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5年夏天。
地點:中西部某人口不足五萬的大學城。氣候惡劣, 無大型娛樂消費場所,到哪兒都遠。
人物:四個就業冷門(人稱“天坑”)專業新入學的博士生和他們的F2妻子們。為避免對號入座,不具體說是哪個專業,生化環材之一吧。四人是同專業,不同方向。都來自國內不同的名牌大學,今所謂“985”是也。他們的妻子,在國內時,多與他們同校。妻子們初來美國,均無工作簽,所以都是單職工。家庭收入主要是男主人們的博士獎學金,當時是每月1800刀左右,在本州貧困線附近。
家庭一:男方家是小城市幹部家庭,女方是大城市小康。女方落地後,立刻由雙方家人資助,換身份,申請到當地社區大學,開始學習護理專業。五年後,男主博士畢業,輾轉在不同研究機構做了兩個短期博士後。其後進入工業界,開始與本專業擦邊的研發工作。女主與男主同時畢業,工作了一段時間,opt過期,歇業在家。一兩年後,以男主的科研成果,申請到綠卡。女主恢複護士工作至今。
家庭二:男方出身農村貧困家庭,原生家庭長期需要輸血。女方家是小城市小康。五年後,男方於畢業前夕,在行業頂級刊物發表了一作論文,成功進入一家全國性的大型醫療研究中心,工資是一般博後的兩倍。男方後來曾短期回國創業,未果,速又歸海。現在製藥行業就職。女方在2015年前後,做起了代購生意,因頭腦聰明,一時做得風生水起。2020年後,代購生意日漸艱難,逐步收手。現在當地一家中國人開的公司做物流相關工作。
家庭三:男方出身農村,原生家庭也經常需要資助。女方家是小城市小康。男方畢業後,進入某國家實驗室,工資比普通博後稍高,大約六萬。四年後,得到另一所中西部州立大學的教職。後獲得終身教職。最近不知為何,離開了大學。和國內的老同學合作,開了一家與自己研究領域相關的公司。女方在國內學的外語是日語,來美後,英語從零學起。慢慢從專科開始讀,差不多在來美十五年的時候,拿到了會計專業的碩士。現在主要幫助男主,並照顧家庭。
家庭四:男方是小城市小康家庭,女方是小鄉鎮貧而不困,所以無需輸血。男方博士畢業後,進到另一所大學實驗室做博後,工資四萬出頭。兩年內,實驗室出現重大問題,經費縮減。男方開始尋找工業界工作,找不到。幸好,此前男方已經快馬加鞭,通過博士期間的學術成果,成功搞定身份。遂在周邊找了個剛夠活人的工作,同時開始讀計算機碩士。三年後,畢業進入計算機行業。女方在拿到工作簽後,立刻讀了個教育類的碩士。畢業後,進入公立學校係統。
目前,四家庭收入均已脫離貧困線,進入中等收入階層(15萬到30萬之間)。每家有一兩個孩子,年齡分散在小學、初中、高中和大學之間。雖然沒有人大富,倒也衣食無憂、小有結餘。房子、車子不在話下,境內境外旅遊偶爾為之。過去結夥搞Deal, 掃蕩星期六二手市場,教堂混午飯,感恩節晚上電器城門口熬夜排隊的那群小年輕,二十年間,或早或晚,都過上了曾經覺得遙不可及的物質生活。
結語:生化環材,找工作是難,搞綠卡還是有優勢的。同一專業不同方向,就業難度也不一樣。專業的確非常重要。但我們年輕的時候,沒有張雪峰老師指點,家長覺得能上個名牌大學,還管什麽專業。人生沒有回頭路,一切過往,皆不可更改。冷門專業,讓我們脫貧的步伐,稍嫌遲緩,然而畢竟,我們也是走到了這裏。在此紀念我們那些曾經努力、挫敗、絕望、又重拾希望的歲月!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