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說明一下,這裏說的隻是個人喜愛。每個人的喜好因年齡、經曆、性別、教育和生長環境而不同,自己覺得好的東西別人並不一定覺得好。
先從小說說起,本人成長的那個年代不是多媒體時代,開始隻有收音機,後來才有了電視,是讀小說長大的。
小說
讀過的中國名著:
西遊、紅樓、水滸、三國、聊齋、封神、儒林外史、三言兩拍、七俠五義、金瓶梅、白蛇傳、西廂記、家春秋、雷雨、金庸武俠小說等等。這些書大多數人都讀過,沒有什麽好顯擺的,也沒有那個意思。
自己唯一不讀的書就是言情小說,瓊瑤小說一本也沒有讀過,相關的影視也沒有看過。沒有貶低瓊瑤的意思,隻是對言情小說不感興趣。這可能與性別有關,男人還是更喜歡男人喜歡的東西:戰爭、武俠、江湖、政爭、探險、曆史、科技和自然等等。
最喜歡的中國名著:
水滸、三國、西遊、射雕英雄傳。
讀過的革命小說:
平原遊擊隊、鐵道遊擊隊、烈火金剛、苦菜花、紅岩、紅日、野火春風鬥古城、林海雪原、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青年近衛軍、牛虻等等。讀過幾乎所有的革命小說,因為自己成長的那個年代隻有革命小說沒有被禁封。
最喜歡的革命小說:
林海雪原、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最喜歡的連環畫(小人書):
三毛流浪記、楊家將、嶽飛、三國、西遊、水滸、高爾基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鋼鐵是怎樣練成的等等,每部都喜歡,畫得非常好。
讀過的外國小說:
莎士比亞劇集(沒有看完全集)、巴爾紮克人間喜劇(沒有看完全集)、大仲馬和小仲馬父子的小說、雨果小說、托爾斯泰小說、荷馬史詩、拜倫詩、普希金詩、金錢、紅與黑、血與沙、蘋果樹、德伯家的苔絲、卡門、簡愛、堂吉柯德、在路上、野性的呼換等等。
並不是自己專門去讀這些書,而是當時就隻有這些書。說來不信,早期除了革命小說就是名著,那時候對文學作品的要求非常高,不是人人都能發表小說的,有人寫了一輩子都發表不了一部作品,不像現在網絡上亂七八糟的網絡文學,大多都爛尾了。
最喜歡的外國小說:
基督山恩仇記(來美後看過英文版的The Count of Monte Cristo)。
蘋果樹(仍然記得“那蘋果樹、那歌聲和那金子”)。
邦斯舅舅(這是我讀的第一部巴爾紮克小說,所以印象很深)。
除了武俠小說和個別禁書以外,以上的書都是在上大學以前看的。那是文革時代,除了8個樣板戲和忠字舞,幾乎沒有其他娛樂活動,大多書籍也被禁。但總有人藏有書,找到一本就排隊傳閱,有時候輪到半夜看,那個時候還真看了不少小說。
除了小說,還看過一些手抄本,包括黃書《少女的心》,聽說寫這個手抄本的人被槍斃了。
說句實話,本人覺得這一輩子活得最逍遙的時光就是文革時期。那個時候停課鬧革命,沒有考試,沒有內卷,社會不管、學校不敢管,家長管不了,自由放飛,日子過得那個爽。真可憐現在內卷到跳樓的小孩。
文革結束,恢複了高考,上大學以後就沒時間看閑書了,而且國家開放了,世界名著也可以自由閱讀了,但反而不想讀了。這些書看起來累,勞心,有點時間不如看電影電視和通俗文學,放鬆一下。
記得在文革結束初期,中國有一次思想大解放,那是胡耀邦總書記時期,出現了反思文革的傷痕文學。傷痕文學的作品並不是太優秀,但是反應了人們的心聲,非常受歡迎。後來港台文化入侵,台灣的言情小說和校園歌曲給中國帶來一縷清風,而香港的江湖片橫掃中國,把香港的快餐文化帶進內地,內地影視開始了商業化時代。
本人喜歡武俠小說,由於出國早,出國後才看到金庸古龍等人的武俠小說。來美後發現美國大學的圖書館真大,書那麽多,還有很多中文書,包括《金瓶梅》和《肉蒲團》這些國內禁書,大陸留學生排隊借閱。
由於學習壓力大,有好長一短時間沒有再看小說。工作以後有了閑暇,又開始讀書,但發現沒有多少中文小說可讀了。有次見兒子在讀但丁的《神曲》(Dante Alighieri's Inferno,神曲的第一部分),說是學校布置的課外讀物。當時就覺得中學生讀得懂嗎?自己也拿起來讀,讀得半懂不懂。從此後就開始讀英文小說,但不涉及高深讀物,隻讀暢銷小說,內容都很吸引人,一發不可收拾。有一段時間每個月都要到圖書館借幾本書。最喜歡下列作者的書,幾乎讀過他們的每一部小說。
最喜歡的英文小說:
Tom Clancy:代表作《獵殺紅色10月》 (The Hunt for Red October)。
John Grisham:代表作《律師事務所 》(The Firm)。
Michael Connelly:代表作《林肯律師》(Lincoln Lawyer)。
Dan Brown:代表作《達芬奇密碼》( The Da Vinci Code)。
Harlan Coben:代表作《別告訴任何人》(Tell No One)。
再後來網絡係統發達了,上網時間多了,電視又有了Netflix這種有成千上萬個電影和電視劇的頻道,看書的時間就被擠壓了。有了微信後更是大部時間浪費在刷屏上,就很少讀小說了。
隨著臨近退休年齡,事業結束了,孩子養大了,生活沒有了壓力,就開始自己寫小說。讀了這麽多書,也想寫點什麽,寫得好壞無所謂,但不想留下遺憾。
音樂歌曲
最喜歡的早期外國音樂歌曲:
早期除了紅歌,就是社會主義國家的歌曲,朝鮮的《賣花姑娘》,古巴的《美麗的哈瓦那》。但主要的還是蘇聯歌曲,包括卡秋莎、小路、紡織姑娘、三套車、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列寧山、祖國進行曲、海港、燈光、紅莓花兒開、伏爾加河船夫曲等等,最喜歡:
深深的海洋(藍斯拉夫)。
山楂樹(蘇聯)。
電影《沸騰的生活》主題曲( 羅馬尼亞)。這個曲子有點晚,文革後期的電影。
最喜歡的中國音樂歌曲:
小提琴曲:梁祝。
歌曲:我的祖國(一條大河波浪翻…)。
中國的好歌和好樂曲很多,但都無法與以上兩首相比。記得有一首歌《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覺得挺雄壯好聽,有點像國際歌,不知為何就沒有人唱了。
最喜歡的外國音樂:
小提琴《沉思曲》(Meditation)。
小提琴《流浪者之歌》(Zigeunerweisen,又名吉普賽之歌 Gypsy Airs)。
電影《葉塞尼亞》主題曲。
電影《西部往事》主題曲(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
電影《牛虻》主題曲(Romance from "The Gadfly") 。
孤獨的牧羊人(The Lonely Shepherd)。
最喜歡的外國歌曲:
命運女神(O Fortuna,來自布蘭詩歌)。
今夜無人入睡(Nessun Dorma,普契尼的歌劇片段)。
輕聲傾訴(Speak Softly Love,電影《教父》主題曲)。
奔放的旋律(Unchained Melody)。
波西米亞狂想曲(Bohemian Rhapsody,皇後樂隊)。
這裏需要說明一下,本人更喜歡古典歌曲,年輕人更喜歡流行音樂,這是代差,興趣不一樣,沒有必要辯論哪個更好。
影視
最喜歡的中國影視:無!
別罵我,中國的影視作品質量真的不行。早期的還好點,演員都不錯,但電影的政治宣傳性太強,太注重塑造高大全的革命形象。而近來的影視簡直無法看,螢幕上充斥娘炮和描眉畫眼的小仙女,假得不行,跟外國好的影視作品無法相比。如果非要我選擇中國最好的影視,那就是電視《大明王朝》和電影《紅高粱》。
最喜歡的美國電影:
音樂之聲(The Sound of Music)。
教父(The Godfather)。
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Private Ryan)。
肖申克的救贖(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阿拉伯的勞倫斯(Lawrence of Arabia,攝影和場景都非常棒)。
最喜歡的美國電視劇:
兄弟連(Band Of Brothers)。
宋飛傳(Seinfeld)。
權力的遊戲(Game of Thrones)。
我愛露西(I Love Lucy, 別以為這是一個給家庭主婦看的情景喜劇,這個劇真的很好)。
最喜歡的紀錄片:
本人對紀錄片的喜愛超過任何電影和電視劇,特別對英國BBC拍攝的地球和自然係列,我是每集必看。
地球係列:Planet Earth、Blue Planet、Our Planet、Natural World、Life On Earth 等等。
旅遊係列:Rick Steves《Europe》、Anthony Bourdain《No Reservations》、 Andrew Zimmern《Bizarre Foods》。
二戰係列:這方麵的紀錄片很多,幾乎都看,特別是歐洲東線戰場。順便說一句閑話,本人覺得二戰最有軍事才能的將領是蘇軍元帥朱可夫、德軍閃電戰之父古德裏安、偷襲珍珠港的策劃者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二戰最糟糕的將領當屬美國五星上將麥克阿瑟,此人沒有打過幾個勝仗,韓戰中也被誌願軍打敗,最後還要靠李奇微救場,這才擋住了誌願軍的攻勢。
藝術
最喜歡的藝術作品:
芭蕾舞《天鵝湖》。
米開朗基羅的《大衛》(注:許多人到佛羅倫薩隻看了外麵的複製品,並沒有去看美術學院的真品)。
米開朗基羅的《哀悼基督》(現收藏於羅馬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
列賓的《伏爾加河上的纖夫》。
油畫《無名女郎》(骨子裏傲氣的女人)。
本人喜歡寫實作品,畢加索的抽象畫看不懂,欣賞不了。《天鵝湖》是舞蹈、音樂和美學的完美結合,本人覺得是一件不可超越的藝術品,所以在此列出。
以上隻是個人的觀點,每人的興趣不一樣,各有所好,沒有什麽統一標準,隻要自己喜歡就行。歡迎大家薦言和分享自己的觀點。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