大於產出)。
除了運行效率,數據不能隻看總量,而不考慮人均占有率。
1952年雖然風調雨順是個豐收年,但離溫飽還有很大距離。1952年主要農產品產量大多數已經超過解放前最高,但考慮人口增長,大多數人均產量甚至低於解放前最高年份。
1956年,全國人均糧食產量為310 公斤,1960年下降到 215公斤, 1978 年達到 320 公斤, 整整徘徊了 22 年。自統購統銷以後, 中國農民沒有真正吃飽肚子!
1978年新華社記者沈祖潤等到安徽的定遠、鳳陽、嘉山去采訪, 看到的情況使他們心酸。鳳陽縣前五生產隊, 10 戶人家有 4 戶沒有大門,3 戶沒有桌子,68 人中有40多人沒有棉褲。當過抗美援朝誌願軍的史成德,7個孩子,一家 10 口人, 隻有3隻缺口碗,沈祖潤看到的情況不是個別現象。1979年,新華社國內部農村組派出幾位記者對中國西部農村情況作了調查,1978年全年的農民人均收入,最高是山西呂粱地區,為 70 元,隴東慶陽第二,為 64.86 元;延安地區第三,為 57.2 元,榆林地區第四,為 52 元,甘肅平涼地區第五,為 47.6 元,固原和定西最低,同為 36.8 元。相當多的農民辛辛苦苦幹一年不僅掙不到錢,還倒欠生產隊的錢。還有一個令人震驚的數字:1978 年,全國有三分之二的農民生活水平不如 50 年代, 有三分之一農民的生活水平不如 30 年代!
“現在的共產黨比當年國民黨還壞!”
當然,這不是說國民黨多麽好,國民黨不該亡。國民黨的腐敗,其氣數已盡。但是,國民黨至少不會搞什麽公私合營踐踏私有財產,而對私有財產的保護是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產物,也是現代文明的重要標誌。國民黨也不會對言論極端的控製,魯迅可以罵黨,罵國,新華日報可以公開發行。國民黨更不會對知識分子如此殘酷的鎮壓,將文明的火種扼殺在搖籃裏。
前30年雖然並非一無是處,但是如果那30年不是玩命的搞鬥爭搞意識形態,而是按照當年延安時期共產黨自己倡導的,新華日報連篇累牘的宣傳的民主自由,為人民謀幸福的宗旨建設新中國,今天我們也不會有這些爭論,或許我們根本沒有必要飄洋過海,流落他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