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馬相伯創立震旦大學
震旦大學(Aurora University)是1903年由法國教會在中國上海震旦公學的基礎上創辦的中國教會大學。創始校長是中國教育家、神學博士馬相伯神父。
當初為什麼取了“震旦”這麼個名字呢?“震旦”一詞源自梵文“Cīnsthāna”,是古印度對中國的稱呼,意為“東方之地”,同時也有“黎明”或“曙光”的象徵意義。創辦人馬相伯選擇這個名字,是希望這所大學能像東方的曙光一樣,通過教育為中國帶來啟迪和希望。
而該校英文名Aurora University中的 “Aurora”這個詞在英語中指的是“極光”,也就是在地球兩極地區高空大氣中出現的自然發光現象。 “Aurora”一詞最早來源於羅馬神話中曙光女神的名字,她每天早晨飛向天空,向大地宣布黎明的來臨,象徵著黎明、光明和新的開始。
簡單來說,“Aurora”因其“曙光”的含義被選用,與“震旦”所承載的“東方黎明”意象一致,寄託了創校者對教育振興中國的期望。
2 由震旦到復旦
但震旦大學剛建校兩年,便發生了一件大事。1905年,由於法國教會對震旦學院的幹涉,派外籍傳教士南從周奪取校政並廢除學生自治,引發學生集體退學,創校人馬相伯率學校中國師生另辦新學校復旦公學,這便是後來復旦大學的前身。
根據校董於右任的提議,馬相伯從《尚書大傳·虞夏傳》「日月光華,旦復旦兮」中擷取「復旦」二字命名,改校名為「復旦公學」,示意不忘「震旦」之舊。「震旦」在梵語中本是中國的意思,因此「復旦」更含恢復中華、興學救國之意。
這便是復旦大學(Fudan University)的由來。
3. 從輔仁社到輔仁大學
這位馬相伯老先生還和另一所著名大學的創立息息相關。
1912年9月20日,馬相伯聯名好友、另一位中國近代教育家、《大公報》創辦人英斂之一起,上書教宗碧嶽十世(Saint Pius X),要求在京創辦一所天主教大學。1916年,英斂之將《大公報》轉手出售,遷居北京香山靜宜園,創辦香山慈幼院和輔仁社(Fu Jen Academy)。馬相伯是輔仁社共同創辦人之一。輔仁社就是後來“京城四大名校”之一的輔仁大學、以致後來在台灣複校的台灣輔仁大學的前身。
輔仁大學的校名源自《論語·顏淵》書中曾子的格言:「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其意指「藉學問集合同誌朋友,共同發揮仁道精神」。
1927年,輔仁大學在北京正式立案。1961年,輔仁大學在台北復校。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