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酒薄而邯鄲圍】

來源: 弓尒 2018-05-26 13:53:56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53134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弓尒 ] 在 2019-11-09 00:30:40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楚會諸侯,魯、趙皆獻酒,魯酒淡而趙酒濃,楚的主酒吏向趙國求酒,趙不允。吏便以魯淡酒換趙濃酒,楚王因酒淡兵圍邯鄲。

典出莊子.胠篋。比喻無端蒙禍或莫名其妙遭受牽累。

詞語“魯酒薄而邯鄲圍”的解釋漢典zdic.net

www.zdic.net/c/1/155/340830.htm
Translate this page

魯酒薄而邯鄲圍 lǔ jiǔ bó ér hán dān wéi ㄌㄨˇ ㄐㄧㄡˇ ㄅㄛˊ ㄦˊ ㄏㄢˊ ㄉㄢㄨㄟˊ. 楚會諸侯,魯、趙皆獻酒,魯酒淡趙酒濃,楚的主酒吏向趙國求酒,趙不允。

-------

詞條名稱:魯酒薄而邯鄲圍

解釋:

  1. 楚會諸侯,魯、趙皆獻酒,魯酒淡而趙酒濃,楚的主酒吏向趙國求酒,趙不允。吏便以魯淡酒換趙濃酒,楚王因酒淡兵圍邯鄲。典出《莊子.胠篋》。比喻無端蒙禍或莫名其妙遭受牽累。如:「處世要戒慎小心,有時更要避免魯酒薄而邯鄲圍,無辜受害。」

----------

胠篋

朝代:先秦

原文:

將爲胠篋、探囊、發匱之盜而爲守備,則必攝緘縢、固扃鐍;此世俗之所謂知也。然而巨盜至,則負匱、揭篋、擔囊而趨;唯恐緘縢扃鐍之不固也。然則鄉之所謂知者,不乃爲大盜積者也?
故嘗試論之,世俗之所謂知者,有不爲大盜積者乎?所謂聖者,有不爲大盜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齊國鄰邑相望,雞狗之音相聞,罔罟之所布,耒耨之所刺,方二千餘裏。闔四竟之內,所以立宗廟、社稷,治邑、屋、州、閭、鄉、曲者,曷嘗不法聖人哉?然而田成子一旦殺齊君而盜其國。所盜者豈獨其國邪?並與其聖知之法而盜之。故田成子有乎盜賊之名,而身處堯舜之安,小國不敢非,大國不敢誅,專有齊國。則是不乃竊齊國,並與其聖知之法,以守其盜賊之身乎?
嘗試論之,世俗之所謂至知者,有不爲大盜積者乎?所謂至聖者,有不爲大盜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龍逢斬,比幹剖,萇弘胣,子胥靡。故四子之賢而身不免乎戮。故蹠之徒問於蹠曰:“盜亦有道乎?”蹠曰:“何適而無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聖也;入先,勇也;出後,義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之有也。”由是觀之,善人不得聖人之道不立,蹠不得聖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則聖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故曰:脣竭則齒寒,魯酒薄而邯鄲圍,聖人生而大盜起。掊擊聖人,縱舍盜賊,而天下始治矣!
夫川竭而穀虛,丘夷而淵實。聖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雖重聖人而治天下,則是重利盜蹠也。爲之鬥斛以量之,則並與鬥斛而竊之;爲之權衡以稱之,則並與權衡而竊之;爲之符璽而信之,則並與符璽而竊之;爲之仁義以矯之,則並與仁義而竊之。
何以知其然邪?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爲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則是非竊仁義聖知邪?故逐於大盜、揭諸侯、竊仁義並鬥斛權衡符璽之利者,雖有軒冕之賞弗能勸,斧鉞之威弗能禁。此重利盜蹠而使不可禁者,是乃聖人之過也。故曰:“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彼聖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
故絕聖棄知,大盜乃止;擿玉毀珠,小盜不起;焚符破璽,而民樸鄙;掊鬥折衡,而民不爭;殫殘天下之聖法,而民始可與論議。擢亂六律,鑠絕竽瑟,塞瞽曠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聰矣;滅文章,散五采,膠離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毀絕鉤繩而棄規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故曰:大巧若拙。削曾史之行,鉗楊墨之口,攘棄仁義,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
彼人含其明,則天下不鑠矣;人含其聰,則天下不累矣;人含其知,則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則天下不僻矣。彼曾、史、楊、墨、師曠、工倕、離朱、皆外立其德而以爚亂天下者也,法之所無用也。
子獨不知至德之世乎?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慄陸氏、驪畜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犧氏、神農氏,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狗之音相聞,民至老死而不相往來。若此之時,則至治已。今遂至使民延頸舉踵,曰:“某所有賢者,”贏糧而趣之,則內棄其親,而外棄其主之事;足跡接乎諸侯之境,車軌結乎千裏之外,則是上好知之過也。上誠好知而無道,則天下大亂矣!
何以知其然邪?夫弓、弩、畢、弋、機變之知多,則鳥亂於上矣;鉤餌、罔罟、罾笱之知多,則魚亂於水矣;削格、羅落、罝罘之知多,則獸亂於澤矣;知詐漸毒、頡滑堅白、解垢同異之變多,則俗惑於辯矣。故天下每每大亂,罪在於好知。故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已善者,是以大亂。故上悖日月之明,下爍山川之精,中墮四時之施,惴耎之蟲,肖翹之物,莫不失其性。甚矣,夫好知之亂天下也!自三代以下者是已,舍夫種種之民,而悅伕役役之佞,釋夫恬淡無爲,而悅夫啍啍之意,啍啍已亂天下矣!
 
----------
 

典源出處 《莊子·胠篋》:“魯酒薄而邯鄲圍,聖人生而大盜起。”釋文:“楚宣王朝諸侯,魯恭公後至而酒薄,宣王怒,欲辱之。恭公不受命,乃曰:‘我周公之胤,長於諸侯,行天子禮樂,勳在周室。我送酒已失禮,方責其薄,無乃太甚!’遂不辭而還。宣王怒,乃發兵與齊攻魯。梁 (魏)惠王常欲擊趙,而畏楚救。楚以魯為事,故梁得圍邯鄲。言事相由也,亦是感應。”

釋文:“許慎注《淮南》雲: 楚會諸侯,魯、趙俱獻酒於楚王。魯酒薄而趙酒厚,楚之主酒吏求酒於趙,趙不與。吏怒,乃以趙厚酒易魯薄酒,奏之。楚王以趙酒薄,故圍邯鄲也。” 《淮南子·繆稱訓》:“故傳曰: 魯酒薄而邯鄲圍,羊羹不斟而宋國危。

釋義用法 關於魯酒薄有二說,一說為魯恭公朝楚宣王,所獻魯酒薄,宣王怒發兵攻魯,而使魏國乘楚無暇他顧之機發兵擊趙,圍邯鄲。又一說為魯國與趙國俱獻酒給楚王,本來趙酒是好酒,魯酒是薄酒,因楚吏索趙酒不得,暗中將酒互相調換,楚王以為趙酒是薄酒,因而發怒,出兵圍邯鄲。後以此典指因某些原因而株連受禍; 也用以稱薄酒。

用典形式

【魯酒】 唐·王維:“山中無魯酒,鬆下飯胡麻。”

宋·蘇轍:“魯酒近來無奈薄,秦箏別後苦聞誇。”

清·顧炎武:“魯酒千鍾意不快,龜山蔽日齊都隘。”

【魯薄】 宋·陸遊:“鬥酒敢言嫌魯薄,杯羹聊得學吳酸。

【魯酒薄】 北周·庾信:“操樂楚琴悲,忘憂魯酒薄。”

唐·白居易:“魯酒薄如水,邯鄲開戰場。”

宋·劉筠:“欲消千裏恨,魯酒薄還醒。”

【魯酒旁圍】 唐·杜牧:“宋株聊自守,魯酒怕旁圍。”

【魯酒圍邯鄲】 宋·黃庭堅:“魯酒圍邯鄲,老龜禍枯桑。”

 

-------

 

公元1750年,大清乾隆皇帝南巡路經邯鄲,登叢台、品美酒,寫下了

“邯鄲自古佳麗地、美酒十千醉不辭

 

--------

魯酒薄邯鄲圍,典源出處 《莊子·胠篋》:“魯酒薄而邯鄲圍,聖人生而大盜起。”釋文:“楚宣王朝諸侯,魯恭公後至而酒薄,宣王怒,欲辱之。恭公不受命,乃曰:‘我周公之胤,長於諸侯,行天子禮樂,勳在周室。我送酒已失禮,方責其薄,無乃太甚!’遂不辭而還。宣王怒,乃發兵與齊攻魯。梁 (魏)惠王常欲擊趙,而畏楚救。楚以魯為事,故梁得圍邯鄲。

言事相由也,亦是感應。”釋文:“許慎注《淮南》雲: 楚會諸侯,魯、趙俱獻酒於楚王。魯酒薄而趙酒厚,楚之主酒吏求酒於趙,趙不與。吏怒,乃以趙厚酒易魯薄酒,奏之。楚王以趙酒薄,故圍邯鄲也。” 

 

-------

李白 沙丘城下寄杜甫

我來竟何事,高臥沙丘城。

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

魯酒不可醉,齊歌空複情。

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

此詩為李白寓居沙丘城,(今山東臨清西八十裏香城固鎮,見民國臨清縣誌、邱縣縣誌)當時因懷念好友杜甫而作。之前二人在山東暢遊。此時李白獨自在沙丘城飲魯酒,賞齊歌也感無趣,遙望遠去的杜甫,記此詩為證。

唐玄宗天寶十一年(752年)春,52歲的大詩人李白遊廣平郡(唐天寶時改洺州為廣平郡,轄境相當今河北邯鄲市、雞澤、永年、曲周、邱縣、肥鄉、武安縣地),曾到沙丘,寫下著名的【沙丘城下寄杜甫】詩。詩曰:“我來竟何事,高臥沙丘城,城邊有古樹

日夕連秋聲。魯酒不可醉,齊歌空複清。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從詩中可以看出,李白此詩前四句是寫沙丘,後四句是寫魯地。其所雲:“魯酒”、“齊歌”、“汶水(泰山郡水皆名曰汶)”皆為魯地也。此時,41歲的杜甫在山東遊曆,或遊泰山,並準備由此南下去洛陽,故有“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句。沙丘、泰山,相距不是甚遠,故此詩寫於沙丘(今香城固地)是沒有疑義的。讀此詩還可以看出,唐置之沙丘縣縣城“貞觀元年(627年)省”的100多年後(李白遊曆時),此城仍完好保存。

 

哀江南賦詩詞中提到的魯酒

朝代:南北朝  作者:庾信

原文:

粵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大盜移國,金陵瓦解。餘乃竄身荒穀,公私塗炭。華陽奔命,有去無歸。中興道銷,窮於甲戌。三日哭於都亭,三年囚於別館。天道周星,物極不反。傅燮之但悲身世,無處求生;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昔桓君山之誌事,杜元凱之平生,並有著書,鹹能自序。潘嶽之文采,始述家風;陸機之辭賦,先陳世德。信年始二毛,即逢喪亂,藐是流離,至於暮齒。燕歌遠別,悲不自勝;楚老相逢,泣將何及。畏南山之雨,忽踐秦庭;讓東海之濱,遂餐周粟。下亭漂泊,高橋羈旅。楚歌非取樂之方, 魯酒無忘憂之用。追為此賦,聊以記言,不無危苦之辭,唯以悲哀為主。

http://www.sohu.com/a/345102984_120007037

河北(邱縣)沙丘魯酒業有限公司法人高旭潔女士

河北沙丘魯酒有限公司,堅守“不貪眼前利,珍視身後名”邯鄲魯酒釀酒采用最頂級的老傳統釀酒工藝,一點都馬虎不得,端午製曲,重陽投料,九次蒸煮,八次發酵,七次取酒,四五斤小紅高粱才能釀出一斤基酒,釀出的基酒倒入陶缸 儲存五年以上,才能開壇裝瓶 打開一瓶一股濃烈強勁的酒香撲鼻而來 寬闊的客廳裏會被酒香籠罩 喝一口柔而不烈,醇厚香濃、回味悠長 空杯隔夜香,入口不辣喉 飯後打個嗝都是香的 因為是純糧釀造的 所以喝再多也不會上頭。

 

據史書記載:“酒務泉,在城西十裏,水甘冽,昔趙王於此釀酒,今其地名酒務樓。”趙武靈三年間,趙酒被列為珍品,名揚列國。

據《邯鄲縣誌》記載:“酒務泉,在城西十裏,水甘冽,昔趙王於此釀酒,今其地名酒務樓。”趙武靈三年間,趙酒被列為珍品,名揚列國,《嘉靖廣平府誌》也有類似記載。

 

楚宣王的時候,諸侯朝奉,魯國與趙國一起朝奉楚國,給楚王獻酒,魯國的酒濃度低而趙國的酒質量好,楚國主持儀式的酒吏便私下裏向趙國國君索酒,趙國國君沒有答應,酒吏很生氣,就報複趙國,將趙國所獻的好酒換成了魯侯所獻的薄酒,楚王以趙國酒薄,遂發兵攻打趙國,包圍邯鄲。

當然,有關“魯酒薄而邯鄲圍”的解釋,後人還有其他。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z24z66l.html

在中國曆史上曾發生過一場因酒而引起的戰爭,引發那場戰爭。根據古書記載有兩種說法。

說法一:《淮南子》雲:“楚會諸侯,魯趙俱獻酒於楚王,魯酒薄而趙酒厚。楚之主酒吏求酒於趙,趙不與,吏怒,乃以趙厚酒易魯薄酒,奏之。楚王以趙酒薄,故圍邯鄲。”

戰國時,楚國最強。有一次楚王在郢都會見諸侯,各國都帶著禮物進貢討好,魯國和趙國都帶來自己釀製的酒獻給楚王。楚國管酒官品嚐後發現,這兩個國家釀酒的品質實在差距太遠:趙國的酒味美醇厚,而魯國的酒滋味寡淡,出於私心向趙國使臣討酒,使臣因帶的酒少,婉言拒絕。管酒官懷恨在心,竟把兩國的貢酒換了壇子。楚王早聽說趙酒好,可品嚐後發現沒味道,以為是趙王有意戲弄他。大怒,立刻派兵包圍了邯鄲。

說法二:《音義》注曰:“楚宣王朝諸侯,魯恭公後到而酒薄,宣王怒。恭公曰:我,周公之後,勳在王室,送酒已失禮,方責其薄,毋乃太甚。遂不辭而還,宣王乃發兵與齊攻魯。梁惠王常欲擊趙而畏楚,楚以魯為事,故梁得圍邯鄲。”唐朝人陸德明《經典釋文》所載與此相同。

 

有一日,楚宣王召集諸侯會盟,魯恭公遲到,本就頗有微詞的楚宣王嚐到魯恭公帶來的酒,更是怒火中燒,對其指責,魯恭公回到:“我乃是周公的後代,爵位也是王爵,來此獻酒已經是自貶身價的事情,你現在居然還指責其滋味寡淡,實在是欺人太甚。”魯恭公說完便啟程回國了。楚宣王大怒,下令楚國軍隊助齊攻打魯國。魏惠王一直想發兵攻趙,可是又怕趙國的盟友楚國會幹預,現如今楚軍正攻打魯國,楚國現在是分身乏術,於是魏惠王便趕緊借故回國,下令軍隊攻趙,不幾天就包圍了邯鄲。

梁惠王就是戰國前期赫赫有名的魏惠王。當然,他之所以有名氣,乃在於他在位期間打了桂陵之戰、馬陵之戰等一連串大敗仗,硬是將乃祖魏文侯、乃父魏武侯辛辛苦苦創下的那份霸業給葬送了,稱得上是一位典型的敗家子,完全的失敗者。

魏惠王(前400年-前319年),原名魏罃魏嬰魏武侯之子,生於魏文侯四十七年(前400年),全諡為魏文惠王魏惠成王[1],通稱魏惠王戰國時期魏國的第三代君主,在位期間為前370年-前319年。[注 1] 

安葬

原本為侯,五國相王後稱王,在位時期魏國由盛至衰。《孟子》一書中又稱其為梁惠王,《莊子》中稱文惠君

《老子》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孟子稱其為梁惠王,是因為魏惠王六年(前364年)四月十三日(公曆5月29日),都城從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禹王村)遷至大梁(今河南開封東南),因此在《孟子》一書中又稱為梁惠王。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裏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矣,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bgb858m.html

 

郢都 古代中國楚國的都城,在今湖北省江陵縣附近。

 

楚國自稱“我蠻夷也”,自居於中原諸侯國之外。在春秋時期一直都不願意服從周王室的號令,楚國稱王在西周時期就開始了,當時的國君熊渠還封長子熊康為句亶王,次子紅為鄂王,少子執疵為越章王。後來因為懼怕周王討伐自己又取消了王的稱號,到了東周時期熊通再一次自稱為王,就是楚武王,從此開始正式稱為“王”,不過其他國家並不買賬,《春秋》裏楚國一直被稱為“楚子”,子爵是楚國最開始的封爵。所以在春秋五霸裏隻有楚莊王是王,其他國君都稱為公。另外,吳越之地因為地處偏遠,國君也自稱為王。所以在其他版本的五霸裏,還有吳王闔閭(有時是夫差)和越王勾踐。
而到了戰國,周王室地位進一步下降,魏國和齊國在徐州相王,其後各國大都改稱王了(衛國除外,不斷的降級)



 

 

 

 

 

 

 

所有跟帖: 

【青梅煮酒】 -弓尒- 給 弓尒 發送悄悄話 弓尒 的博客首頁 (11192 bytes) () 05/30/2018 postreply 10:43:29

【中國白酒 定義】 -弓尒- 給 弓尒 發送悄悄話 弓尒 的博客首頁 (998 bytes) () 06/22/2018 postreply 10:53:46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