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27種情況,4種體質,是不均勻分布,

現實中絕大多數現代人體質都是陰虛火旺,這從大航海南美洲食物走出來之後的大吃飽就開始了。
這也是為什麽溫病派誕生於明清的根本原因。這在時間線上是符合的。這不是五運六氣能解釋的。
而溫病派之前的藥物很多是寒熱混在一起用,這是不對的,加重體質偏倚的偏性也一定會表達的。

尤其是辣椒這個食材,在這個早期的農業國家,簡直不要太風靡,即便進入現代化文明,但早已融入各大菜係。
你就說飲食是文化,中醫也是所謂的文化,還能不斷碰撞,一邊生病,一邊治病,真的是雙引擎推動經濟發展。
是的,我認為中藥就是一種經濟作物,而辣椒已經成為中國產量最高的蔬菜,嗯呢,不是當調味料用,是蔬菜。

體質很難改變,體質不是不可改變,否則,偏性這個概念就不適用。恰恰是這個的存在,
隻要生活中,我們不去接觸那些加重體質偏倚的食物,多吃或隻吃那些矯正體質的食物,
那麽循序漸進,按部就班,水到渠成,這才是根本的養生之道,即所謂的藥補不如食補。

再說中藥,砭針灸我都可以精確定量,唯獨藥物不可,原則是過猶不及,但同樣的藥物的有效成分肯定是不一樣的,
種植地域,品種,生長年限,保存時間,都決定了藥效的強弱不同,再加上配伍的大小,如此,想定量,難上加難。
這就更顯得吃飯調整體質的可靠性,你不會懷疑它是否傷肝傷腎,即便是傷也要吃飯。調整體質就是順帶手的事情。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